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戰前後,整個世界才算基本有了民族國家的概念。在此之前,將領是為皇帝效命、為君主效命、為諸侯效命,要不馬革裹屍,要不衣錦還鄉。戰士打仗,為的是報效朝廷,為的是封妻蔭子。
但一戰之後,整個世界有了國家、疆域、民族等這些基本的意識形態,士兵作戰便有了真正的精神支柱。但這種東西一旦極端化之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就變成了軍國主義、納粹主義、國家恐怖主義等這些慘無人道的戰爭工具。
抗戰時期,我國到底死了多少人?是2000萬?3000萬?真的有人說得清楚嗎?而淞滬會戰和八百壯士,無疑是當時最鼓舞國人的一部抗戰史。
·八百壯士的真真假假
當謝晉元被授命死守四行倉庫時,他就已經完全明白自己的歷史使命。
在戰爭中,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果實這很正常。在圍棋中,有一種棋子叫棄子,在戰爭中,有種部隊專門負責斷後或前鋒。
八百壯士,原本414人,為了迷惑敵人,統一對外聲稱八百人。
而就是這八百人,不但創造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血淚史,更創造了至今仍在眾說紛紜的歷史之謎。這400多人用僅有的一點物資,在斷水、斷電、斷供的情況下,在一座倉庫上死死堅守了3個月之久。
在此期間,有冒著槍林擋雨為八百壯士送旗的小女孩楊慧敏,有冒死為戰士偷運物資的上海市民,也有從中紀錄和斡旋的國內外記者。
但八百壯士和謝晉元的下場,卻一直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一塊難以磨滅的痛。
但八百壯士背後,卻有著75萬這樣的死士。
·一寸山河一寸血
提到淞滬會戰,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蔣英的父親,錢學森的嶽父蔣百裡先生。
在這位留學世界各國的大戰略家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對日【持久作戰】的長遠戰略布局。蔣百裡提出,中日對局各有所長,我們雖然在武器和工業上暫時還不如日方,但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和廣袤的戰略縱深。
只要我軍能主動出擊打消掉日軍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隨後我們就能使用遊擊戰術和複雜的地形死死拖死對方。
而中國的人口、綜合資源,以及國際聲譽都遠遠優於日方。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我軍從全國各地調集了當時最精銳的75萬大軍。
這時,無論是那個派系的,他們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堅守上海三個月。當時日本的戰略目標是從北往南打,這不僅符合中國的北高南低的俯衝地勢,也可以充分利用日本在滿洲的工業基礎。
但蔣百裡指出,我軍只有在上海主動出擊,才最符合我國當時的戰略利益。
在上海主動找日本人打,這不但能展示中華民族的對日抗戰之決心,更能將英法等西方列強牽涉其中。為了打破日本人狂傲的野心,中國軍隊必須在上海堅守三個月。
一個上海你們就打了三個月,還說什麼三個月消滅中國?但這樣的代價是,30萬我軍精銳和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全部都犧牲在了上海。
在完成了這一戰略目標之後,原本想留下一個師的兵力和日本人死扛到底。
最後考慮犧牲太大,就制定了八百壯士的留守計劃。
·揭開抗戰的歷史之謎
參與淞滬會戰的75萬戰士實際上到底死了多少,這一直是一個歷史之謎。
整個會戰,由於中方早就做好了準備,而日本根本沒想到中方會在上海和日本決一死戰,所以日本方面不但很被動,而且準備不足。
在戰略上,中方集結了75萬大軍以必死之心全面壓向了日本陣地。
而日本錯誤地估計了中國的抗戰決心,採用的是添油戰術,加上彈藥補給不足,日方在整個會戰中死亡大約10萬人。
在整個淞滬會戰中,最多時每天犧牲的人數以萬計。一個師一個師的上去就沒了,其中,桂系的6個師幾乎全軍覆沒。
這些軍隊,那可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而且全部都是指揮官帶頭衝殺。
有人說,雖然在抗戰中我軍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但由於陣亡的將軍太多了,這在後來的戰事中吃了大虧。
「兄弟們,跟著我,衝啊!」這是當時軍官最常用的口號,可以說在我國戰爭史上,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在整個淞滬會戰中,陣亡中將1名,少將14名,師長4名,旅團長28名,營長44名……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這些人才是真正可以稱之為標榜史冊的中國軍人。
八百也好,75萬也罷,這在戰爭中僅僅只是一個數字。
但就是這一組組數字,以及在22次中日大會戰中,有多少人能記住那些將領的名字?甚至連會戰的名字又有幾個人知道呢?
和400多萬官兵傷亡,2000多萬平民傷亡這組數字相比,八百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而每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組合起來,那就是一部真正的抗戰血淚史,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真實的歷史,永遠不會被人給忘記,只是暫時的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