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四
奠定漢代中國南疆規模
易旭東
前205年,趙佗迅速「擊並桂林、象郡」。
南徵百越。嶺南三郡併為一體,政治上歸於一統。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裡」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自立為「南越武王」。
前204年,將任囂城向西擴張,以西文溪為護城河,擴大為周長5公裡的大城。於今中山四路一帶,東起今舊倉巷一線;西臨今廣大二巷、小馬站一線;南界在今西湖路北側,南城門在今北京路與西湖路交界處以北。俗稱「越城」「趙佗城」。
趙佗城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今北京路基本處於「趙佗城」的中心軸線位置上。
南越王宮博物館,依「趙佗城」的遺址為基礎建成。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
廣州的城市史,遠超過「北京」「南京」等著名都城。
比秦定都「西安」更早。西安作為「鎬京」的歷史,只在西安長安區的西北角,不像廣州一直在城市中心。安陽國是古蜀開明王子「蜀泮」建立的國家。廣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點。
《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
滅安陽國後,趙佗為了便於統治,劃分為交趾、九真兩郡,設立戶籍官,清查二郡的戶口,制定封建的政治制度、賦稅制度,傳播漢族文化,使二郡開始有了文字、文字記載的歷史。
由奴隸制社會初期,躍進到封建制社會。
古蜀文化對越南的歷史影響巨大。前後近百年,政權統治52年,在秦滅安陽國時,「古成都人」已經與當地雒民普遍通婚兩代人以上,通婚的「混血兒」,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越南人長期以來都是十分熱衷成都平原、「古成都人」。
「古成都人」,多族群地域性聯盟共同體。
岷山,中國山川文化的「龍首」。古蜀文化重神仙、神器,同中原文化區系重禮制、禮器有所不同。與漢中、關中、江漢與南亞次大陸相聯,就中國與南亞的關係,成都是「龍頭」。
古蜀國,中國神仙說最早產生地。「皆得仙道」,蠶叢、柏濩、魚鳧三王,魂化啼血杜鵑的仙化故事的杜宇帝,守天門的開明獸故事的開明帝。正好同三星堆、金沙的奇特器物相印證。
望叢祠內古望帝之陵(圖片來自網絡)
仙源故鄉,「皆神化而不死」。望帝開創的蜀國,世代相傳。及至戰國,秦滅蜀國。無論是蠶叢、柏濩、魚鳧,還是杜宇、開明時代,可能皆是採取「轉世」方式,延續王權和神權。
雒姓源於安陽王,出自古甌雒國,以國名為氏。
與甌雒國的雒民,聯繫密切。流經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湔江,在《漢書•地理志》裡,也稱「雒水」。如今三星堆所在地的廣漢,仍然叫雒城鎮,既是真實還原歷史,更是尊重古蜀文化。
螺城現仍存著歷史久遠的安陽王廟。
廟前有口古井,傳說趙仲始於此自盡。百姓傳說,媚珠是因愛而冤死,鮮血流入大海,為蛤蚌含如心中,化為明珠。如以井水洗滌,明珠會更加晶瑩明亮、燦爛奪目。
古螺城的媚珠庵供奉的無頭石像,正是安陽公主媚珠。
有成都人、廣州人到越南河內旅遊,建議抽暇去觀賞螺城遺址、安陽王廟。
螺城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桄寺位於演州縣演安鄉慕夜山上,距離榮市約30公裡。
供奉著甌雒國的皇帝安陽王。
順便向2000多年前的老鄉問個好。只是,在問路時,要記住越南文中的「安陽王」讀作 An Duong Vuong,「螺城」讀作 Co Loa Thành。
安陽王與「古成都人」不知所蹤。也把一個消息帶向世界各地,東方強大的「秦吶」勢不可當,用印度語翻譯到西方,「秦吶」就變成「china」,中國這個名字就在世界上流傳開了。
治國有方,「和輯百越」。
趙佗帶領10萬兵士長駐嶺南,起初以「中國人相輔」「以其黨為假守」,尊從習俗,讓越人參加政權管理、鼓勵秦朝士兵與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實行民族融合政策。
