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金 萬裡金甌萬裡血

2021-01-13 中國新聞出版網

□於逢春

14年,這是一段鐫刻在歷史豐碑上的永恆記憶!

1931年到1945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飽受摧殘的14年,也是中華兒女英勇抗爭的14年。14年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聯的勇士們,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率先展開了誓死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局部抗戰。他們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用鮮血和生命為整個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紅旗 熱血 黑土——100位抗聯英雄的故事》(姜雅君 主編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12年10月出版)一書的作者,以其幾十年研究東北抗聯歷史的成果,結合雋永又不失磅礴的筆觸,生動地介紹了100位抗聯戰士的英勇事跡。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幕幕真實歷史的記錄,都蘊藏著一位位抗聯志士的熱血忠魂。

該書作為新聞出版總署「迎接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重點選題」奉獻給讀者,奉獻給不能忘卻歷史的時代!

不可忘卻的一段歷史

2009年10月中旬,我應黑龍江教育出版社社長丁一平之邀,帶領幾個學生到黑龍江考察邊疆社會與文化。駐足哈爾濱期間,丁社長特意帶領我們一行參觀了以保存與研究東北抗日聯軍事跡為主的東北烈士紀念館,並拜謁了該館的研究人員。嗣後,我們又趕赴牡丹江,瞻仰了東北抗聯密營。我雖然從孩童時代就聆聽抗聯老戰士講述抗聯故事、每年清明為抗聯烈士掃墓、拜讀相關作品,但這回也與第一次接觸抗聯事跡的學生們一樣,心情仍然激動。丁一平也是感動得難以自已,並決心邀請相關研究的權威人士撰寫抗聯英烈們的事跡,以期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不可忘卻的歷史。

不曾想,丁一平於3年後還真的踐行了自己的心願。前幾天打來電話,說《紅旗 熱血 黑土——100位抗聯英雄的故事》(以下簡稱《抗聯英雄的故事》)已經付型,並託人將書捎到北京,特意囑我一定將讀後感寫下來。

揭開反法西斯戰爭序幕

《抗聯英雄的故事》一書由黑龍江省東北烈士紀念館的研究人員撰就。這些作者大都是多年浸淫於東北抗聯領域的專家,故對東北抗聯英雄事跡的把握和表述,都很有分寸,體現了一個史學工作者對歷史問題處理上的客觀、公正態度。該書內容的相關部分汲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少部分則是作者下苦工夫搜集、整理與爬梳的,有時為了幾個數據或史實,不得不從各種檔案中再挖掘和再驗證。

東北抗聯盛時有3.5萬之眾,故本書所選的100位英烈只是其中的極少部分。他們之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楊靖宇、李兆麟、趙尚志、趙一曼等,也有人們不熟悉的;既有抗聯的高級將領,也有普通士兵。而這100位英烈與日本關東軍殊死戰鬥中的英雄事跡,還不是他們戰鬥經歷的全部,只是他們所經歷的幾次戰鬥中的數個片段。但就是這些橫切下來的幾許片段,已足以讓我震撼,更讓我心馳神往,恨自己晚生數十年而不能與這些英烈同生共死,馬革裹屍於白山黑水之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爭。東北抗聯的抗戰史,不但揭開了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也書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章。當1931年「九一八事變」及其後東北各界人們奮起抵抗日本侵略時,美國還在作壁上觀。而我們的北邊近鄰蘇聯更是與日本眉來眼去,甚至竟將中蘇合辦的中長鐵路私自賤價賣給日本。正因為如此,數萬東北抗聯的抗戰幾乎是在孤立無援情形下的決死之戰。更令人心生敬意的是,東北抗聯的對手是素稱天下無敵、正處於上升時期的關東軍。面對武器精良、給養充足且訓練有素、兵員數倍於己的關東軍,抗聯部隊卻是少糧無藥、沒有給養,幾乎沒有兵員補充、夏乏單衫冬缺棉衣,但仍在零下40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之中堅守了14年。正因為如此,東北抗聯與日本關東軍之戰,不但是中國戰場上最慘烈的,即使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也是最慘烈的。這一點從創作於1937年6月西徵路上、廣為傳唱的抗聯第三路軍軍歌中可以反映出來。

