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⑭:大成都贏取了趙抃的心

2021-02-11 方志四川

重蜀學,重人文。

在知成都府任上,趙抃又寫《勸成都府學諸生》。

學初心勿動華紛,須念文翁昔日勤。

事業直教名不朽,聲猷堪畏世無聞。

平居鄉黨終傳道,得位朝廷必致君。

為語諸生期逺到,天衢亨處有青雲。

熱心勸學,獎掖後進。

精神家園建設和重塑。

編《成都古今記》。

熙寧七年(1074年),遍訪成都鄉土歷史,主持編纂了記錄成都歷史、地理、風俗等百科全書式的地方志《成都古今集記》,書中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還總結了歷代治蜀的經驗教訓。

「因在成都延博識之士,參考眾書,摭拾郡邑、宮室、山川、都城、邑郭、府寺諸故實,分百餘門,輯成此書」。鄉思、鄉情、鄉戀的代表性著作。

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社會情況的珍貴文獻資料。

學術貢獻。後人不斷補《成都古今記》作乙記、丙記、丁記,增為《成都古今集記》。

成都鄉土文化的第一部集記。

他,在知成都府任上,特別注意減輕工商業者的負擔。直到明代,人們仍讚不絕口:「昔趙抃判成都,減額以蘇園戶,輕價以惠行商,民到於今稱之。」所謂「園戶」,指種茶農戶。

以「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

「蜀風素侈」大變,「好賢樂善之風大興」。

百姓都說:「我的碗筷能安於食,我的枕笫能樂於寢,就是拜公之賜。公再來,它們又有依靠了。」文同讚美,在趙抃的治理下,「梁岷之下,宴然已為樂國矣」。

「蜀人安之」,長達百年。

史稱「蜀民歌之」。

展現文治武功。趙抃與文翁、諸葛亮、張詠並稱為四大治蜀名臣。

天聖至熙寧年間,成都州府的著名官員,王曙、文彥博、程戡、田況、李之純、張方平、宋祁、王素、範純仁等,有的是注重民生、施行善政的良吏;多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就連蔡京也是良吏、書法巨星。

趙抃的繼任呂公弼、韓絳,也有趙抃的深入、寬厚作風。

兩次執掌成都的張詠,施行向「低保戶」發放米鹽票,購買平價米鹽的惠民善政,繼續落實。有一些貧民脫貧,又出現新陷入困境的貧民。韓絳重新清理調整,並定期三年調整一次。

成都平原乾旱,莊稼絕收,饑荒蔓延得很快。

王素深恐百姓無食,出現餓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悲劇。

他,未接到朝廷的詔書,私自開廩倉放賑糧。百姓領到救命糧,自然不會流離失所,饑饉也迅速平息下去。只是私自開倉是重罪,寫好了請罪的奏摺。當奏摺發出數日後,朝廷的放糧詔書才到達府衙。因為救民有功,並未被追究責任。

在成都數年,對自己簡樸嚴格,對百姓仁愛寬容。

百姓非常懷念,採錄王素所行成《王公異斷》一書。

成都駐軍的擾民事件,曾引發混亂。

趙抃再任成都知府,將校立即得到約束,軍卒不敢妄為,風紀肅然,社會安定。

宋太祖時,成都知府劉熙古重新整治成都九裡堤,既防水患,「絕其泛濫決溢」,成為城區防洪屏障,又有「沃野之利」,還專門招募了一支河防兵,負責日常巡察、維修堤防。

慶曆四年(1044年),文彥博以建百年工程的標準,修繕九裡堤。

文彥博(圖片來自網絡)

