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2021-01-17 愛啃骨頭的貓咪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

清末民初翻譯界鬼才,不懂外文,因一部《茶花女》一譯成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或者看過一本外國名著——《報大仇韓利德殺叔》?

如果都沒聽說過,那麼「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韓利德」,你是不是聽著比較耳熟呢?

沒錯,上面那本《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就是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最早版本的中文譯名!

19世紀30年代起,莎士比亞的作品就開始傳入中國,中國很多翻譯家開始翻譯了大量外國著作。同時,為了迎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趣味,翻譯過來的題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形式,同時翻譯過來的故事都帶有強烈本土色彩。就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哈姆雷特》翻譯過來的《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其實就是仿照《三國演義》中第十回「報父仇曹孟德興師」。

在當時清末民初,有一位堪稱是我國近代史上絕無僅有且聞名中外的翻譯家——林紓。他被譽為翻譯界的鬼才,因為他」不審西文」!

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福閩縣(今福州)人。他從小喜歡讀書,在《林畏廬先生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林紓自己省下吃飯的錢全都用來買書,到16歲時,他或買或借讀過的書已有三櫥櫃之多。為了能專心讀書,他特意在家中牆上畫了一具打開蓋子的棺材,他自己站在棺材前,用筆在旁邊題到:「讀書則生,不則入棺。」他一生愛書,12歲就師從長髯博學的私塾先生薛則柯學習古文,之後,他遍讀中國古籍,尤其對唐宋小說,鑽研頗深,為後來翻譯小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林紓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文壇的開山祖師」及「譯界泰鬥」,並留下了「譯才並世數嚴林」的佳話。他精通古漢語,不懂外文,和很多熟悉外語的魏易、曾鍾鞏、陳家麟等留洋人士合作翻譯了200多種外國小說。

林紓的翻譯生涯開始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那年他的妻子病故,鬱鬱寡歡,意志消沉。幾位好友為幫林紓排遣鬱悶,便邀請他一同譯書。去法國留過學的王壽昌口述故事情節,讓林紓再以古文寫出。2年後,《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此書一出版,立即風靡全國,因為這類題材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聞所未聞,再加上林紓優美悽婉的文風,情深意切的敘述,也因此成為文壇和中國讀書人中間的最大盛事,翻譯家嚴復作詩盛讚曰:「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自此,林紓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大量翻譯歐美作家的名著。臺灣蕭一出先生曾對林紓翻譯的作品進行了分類:

倫理小說8種,社會小說21種,傳記軼事23種,義俠小說2種,諷世小說2種,政治小說5種……以原作者國籍區分,英國100種,法國27種,美國13種,俄國8種,瑞士2種,希臘、德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各1種,未詳者4種。尚有交稿未印者17種,存目待訪者若干。共計近200種,1000多萬字。其中有許多出自外國名家之手,如:英國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英國哈葛德的《天女離魂記》,俄國託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法國森彼得的《離恨天》,英國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等。

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所著《韓柳文研究法》成古文研究典範之一

雖然林紓因其譯作而廣受大眾的矚目,但他作為古文大家,他畢生「力延古文之一線「的舉措也值得關注。

在古文點評方面,林紓著有《左夢莊騷精華錄》《韓柳文研究法》《左傳擷華》《古文辭類纂選本》等。其中,《韓柳文研究法》一書,精選韓愈、柳宗元古文近一百五十篇,逐一品評,剖析文理,對後人理解韓柳古文極有裨益。並且,這部作品以韓柳文並重,作為研究對象,打破了自唐朝以來韓柳優劣的爭論。

《韓柳文研究法》初版於1914年10月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全書以文言寫就,僅有句讀。此次《韓柳文研究法校注》在原書基礎上再次重新排版印刷,進行標點、校注,同時大致按照韓、柳文集的文體分類及順序,重新添加小標題,方便閱讀。同時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將書中很多異體字、古字、避諱字和不規範字進行改寫和校正,將原著中原有的「原注」重新註明,並附識「校注」。最後,作者林紓未言明所依據的韓柳文集的版本,在此特別註明。