(一)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同志們,銳意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喲!果敢衝鋒,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湧。

(二)

濃蔭蔽天,野花瀰漫,溼雲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衝空起,蚊吮血透衫。兄弟們!鏡波瀑泉喚起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裡息烽煙。

(三)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夜火熊熊,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疾,霜沾火不燃。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叢山。

奮鬥呀!重任在肩,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四)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徵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鬥橫掃嫩江原。

偉志兮,何能消滅。團結起,赴國難,破難關,奪回我河山。

儘管戰爭與生存條件如此惡劣,但抗聯,連同其前身——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東北軍殘餘部隊、東北人民革命軍等,英勇抗擊日本關東軍14年。整個14年抗戰期間,日本軍隊在華死傷數字有數種說法。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64年3月公布的調查數據稱,日本陸軍在中國(東北除外)8年死亡38.52萬人,海軍1.94萬人,合計40.46萬人(見《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大本營陸軍部〉摘譯》上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6~607頁)。關東軍在東北14年損失約17萬多人,其中戰死總數約4.4萬人(當中2萬人系蘇軍所擊斃)。當時的情形是,在關內,我投入的正規軍隊數量最多時高達近500萬左右、民兵近200萬,既有穩固的後方、完整的國家機器,又得到美國等國際援助;而位處東北一隅的抗聯既非國家序列的正規軍,又內無穩固的根據地,外面幾乎沒有援助,更面對著戰鬥力遠高於關內日軍的日本王牌關東軍。所以,對比以上數據,就知道東北義勇軍、東北人民革命軍,特別是抗聯等對中國乃至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與慘烈犧牲。

鏡泊湖連環戰大捷

記得1980年夏季從外地的大學回東北老家過暑假,有一天逛書店時看到了李延祿口述、駱賓基整理的《過去的年代:關於東北抗聯四軍的回憶》一書,因素來喜愛抗聯的讀物,所以花了1元錢買了回去。當時是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年代,故甫一買到手,立即花了一個下午連著一個通宵,將這本370多頁的書給看完了。該書最精彩的一段是「鏡泊湖連環戰」,雖然已讀過30多年了,但至今仍對這段事跡歷歷在目。

1932年1月,中共東滿地方黨組織派李延祿等一批共產黨員到延吉王德林麾下的抗日救國軍工作,李擔任救國軍參謀長兼新組建的補充團團長。不久,因救國軍連續攻佔了敦化、額穆、蛟河三座縣城,關東軍司令部立即派日軍與偽軍對救國軍進行圍剿。面對強敵,王德林同意李延祿選擇牡丹江流入鏡泊湖的交匯處——大河口北岸的「牆縫」一帶高地伏擊日軍的戰術。3月13日下半夜,日軍來到大河口。彈藥充足的補充團700勇士居高臨下,以巨量手榴彈為主,配備其他輕重武器迎敵。經過數小時激戰,日軍潰退,救國軍繳獲了2000支好槍和1500支損壞的槍枝。接著,李延祿又揮軍在鏡泊湖南的頭松乙溝,利用東北春天乾燥的荒草甸子與順風氣象,連片縱火,焚燒了北上的日軍,取得了二次勝利。3月22日凌晨,這支殘敵在向中東鐵路海林車站逃竄途中,在寧安縣城西關又遭到了東北軍660團八連的強力阻擊,被斃百餘人,逃到海林車站的僅餘300殘兵。3月26日,李延青(共產黨員)帶領亞布力鐵路工人遊擊隊在高嶺子車站西側起掉了一節鐵軌的道釘,做好埋伏。翌日晨,日軍軍車出軌翻倒,遊擊隊員猛烈射擊,敵人傷亡200餘人,日軍天野少將被打死,逃竄的日軍不足百人。據估計,鏡泊湖連環戰共斃、傷日軍約3500人左右。

