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2021-01-10 澎湃新聞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6月出版,416頁,148.00元讀罷《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以下簡稱《粵》書),身為廣東人,實在是既心潮滂湃,猶如南海的潮水,又心添愁思,好比五嶺高山深處的雲霧。我們廣東人常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廣東人的母語意識這麼強、這麼執著,以致我們形成了語言的共同體(language community),母語之於我們,不再只是土話鄉談而已,更是一種文化記憶、集體意識,「是廣東人就說廣東話」,這是我們自尋身份的標識,我們以此標識自己、標識他人、標識自己的鄉土和歷史來源。

廣東在明清時期的繁榮奠定了文化發展的基礎,興旺的出版業、粵語漢字的創製,市井文藝的崛起,令粵語從晚明開始就產生了書寫傳統;而廣東地區較為獨立的地理單元,又產生了獨特的歷史社會經驗,比如商貿傳統、與其他文明交流碰撞的長期經歷、漢人與百越融合的文化底色,讓廣東人產生獨特的自我認知。廣東人從不否認自己的中國認同,甚至如《粵》書所言,廣東人可以說比其他的中國人更愛國,但廣東人也繼承了百越的歷史記憶,自詡是粵土的主人,這便是古書所言「俚漢融種、漸襲華風」的後果了。

身為第一性的語言

在語言學上,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說,先有語言,而後有文字。在討論粵語書寫之前,我們還需檢討一番粵語的語言本身。這裡討論的是粵語的語音,詞彙語法按下不表。在語音上,粵語的聲母系統較普通話簡化,其特點是:源自古明母的微母字,在粵語依然維持在明母的狀態;粵語不存在顎化,因此也不存在尖團對立,所謂尖音、團音兩類聲母字,在粵語中依然是區分的;標準粵語疑母在細音前脫落,但在洪音前維持;標準粵語不區分平捲舌,都合流成一套,而在地方粵語上,可能存在平捲舌的區分;日母字在標準粵語只是聲母脫落,並沒有波及韻母,而普通話的日母止攝一等開口字已經韻母異化為er。因此粵語聲母看似與普通話相類,實際字音分派卻有所不同。粵語韻母則非常接近於中古韻書《廣韻》的形態。中古漢語的音韻概念依然可以應用於粵語。中古漢語的韻母分類使用等呼,等是劃分為四個等,呼是指開合二呼。在等方面,現代粵語不再區分三四等,合流一起,而有一、二、三等,因此音韻層次很清晰;在呼上,粵語依然存在開合對立,所謂開合對立,指是否存在圓唇音,最典型的是粵語的舌根g、k有對應的圓唇音gw、kw,而另外透過韻母轉化,一些韻母之間亦構成開合對立,比如on與un、an與eon等等。因此,雖然粵語作為現代漢語可以套用四呼概念分類,但中古的等呼現象依然可以在粵語身上分析。所以正如《粵》書所言,粵語的一大優勢是整合能力強,可以對應普通話,亦能對應中古音,這個強大的整合對應能力,為粵語對接古語和現代民族共同語提供了巨大的優勢,無論文言詩詞還是普通話,都能移植進粵語的書寫言說。

《廣韻》而聲調上,粵語保留了古音的四聲格局,大概繼承自晚期中古漢語。隨著全濁聲母的清化,粵語所有聲調區分陰陽調,因此古漢語中的清濁區分依然在粵語身上成立。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粵語聲調平仄基本是古音狀態,沒有變亂,而粵語聲調的特點也印證其號稱「天籟九調」的讚譽:在粵劇的編寫中,有個叫作《平聲中心論》的音樂理論,就是說,粵語聲調的音樂性以陰陽平聲為基礎,輔以另外的七個仄聲。這是符合古漢語詩歌的平仄理論的,因為平聲字數量巨大,以平聲為中心能充分利用這數量優勢,便於音樂舒展。之所以粵語聲調能以平聲為中心,在於這兩個平聲分別處於發聲基頻的兩個極端:陰平是55或53,陽平是11或21,這就構成高低和響的基礎——所謂音樂性,就在於音聲的調和。以高低和響為基礎,輔佐兩個上聲的飄升滑音、兩個去聲的高低間音、三個入聲的急促收音,這構成了粵語音樂性的系統色彩。在下文中,我們將會看到,這個聲調的音樂性、對古漢語傳統平仄的繼承,如何導致了廣東文學旺盛的詩傳統。這,就是身為第一性的語言語音外殼,對第二性的文字文學表現的影響。