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蜀學,重人文。
在知成都府任上,趙抃又寫《勸成都府學諸生》。
學初心勿動華紛,須念文翁昔日勤。
事業直教名不朽,聲猷堪畏世無聞。
平居鄉黨終傳道,得位朝廷必致君。
為語諸生期逺到,天衢亨處有青雲。
熱心勸學,獎掖後進。
精神家園建設和重塑。
編《成都古今記》。
熙寧七年(1074年),遍訪成都鄉土歷史,主持編纂了記錄成都歷史、地理、風俗等百科全書式的地方志《成都古今集記》,書中內容豐富,包羅萬象,還總結了歷代治蜀的經驗教訓。
「因在成都延博識之士,參考眾書,摭拾郡邑、宮室、山川、都城、邑郭、府寺諸故實,分百餘門,輯成此書」。鄉思、鄉情、鄉戀的代表性著作。
研究唐宋時期成都社會情況的珍貴文獻資料。
學術貢獻。後人不斷補《成都古今記》作乙記、丙記、丁記,增為《成都古今集記》。
成都鄉土文化的第一部集記。
他,在知成都府任上,特別注意減輕工商業者的負擔。直到明代,人們仍讚不絕口:「昔趙抃判成都,減額以蘇園戶,輕價以惠行商,民到於今稱之。」所謂「園戶」,指種茶農戶。
以「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
「蜀風素侈」大變,「好賢樂善之風大興」。
百姓都說:「我的碗筷能安於食,我的枕笫能樂於寢,就是拜公之賜。公再來,它們又有依靠了。」文同讚美,在趙抃的治理下,「梁岷之下,宴然已為樂國矣」。
「蜀人安之」,長達百年。
史稱「蜀民歌之」。
展現文治武功。趙抃與文翁、諸葛亮、張詠並稱為四大治蜀名臣。
天聖至熙寧年間,成都州府的著名官員,王曙、文彥博、程戡、田況、李之純、張方平、宋祁、王素、範純仁等,有的是注重民生、施行善政的良吏;多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就連蔡京也是良吏、書法巨星。
趙抃的繼任呂公弼、韓絳,也有趙抃的深入、寬厚作風。
兩次執掌成都的張詠,施行向「低保戶」發放米鹽票,購買平價米鹽的惠民善政,繼續落實。有一些貧民脫貧,又出現新陷入困境的貧民。韓絳重新清理調整,並定期三年調整一次。
成都平原乾旱,莊稼絕收,饑荒蔓延得很快。
王素深恐百姓無食,出現餓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悲劇。
他,未接到朝廷的詔書,私自開廩倉放賑糧。百姓領到救命糧,自然不會流離失所,饑饉也迅速平息下去。只是私自開倉是重罪,寫好了請罪的奏摺。當奏摺發出數日後,朝廷的放糧詔書才到達府衙。因為救民有功,並未被追究責任。
在成都數年,對自己簡樸嚴格,對百姓仁愛寬容。
百姓非常懷念,採錄王素所行成《王公異斷》一書。
成都駐軍的擾民事件,曾引發混亂。
趙抃再任成都知府,將校立即得到約束,軍卒不敢妄為,風紀肅然,社會安定。
宋太祖時,成都知府劉熙古重新整治成都九裡堤,既防水患,「絕其泛濫決溢」,成為城區防洪屏障,又有「沃野之利」,還專門招募了一支河防兵,負責日常巡察、維修堤防。
慶曆四年(1044年),文彥博以建百年工程的標準,修繕九裡堤。
文彥博(圖片來自網絡)元豐七年(1084年),呂大防整治成都兩江,整修合江亭。
劉熙古、文彥博重修九裡堤,以劉熙古功績最大,從源頭治理,再建高駢所築九裡堤,基本解決了成都城區水患問題;以文彥博修築九裡堤工程量最大,打造百年水利工程。
成都人建「劉公祠」紀念,稱堤為「劉公堤」,後世誤為「諸葛堤」。
宋哲宗時,健全了都江堰歲修制度,每年對河道、水文、雨量及航行、灌溉效益,都要詳細記錄,上報備查。沿河州縣設立河工水官,專司其事,還要評優劣、定獎黜。
成都糧田單產量,居全國之冠,糧食堆積如山。
源遠流長。歷來治理成都平原的官吏,無不以西漢「循吏」文翁為楷模。
趙抃是將杜甫西川詩刻碑立於浣花草堂的第一人。
雖然刻碑已無存,但浣花草堂仍在……
熙寧十年(1077年)五月,由越州任上以資政殿大學士、諫議大夫移知杭州。
第四次在家鄉浙江任職,三度治杭。
肯定錢鏐治理兩浙、保境安民,納土歸宋的功績。
十月,見故吳越國王錢鏐墳廟「蕪廢不治」,有感於錢鏐「有德於斯民甚厚」「有功於朝廷甚大」,上書朝廷奏請將龍山廢剎「妙因院」改建為表忠觀,宋神宗親自賜名「表忠觀」。
觀中供奉著錢氏三世五代國王,並由錢氏後裔負責管理。
周圍田地、山林的收入作為表忠觀常年修繕之用。
四年前,曾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想做未能做到。
元豐元年(1078)八月,趙抃派人去徐州,請知徐州的蘇軾撰寫碑文。
蘇軾愉快地接受請求,作了四石八面,共850字的《表忠觀碑》。
《表忠觀碑》與《豐樂亭記》《醉翁亭記》《奎宸閣碑》,蘇軾的「四大名碑」。
表忠觀原址在今天的玉皇山。
碑現仍立於杭州錢王祠內。
無論杭州的嚴而簡,還是成都的寬而簡,只有簡政,才能少取而順民、養民、利民,而繁政往往多取而擾民。與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滋事擾民、好大喜功的官場積習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歐陽修簡直如出一轍。
歐陽修多次對人說:「凡治人者不問吏材能否,施設何如,但民稱便,即是良吏。」
做官「不見治跡,不求聲譽,以寬簡不擾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揚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間,事已十減五六,一兩月後,官府闃然如僧舍」。
成都,無疑已成為趙抃的第二故鄉。
一個能沉醉安逸,也歷史人文感厚重的城市。
成都贏取了趙抃的心,趙抃贏取了成都人的心。
成都與趙抃的交集,最佳組合。
成都人的聰慧勤巧、生活樂觀與趙抃的友善互助、空闊胸襟一起,勾勒出人間動人心弦的故事,是靈魂和靈魂深處的潔淨,互相贏取了彼此的心。
設若趙抃無緣於成都,成都將因之而缺色。
上天青睞。擁富饒繁榮、有天府之國的成都,與「琴鶴先生」浙江趙抃相聯。
與成都氣色相投。
唐宋盛世時代精神的典範奠基貢獻者之一。
名勝古蹟與歷史故事,寫在大地與典籍中,刻在語言與心靈裡。
平添詩意。化作一股執著的內力。
詩意在時間的長河裡發酵,愈久醇香,隨風翻轉,又飄落到成都平原的山山水水裡。
(未完待續)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50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易旭東‖成都「老市長」趙抃⑬:堅持自省「夜必告天」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文聯文代會代表,商務部中歐協會青少年藝委會副會長,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毛筆工作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