鏡泊湖連環戰大捷後,吉林自衛軍總司令、東北軍二十四旅旅長李杜派人到救國軍爭功,加上此戰的副總指揮孔憲榮十分妒忌李延祿,逼得王德林既不向南京政府報告戰況,也不向外界發布消息。另外,當時的牡丹江偏僻落後,整個地方沒有一家新聞媒體,從而使得這一抗日大捷的真相被埋沒了30多年。直到李延祿的回憶錄《疾風知勁草——抗聯四軍的童年》於1964年在《黑龍江文藝》、《收穫》兩家文學期刊上發表,人們才知道事情原委。但由於事涉抗聯的評價等問題,故長時間沒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視。

鏡泊湖連環戰大捷是「七七事變」,即中國全面抗戰之前的第一次抗日大捷,作為後人,我們不應忘卻。這次拜讀《抗聯英雄的故事》,使我仿佛回到30多年前,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讀《過去的年代》的情景,故將感想寫下來與諸位同好分享,並推薦大家來看看這本書。

囊者,梁任公曾有《讀陸放翁集》一闕,以猜度陸遊一生主張抗金而志不得伸的鬱悶心情:「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當然,陸遊想抗擊的金軍並非域外之敵,而是國內兄弟民族之間爭衡時的對立者。故此處引用此詩,僅僅想說明一個殺敵立功者的意願與行動之間的差異。就此而言,與抗聯將士相比,陸遊充其量就是個光說不練的角色,只有抗聯將士才是知行合一的踐行者。《金史·左企弓傳》有句名言:「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面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唯有我抗聯將士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決死疆場。拜讀《抗聯英雄的故事》,才能使我們明曉「一寸山河一寸金,萬裡金甌萬裡血」的深刻含義。讓我們記住這些為了民族獨立、祖國領土完整而捨生忘死、熠熠生輝的名字吧:楊靖宇、王德泰、李延祿、趙尚志、趙一曼、宋鐵巖、李兆麟、馮仲雲、李延平、周保中、夏雲傑、李學福、冷雲……

作戰環境異常艱辛

《抗聯英雄的故事》雖然不是通史性讀物,但閱讀該書同樣能將抗日聯軍的歷史串聯起來,並增添歷史的鮮活感與立體感。

1938年年初,日軍在關內戰場取得了優勢後,開始反過頭來對付東北抗聯。當時,關東軍司令部先後調集十幾萬日、偽軍對東北抗聯部隊進行「分區大討伐」,實施經濟封鎖、強化保甲、推行「集團部落」等政策,基本上阻斷了東北抗聯的給養與兵力補充渠道。有時為了弄到一點糧食,抗聯往往要付出十幾人,乃至於幾十人犧牲的代價。在嚴寒的冬季,既無草根可食,又無野果充飢,因凍餓而犧牲的戰士甚至比作戰犧牲的還要多。

從1938年春、夏開始,抗聯第二路軍和第三路軍為了保存抗聯實力,開闢新的遊擊區以取得補給,分別進行了西南和西北遠徵。遠徵部隊被迫拋棄根據地,衝破數倍於己的敵人封鎖、追擊,忍受著夏季蚊蠓叮咬、冬季攝氏零下40乃至近50度的嚴寒,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進行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決死之戰。期間湧現出來的英烈,在《抗聯英雄的故事》中就有反映。

以抗聯五軍婦女團指導員冷云為首的「八女投江」壯舉就是在二路軍西南遠徵受挫後返回遊擊區途中,為掩護部隊撤退,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畔發生的。在前有滔滔的烏斯渾河,後有敵人追兵的情況下,彈盡援絕的八位抗聯女戰士視死如歸,毫不猶豫地投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八女中年齡最大者冷雲只有23歲,最小者僅有15歲。