林紓一生都在為「力延古文之一線「不懈努力,他曾在《震川選集》的序中說:「紓生平讀書寥寥,左、莊、班、馬、韓、柳、歐、曾外,不敢問津。」

在《韓柳文研究法》中將韓柳文並重,是林紓最重要的舉措之一。柳宗元雖名列八家之一,但後世古文家對柳文頗多爭議,揚韓抑柳的呼聲不絕於耳。以宋代朱熹為代表的的理學家曾斥責柳宗元的文章「於道之不純」,而清代以方苞為代表的桐城派責柳文「義法」之疵。但林紓並未受此束縛,他曾在《答徐敏書》中提到:「至於韓柳歐三氏之文,褚葉汗漬近四十年矣。」而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林紓更是力主柳宗元「為昌黎配饗之人」。

林紓讀韓柳文,最值得關注的是,他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挑選的都是韓柳名篇,韓文67篇,柳文72篇,與以前點評多議論其政治背景、道統、學術、人品等不同,這本書更顯得純粹。林紓多是從文章的藝術角度切入,點評文章的宗旨、字句、文體文法以及藝術價值的精妙之處。而且,不論是思想上還是藝術上,林紓的點評中都滲透著桐城派的「雅潔」旨趣。

在此書出版數年後,林紓就捲入了與「五四」新文化人的論戰,為了延續古文命脈而奔走疾呼。

他是「文言文」的衛道者,與胡適、劉半農關於文化「新舊」進行論戰

1917年初,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從理論上闡釋白話文的方向、原則。其實,對於胡適關於白話文的提倡,林紓也表示認同,但唯有一點,他與蔡元培、梅光迪等人觀點相似,認為應該給中國古典文明留下繼續存在與發展的空間,不應全盤推翻古文。他贊同漸進式的文化改良,但不是打到一切的掃蕩式革命。因此,1917年2月8日,林紓在《民國日報》上發表《論古文之不當廢》,稱「夫馬、班、韓、柳之文,雖不協於時用固文字之祖也。嗜者學之,......必有一二巨子出肩其統,則中國之元氣尚有存者。」

事實上,從現在再回過頭去看,林紓等人對不廢文言的看法很有先見之明,但當時領導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先生自信滿滿並且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認為「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這些話語也必將封死雙方探討之可能。

林紓存古不廢今的立場遭受一眾新文化運動文人的群嘲。1918年3月15日,劉半農同好友錢玄同一起演了一出「雙簧」,引發論戰。錢玄同化名王敬軒,以《文學革命之反響》為題給《新青年》寫信,故意以文學舊派口吻褒揚林紓:

「林先生為當代文豪,善能以唐代小說之神韻移譯外洋小說,所敘者皆西人之事,而用筆措辭全是國文風度,使閱者幾忘其為西事,是豈尋常文人所能及。」

然後再由劉半農化名「劉復」,以《致王敬軒書》回信,逐一駁斥王敬軒對林紓的吹捧,其言語潑辣,諷刺十足。

自此二人的雙簧信以及《新青年》極端激進的言辭,在文化圈引起激烈的反響。而舊派文人林紓對此不可不反感,而後他迅速公開發表一篇影射小說《荊生》給予反擊。而此舉再次正中《新青年》下懷,各路新文人對林紓的文章逐句分析批駁。林紓雙拳難敵四手,很快敗下陣來。

表面上看來,林紓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對數千年來儒家文化核心的堅守阻礙中國先進文化的進步,但其實林紓更多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未來命運的擔憂。他是古文的衛道者,他維護古文的權威,也是在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曾說:「知臘丁之不可廢,則馬班韓柳亦有其不宜廢。」

民國才女蘇雪林曾說:

「中國文化之高,固始不能稱為世界第一,經過了四五千年長久的時間,也自有它的博大精深。沉博絕麗之處,可以叫人驚喜讚嘆、眩惑迷戀 。所謂三綱五常之禮教,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信條,所謂先王聖人的微言大義,所謂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所謂典章文物之燦備,所謂文學藝術的典麗高華,無論如何抹不煞它的價值。」