元豐七年(1084年),呂大防整治成都兩江,整修合江亭。

劉熙古、文彥博重修九裡堤,以劉熙古功績最大,從源頭治理,再建高駢所築九裡堤,基本解決了成都城區水患問題;以文彥博修築九裡堤工程量最大,打造百年水利工程。

成都人建「劉公祠」紀念,稱堤為「劉公堤」,後世誤為「諸葛堤」。

宋哲宗時,健全了都江堰歲修制度,每年對河道、水文、雨量及航行、灌溉效益,都要詳細記錄,上報備查。沿河州縣設立河工水官,專司其事,還要評優劣、定獎黜。

成都糧田單產量,居全國之冠,糧食堆積如山。

源遠流長。歷來治理成都平原的官吏,無不以西漢「循吏」文翁為楷模。

趙抃是將杜甫西川詩刻碑立於浣花草堂的第一人。

雖然刻碑已無存,但浣花草堂仍在……

熙寧十年(1077年)五月,由越州任上以資政殿大學士、諫議大夫移知杭州。

第四次在家鄉浙江任職,三度治杭。

肯定錢鏐治理兩浙、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的功績。

十月,見故吳越國王錢鏐墳廟「蕪廢不治」,有感於錢鏐「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上書朝廷奏請將龍山廢剎「妙因院」改建為表忠觀,宋神宗親自賜名「表忠觀」。

觀中供奉著錢氏三世五代國王,並由錢氏後裔負責管理。

周圍田地、山林的收入作為表忠觀常年修繕之用。

四年前,曾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想做未能做到。

元豐元年(1078)八月,趙抃派人去徐州,請知徐州的蘇軾撰寫碑文。

蘇軾愉快地接受請求,作了四石八面,共850字的《表忠觀碑》。

《表忠觀碑》與《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奎宸閣碑》,蘇軾的「四大名碑」。

表忠觀原址在今天的玉皇山。

碑現仍立於杭州錢王祠內。

無論杭州的嚴而簡,還是成都的寬而簡,只有簡政,才能少取而順民、養民、利民,而繁政往往多取而擾民。與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滋事擾民、好大喜功的官場積習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歐陽修簡直如出一轍。

歐陽修多次對人說:「凡治人者不問吏材能否,施設何如,但民稱便,即是良吏。」

做官「不見治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揚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後,官府闃然如僧舍」。

