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成都「老市長」趙抃
易旭東
2 鮮明樹起勤政廉政標杆
成都,一個可以將生活藝術化的城市。
生活之美。「成都至唐代號為富庶,甲於西南。其時為帥者,大抵以宰臣出鎮。富貴悠閒,寢相沿習。其奢麗繁華,雖不可訓,而民物殷阜,歌詠風流,亦往往傳為佳話」。
不管富裕,還是窘迫,成都人都不會放棄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改天有空,請你喝茶」。
幽默與悠閒的內心流露。
街旁、路邊茶館裡成都人,端起茶碗,抿上一口,吐出一個詞「安逸」。安逸,裹挾著綿長的地方口音,蕩漾在茶客輕揚的眉間,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不疾不徐的腳步聲裡。
時間的刻度隱去,生活的味道就會浮現。
成都市茶館文化(圖片來自網絡)
瀟灑與輕鬆奇異的融合,尊嚴與享受絕妙的交織。看似不經意,卻又無時無刻不在空隙裡,裝滿趣味的生活態度,構成了成都獨一無二的生活美學,成就了優雅迷人的城市風格。
百姓如此,達官顯貴,更是出入燈紅酒綠場所,周旋粉叢翠黛之列。
詩酒風流,逢場作戲,更為社會禮法、輿論允許。
還有官妓制度,專為官吏服務。
「松柏之心,冰霜之操」。
趙抃以憂患意識,糾正奢靡之風,身體力行,端正官紀。
上任起,採取了三項有力舉措。
始終如一。謝絕所有接風宴請,拒絕各種名目的賄賂。
大力提倡節儉,反對奢靡。
率先垂範。要求府州縣各級官員,必須照此實行,敢於頂風違抗的官員,一律嚴懲。同時,大力提拔、獎掖清正廉明的好官,主張「學術才行備具」,清白奉獻。
鮮明樹起勤政廉政的標杆。
「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
減負百姓。提出對策:寬貸民力。
堅持「民有可與與之,獄有可出出之」的理念,「力學篤行」「人皆仰止」。
深入基層,貼近民眾。
「行部無所不至」「民或生而不識使者」。百姓在街頭巷尾、田間小道,隨時可直接同他交談。弊政冤案,都能及時解決。那些貪汙、瀆職的官吏,都不敢膽大妄為。
重視民情、民意和民生。
深入「窮城小邑」,低調不張揚,有時甚至近乎於微服私訪。
「父老驚喜相慰」,百姓們歡喜異常,奔走相告。
「為政簡易」。與在成都努力工作、盡情享受,幽默與悠閒,將學術做得「倜儻」,將娛樂提高到「風雅」,刺激消費,與擴大內需的「紅杏尚書」宋祁相比,完全不同的治理政方式。
素來要好。作為「前輩」,文同「則至於嘆服」 。
路經成都,拜見趙抃,不亦樂乎。
文同畫像(圖片來自網絡)
車館寓居,再次借閱王獻之《送梨帖》,作題跋:「治平乙巳冬至,巴郡文同與可久借熟觀。時在成都回車館。」共23字,字跡柔美娟秀,頗具「二王」遺風。與在仁壽平雲閣閱範仲淹手書《道服贊》的題跋,保存下來,載於《三希堂法帖》。
書法手跡,如今僅見的墨寶之一。
治平三年(1066年),朝廷派人考察,成都百姓以為朝廷來召趙抃回京,數千人把考察官員的車轎攔住,聲淚俱下地講述著趙抃治蜀的成績,並表達了大家的心聲:「願上書借公留。」
宋英宗沒有召回趙抃,反而大力褒獎。
以寬治蜀。「張詠嚴明為政,趙抃簡易臨民」。
宋英宗肯定:「趙抃為成都也,中和之政也。」
百姓聞訊,手舞足蹈,奔走相告。
蘇轍對趙抃充滿敬仰。多年後,在《太子少保趙公詩石記》中記敘:「轍昔少年,始見公於成都,中見公於京師。其容璀然以溫,其氣肅然以清。十年之間,富貴煒燁,談笑於廊廟,而其所以為公者,湛然無毫髮之異。自不見公,今又十餘年……」寥寥數語,清晰勾勒出真實「畫像」,「其容璀然以溫,其氣肅然以清」。「鐵面」下,有一顆柔軟的心。
治平三年(1066年)八月,蘇軾、蘇轍守孝期間,到成都拜望趙抃,再次感激趙抃推薦懷才不遇的父親一事;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除服返開封,又「中見公於京師」。
忘年之間。蘇軾和趙抃,經常有書信往來,情誼深厚。
「共君友契非今日,蔽芾棠陰自劍南」。
蘇轍後來在筠州(今江西高安),與趙抃的次子趙屼唱和,仍提到兩家成都情誼。
出身成都天府新區的範百祿,正任利州(治今四川廣元)路、梓州路提點刑獄。趙抃、範百祿二人關係頗融洽。範百祿奉詔還朝,出任同知諫院,趙抃寫詩《送範憲百祿赴闕》稱頌。
泥書下紫宸,公議協朝紳。
真主正圖治,諫官今得人。
閬中人鮮于侁得到趙抃的推薦,「通判綿州。綿處蜀左,吏狃貪成風,至課卒伍供薪炭、芻豆,鬻果蔬多取贏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趙抃使蜀,薦於朝」。
徽宗一朝,官至右相的張商英,多以為出自章惇提攜,第一個舉薦的是趙抃。
張商英,成都新津花源鎮出生。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長身偉然,姿採如峙玉,「負氣倜儻,豪視一世」,「警敏強記,日記萬言」,「著道士服」,見了欽差「長揖就坐」。
他,靠臉就能吃飯,偏偏要靠本事吃飯。
出任通川縣(今達州市達川區)主簿。渝州(今重慶市)一帶少數民族叛亂,雖是一個小小的主簿,但憑藉本事,「以禍福諭之」,硬是把少數民族頭領給說服,歸順朝廷,不再作亂。
「抃薦之,召赴闕。初對,袖《草茅憂國書》以進,擢光祿寺丞」。
「好賢樂善,出於至誠」。受到人們稱譽。
並非一味以寬為治,而是「因俗施教,寬猛不同,以惠利為本」。
「蜀人安之」。
「以寬為治」。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撫琴逗鶴,吟詩喝酒。
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汙,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
用佛家思想來修養身心,無論做什麼都力求心安。
既是儒家,又學佛家的禪宗。
衙中無事,把衙門問案的大堂改做禪堂,就在那裡打坐。
夏日,在大堂上打坐時,忽然雷雨交加,霹靂一聲,身體不自主地跳動,開悟。
於是,做了一個偈子:
靜坐公堂虛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
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
明心見性,清楚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的道理。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召趙抃回京城任知諫院諫官。
按照舊例,近臣從成都回來就會擔負重任,必然升任重職、要職。
眾臣大惑不解。
宋神宗說:「朕是想發揮仗義直言的優點,採納他的主張,不是小看。」
他,謝恩時,宋神宗說:「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聽說你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政策寬鬆平和,也能任諫官嗎?
褒獎有加。「純明不雜,金玉自昭」,能「識其公器」,以國之大事為先,治蜀而「蜀民歌之」。將趙抃升至參知政事(副相)位,制定了「丞相之治者,宜有通方亮直之臣」的原則。
作為治蜀的模範,宋神宗要每個繼任的官員學習。
九月,升任參知政事。
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成都傳統文化保護協會副會長,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50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原標題:《【方志四川•人物】易旭東 ‖ 成都「老市長」趙抃②:鮮明樹起勤政廉政標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