這也是我們之所以保留和學習古文、文化的意義所在。而此時重印重讀《韓柳文研究法》,也是喚起我們當代人對古文的重視,鼓勵我們加強對古文的文化藝術價值的關注和探討。

歡迎關注@愛啃骨頭的貓咪 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清末民初,文學翻譯十分盛行。阿英曾在《晚清小說史》中提到,「翻譯書的數量,總有全數量的三分之二」。而這些「翻譯書」中包含大量優秀的兒童文學譯作。因此,清末民初的兒童文學翻譯極具現實性。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民族文化心理視角出發進行探究,既能釐清當時兒童文學翻譯存在的問題,還原歷史文化語境,又能對早期文學翻譯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合理解釋。民族文化心理包括民族感情、意識、習慣等,是特定民族較為穩固之心理定式。清末民初時期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可避免地會對當時的兒童文學翻譯產生影響。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 清末民初思想研究(1900—1915年)
    本項目擬對思想界在兩種路徑上的選擇及其實際工作進行研究,探究思想界由政治改造而轉向新文化運動的歷程,從清末民初政治變遷與思想文化變遷的歷史進程中探討新文化運動的起源。  第三,清末中國思想,受劇烈的民族危機的刺激,受帝國主義論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國家主義曾經頗有市場,國家富強成為佔據思想界最重要的追求。
  • 前清舉人用文言文翻譯第一部引進中國的外國小說
    第一部被翻譯引進到中國的外國小說,竟然是一個不懂任何外文、沒有出過一天國門的人翻譯的。這個人,是前清舉人林紓,字琴南,這本小說的名字是世界名著《茶花女》,當時林紓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叫《巴黎茶花女遺事》。林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13歲到20歲七年間,一邊讀書,一邊校正,親手校閱的古籍超過2000卷。
  •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風靡一時?
    作者 | 愁容騎士l 孔網店鋪:愁容騎士l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好書推薦# 林紓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為什麼能夠風靡一時?張治 :《巴黎茶花女遺事》是林紓翻譯的第一部小說,它能夠風行,我剛才說有印刷術條件,就是現在印刷的大眾傳媒的支持。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叫作「孤山處士音琅琅,皂袍演說常登堂,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個是嚴複寫的詩,稱讚林紓的翻譯工作。最後一句叫「斷盡支那蕩子腸」,「蕩子」其實是一個不太好聽的稱呼,就是敗壞家業的敗家子。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倘使狄更斯仍然在世,他一定會對林紓不加告知便私下翻譯其著作的行為窮追猛打,哪怕林紓為他說再多的好話,給他的名聲開闢了再廣大的海外市場,也難以抵擋這位小說家接連射出的憤怒之火。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狄更斯沒有在他生前最輝煌燦爛的時刻登陸中國,乃是一樁幸事。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名動天下的清末民初嚄唶宿將—薑桂題雜記
    清末武衛左右軍統領、直隸提督、太子少保,北洋政府高級將領,陸軍昭武上將軍,亳州市譙城區十九裡鎮姜屯村人。亳州人暱稱「姜老鍋」,是晚清以來官位最高的亳州人。亳州人有句俗語:「好兒不要多,一個馬三元, 一個姜老鍋。」這兩個名字對亳州人而言,側重點一般指的就是清末民初叱吒風雲的亳州籍名將薑桂題。史記他真誠厚道,擅以情義治兵;他知恩圖報,在街頭巷尾常尋覓姜姓同鄉,對亳州老鄉多有提攜幫助。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在我國翻譯史上,曾經有位翻譯家,他只懂一門語言,就是中文,但他卻翻譯了180餘部西洋小說。他就是林紓,被人譽為「譯界之王」。一、陰差陽錯成了翻譯林紓是福建人,家境貧寒,雖然要為生計奔波,但他卻對讀書如痴如醉,偏好中國傳統文化,他看了兩千多本古籍書。
  • 福州奇人:不懂外語,卻翻譯了183部西方著作,被譽譯界之王