成都,無疑已成為趙抃的第二故鄉。

一個能沉醉安逸,也歷史人文感厚重的城市。

成都贏取了趙抃的心,趙抃贏取了成都人的心。

成都與趙抃的交集,最佳組合。

成都人的聰慧勤巧、生活樂觀與趙抃的友善互助、空闊胸襟一起,勾勒出人間動人心弦的故事,是靈魂和靈魂深處的潔淨,互相贏取了彼此的心。

設若趙抃無緣於成都,成都將因之而缺色。

上天青睞。擁富饒繁榮、有天府之國的成都,與「琴鶴先生」浙江趙抃相聯。

與成都氣色相投。

唐宋盛世時代精神的典範奠基貢獻者之一。

名勝古蹟與歷史故事,寫在大地與典籍中,刻在語言與心靈裡。

平添詩意。化作一股執著的內力。

詩意在時間的長河裡發酵,愈久醇香,隨風翻轉,又飄落到成都平原的山山水水裡。

(未完待續)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50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易旭東‖成都「老市長」趙抃⑬:堅持自省「夜必告天」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⑦:「三廉修身...
    成都「老市長」趙抃易旭東7 「三廉修身」惠政蜀都三臺潼川鎮,前往成都城到任時,並不像一省的方面主官的新官到任,一路的行色,威風、壯麗、闊綽;仍然只騎一頭瘦小的老馬往期回顧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①:做官要像江水保持清白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②:鮮明樹起勤政廉政標杆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③:生命最後一次返川離川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④:一琴一鶴自隨匹馬入蜀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⑤:開啟「平民化」教育時代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⑥:「鐵面御史」威震海內
  • 【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②:鮮明樹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都「老市長」趙抃易旭東2 鮮明樹起勤政廉政標杆成都,一個可以將生活藝術化的城市。生活之美。「鐵面」下,有一顆柔軟的心。治平三年(1066年)八月,蘇軾、蘇轍守孝期間,到成都拜望趙抃,再次感激趙抃推薦懷才不遇的父親一事;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除服返開封,又「中見公於京師」。忘年之間。蘇軾和趙抃,經常有書信往來,情誼深厚。「共君友契非今日,蔽芾棠陰自劍南」。
  • 【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③:生命最後...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成都「老市長」趙抃易旭東3 生命最後一次返川離川蘇軾、蘇轍在眉山丁憂。文同也解官回鹽亭為母丁憂。文同的「東谷」故居,後改為「高院寺」,門前曾掛有半聯絕對:「眉州一老,梓州一老,二老相對換文章」,即記此事。「眉州一老」,指蘇洵,「梓州一老」,指文同。蘇洵,大文同9歲,文同的表叔。文同,大蘇軾20歲的表兄。
  • 【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④:一琴一鶴自隨匹馬入蜀
    對成都的熟悉,趙抃僅次於家鄉浙江。第一次入蜀。16年前,就來到成都。皇祐元年(1049年)冬,泰州如皋縣縣令、42歲的趙抃接到新任命:調任江原縣縣令。江原遠在成都,縣治在今崇州江原鎮。成都平原的核心農耕區。辦完交接手續,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經三峽入川。
  • 【方志四川•書評】易旭東 ‖ 「草根教授」的「底層寫作...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艾老原名湯道耕,湯繼強叔伯父,「繼」字輩裡少有的得到艾老栽培的後生。艾蕪身上的精神品質、良好的家風家訓,以及傳承的方式、傳播的途徑,對湯繼強影響頗大。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四奠定漢代中國南疆規模易旭東前205年,趙佗迅速「擊並桂林、象郡」。南徵百越。前後近百年,政權統治52年,在秦滅安陽國時,「古成都人」已經與當地雒民普遍通婚兩代人以上,通婚的「混血兒」,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越南人長期以來都是十分熱衷成都平原、「古成都人」。「古成都人」,多族群地域性聯盟共同體。岷山,中國山川文化的「龍首」。古蜀文化重神仙、神器,同中原文化區系重禮制、禮器有所不同。
  • 【方志四川•人物】潘嘉強 ‖ 緬懷王朝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少岷文藝 ,作者風中歲月 少岷文藝合江縣委宣傳部—合江縣文聯主辦雜誌《少岷》,官方發稿平臺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本文作者潘嘉強,原瀘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農委主任,出版著作《夢縈醒覺溪》名酒節開幕的前一天下午,我隨同原中共合江縣委書記、時任瀘州市副市長鄒正濤,前往市政府招待所看望朝聞先生。老鄉見面格外親切,王老雖年過八旬,但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謙和儒雅,一派學者風範。離家半個世紀,鄉音未改,記憶精準,談笑風生。
  • 【方志四川• 人物】這個川妹子火了!被聯合國點名表揚!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聯合國點名表揚四川「雨衣妹妹」:在武漢送飯39天,鼓舞很多人!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中國的「雨衣妹妹」劉仙也在其中。
  •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
