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影《八佰》即將上映,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烽火硝煙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電影《八佰》就是以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為背景,那麼八百壯士所在的88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圖1:抗戰初期中國軍隊頭等精銳王牌的88師
由管虎執導,以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八百壯士」為故事背景的影片《八佰》,可謂是好事多磨,先是撤檔,再是電影業受到疫情影響全線停擺,現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八佰》也終於定檔8月21日上映,成為疫情之後重振電影業的救市力作。
隨著《八佰》的排檔,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烽火硝煙也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八佰》的原型就是以88師262旅524團1營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那麼八百壯士所在的88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要說88師,就有兩個最顯著的標籤:
第一個標籤是——中央軍嫡系部隊,而且是嫡系中的嫡系,所謂中央軍就是直接聽命於南京國民政府指揮的部隊,其中既有蔣介石黃埔系將領指揮,在黃埔校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也有在軍閥混戰中被收編或投靠中央的地方雜牌部隊。
而88師自然是最「苗正根紅」的純正中央系部隊。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建立的擔負校長蔣介石侍從和安全警衛的衛兵隊,可以說就是蔣介石的親衛部隊了。不久即擴編為黃埔軍校特務營。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特務營又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蔣介石又將警衛團再擴編為首都警備師。之後,警備師又改稱警備司令部。
1930年12月,警備司令部和軍校教導第1師合併整編,整編之後改稱警衛師,下轄步兵兩個旅又兩個團,共八個團,還有炮兵一個團及其他配屬部隊:原軍校教導第1師第1、2、3團改編為警衛第1旅;原警備司令部第1、2、5團改編為警衛第2旅;原警備司令部第3、4團改編為警衛師特務第1、2團。
1931年3月,警衛師升格為警衛軍,下轄兩個兩旅四團制的警衛師,分別是警衛第1師和警衛第2師。
1931年12月,因為九一八事變和兩廣事變,蔣介石第二次下野,警衛軍隨即被裁撤,警衛第1、第2師分別改編號為第87師和88師。之後,又將87師和88師的補充旅整編為第36師。因此,第36、87、88師這三個由國民政府警衛軍演變而來的部隊,就形成了中央軍嫡系中的警衛軍系。在中央軍系統中,還有好幾個不同的派系,如陳誠的「土木系」、以13軍為核心的湯恩伯系、以第1軍為核心的胡宗南系等,但警衛軍系是從蔣介石的警衛部隊發展而來,一直都是由蔣介石直接掌握,是蔣介石最親信最倚重的嫡系部隊。
圖2:88師屬於中央軍嫡系,是蔣介石最信任的部隊
第一個標籤就是——德械師。在近幾年抗戰題材的影視劇裡,只要是國民黨軍,就一定戴著德制M35鋼盔。同時,德械師作為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也廣為人知。但實際上,德械師只是民間的俗稱,官方正式的名稱是「二十五年(民國二十五年為1936年)調整師」。
這是根據1930年代德國軍事顧問團提出的《陸軍改革建議書》,從1935年下半年開始分批分期整編60個師,到1936年初步完成了兩期20個師的整編。但當時這20個師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因而只得在編制體系方面進行調整,因為這20個師是1936年也就是民國二十五年完成的,所以被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簡稱「調整師」。
1937年,本來還在繼續調整第三批、第四批的20個師,但由於全面抗戰爆發,後面20個師的整編計劃也就被擱置了,所以抗戰時,國民黨軍隊總共就只有20個師完成了「調整師」的整編,而且在這20個師中,德式訓練和裝備的程度也參差不齊,其中程度最高的是教導總隊,第二高的就是第36、87、88師這三個師,教導總隊是帶有示範性的標杆部隊,所以第36、87、88師可以說是真正作戰部隊中,德式化程度最高的。