旺盛的詩歌韻文縱觀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會發現文人們非常喜歡寫韻文,比如晚清粵語報人鄭貫公、黃世仲、黃伯耀等一眾粵語諧文寫作群體,他們創辦粵語白話文報刊,為的是傳播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的帝制異族統治,希望這個國家能有所進化。之所以選擇粵語創刊,在於廣東地區那時還是官話鞭長莫及之地,使用北方的通用語難以在當地流通,而粵語廣州話是廣東地區名符其實的通用語。為了達到傳播目的,他們運用起押韻的形式,寫出來的諧文朗朗上口,今天的廣東人讀來也仿佛身臨其境,好像當時音聲再現。這是粵語音樂性強烈在作文上的應用。而更強烈展示廣東語文韻文傳統的當是粵謳和粵語格律詩。廖恩燾是近代粵語詩歌不能繞開的重要詩人,他是《粵》書提及的眾多作者中作家意識最強烈、個人風格最能彰顯的文人。《粵書》作者不稱自己探討的是粵語文學,而是粵語書寫,這是因為粵語書寫,更多是作為日常語言而非文學語言的書寫,或者說這時粵語的文學化程度不夠,還需要繼續提煉,因此粵語作品不一定能成為審美對象,作家在其中的參與度不大,未必就是自我投射的建構。比如晚清報人的粵語諧文,更多在於宣傳功用,而非美學建構,因此難以使用文藝批評的方法來評判這些書寫作品。而廖恩燾的作品,以其文人意識,達成了雅俗的融合。雅和俗之間,有著相抗對比的張力,因而更顯作品的風味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粵語詩歌是粵謳。粵謳和詞(長短句)一樣,一開始生發自民間,是歌女吟唱的民曲,後來經歷清代一眾文人如招子庸的參與,漸趨文人化,由所謂「伶工之詞」轉成「士大夫之詞」。舊粵謳和早期的詞一樣,是「豔科小調」,空間多是歌樓妓社,內容多是閨閣愁戀,充滿文人士大夫的情趣。到了清末民初,國家危難,已不能縱情酒色,這時便誕生了新粵謳,關注的內容轉向時事民生,走出妓院青樓,步入廣闊社會,「自是眼界始大」。與詞類似,這時的粵謳回歸了民間,表達的是國家民族災難中的人民心聲,正如詞的發展過程之中,因柳永的創作而變雅為俗。新舊兩種粵謳並存,形成這一詩體的題材傳統,雅與俗、文人與民間同在其中,豐富了這一嶺南詩體的內涵。雖然粵謳與詞相似,但不同於詞嚴格複雜的詞牌格律,粵謳的詩體不追求嚴厲的平仄格律,沒有固定的句式曲牌,演唱時在於表演者的理解把握。當然,這不代表粵謳沒有形成藝術規範,關鍵在於「順口」「押韻」兩條,憑著粵語語感,是可以判斷出一句話是否通順合理、押韻上口的。因此粵謳是粵語的自由詩,但其藝術規範只可心會、不在教條。這體現了廣東人民自由不受拘束的性格特徵。其次可以觀察的是粵語格律詩。長期以來,格律詩都是文言的陣地、雅言的閨閣,不許外者隨意進入。然而從何淡如開創粵語格律詩以來,便打破了這一教條,採納粵語的口語俗語進入格律詩,這就構成了極強的衝突和張力。如何在遵守眾多藝術規範的同時,自如運用粵語口語,是一大難關。當格律詩容納了土俗言語時,在某種意義上,便對高雅傳統形成了消解、否定甚至毀滅,然而當中卻又再生了全新的意象,令格律詩獲得全新的面目。這是一種文學的陌生化,令人產生新鮮之感,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活化了文學形象。在格律詩運用通俗粵語書寫傳統高雅題材時,會有貶低、降格書寫對象的效果——被禁止的語言一旦釋放,便會衝擊典型的格律詩美學,從而革新文學意象。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最後,關於粵語格律詩,筆者再次強調粵語對接、移植文言古語的能力:粵語格律詩能夠成立,不在於土俗粵語,而在於它遵守了格律詩的藝術規範。這個藝術規範的遵守,得益於粵語對古語格局的繼承,由此粵語能不越傳統規範卻又逸出傳統範疇,用經典的形式訴說時代的新聲。這就是粵語文學旺盛的詩歌傳統,令廣東文人在詩歌上獲得輝煌的成就,並由此達成在文學作品的個人美學建構。尋找粵語小說與旺盛的詩歌韻文傳統相比,與同期的吳語小說相比,粵語小說可謂乏善可陳。同期的吳語小說產生了著名的經典《海上花列傳》,而這一巔峰之下,是延綿的吳語文學山脈,比如《何典》《九尾龜》《吳歌》等等。《粵書》作者分析為何吳語明清方言小說興盛,在於吳越文人經歷過小說技法的文學訓練:吳語小說的源頭出自蘇州彈詞,蘇州彈詞衍生出彈詞小說,彈詞的描情狀物極為細緻,這恰恰就是小說的表達手法,經歷過吳語彈詞的訓練,吳越文人逐漸掌握小說吳語描寫的方法,進而為之後的輝煌打下基礎。