    【方志四川·地情】什麼是郫縣(成都郫都區)?,作者老唐這廝 遇見老唐遇見老唐,遇見詩和遠方.....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來源:「遇見老唐」微信公眾號文/圖:老唐這廝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成都望江樓楹聯賞析——崇麗閣楹聯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崇麗閣,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內的主要建築,也是成都的標誌性建築,因其臨江而建,俗稱望江樓。崇麗閣建成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取晉代大文學家左思《蜀都賦》中「既麗且崇,實號成都」中「崇麗」二字,以稱讚樓閣宏偉美麗。
  • 【方志四川•人物】鄧沛 ‖ 辛亥革命先烈佘英傳略
    同治和光緒年間,以反清為宗旨,以扶危濟困相號召的哥老會在四川發展迅速,擁眾甚多。佘英自幼即加入瀘州小市哥老會義字宮口。他愛弄刀舞棍,「好交江湖中人,急人之難,已諾必誠。」嘗為鄉人及地方公益事鳴不平,被人目為「豪士」。佘英曾入小市武舉人李孝恩的武棚子習武。他勤學苦練,武藝大進,嫻騎射劍擊。1894年(光緒二十年),參加清廷科舉考試,中武秀才,於是聲譽隆起。
  • 【方志四川•散文】向詠梅 ‖ 一抔詩心看西河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一抔詩心看西河向詠梅西河,一聽這名字,便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東風渠水傍村過,一片繁華在西河。」初到西河,便被她美麗的名字吸引。西河場鎮系成都東山五大鄉場之一,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滄桑砥礪,東客人家在此勞作繁衍,生生不息。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覽》書中寫道:「成都系平陽大壩,並無大山,東路之山走於五十裡簡州之龍泉山脈,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條丘陵線,所謂東山,其實是成都以東的一片丘陵地帶,自古此地被稱為「棺山、義冢」。
  • 【方志四川•記憶】「文華送炭救劉湘」,風雲人物交情甚篤
    【方志四川•記憶】「文華送炭救劉湘」,風雲人物交情甚篤 2020-12-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人物】田聞一 ‖ 辛亥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最後的歸宿...
    辛亥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最後的歸宿(四)​田聞一鄧小平指示:對尹昌衡要管1949年12月,成都和平解放了,同時畢業於四川大學的尹昌衡的二兒子紹堯夫婦,受東北大學招聘,即將去瀋陽就職;他們夫婦特意專程趕來西昌看望父親,並與之作別。
  • 【方志四川•人物】葛麗平 ‖ 範鎮:四川華陽籍北宋文史大家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範鎮:四川華陽籍北宋文史大家葛麗平 一千年前的成都,在此任蜀守的北宋名臣薛奎機緣際會結識了一位18歲的青年才子。1範鎮,字景仁,成都華陽(今成都市雙流區)人。範鎮祖籍長安,唐僖宗時範氏一家為避戰亂而遷至成都華陽,至範鎮父親範度時方入仕,任蜀孔目官。然而,範鎮4歲時父親去世,7歲時母親也撒手人寰,範鎮在兩位哥哥範鎡、範鍇的撫養下長大。範鎮聰敏好學,一邊在哥哥們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一邊受教於鄉先生龐直溫。
  • 趙抃的鐵腕柔腸
    此前益州治下的偏遠村鎮,很多百姓一生都不曾見過州郡官員,趙抃巡視屬地,不避山高路遠,窮鄉僻壤,足跡無所不至,當地百姓高興地相互告慰,貪官汙吏無不驚恐懾伏。《宋史》(二十四史繁體豎排)治平二年(1065),趙抃第三次入蜀,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當時,一般鎮撫一方的牧守赴任,必前呼後擁,車輿僕馬塞途,聲勢浩大。
  • 【方志四川•方言志音頻】《四川方言的來龍去脈》第20集: 資陽話
    原創 四川省地方志辦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到底四川哪裡的方言最好聽,歡迎您繼續收聽《四川方言》,細細聽完這組節目,自然就有結論了。結束語: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四川方言》,讓你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特別鳴謝四川師範大學周及徐教授對節目的精心指導!更多精彩內容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方志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會!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聰 ‖ 成都街道斜向成因再辨
    成都老地圖常有人調侃,成都是一個來了就分不清東南西北的城市。為何成都老街道與其他故都皆不相同?這是近代成都形成的還是能追溯到古代的歷史傳統?在都江堰把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之前,這一地區的河流不光雜亂無章,而且時常改道(成都十二橋遺址據考證便是被河流衝毀)。由右表可知,除府河比較貼合街道朝向以外,成都古河道中最為重要的檢江、郫江、金水河、解玉溪,都和街道布局並不平行。所以,水系導向之說當可否定。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成都市祠堂街 曾經的地下黨秘密活動據點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成都市祠堂街 曾經的地下黨秘密活動據點 2020-11-02 0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濤井留香成佳釀 全興醍醐醉芙蓉
    著名學者、成都「五老七賢」之一的劉鹹滎賦詩稱讚全興酒:「盞底清浮別有香,秋光釀出淺深黃。室中有酒無人送,帶月歸來笑舉觴。」更有廣為流傳的《竹枝詞》:「遊魚得味成龍,飛鳥聞香化鳳。莫道累落長瓶,一滴撩倒放翁。杜公酣醉華陽國,太白解劍臥芙蓉。問君何事長酩酊,為有全興醉蜀中。」 民國時期,由於物價暴漲,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燒坊無法再維持生產,瀕臨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