「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可其萬五千人」。理由含蓄,朝廷再數額上打了五折,1.5萬中原寡婦、未婚女子,浩浩蕩蕩加入支援邊疆的行列,成為部隊家屬,「與越雜處」,對於穩定士兵紮根戌邊,推動廣東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趙佗脫掉中原的官服,穿上了越人的服飾,頭髮的造型也效仿越人的模樣,稱自己是「蠻夷大長老」。帶頭讓自己的兒女和越人聯姻,結為親家。
嶺南地區秦漢時期南遷客家先民的精神首領。
文功武治。先進的中原文化、生產技術,給包括越南在內的「南越」帶來繁榮,極大的促進農耕業的發展,打開民族融合的大門,對傳播中國文化意義深遠,連現代越南人都感同身受。
注意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推廣漢字和漢語,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
「秦漢一徙」,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貢獻巨大。最早譜寫中國大一統「和而不同」的文明史。
文化認同,形成一個萬人共戴一君的觀念。
然而,也形成一些積重難返的弊端。
讓中國人集中力量,創造出世界最持久的古代文明,一旦統治者年幼或者一意孤行,整個國家就會陷入巨大的風險。那怕隨後出現的羅馬帝國、稱霸世界的大漢帝國,最終也沒能解決。
《大越史記•趙紀》稱,趙佗「英武之成,豈讓漢高」。
越南史學家黎嵩的贊評,代表絕大多數越南人的看法:「趙武帝乘秦之亂,奄有嶺表,都於番禺,與漢高祖各帝一方,有愛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懾乎蠶叢(安陽王),文教振乎象郡,以詩書而化訓國俗,以仁義而固結人心,教民耕種,國富兵強……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享年103歲。
結束了81年的統治,葬於今廣州。
「多為疑眆」。深恐將來陵墓會被人盜掘,甚至拋屍荒野,後事安排非常縝密,墳墓藏得十分神秘。出殯時,靈車分別從廣州城四門同出。沒有人能知道真正裝有遺體的棺材葬何處。
太子先死,死後直接傳給孫子趙眜。史稱「南越文王」。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今天解放北路象崗山上,就是趙眜的陵墓。
「超長待機」。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熬死了秦朝的3位皇帝、漢朝的6位皇帝。陵墓可能在今天的越秀山主峰越井崗一帶,即今天中山紀念碑附近的崗腹深處。
「趙佗歸漢」,兩廣與越南一帶的「拓荒者」。
越秀山上有越王臺,趙佗經常在這裡接待北方使節,大宴群臣,舉行祭祀典禮。歸漢之後,又在越王臺西北面的固岡之上,築了一座「朝漢臺」,每年登臺望漢而拜,以表臣服。
「神秘石渠」。越秀區中山四路發現南越國王宮的「曲流石渠」——「瓊玖永好」,蜿蜒曲折,貫穿整個御花園,整體流向竟然是個「幾」字形走向,與黃河的總體形狀幾乎一模一樣。
南越王不僅嚮往著北方,甚至還有統一中原的雄心。
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
番禺(今廣州)城裡的南越王趙眜,用產自夜郎國的枸醬款待,說夜郎國至少有十萬精兵。唐蒙向漢武帝報告,成都到廣州有路可通,建議利用夜郎國的十萬精兵,收服南越,統一嶺南。
元鼎六年(前111年),嶺南正式「歸漢」。
5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第一次納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漢武帝設交趾刺史,實行三大基本政策:「與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賦稅」「諸雒將主民如故」,維持原有「制度」和「官吏系統」,與民生息,不用納稅,類似「一國兩制」。
嶺南「九郡」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致在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被越南稱為「北屬時期」「郡縣時代」。
隨著漢人的大量遷入,越漢雜處的居住格局形成,華夏族與越南土著族群通婚不斷,導致越南自立後的多位王朝建立者,多數人的父系是華夏族的後裔,而母系則為越人。
