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2020-12-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但在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影響下,文學翻譯多以「開啟民智」「救亡圖存」為主要目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也不是單純「為兒童」的,不是以兒童閱讀趣味或需求為基本出發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清末民初是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該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雖為「成人本位」,且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力工具,但其仍為五四時期我國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生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隨著晚清時期「成人本位」兒童觀的鬆動,人們「發現」了兒童的重要性,認為他們是國家民族的希望與未來,其「未來國民」身份得到充分肯定。與此同時,以梁啓超為代表的中國先進人士在目睹國家危難後,開始積極尋求救國方法,提出「小說乃國民之靈魂」的觀點,文學被當作社會改良的有效工具。由於兒童觀的轉變,兒童從「縮小的成人」成為「未來國民」,人們在關注成人文學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未來國民」,開始有目的地譯介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

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翻譯選材方面,多傾向於愛國、科學、教育等題材類作品。隨著西方思想觀念的輸入,清末民初人們對兒童的看法雖逐漸改變,但該時期兒童還未被徹底「發現」。因此,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在主觀上並不是為滿足兒童閱讀需求,而是為了實現向其灌輸愛國主義思想、「啟發童智」等目的。這一時期,蕩漾著愛國熱情和崇尚民族氣節的兒童文學譯作非常盛行,如《十五小豪傑》《小子志之》(今譯《最後一課》)、《愛國二童子傳》等。這些作品多鼓勵兒童樹立遠大志向,極力鞭策其愛國之心,企圖把救國重任寄託於朝氣蓬勃的兒童身上。此外,當時的先進人士還鼓勵兒童學習科學知識,1900—1907年掀起了一股科學小說譯介熱潮,迎合了當時「啟發童智」之民族文化心理,《海底旅行》《月界旅行》《空中飛艇》等作品均被譯介到我國,深受兒童喜愛。另外,教育小說也十分盛行,《馨兒就學記》(今譯《愛的教育》)在當時銷量竟達數十萬冊,可見人們對兒童教育之重視。

在翻譯方法方面,「豪傑譯」盛行,增刪、改寫等情況十分普遍。清末民初,國人大多認為外國「文章禮樂不逮中華遠甚」。因此,該時期譯者在翻譯時並不強調忠實性,兒童文學翻譯更是按照成人意志與審美心理對原作進行任意增刪或改寫。例如,包天笑說自己在翻譯《馨兒就學記》時,就曾將該書的很多內容「中國化」,甚至「有數節」全為創作,寫到了自己的「家事」,而「類此者尚有好多節」。劉半農在《洋迷小影》(今譯《皇帝的新裝》)的譯序中說,他在翻譯時「兼取安氏原文及日人劇本之義,復參以我國習俗,為洋迷痛下針砭」。可見,譯者看重的是作品針砭時弊的功能,甚至將我國習俗「摻雜」進去,以便於推行道德教化。簡言之,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並不重視譯作的忠實性,而是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刀闊斧地對原作進行增刪與改寫。

在語言方面,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仍以文言文為主。在清末白話文運動及「開啟民智」需求推動下,出現了數目可觀的白話報刊,白話小說、教科書等也大量印行。而該時期的兒童文學譯者卻放棄通俗淺顯、易為兒童所接受的白話文,選用文言文進行翻譯,則與當時「開啟民智」「推行教化」等民族文化心理關係密切。如朱自強在《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中所說,「語言作為民族意識的載體,本來就與文學的內在思想不可分離」,而文言文正是我國「文以載道」傳統思想的最佳「載體」。

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多使用文言文且沿襲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結構,如梁啓超在翻譯《十五小豪傑》時申明「純以中國說部體段代之」,全書18回均綴以回目,結尾處還附上「且聽下回分解」「且等下回再表」等套語。這些譯作大多以成人口吻敘述,並以成人視角對譯作進行處理,以強調和突出譯作的教育功能,而「最合兒童心理」的元素也「『不幸』因此完全抹殺」。