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革命軍與東北抗日聯軍的將士們在14年的苦鬥中,始終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與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敵人周旋搏命,許多優秀將領為國捐軀。楊靖宇將軍就是在與敵人的殊死搏鬥中壯烈犧牲的。他在敵人的重重包圍和槍林彈雨中臨危不懼,堅定自若,身靠一棵參天大樹向敵人猛烈射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日軍出於武士道中的對勇敢、忠誠與品行高潔的對手的尊重,特意列隊對楊靖宇致敬。楊靖宇犧牲後,日軍出於不解:楊靖宇多日糧絕,究竟是如何活下來的?於是將他的遺體剖開,在他的腹中發現的竟是草根和樹皮而沒有一粒糧食。

1940年年末至1941年年初,東北抗日遊擊區和地方黨組織業已遭到了毀滅性地破壞,倖存的黨員和幹部都被迫轉移到抗聯部隊。抗聯部隊也由3萬多人減員到不足2000人,被圍困的已不能保持起碼的生存條件。在此情形下,東北抗聯決定除留下一部分人在東北境內繼續堅持進行遊擊活動之外,大部分人陸續轉移到蘇聯境內,建立南、北兩個野營,進行休整和軍事訓練。1942年8月1日,兩個野營合編為抗聯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教導旅在進行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的同時,還不間斷地派出小股部隊回東北進行軍事偵察、遊擊活動、群眾工作和建立黨的組織。為了堅持中共東北組織的獨立性,保持抗日聯軍的光榮旗幟,在教導旅中成立了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崔石泉任書記。

勝利完成抗日曆程

東北抗聯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以及東北抗日遊擊隊與東北人民革命軍。「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主力實施不抵抗策略,紛紛撤到關內,將3000萬東北人民扔給日本關東軍,但東北軍中一部分愛國將士與廣大民眾卻高舉救亡大旗,奔赴抗日戰場。以馬佔山為首的「黑龍江救國軍」於1931年11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江橋抗戰。嗣後,東北愛國軍警、綹子、普通民眾與知識青年紛紛建立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名目的抗日武裝。這些當時統稱為抗日義勇軍的愛國者,利用能夠利用的或現代或原始的武器,同關東軍展開了殊死戰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義勇軍總數即達30餘萬人。但面對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當時的中國正規軍都遠不是對手的關東軍,這些以近代農民為主體的隊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被日軍打得潰散。

與此同時,中共滿洲省委開始著手創建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抗日武裝,並以此為基幹,團結東北尚存的義勇軍隊伍共同抗日。中共滿洲省委以及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等,派出黨的幹部和共產黨員、進步青年到義勇軍隊伍中,推動這些隊伍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抗日救國。共產黨員周保中、李延祿、胡倫、張建東等就曾在救國軍中工作,掌握了一部分隊伍,後來發展成為抗日聯軍。同時,中共滿洲省委還陸續派出楊林、楊靖宇、趙尚志、馮仲雲、童長榮、張甲洲等許多幹部和黨員到東北各地,依靠地方中共黨組織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春到1934年,先後建立了磐石、巴彥、海龍、延吉、和龍、琿春、汪清、安圖、湯原、饒河、珠河、密山、寧安等十幾支抗日遊擊隊。

從1933年9月至1936年1月,中共滿洲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在各地已建立的抗日遊擊隊的基礎上,陸續建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至第六軍,進一步擴大了遊擊根據地。人民革命軍發展到6000餘人,遊擊區擴大到東北三省40餘縣。