國防鞏固,疆域最盛,「東西萬餘裡」,東包汀江以東的福建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相接;北以五嶺山脈與長沙王吳芮相連;西至廣西環江、河地、東蘭、巴馬、德保、百色一帶,與句町國、夜郎國為界;南達今越南北部、中部的大嶺,與馬來人原始部落相鄰。
囊括今日廣東、廣西、海南三省與越南地區。
「甚有文理」。
成為南遷北人嚮往的樂土。
被毛澤東譽為「南下幹部第一人」。
漢文帝劉恆修建的趙佗先人墓地,在今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鎮。2006年,在墓地遺址基礎上修為趙佗公園。公園裡,還有一座四米高的趙佗銅像,左手書卷、右手佩劍,十分傳神。
石家莊市趙佗公園內的趙佗銅像(圖片來自網絡)
石家莊市新華區,還有一條趙佗路。
直到今天,廣州市發掘出的越王井,仍然作為重要的文化遺址來保存。
南越王國宮署遺址,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秦代的造船廠,在南越王國宮的附近。
兩千年前廣州,已達上乘的造船技術。
嶺南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廣府文化。
在《史記》中,司馬遷描述:「番禺,亦天下一大都會。」文化中心千年商都,從南方絲綢之路的發源地成都,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廣州,擁有獨特的歷史商業文化魅力。
趙佗,開拓南越的先驅,幾乎奠定漢代中國的南疆規模。
一位英勇善戰的軍事家,一位頗具魄力和治國才華的政治家。
大濤奔湧。前無古人的輝煌篇章、驚天動地的濃墨重彩。
古越南同南越國一道併入西漢,先後成為東漢、三國的吳國、晉等中國王朝的一部分,千年以降,大量的中國北方人,或因履職,或因避禍,或因發配,或因戍守,或因投機,紛紛遷徙到古越南土地,帶著相對高端的文明和工具,漸漸的同化、稀釋了土著居民,等到唐朝末年時,當地的居民使用著中國字,說著中國話,受中國制度管束,已經與中國人差別不大。
儒家文化區,「越人」後代,漢族的一支。
越南國民素質,遠遠高於東南亞任何國家。
越南的獨立,在交趾的「古成都人」,建立的地方政權,形成越南前身。像一個叛逆的孩子,一邊拼命反抗著父權;一邊懾於中華力量,不得不與父親保持良好關係,幾番掙扎,抗爭,回歸,分離,終於擺脫父權,成為一個獨立的家庭。
越南歷史,一個向北努力擺脫羈絆,向南拼命擴張的歷史。
南嶺山脈宛如有力的臂膀,擁抱著面向海洋的廣東、廣西兩地,神奇、富饒的嶺南地區,緊緊地依偎在南中國的懷抱中。珠江充滿激情,縱橫千裡,上下萬年,孕育出燦爛的廣府文化。
只有「面朝大海」,才能「春暖花開」。
廣州也是歷史悠久的三朝古都。
精神有光,靈魂有香。
與成都一樣,屬於典型的古今重疊城市。
民國時的廣州(圖片來源:《華夏地理雜誌》)
「多元一體」,洋溢著強烈地域文化精神的個性人格。
生死存亡一次次,革故鼎新一場場,慷慨悲歌一幕幕,嶺南豪傑一代代,在中國歷史舞臺叱吒風雲,以摧枯拉朽的氣魄,張揚著嶺南人的獨特精神個性,從繁複多彩的歷史與現實情境中採擷優秀的文化因子,在複雜紛紜的政治、經濟變化中,梳理鮮明的文化特質,構成了高古雄邁、瑰偉奇絕的嶺南文化史詩。
「大古都」名副其實,完美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的情況。
民族從來都不是靜態固定,地理性的意義遠大於血統。
湖廣順民在天府之國經過數百年的生息演化後,與不斷從中原遷徙到嶺南來的數百萬北方人一樣,各族各部因蜀地、嶺南獨特稟賦而形成的習俗、文化、精神,已經具備共同體的潛質。
源自於地域稟賦的精神,歷史淵源可以上溯至古蜀。
民族在動態的演化過程中被「發明」,定義自我的共同體決斷的產物。來自歷史文化的原料,也許古蜀文明正是天府文化、廣府文化創造自我的決斷時,能重點援引的重要歷史資源。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00餘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前期回顧
……
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二:「把成都少城搬到廣州」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四:奠定漢代中國南疆規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