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小山村裡的產業夢丨平塘縣甲茶鎮馬場村網格員莫...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莫開勇,2016年,我申請調回了我的家鄉甲茶鎮馬場村馬寨組,成為了一名網格員,並和我的父老鄉親們一起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產業革命,與他們一起見證追逐夢想的艱辛歷程。

馬場村馬寨組座落在通往甲茶景區的省道旁邊,住有72戶布依人家,是一個典型的布依小山村,世代以農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鄉親們過得很是清貧。

90年代初,小山村的年輕人們開始大量外出務工。因為沒有文化和技術,外出的人們大多數都是做苦力工、臨時工,每年掙到的錢也只是勉強夠家裡開支。

馬場村成立合作社現場

由於壯勞力長期外出務工,小山村的上千畝土地已撂荒,無人耕種,老人們耕作的田土也沒有機耕道,全靠肩挑馬馱,村莊道路也還是狹小坑窪不平的泥巴路,連車子都進不了。

看著小山村的現狀,我和小山村的年輕人們痛在心上,急在心裡。

要想富先修路。之前小山村也有過開挖機耕道,拓寬進寨路的計劃,但最終沒有實施成功,為此人們怨聲載道,我和小山村的年輕人們決定從修路著手,我想只要把路修通了、修好了,人心就聚了。

2015年,二十多個年輕人為修路沒有外出務工,大家集資捐資12.6萬元,投工投勞拓寬進寨道路。我通過與上級部門的積極對接,獲得了44.16萬元的「一事一議」項目資金支持。

2016年,小山村進寨路和串戶路完成了硬化、亮化工程,還修建了1000多平米的文化廣場,開挖了8000多米的產業路。

馬場村群眾積極修路中

那年除夕,我和小山村332人在新建的文化廣場歡聚一堂,共進團圓飯,共謀發展大計。小山村人的心凝聚了,思發展、謀發展的願望夜更加強烈。

我和村裡的人考察學習了安順的塘約、湄潭的「七彩部落」、貴陽的「篷來仙界」、周邊縣市的各大產業基地等。借鑑他們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2017年12月,小山村人邁出了農業產業革命的第一步,成立綠家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走抱團發展、共同致富的道路。

通過多次動員會後,小山村的72戶人家用36.1萬元和1000多畝土地入股,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

合作社成立至今,用「以短養長」的發展模式,共種植了200畝蜂糖李、400多畝百香果、1200畝油茶、150畝中藥材、養殖3200多隻林下土雞。

群眾在百香果基地務工

沒有外出的人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為小山村創收100多萬元,貧困戶利益聯結分紅18萬元,助推小山村10戶貧困戶增收脫貧,增加村集體經濟2萬元。

如今的小山村,正充分利用地處甲茶景區門口的區位優勢,努力追逐產業夢想,爭取早日走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旅結合的特色道路。