從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間,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部隊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軍。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平、周保中、夏雲傑、陳榮久分任各軍軍長;此後,中共北滿和吉東黨組織又把謝文東所部「東北民眾救國軍」、李華堂所部「抗日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汪雅臣所部抗日軍「雙龍隊」和祁致中所部「東北山林義勇軍」,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軍。到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共建11個軍,約3.5萬餘人,抗日遊擊區擴大到東北70餘縣,形成了南滿、東滿、吉東、北滿四大遊擊區,並建立了20餘塊遊擊根據地。關東軍與偽滿洲國當局視東北抗聯為「滿洲治安之癌」。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東北抗聯教導旅指戰員協同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日軍,進駐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吉林、延吉、牡丹江、佳木斯、齊齊哈爾、綏化、北安等57個大中城市和縣鎮,各地抗聯負責人以當地蘇軍駐軍副司令的身份,進行肅清日偽殘餘勢力、發展建立黨的組織、聯絡抗聯失散人員、發動群眾、建立人民自衛武裝等工作。同年10月,東北黨委會與中共中央東北局接上了組織關係,同中共中央派到東北的大批幹部及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匯合在一起。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東北抗聯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併,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著名抗聯將領周保中任自治軍副總司令。1946年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至此,東北抗聯勝利地完成了自己艱苦卓絕的抗日曆程。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臺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將登陸央視
    原標題:臺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將登陸央視   4月6日下午,臺灣著名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總編導陳君天先生親臨嶽陽新牆河拍攝草鞋嶺抗日戰爭遺址。據稱,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預計今年10月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延伸閱讀: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臺灣拍攝的一部反映抗日戰爭的歷史紀錄片,該片由卓越傳播拍攝,編導是陳君天和劉侃如,監製馬樹禮、蔣緯國和夏功權。歷經10年,採訪見證人800人,45集紀錄片,5次再版。
  • 中視豐德引《一寸山河一寸血》 造《民族抗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搜狐娛樂訊 2014年11月18日,中視豐德宣布與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陳君天就引進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版權達成合作共識。由中視豐德出資購買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陸版權,由陳君天導演與大陸創作團隊,共同編輯、完成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第6版《民族抗戰》,並計劃於2015年10月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 一寸山河一寸血,日軍實力強悍
    一寸山河一寸血,日軍實力強悍近些年來,在抗日方面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而抗日的神劇更是叢出不窮,動不動就可以表演一個什麼手撕鬼子,甚至還有什麼八百裡開外槍斃一個鬼子的驚人語錄,更別提什麼飛天遁地各種抗日的手段。
  •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熱土一抔魂
    他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革命烈士陵園中心,坐落在縣城梅山鎮的一個山崗上,是陵園的標志性建築。塔高24米,寓意著金寨地區1924年建立黨組織。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上真實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每一頁,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字後面都深深浸透著「一寸山河一寸血」。76年前的歷史,卻被我們耽擱了如此之久,才慢慢去重新認識,除去感動之外,更多的是愧疚,無言的愧疚。特別當看到日軍始終惦記松山的亡魂,他們甚至完整地記錄了每一個戰死的日軍的姓名,籍貫,軍銜和職務。
  • 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到底出自哪首詩?
    比如說這首唐末王貞白的這首四句小詩《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其中的「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可以如數家珍地背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出自哪首詩。不知不覺,春天都快要過完了,光陰轉瞬即逝,所以詩人發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慨嘆。如此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的人,卻在唐朝末年歸隱山林了,唐朝末年,戰爭不斷,政治經濟大不如前,民不聊生,王貞白對當時的朝廷心灰意冷,便選擇了歸隱山林,但他並沒有從此不問世事、只顧自己享樂,而是在當地開辦學堂,教書育人,力所能及地實現自我價值。
  • 「一寸光陰一寸金」,大部分人搞錯了,不知道後面還有兩句更出彩
    提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寸金難買寸光陰」。但是,這兩句並非是詩詞,而是一句俗語,出自《增廣賢文》。「一寸光陰一寸金」意思是告訴人們時間很珍貴,千萬不可浪費虛度。但是,這裡也許你會有個疑問:「一寸金」指的是一寸長的金條,「一寸光陰」指的什麼?光陰怎麼可能用長度單位來表示呢?其實,這與古代的計量工具有關。古人沒有鐘錶,他們就用日晷來測算時間,這是一種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依靠日影的位置來判定時辰和對應的刻數。