    林紓與友人合影清末民初,無疑是福州最為煊赫奪目的高光時刻,好似積累了千年的內功,在此刻噴薄而出。閩中風流俊傑者甚蕃,競相弄潮於時代浪尖,林紓便是其中佼佼者。林紓畫作林紓也常以桐城派古文傳人自居,其文章、小說,雖具現代色彩,然其語言風格均是古風,便是其翻譯的西方小說,也均以古風行之。其文採俊秀,所著頗多,竊以為其《京華碧血錄》最佳。雖是如此,然真正使其名聲大噪的卻是其譯著。
  • 遊筠萱︱當口語進入書面——評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李婉薇:《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6月出版,416頁,148.00元讀罷《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一書(以下簡稱《粵》書),身為廣東人,實在是既心潮滂湃,猶如南海的潮水,又心添愁思,好比五嶺高山深處的雲霧。
  • 劉文玠|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
    清末入蘇軍司書禮。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軍攻克南京天堡城戰役。後在江北護軍使劉之潔處任秘書長兼軍法處長。擅書法。初學蘇東坡,後參北魏,雄渾俊拔,與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熙並稱三大家。劉文玠書法曾編輯上海《小說新報》、又編《大世界報》,組織《萍社》,善作詩謎及韻文。
  • 那些年的奇葩文言文翻譯,語文老師深呼吸,文言文翻譯給我這樣學
    文言文翻譯是語文考試中的難點,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有部分是從課文中選取,同學們學過,基本出錯率是很低的。到了中學,文言文的出處就不光是課本裡的課文了,同門學發揮了文言文翻譯直譯的最高精神,讓譯文和原旨大相逕庭。語文老師在改卷子的時候,除了緊皺眉頭,還需要深呼吸來壓抑自己心中的火氣。
  • 雜談 | 西學東漸:清末翻譯偵探小說(2)
    清末是翻譯偵探小說的熱潮時代,從最初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開始,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冒險探案故事讓人們欲罷不能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超實用:有效提分的文言文翻譯解題攻略,連語文老師看了都說好
    說起中學時期的語文學習,最難得的題目除了作文恐怕就是文言文翻譯了吧?文言文翻譯作為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如何能在文言文考試中脫穎而出,拿下文言文的翻譯是非常重要的。
  • 文言文翻譯難,語文老師教你六字真訣,新解讀讓文言文翻譯更簡單
    小島老師想分享一下,我對六字真訣的使用解讀說明,希望同學們在掌握新解讀後,能讓你們的文言文翻譯應用起來更簡單。1、留,實在不會翻譯的可以留文言文翻譯,試卷上的答案往往可以體現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究竟掌握了多少內容和技巧。
  • 文言文翻譯很難,但還是有辦法的
    要說文言文考試哪裡最難,那一定是翻譯!有許多同學在面對文言文翻譯時,汗流浹背,不知所措!其實,文言文翻譯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咱們今天就探討一下,怎樣做好文言文翻譯題。文言文翻譯,我們需要掌握「三原則」和「五字訣」,並將其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學習中。
  • 文言文翻譯「神器」走紅 翻譯結果被評有「喜感」
    把流行語、歌詞翻譯成文言文,又有怎樣的喜感?近日,多款文言文翻譯神器在網絡走紅,成為眾多網友爭相「把玩」的工具。如此「神器」到底好不好用?學生和老師對此又持怎樣的看法?  文言文翻譯器躥紅網友玩瘋了  「誰知道『女漢子』翻譯成文言文咋說?竟然是『安能辨我是雄雌』。」1月6日,鄭州網友「貝蒂」朋友圈裡的微信,瞬間引來數十條回復。
  • 班主任:七年級部編語文上冊文言文翻譯+注釋,高效學文言文必備
    雖然語文學習不能只靠背誦,但這是不可或缺的,在初中語文部編教科書中,每冊都有不少古詩詞和文言文,而且新版部編教材還增加不少。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首先要會翻譯,讀懂它所表達的意思,其次要會背誦和默寫。看似簡單,其實要學好文言文並不簡單,大多數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仍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學習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