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莫開勇,2016年,我申請調回了我的家鄉甲茶鎮馬場村馬寨組,成為了一名網格員,並和我的父老鄉親們一起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產業革命,與他們一起見證追逐夢想的艱辛歷程。
馬場村馬寨組座落在通往甲茶景區的省道旁邊,住有72戶布依人家,是一個典型的布依小山村,世代以農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鄉親們過得很是清貧。
90年代初,小山村的年輕人們開始大量外出務工。因為沒有文化和技術,外出的人們大多數都是做苦力工、臨時工,每年掙到的錢也只是勉強夠家裡開支。
馬場村成立合作社現場
由於壯勞力長期外出務工,小山村的上千畝土地已撂荒,無人耕種,老人們耕作的田土也沒有機耕道,全靠肩挑馬馱,村莊道路也還是狹小坑窪不平的泥巴路,連車子都進不了。
看著小山村的現狀,我和小山村的年輕人們痛在心上,急在心裡。
要想富先修路。之前小山村也有過開挖機耕道,拓寬進寨路的計劃,但最終沒有實施成功,為此人們怨聲載道,我和小山村的年輕人們決定從修路著手,我想只要把路修通了、修好了,人心就聚了。
2015年,二十多個年輕人為修路沒有外出務工,大家集資捐資12.6萬元,投工投勞拓寬進寨道路。我通過與上級部門的積極對接,獲得了44.16萬元的「一事一議」項目資金支持。
2016年,小山村進寨路和串戶路完成了硬化、亮化工程,還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開挖了8000多米的產業路。
馬場村群眾積極修路中
那年除夕,我和小山村332人在新建的文化廣場歡聚一堂,共進團圓飯,共謀發展大計。小山村人的心凝聚了,思發展、謀發展的願望夜更加強烈。
我和村裡的人考察學習了安順的塘約、湄潭的「七彩部落」、貴陽的「篷來仙界」、周邊縣市的各大產業基地等。借鑑他們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2017年12月,小山村人邁出了農業產業革命的第一步,成立綠家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走抱團發展、共同致富的道路。
通過多次動員會後,小山村的72戶人家用36.1萬元和1000多畝土地入股,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
合作社成立至今,用「以短養長」的發展模式,共種植了200畝蜂糖李、400多畝百香果、1200畝油茶、150畝中藥材、養殖3200多隻林下土雞。
群眾在百香果基地務工
沒有外出的人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為小山村創收100多萬元,貧困戶利益聯結分紅18萬元,助推小山村1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增加村集體經濟2萬元。
如今的小山村,正充分利用地處甲茶景區門口的區位優勢,努力追逐產業夢想,爭取早日走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旅結合的特色道路。
【人物小傳】
莫開勇,男,平塘縣甲茶鎮馬場村脫貧攻堅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