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大豐富了當時少年兒童的精神生活,其翻譯目的、選材、語言等方面是與當時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關——這一時期的先進人士希望通過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來「啟發童智」,最終實現救亡圖存、復興中華之目標。從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出發對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進行考察,不僅有助於客觀審視我國兒童文學由「不自覺」向「自覺」狀態過渡這一重要階段,還能有效促進對該時期兒童文學翻譯的理解。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五四時期兒童文學譯作研究(1917—1927)」(18FWW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29日總第1955期 作者:王琳

精彩推薦:

《清平樂》「樂」字讀音誤說探析

體驗兒童生存方式:兒童史研究的人文轉向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思想研究(1900—1915年)
    本項目擬對思想界在兩種路徑上的選擇及其實際工作進行研究,探究思想界由政治改造而轉向新文化運動的歷程,從清末民初政治變遷與思想文化變遷的歷史進程中探討新文化運動的起源。  第三,清末中國思想,受劇烈的民族危機的刺激,受帝國主義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國家主義曾經頗有市場,國家富強成為佔據思想界最重要的追求。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如果都沒聽說過,那麼「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韓利德」,你是不是聽著比較耳熟呢?沒錯,上面那本《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就是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文譯名!
  • 劉文玠|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
    清末入蘇軍司書禮。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軍攻克南京天堡城戰役。後在江北護軍使劉之潔處任秘書長兼軍法處長。擅書法。初學蘇東坡,後參北魏,雄渾俊拔,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劉文玠書法曾編輯上海《小說新報》、又編《大世界報》,組織《萍社》,善作詩謎及韻文。
  • 名動天下的清末民初嚄唶宿將—薑桂題雜記
    清末武衛左右軍統領、直隸提督、太子少保,北洋政府高級將領,陸軍昭武上將軍,亳州市譙城區十九裡鎮姜屯村人。亳州人暱稱「姜老鍋」,是晚清以來官位最高的亳州人。亳州人有句俗語:「好兒不要多,一個馬三元, 一個姜老鍋。」這兩個名字對亳州人而言,側重點一般指的就是清末民初叱吒風雲的亳州籍名將薑桂題。史記他真誠厚道,擅以情義治兵;他知恩圖報,在街頭巷尾常尋覓姜姓同鄉,對亳州老鄉多有提攜幫助。
  • 張仲民談清末民初那些「被隱藏」的史事與人事
    在新書《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中,他寫到嚴復的「好利空談」、胡適曾經考過倒數第二、陳寅恪的成績並非成績單上看起來那樣好等等;此外,他對閻錫山的幕僚南桂馨等不太為人關注的歷史人物著墨頗多。張仲民認為揭示那些被「隱藏的歷史」並非為了反彈琵琶或獵奇,而是在更全面地佔有史料基礎上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過去的複雜性和歷史人物的全貌。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6月出版,416頁,148.00元讀罷《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以下簡稱《粵》書),身為廣東人,實在是既心潮滂湃,猶如南海的潮水,又心添愁思,好比五嶺高山深處的雲霧。
  • 口述史採訪:清末民初教育家和龔氏家族
    在清末做過官立四川優級選科師範學堂監督。曾任四川成都多所中學、大學校長和四川大學、華西大學教授,主講經學。他學識淵博,博聞強記,「過目不忘,所讀書,至老成誦」。一生著述極豐,所著《中國文學史略論》更是作為學校教課課本。研究近代四川「蜀學」,少不了對其人其學的研究。光緒末年,清廷明令廢科舉,立學校。