早在警衛師時期,德國顧問就開始按照德國操典進行訓練,這也是最早接受德式訓練的國民黨軍隊。在調接受德式訓練的過程中,德國顧問把德國的軍事思想、戰術、技術手段等都全部傾囊相授。同時,武器裝備方面,步槍是德制毛瑟標準型步槍或者中國仿製毛瑟的中正式,輕機槍是接科的ZB-26,重機槍是仿製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好像並不是純正的德械,不過鋼盔、子彈袋、水壺、腰帶等單兵裝具卻都是真正的德國製造,尤其是外形獨樹一幟的M35鋼盔,甚至德國軍隊都還沒有裝備,就優先提供給了中國。大概這就是後人將調整師稱為「德械師」的原因吧。
圖3:88師是德式化程度最高的作戰部隊
「調整師」的編制,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營、1個通信連、1個迫擊炮連(6門82毫米迫擊炮)和1個小炮連(6門20毫米機關炮),每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6挺重機槍)和1個迫擊炮排(2門82毫米迫擊炮),每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個步兵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步兵班12人,分步槍組(7人)和機槍組(5人)。
師直屬部隊包括炮兵營(12門75毫米山炮)、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騎兵連、特務連、衛生隊。88師和87師比一般的調整師要更高的優配,還有1個戰防炮連(4門37毫米戰防炮)和1個高射炮連(4門20毫米高射炮)。此外,還有2個補充團,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裝備武裝的。這樣全師總兵力高達1.4萬人。
雖然,從編制和裝備上看,88師和德國陸軍標準的輕步兵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和當時中國軍隊的其他師級單位相比,那絕對是相當奢華的「土豪」了,頭等精銳是實至名歸的。
但與德軍的輕步兵師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在炮兵,德軍一個步兵師就有一個炮兵團,裝備105毫米榴彈炮36門,150毫米榴彈炮12門,無論火炮口徑和數量,都是天差地別。缺乏重炮,也是後來88師在淞滬會戰前期的進攻作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最基本的戰術單位步兵連方面,雖然德軍裝備的步槍是毛瑟K98K,和調整師的毛瑟標準型差異不大,但在機槍方面差距就不小,德軍一個步兵連裝備12挺輕機槍和6挺重機槍(MG-34或MG-42,重機槍就是加個三腳架),是調整師的一倍。
日軍的師團編制比一般國家的師都要大,以四單位制常設師團為例,通常所轄兵力都在2.5萬以上,而且兵種齊全,包括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等,是一個多兵種合成的戰術兵團,具有相當強悍的戰鬥力。師團建制內就編有一個野炮聯隊,裝備36門120毫米榴彈炮。另外,每個步兵聯隊編有一個炮兵中隊,裝備6門70毫米步兵炮,每個步兵大隊編有一個炮兵小隊,裝備2門70毫米步兵炮。這樣全師團36門榴彈炮、48門步兵炮,火炮上的懸殊差距,無疑是日軍一個師團可以吊打中國軍隊一個軍的重要原因。
日軍一個步兵中隊(相當於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9具擲彈筒,雖然機槍數量和調整師相差無幾,但9具相當於輕型迫擊炮的擲彈筒,在火力上完全可以徹底壓制住調整師的步兵連。
還必須看到,調整師是當時中國軍隊最高配置,普通部隊步兵師是沒有炮兵營的,能有一個4門山炮的炮兵連就算很不錯了,每個步兵團會有一個6到8門迫擊炮的迫擊炮連,一個步兵連能有3挺輕機槍就已經是很高水準了。此外,中國軍隊的編制不僅小,而且還很少滿編,再加上吃空餉的惡習,很多師實際兵力也就五千人左右。
作為當時中國軍隊頭等尖子部隊,88師和姊妹部隊87師就是軍裝都和普通部隊不同,還在警衛師時期,這支部隊的軍官就是暱子軍服和皮靴,士兵是黃咔嘰布軍服和膠鞋,而同一時期的其他部隊,大都還是土布軍服和草鞋!從「八一三」淞滬抗戰時87師、88師的老照片來看,他們的軍裝上衣的肩部有西洋式的肩袢,這也是和其他部隊中山裝式樣的軍服明顯不同。
綜上,從裝備上看,特別是火炮的缺陷,87、88師等部隊稱不上德械師,但肯定是國軍精銳部隊中的頭等精銳了。
圖4:88師的軍裝也和一般部隊不同
88師成立後,第一任師長是俞濟時(黃埔一期),副師長李延年(黃埔一期),參謀長宣鐵吾(黃埔一期)。下轄第262旅、264旅和補充旅。
1932年1月,一二八淞滬戰役爆發,日軍進攻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88師和姊妹部隊87師合編為第五軍增援十九路軍。這一戰,中國軍隊英勇頑強,屢挫強敵,逼得日軍四易主帥,並多次增兵。5月雙方籤訂停戰協定。
1932年6月,88師被調到鄂豫皖地區,參加對鄂豫皖蘇區和紅四方面軍的第四次「圍剿」。