反觀粵語,粵語輝煌的詩歌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粵語小說表達的發展。而另一個壓制粵語小說的是舊白話小說的強勢:興旺的明清小說,大多是以北方官話這民族通用語來書寫的,透過繁榮的出版流通,官話小說廣泛在民間滲透,從而令民間有了閱讀通用語的經驗和訓練。到了清末民初,廣東文人寫作韻文詩歌時雖然使用了自己的母語,但在書寫小說時,礙於傳統小說的權威、以及長期閱讀經驗帶來的視野限制,廣東文人大都選擇了北方官話混雜文言作為小說語言,以致粵語小說陷入創作困境。即使是本當敘事性最強的戲劇,粵語藝術也呈現出詩歌化的傾向。在粵劇的發展過程中,先是北方的外省戲曲傳入,使用桂林官話的高腔演唱,混雜各種腔調和方音,在近代利用戲劇作品啟迪民眾的試驗中,為了親民而混入粵語,但彼時粵語唱腔未能探明,運用的辦法是增加對白,口白用粵語,唱段用戲棚官話,因此當時的粵劇形態有點類似於話劇。然而志士班以後,粵劇加速粵語化,摸索出粵語唱腔,改高腔為平喉唱法,粵劇就逐步從原先的話劇形態轉變為詩劇形態。就像筆者與友人討論的那樣,越劇、灘簧是在敘事,像話劇,而粵劇是在唱詩,像崑曲。這也印證了粵語文藝強盛的詩歌傳統與衰弱的敘事描述。在《粵書》中,作者挖掘了兩部小說。一部叫《俗話傾談》,是清朝儒教宣講文學的作品,另一部是《天路歷程》,是英國宗教文學經傳教士翻譯成的粵語小說。《俗話傾談》誕生於儒教宣講,當時清廷要求宣講儒家禮教,以達到社會穩定、維護統治的目的,但純粹的宣講無異於說教,是不可能對人民大眾產生宣傳效果的,因而需要運用文學技巧來吸引聽眾。技巧使用得越多,就越偏離說教,而越趨文學化。《俗話傾談》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作為傳統儒家思想的產物,《俗話傾談》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粵語小說,因為呈現形式一半是粵語、一半是文言。粵語在當中的作用是滑稽、諷刺、警示,而嚴肅、悲傷的內容則以正統文言來講述。由於《俗話傾談》是在中國文化語境下言說書寫的,於是帶上了華夏的價值標準:高雅的是文言,低俗的是方言。這促成了文言與方言口語的分工,形成審美的兩種風格。

《俗話傾談》較之《俗話傾談》,筆者更欣賞《天路歷程》這部翻譯小說。作為翻譯文學,它構建了異於傳統文體的翻譯文體。其特點在於,脫離原有的文化語境,而代入全新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對文化語碼進行詮釋介紹,才能把異國文化引介到當地。為了達到介紹目的,原有的本地、本國語碼,如成語、口頭套話、歇後語、典故等等,都一一減少,而代之以異國文化的意象。作為基督教的宣教文學,《天路歷程》的語言風格可謂「第三種粵語」。因為在宣教過程中,過於高雅是無法向大眾傳播「上帝之道」的,而過分低俗的語言,則容易引發精英的鄙視和抵制。因此需要一種純淨的語言,令讀者感到西方的耶穌、上帝之道清純可親。不得不說,翻譯文學打開的第三種粵語,是對粵語文學的一大貢獻,讓廣東人感受到了粵語書寫的另一種可能和文體實驗的彈性。雖然是外來事物,但以廣東人對外來事物的寬容和接納,應是十分高興異質文化帶來的新變的。

《天路歷程》《粵》書作者在對比這兩部小說時,認為《俗話傾談》比《天路歷程》好,原因在於《天路歷程》純用粵語口語,過分口語化造成閱讀不便,而文白夾雜的文體則更適應廣東人閱讀。筆者對此則有小小的異議。筆者相信,讀者對文本的接受有其主體能動性。純用口語不會是問題,問題在於讀者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曾幾何時,在新文學運動中,文體的雅俗問題引起無窮糾紛,但經歷這麼多風風雨雨,當現代漢語塵埃落定時,人民也就產生全新的閱讀經驗和接受能力。筆者期望的是,諸位作者能多多開拓漢語的表達境界,無論文言還是白話,無論標準語還是方言,好好運用不同語言的特性,可以令漢語讀者獲得廣闊的閱讀視野,從而打開人民的心智見識。這也是《粵》書作者在總結中提出的,方言寫作有重提的必要,因為不同的語言爭鳴可以彼此活化,帶來鮮活的語言生命。展望未來:粵語的教育和創作《粵》書作者總結前的最後一部分,論及陳子褒這位近代廣東教育家的實踐與其粵語教科書。