  • 一寸山河一寸血之「寸門虎將」,兒子拔劍自刎,父親絕食7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抗擊日本的侵華戰爭之中,我們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雖然現在已無從可考,但我們不會忘記,例如父子兩代四位烈士,被譽為滿門忠烈的「寸門虎將」。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句是「寸金難買寸光陰」嗎?原來都說錯了
    該珍惜的錯過了,而一旦錯過就彌補不了,這時耳邊又迴響起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詩「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詩的出處,是唐末著名的詩人王貞白在《白鹿洞兩首》中的名句,很多人在讀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後,自然而然地接下一句「寸金難買寸光陰」,其實這兩句根本就不挨著,不是同一首詩的內容,但是放在一起又是那麼的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發人深思,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王貞白的這首詩。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半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漲知識了!
    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從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一寸長的時間,其實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非常的昂貴。眾所周知,黃金在古代是非常有分量的,而用黃金來和時間做比對,也說明了時間是極其寶貴的。
  • 不忘國恥丨淞滬會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滬會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文/文匯報記者 付鑫鑫「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嶽飛的《滿江紅》,是四川抗戰老兵張文治最喜歡哼唱的一首歌。淞滬會戰中,中方共計70餘萬兵力投入戰鬥,時間持續近4個月,最終,傷亡約30萬人,真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1937年開始的八年抗戰中,300萬川軍出川抗戰,64萬餘人傷亡,參戰人數之眾、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在大陸倖存的20多位淞滬會戰老兵中,張文治只是其中一位,講述他的故事,是為讓大家回溯歷史,撫慰傷痛,以史為鑑。
  •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駝峰航線的中美軍人致敬
    一寸山河、一寸血,兩國軍人在這條航線中用命換來了戰爭的勝利。無論中美現在關係如何,那個時代的美國軍人,也同中國軍人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 詩詞丨讀書不覺已春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陰,指極短的時間,這裡以金子喻光陰,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這是詩人由第一句敘事自然引發出來的感悟,也是詩人給後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特別是讀書人珍惜時間、注重知識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是敘事,補敘自己發覺「春深」,是因為「道人來引笑」。「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
  • 我是謎一寸光陰一寸金攻略
    我是謎是一款非常燒腦的劇本殺遊戲,一寸光陰一寸金真相究竟如何?又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我是謎一寸光陰一寸金劇本解析,感興趣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 「一寸光陰一寸金」是勸別人珍惜時間?為何詩詞大會有50人答錯?
    A、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B、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C、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當時百人團遇到這道題,100個人中有50個人選擇了錯誤答案。為什麼這道題會有這麼多人答錯呢?其實我們看看幾個選項也就理解了。
  • 一寸山河一寸血,揭開八百壯士背後的抗戰之謎,這才是中國軍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提到淞滬會戰,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蔣英的父親,錢學森的嶽父蔣百裡先生。在這位留學世界各國的大戰略家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對日【持久作戰】的長遠戰略布局。而每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組合起來,那就是一部真正的抗戰血淚史,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真實的歷史,永遠不會被人給忘記,只是暫時的封存!
  •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不滅倭寇誓生還!我是深漂,本文是原創!喜歡我文章的請點個讚+關注,謝謝!
  • 一寸山河一寸血 10萬中國遠徵軍「不能忘卻」
    「這是日軍當時做細菌實驗的器材,騰衝有不少村民死於日軍細菌彈……」  「這是日軍活體解剖用的手術臺,綁在上面的人還是活著的啊……」  「還有這段黑白視頻,記錄了日軍殘忍地將無辜村民投進桶裡的沸水中,桶底還在用火燒……」  實物、影像、圖片等史料把人拉回到那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爭年代,歷史因此變得可感、可觸。
  • 《少年遊之一寸相思》:武俠劇的滄海遺珠!
    然而今天看到武俠劇這一版塊時,竟然幸運地發現了一枚遺珠~沒錯,它就是《少年遊之一寸相思》。與之前介紹的《俠探簡不知》類似,但是二者側重點不同,卻同時在豆瓣取得了高分,贏得了較好的口碑,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劇哦~《一寸相思》已經在2020年6月8日上線騰訊和優酷視頻,快帆的小朋友們可以開始進行挖掘寶藏的活動啦~《少年遊》的精彩不容錯過!
  • 我要一寸一寸踏山河 入夜登樓狂言摘月 我要你
    我要一寸一寸踏山河,入夜登樓狂言摘月。我要——你。我不願意打開記憶的匣子,因為我怕悲傷成河,往事如風,撕碎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