1933年1月,88師的師旅級主官進行大調整,原87師259旅旅長孫元良(黃埔一期)升任師長,副師長馮聖法(黃埔一期),參謀長陳素農(黃埔三期)。第262旅旅長彭鞏英(黃埔二期),第264旅旅長黃梅興(黃埔一期)——師旅級主官都是清一色的黃埔生,名副其實的黃埔系部隊。
1933年11月,第十九陸軍發動「福建事變」,88師又揮師南下,參加對一二八事變中並肩作戰的十九路軍的鎮壓。平息「福建事變」後,88師被編入錢大鈞任軍長的第13軍,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1936年10月,88師完成調整師的整編,並獲得軍旗,隨即駐防無錫、蘇州,拱衛京畿。
1937年8月,88師和87師奉命開赴上海,準備對上海的日軍發起進攻。8月13日,88師262旅523團1營在虹口和閘北交界處的柳營路、同心路、水電路交匯的八字橋,和日本海軍陸戰隊第3大隊發生衝突,由此揭開了八一三淞滬會戰的大幕。
從8月15日起,88師向江灣路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司令部發動猛攻,鏖戰數日但始終無法突破日軍防線。23日,日軍第3師團、第11師團分別在吳淞、獅子林、川沙口登陸。88師閘北陣地成為全戰線的軸心,師長孫元良只得命令依託蘇州河岸,加強工事,構成巷戰縱深陣地。
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嚴重威脅在淞滬戰場的中國軍隊側翼,因此中國軍隊不得不全線後撤。12日,88師向南京撤退。從8月13日到10月31日,88師在閘北與日軍血戰兩月有半,從來沒有與其它部隊換過防,始終奮戰在第一線,陣地始終屹立,被日軍稱之為「閘北可恨之敵」。但88師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儘管多次補充,最後撤到南京時,全師僅存4000餘人。
圖5:四行倉庫門前奔赴戰場的88師
而88師262旅524團1營在團附謝晉元指揮下,在全軍撤退後依然堅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光輝業績更是成為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徵,永載史冊。
不過,進入四行倉庫的524團1營,早已不是開戰前德國顧問一手訓練出的精兵了,因為從8月13日開戰以來,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原來的524團官兵早已傷亡殆盡。所以進入四行倉庫的1營已經在火線上整補過五次,尤其是第三次整補時,524團幾乎完全拼光,只剩下一個空架子,所以是把剛剛從湖北開來的湖北省保安第5團成建制地補入524團。
根據當時火線整補的慣例,對補充的部隊,士兵是照單全收,軍官則是任其去留。但因為88師的中下級軍官傷亡也是非常慘重,如1營的3個連長就只剩下1連連長陶杏村,所以對保安5團的營連級軍官也基本留用。
因此可以說,524團1營幾乎就是湖北省保安第5團1營,只是將保安第5團1營1連連長上官志標調任少校團附,原來524團1營殘餘的老兵則擔任班排長。保安5團是新成立的部隊,最新的一批新兵甚至是在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之後才入伍的!這些新兵甚至「連槍都沒開過」,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畢竟1營是中央嫡系部隊的精銳,裝備在當時中國軍隊中是屬於一流水準,而且原先官兵素質也相當高,儘管傷亡殆盡但主要武器基本都在,直到退入四行倉庫時,1營仍然有輕機槍27挺,這個數字是抗戰前甲種師步兵營裝備機槍的滿編數字,可見儘管1營遭受到了極其慘重的傷亡,但重要武器卻基本沒有丟失。除了機槍,許多照片及回憶都證明四行孤軍仍然都配備德式鋼盔、防毒面具與乾糧袋,這些個人裝備也都是老524團1營戰友留下的。
1營的重武器還有2挺重機槍和機槍連的2挺高平兩用重機槍。另外,本來孫元良還計劃配屬給1營1個迫擊炮排,但所有的歷史記錄和回憶都沒提到守軍有迫擊炮,所以可以推斷迫擊炮排並沒有參加四行倉庫的戰鬥。
88師撤到南京後,得到了2個團新兵的補充,隨即投入南京保衛戰,守備雨花臺、中華門等城南地區。在雨花臺,88師和來犯日軍展開殊死血戰,戰況極為慘烈,88師的朱赤、高致嵩旅長、華品章團長、蘇天俊、王宏烈、李強華營長殉國,傷亡高達6000餘人。但雨花臺之戰也使得88師元氣大傷,戰力急劇下降,士氣也隨之低落。加上之後的撤退迅速演變成毫無秩序的潰敗,88師的餘部也在撤退中損失殆盡,最終回到後方歸建的只有500餘人,師長孫元良輾轉多日才隻身逃到武漢,具體如何逃脫,一直都有好幾種說法,過程似乎不太光彩,但現在已經難以考證了。
可以說88師在南京保衛戰中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了,之後,雖然重建了88師,但和從警衛師發展而來,接受德式訓練和裝備,堪稱中國軍隊翹楚的那個88師已經沒有多大的血緣關係了。(文/老周)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