  • ...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中國省別全志》(第五卷 四川省...
    該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即蓄謀侵佔中國的鐵證,它同時再現了日本人鏡頭下清末民初川渝實景,具有重大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日本明治維新後,出於政治、經濟和對外軍事擴張需要,對中國進行了長時間、巨細無遺的全面踏查。其中歷史最長、覆蓋面最廣的當屬東亞同文書院。
  • 清末民初,他的篆刻作品,網友說:每一枚都是無人能敵的精品!
    貴池劉世珩江寧傅春媄江寧傅春姍宜春而,書法篆刻藝術,匠人精神可以說並沒有因為戰爭,混亂而停滯不前,反而超越盛世的清代初期以及明代的末期,至今也無人能超越民初,清末年代。吳昌碩篆刻,松館齋至於篆刻「槃齋」「松館齋」「張遠伯」等等,吳大師的篆刻以及書法功底,可是讓人耳目一新,即是崇拜者,也是學習篆刻的偶像,他的篆刻可以說,瀟灑之至,清末以來的篆刻家他生於
  • 「史話」清末民初,老北京飯店最出名的「八大樓」,七家是山東菜
    清末民初時的北京,出名的飯店就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多。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名稱都帶個「八」字,為什麼呢?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飯店、民間最為稱道的,要數「八大樓」,按名氣大小依次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這八個著名飯莊中,七個都是經營山東菜,店傢伙計也都是山東人。這是因為山東物產豐富,山東人又能吃苦耐勞,善於經商,加之為北方口味,故深得老北京喜愛、名滿京城。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清末民初上色老照片,清朝自製蒸汽機,維新軍在進行訓練
    清末民初上色老照片,清朝自製蒸汽機,維新軍在進行訓練
  • 【時光機】清末民初的交大體育生活
    清末時期專科一度也開設體操課,後因課程較重取消。1915年後附小又增開拳術課,專科也復設體育課,每周3小時,貫穿整個三年學程。民國時期,教育部把「軍國民教育」定為教育宗旨的內容之一,體操的內容也改以兵操為主,並輪流去蘇州的打靶場進行實彈演習。當時傳統的思想仍把學生看成文弱書生,而本校學生卻荷槍實彈列隊往返蘇滬之間,校外人士見了有大開風氣之感。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其博士論文《古今小說考》是英國第一部關於《古今小說》(又稱《喻世明言》)的專著(內含小說的譯文、論文長達499頁);1958年刊行的《明代短篇小說選》使其成為最早將中國神仙志怪小說翻譯到西方的人。
  • 清末民初老照片:貝勒毓朗家族影像,二格格英氣逼人
    清末民初宗室重要人物毓朗是定慎郡王溥煦次子,歷任宗人府左宗正、軍機大臣上行走、民政部侍郎、步軍統領、訓練禁衛軍大臣、軍機大臣、軍諮大臣等職。清朝滅亡後,積極參與「宗社黨」活動。
  • 王建偉:清末民初北京的城市化進程
    [摘要]在清末「新政」的推動下,京師之地的市政建設初步開啟。管理體制的變革是北京城市化進程啟動的制度基礎,市政設施建設是北京城市化進程的物質基礎。在清末「新政」的推動下,北京開始了近代市政建設。清政府首先撥款在繁華地段和官衙集中的東四、東西長安街、前門大街、王府井大街、戶部大街等主要街道,採用近代技術修築了第一批石渣路,逐漸取代原有土路和石板路。巡警機構建立之後,各廳建立了清道隊,負責維護道路衛生及整修,並在前門等主要街道種植樹木。溝渠整修工程也同時展開,東交民巷玉河、大明壕、北新華街等溝渠均改造為暗溝。
  • 初步認定年代為清末民初
    隨後,五華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人員到達現場進行查看,並初步認定挖出的青石板路年代為清末民初。1月5日,祥雲街北段正在進行管網施工,兩條人行道中間已被挖得有三四米深。在原本路面約50釐米厚的土層下,隱藏著10餘塊排列整齊的青石板,每塊青石板目測厚度近20釐米。
  • 清末民初朝天宮三大美食家
    袁枚《隨園食單》、龔乃保《冶城蔬譜
  • 清末、民初的天心閣長什麼樣?
    楚天一覽,俯瞰萬家燈火,天心閣已成為長沙人俯瞰人世的一道窗口。◀天心閣樓層變化,各時期有差異。 ①②是乾隆年間③是道光年間④是同治年間⑤是光緒年間 1928年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 清末天心閣一層建築平面的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