【人物小傳】

莫開勇,男,平塘縣甲茶鎮馬場村脫貧攻堅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慶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通過幫扶,我對未來充滿希望丨平塘縣甲茶鎮擺洗村...
    我叫劉合義,是平塘縣甲茶鎮擺洗村卡大組的村民。這五多來,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信心,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我家四口人,在2015年前是由我夫妻二人長期在外務工生計,日子還算過得平穩。之前,我小兒子經醫院確診患上了先天性營養不良綜合症,經多方了解,是不治之症。  到了2016至2017年期間,兒子的病情加重,時有跌倒,這樣的日子很難熬,同時也為了兒子的安全著想,苦撐到2017年的下半年我們回到了家鄉。
  • 「我的扶貧故事」拖娃帶仔的網格員丨平塘縣塘邊鎮新店村網格員駱...
    2018年11月20日,經組織安排,我有幸成為一名脫貧攻堅「網格員」。  我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有幾分擔憂,憂的是不能照顧已身懷六甲的妻子,憂的是不能照顧遠在正安老家年邁體弱的父母……  當晚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妻子問我有什麼心事,我低聲說:「單位選派我下沉到距離縣城近百公裡的一個小山村駐村扶貧,不能照顧你和咱們的小寶寶。」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更有溫度丨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網格長王仁德
    我叫王仁德,是黔南州平塘縣塘邊鎮灣子村的脫貧攻堅網格長,走村串寨是我每天的必修課。和其他駐村幹部一樣,我已經習慣了為大家服務。這麼多年來,故事很多,感動也很多。和許多網格員一樣,我也有一本「幸福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上記的都是群眾的心願,有的關於飲水,有的關於住房,有的關於交通,有的關於教育,有的關於醫療。而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將這些心願一一實現。   這幾年我已經用了好幾本「幸福筆記本」,本子裡密密麻麻地記錄了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老金」丨黎平縣肇興鎮皮林村網格員金緒榮
    「老金,你來了」,這是串寨入戶時,我網格裡的26戶貧困戶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也是寨子裡很多老人和小孩子說得最多的幾句話之一,雖然90後的我算不上老,但是我已深深的愛上了「老金」這個稱呼。我叫金緒榮,是黎平縣肇興鎮扶貧站工作人員。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一直以家庭式作坊進行自產自銷的我,瞄準了特色產業發展,憑藉自己多年的種茶、炒茶經驗,於2018年8月成立了貴州黃平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三年多,和兒子說話還要請「翻譯」丨平塘縣甲...
    我叫劉志偉,原來在貴州平塘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工作工作。2017年3月,被組織派駐平塘縣甲茶鎮甲茶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在此期間,吃住在村,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進行全方位的排查,補齊短板。  2018年6月份,兒子的到來使我從當年4月份剛失去父親的悲痛中走出來。我給兒子取名書賓,知書達理、相敬如賓的意思。
  • 「我的扶貧故事」組織圓了我的「網格員」夢丨晴隆縣碧痕鎮新莊村...
    時任晴隆縣碧痕鎮新莊小學一級教師的我,聽到這一消息後,興奮了好幾天。在學校推選網格員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我主動請纓,分析了自己當網格員的優勢。  「我是本地人,對本地風土民情比較了解,又有當教導主任十多年的幹部經驗。」我的滿滿激情和言之有理的情況分析,得到全校教職工的高度讚賞,於是大家一致答應了我的請求,推薦我到新莊村當網格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扶貧車間」打開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大門
    近年來,平塘縣積極破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增收、脫貧難題,把「扶貧車間」建到安置區,把工作崗位送到家門口,讓搬遷群眾用勤勞的雙手打開幸福生活的大門。在平塘縣新興社區扶貧車間裡,只聽見一臺臺縫紉機不時發出聲響,工人林雪正忙著縫製皮具。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身份上的「大轉變」|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村民...
    在我們美麗的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全村共有716戶,286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我的小家就是這164戶貧困戶的其中之一,我的脫貧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我叫楊冬雪,是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二組村民,家裡共有3口人,爸爸、哥哥和我。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對於他的脫貧路徑,我組織攻堅隊全體網格員認真分析後,認為送他到敬老院集中供養是唯一穩定脫貧的辦法。為了穩定他的心,我安排幫扶幹部以及他在村裡的親戚隔三差五到敬老院看望他,這樣堅持了2個月,他終於安定了下來,過上了穩定有保障的生活。  為了儘快和群眾打成一片,凝聚脫貧攻堅合力,凡是苦活累活,我們網格員帶頭幹;改廁、改圈村幹帶頭先改;拆除舊房、爛豬圈等幹部帶頭做;室內衛生整治網格員帶頭示範。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貼心孃孃」丨平塘縣金盆街道吉古村...
    每次進寨入戶,一群小朋友就興衝衝地朝我圍過來,親切地叫個不停。我便笑盈盈地從包裡抓出一把糖果分給大家,小朋友們很開心,我也很曖心……我叫韋文先,平塘縣金盆街道吉古村委會副主任,大米牙網格員,是目前吉古村工作年限最長的常務幹部。十多年的工作經歷,我走遍了吉古村的溝溝坎坎、旮旮角角,家家戶戶。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做起來 人民富起來丨三穗縣八弓鎮黨委書記...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我心繫民生,在我和班子成員共同努力下,八弓鎮脫貧成效顯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劉洪斌到八弓鎮亞嶺村指導脫貧攻堅工作以前的八弓鎮,產業少、良田撂荒,村上青年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如何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成為我的首要任務之一。  「紙上談兵」終是空想,把目標找準、任務壓實,要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是我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從刑警到「行警」的轉變丨獨山縣上司鎮甲裡村駐...
    2016年,我離開貴州黔南州獨山縣上司鎮甲裡村社區民警的崗位尚未滿一年,就積極響應組織號召,於2017年5月選派到上司鎮甲裡村任第一書記。在四年的駐村時間裡,我用心用情服務,在崗位上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為甲裡村發展不斷努力。楊勝付(左二)幫助群眾採收菜薹到甲裡村後,我發現村村委辦公設備簡陋,難以滿足服務群眾需要。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小楊」 一份情丨劍河縣南加鎮雷打塘村網格...
    我叫楊文振,是劍河縣公安局選派到南加鎮雷打塘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5月開始到小村天培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所以我對農民有著不一樣的情懷,往往看到他們我都會不自覺地感到親切,我也曾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工,在大城市裡打過工,深知一個農民想要富起來是有多麼的不容易。
  • 「我的扶貧故事」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丨凱裡市下司鎮馬場村...
    我叫梁佩佩,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白午街道紀委的一名幹部,2019年組織調整我幫扶下司鎮馬場村文天才等7戶貧困戶。剛到馬場村幫扶時,我有些茫然,不知道從何下手,更不知如何讓我幫扶的貧困戶穩定脫貧,但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我放棄了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鄉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成為了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  工作以來,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有什麼難事找我「穩當」。
  • ...讓各村落擰成了一股繩丨平塘縣金盆街道辦事處回龍村網格長楊昌志
    這句話是我經常用來激勵自己和大家的。我叫楊昌志,2019年2月,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被選派到平塘縣金盆街道回龍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長。  到金盆街道任網格長後,我主動帶領村黨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定期召開村級專題會研究各網格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了解工作推進情況,帶領網格幹部一起進村入戶,共商問題解決辦法,讓網格幹部工作有方法、有思路,成為網格幹部工作中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感恩大扶貧 圓我馬場夢丨普定縣馬場鎮黨委書記...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地名講起。叫「馬場」的地方很多,但我所在的馬場,卻又非尋常。她始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至今已經有1390年的歷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所有的馬場人第一次車行在這條嶄新的「老路」上時,都是感動的,而作為在馬場歷經了鎮長和書記崗位的我,更是百感交集,因為我經歷過為這條路奮鬥的艱辛,因為我們肩負著6萬多人的期盼,重託和夢想實現後的「釋然」,讓我體會更加深刻,每每開車徜徉在「普四」路上,回顧多年的逐夢過程,我總是不禁感懷:不管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幹事創業夢,還是作為一個地方的發展夢
  • 「鞏固脫貧20條」平塘:一方沃野百果香
    金盆街道新寨村村黨支部書記楊榮富告訴記者,「通過脫貧攻堅補短板,把這個桃產業做大做強,把產業扎紮實實搞下去,我們要黔貨出山,把我們桃子打入大市場,打入超市,使我們鄉親儘快富裕起來。」家住新寨村龍門組的黎德書,這幾天一直忙著在桃園裡鬆土、施肥、剪枝。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