在國語一統運動前,閩粵地區的通用語從來不是官話,雖然本地士子欲北上當官,是要先苦練官話的。而當時未有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大爆發,文言地位還算穩固,因此人們教授漢語,仍以文言書寫為主。但如何填補現代口語與古奧書面語的距離,實在讓當時的人費煞苦心。有兩條路子,一條路子是,直接用文言施教,但使用的是淺顯文言,逐步進階到高深文言;另一條路子是使用方言母語施教,學習口語到書面語的轉換。陳子褒選擇的是後一條路子,直接使用粵語口語施教。這得益於粵語與古語良好的整合對應能力。陳子褒的粵語母語教育實踐,是由淺到深:從最基本的識字開始,認識口頭上最常用的、最實在的、最土俗的字眼,建立起基本的母語書寫能力,然後進階到高語域,慢慢地認識虛字虛詞,從具象事物認識抽象概念,認識口語語氣與文言虛詞的轉換對應關係。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獲得完整的母語能力和文言書面的書寫能力,為進一步鑽研傳統學問打好基礎。筆者想,陳子褒這位教育家的實踐是偉大、富於意義而操作性強的,他為粵語教育與文化傳承摸索出可行的道路,足以為今人所模仿繼承。筆者上面說過,粵語一大優勢是對應整合能力強,對文言古語是如此,對現代漢語也是如此。因此在當今的母語教育之中,可以把陳子褒教育實踐中的文言這一對象轉換為現代標準漢語,先讓學生用粵語認識文字、認識俗話,然後進階到深刻寫作。這是符合教育實踐和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的。在普通話這民族共同語勢力穩固的當今,我們之所以還要提倡方言,就是在於它是偉大的文化遺產,多種不同語言的和鳴有利於民族的文化建設和繁榮。前人的母語教學摸索,於今而言自有其意義。展望未來,粵語文學的創作,需要汲取歷史前人的營養,而反思不足,查缺補漏。廣東文藝旺盛的詩歌傳統是粵語文學的驕傲,但小說敘事的弱處也顯而易見。過去的廣東文人把粵語定位為一種滑稽、諷刺性強的語言,一種低語域狀態的語言,不登大雅之堂。這種觀念是否應該改革?都說粵語的移植能力強大,在積累大量現代白話小說、且經典作品為數不少的今天,廣東文人能否通過閱讀它們,而獲得小說技法表達的白話文訓練?筆者相信這是有希望的。而在香港,戰後湧現出三及第文體,這是文言、國語、粵語的混合文體(後來出現粵語、國語、英語的混合體),這種混合漢語的書寫形態在《俗話傾談》中已經出現端倪,爾後在香港獲得發展,取各種漢語的表達效果,達成共冶一爐的和諧。正如《粵》書作者在總結中說的,語言的和鳴效果是良好的,語言沒有必要追求所謂的「單純」,「不純」的語言碰撞融合,可以產生不一樣乃至別致的語言風景。這是對當今漢語文藝創作的一大啟示。同樣地,粵語文學的創作,應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多多借鑑別種語言手法,無論是國語的,還是英語的或者小語種的。這一方面有賴於翻譯事業的進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吾國人民的廣大眼界與開闊胸襟。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 清末民初思想研究(1900—1915年)
    本項目擬對思想界在兩種路徑上的選擇及其實際工作進行研究,探究思想界由政治改造而轉向新文化運動的歷程,從清末民初政治變遷與思想文化變遷的歷史進程中探討新文化運動的起源。  第三,清末中國思想,受劇烈的民族危機的刺激,受帝國主義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國家主義曾經頗有市場,國家富強成為佔據思想界最重要的追求。
  • 粵語或者白話區的朋友解析一些粵語口語或者白話口語的意思
    兩廣很多人說的是粵語和白話,在以前普通話還沒那麼普及的時候,大家都是用本地的話溝通,那麼就有許多的口語,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現在已經比較少聽到這些口語,除非雙方都知道大家是本地人,才用本地話進行交流,那麼有些口語是什麼意思呢,以下就列舉一些口語詞彙,請粵語區或者白話區的朋友出來解析下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名動天下的清末民初嚄唶宿將—薑桂題雜記
    清末武衛左右軍統領、直隸提督、太子少保,北洋政府高級將領,陸軍昭武上將軍,亳州市譙城區十九裡鎮姜屯村人。亳州人暱稱「姜老鍋」,是晚清以來官位最高的亳州人。亳州人有句俗語:「好兒不要多,一個馬三元, 一個姜老鍋。」這兩個名字對亳州人而言,側重點一般指的就是清末民初叱吒風雲的亳州籍名將薑桂題。史記他真誠厚道,擅以情義治兵;他知恩圖報,在街頭巷尾常尋覓姜姓同鄉,對亳州老鄉多有提攜幫助。
  • 劉文玠|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
    清末入蘇軍司書禮。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軍攻克南京天堡城戰役。後在江北護軍使劉之潔處任秘書長兼軍法處長。擅書法。初學蘇東坡,後參北魏,雄渾俊拔,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劉文玠書法曾編輯上海《小說新報》、又編《大世界報》,組織《萍社》,善作詩謎及韻文。
  • 越南廢漢字75年,不準用漢字書寫,日常用語卻是「抄襲」粵語?
    越南廢除漢字75年,改用阿拉伯文,不準用漢字書寫近代,東亞,東南亞很多國家都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越南也不例外,19世紀中葉後,法國開始逐漸將越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因此爆發了中法戰爭,中國清政府與法國籤訂《
  • 張仲民談清末民初那些「被隱藏」的史事與人事
    在新書《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中,他寫到嚴復的「好利空談」、胡適曾經考過倒數第二、陳寅恪的成績並非成績單上看起來那樣好等等;此外,他對閻錫山的幕僚南桂馨等不太為人關注的歷史人物著墨頗多。張仲民認為揭示那些被「隱藏的歷史」並非為了反彈琵琶或獵奇,而是在更全面地佔有史料基礎上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過去的複雜性和歷史人物的全貌。
  • 口述史採訪:清末民初教育家和龔氏家族
    在清末做過官立四川優級選科師範學堂監督。曾任四川成都多所中學、大學校長和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主講經學。他學識淵博,博聞強記,「過目不忘,所讀書,至老成誦」。一生著述極豐,所著《中國文學史略論》更是作為學校教課課本。研究近代四川「蜀學」,少不了對其人其學的研究。光緒末年,清廷明令廢科舉,立學校。
  • 清末民初上色老照片,清朝自製蒸汽機,維新軍在進行訓練
    清末民初上色老照片,清朝自製蒸汽機,維新軍在進行訓練 清朝末年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一切都在轉換,雖然社會有了很多變化,但同時也保留了很多清朝的殘留,歷史百家爭鳴選取了一些照片進行上色,力求還原當時真實的狀況,照片為清朝的八旗士兵,他們正在練習射箭,而此時的歐洲已經進入工業革命
  • 【時光機】清末民初的交大體育生活
    進入高等實業學堂時期,監督唐文治對學校體育教學與活動更是大力倡導。他認為體育運動不僅足以發展學生之體力,並足以引起熱心,增進智能,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磨練意志、養成尚武精神的作用,故竭力鼓勵。唐老校長倡導之下全校學生熱心體育運動的情形,1920屆電機專科學生於潤生曾有一段精彩形象的描述:  唐校長在經史文學方面,固然不斷的鼓舞倡導。
  • 「口頭語言」曾是「未受教育者」「書面語言」是「受教育者專用」
    大家好我是彼岸花開果果,今天要說的是語言,是某一層次的語言,不是現代意義是的什麼英語、日語、漢語這些語種,而是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粵語「你好」在我而言在中國,尤其是北方的語言普通話和書面語言幾乎是無縫銜接了,畢竟你說一句話都能以書面語言書寫出來。
  • 清末民初,他的篆刻作品,網友說:每一枚都是無人能敵的精品!
    貴池劉世珩江寧傅春媄江寧傅春姍宜春而,書法篆刻藝術,匠人精神可以說並沒有因為戰爭,混亂而停滯不前,反而超越盛世的清代初期以及明代的末期,至今也無人能超越民初,清末年代。吳昌碩篆刻,松館齋至於篆刻「槃齋」「松館齋」「張遠伯」等等,吳大師的篆刻以及書法功底,可是讓人耳目一新,即是崇拜者,也是學習篆刻的偶像,他的篆刻可以說,瀟灑之至,清末以來的篆刻家他生於
  • 粵語歷史:鮮為人知嘅11個關鍵細節!廣東人必睇必分享!
    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2】清朝閉關自守,僅留廣州為口岸,故外國人來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京官為與外國人經商議事而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
  • 「史話」清末民初,老北京飯店最出名的「八大樓」,七家是山東菜
    清末民初時的北京,出名的飯店就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多。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名稱都帶個「八」字,為什麼呢?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飯店、民間最為稱道的,要數「八大樓」,按名氣大小依次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這八個著名飯莊中,七個都是經營山東菜,店傢伙計也都是山東人。這是因為山東物產豐富,山東人又能吃苦耐勞,善於經商,加之為北方口味,故深得老北京喜愛、名滿京城。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王建偉: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進程
    [摘要]在清末「新政」的推動下,京師之地的市政建設初步開啟。管理體制的變革是北京城市化進程啟動的制度基礎,市政設施建設是北京城市化進程的物質基礎。在清末「新政」的推動下,北京開始了近代市政建設。清政府首先撥款在繁華地段和官衙集中的東四、東西長安街、前門大街、王府井大街、戶部大街等主要街道,採用近代技術修築了第一批石渣路,逐漸取代原有土路和石板路。巡警機構建立之後,各廳建立了清道隊,負責維護道路衛生及整修,並在前門等主要街道種植樹木。溝渠整修工程也同時展開,東交民巷玉河、大明壕、北新華街等溝渠均改造為暗溝。
  • 【精英小記者話你知】廣東人必睇:粵語歷史上鮮為人知嘅11個關鍵細節!
    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2】清朝閉關自守,僅留廣州為口岸,故外國人來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京官為與外國人經商議事而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3】『廣州府』這一史稱,一直沿用至民國初年,後因「大總統諭」宣布廢除州、府、廳的舊稱而停用。清史稿已有「廣州府」的記載。
  • 別把粵語當口語,全部有字可寫!!!
    很多講白話的人都以為自己說的都是口語,其實全部都是有字可以寫的,這就是粵語文化所在,本期繼續精選了一些日常用字。「藞苴」,是廣東人粵語中常用的口語,音大概是「乸渣」(lǎ zhǎ),為宋代流行的方言詞彙。是形容邋遢,不整潔。一個人不整潔身上很髒,就會說這個人「藞藞苴苴」。後來引申為陰險。說人的手腳不乾淨,玩陰的。
  • 《聖經》的粵語翻譯與粵語文學
    他們為方便在粵方言地區傳教,便在本地文人的幫助下,開始學習和研究粵語。來華傳教士意識到中國幅員遼闊,粵語地區僅在最偏遠的廣東一帶,故而《聖經》的初譯不能選擇粵語,而應選擇文言或官話。因而,傳教士學習粵語一開始只是為了口頭傳教和日常交流,並沒有著眼於用粵語翻譯《聖經》,這種情況到1860年後才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