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國恥丨淞滬會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2021-02-12 文匯報

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依託街中工事抵抗日軍。

淞滬會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文/文匯報記者 付鑫鑫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嶽飛的《滿江紅》,是四川抗戰老兵張文治最喜歡哼唱的一首歌。

77年前,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無數像張文治一樣的熱血青年,或暫停學業、或遠離妻子、或告別父母,跟隨軍隊,快馬加鞭奔赴抗戰一線,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拋頭顱灑熱血。

如果沒有淞滬會戰,他們也許能繼續讀書,在家共享天倫之樂……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淞滬會戰中,中方共計70餘萬兵力投入戰鬥,時間持續近4個月,最終,傷亡約30萬人,真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1937年開始的八年抗戰中,300萬川軍出川抗戰,64萬餘人傷亡,參戰人數之眾、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在大陸倖存的20多位淞滬會戰老兵中,張文治只是其中一位,講述他的故事,是為讓大家回溯歷史,撫慰傷痛,以史為鑑。

  

盛夏的成都,驕陽似火。

  

在新華公園旁邊一棟老式公寓樓裡,雙目失明的張文治身著白襯衣,端坐在輪椅上,吹著電風扇,靜候記者的到來。

  

仔細觀察,雪白牆壁上裝裱的兩幅書法作品都是嶽飛的《滿江紅》,另有一幅捲軸「民族英雄」,外加一面紅色錦旗——「抗日老兵民族脊梁」。

  

95歲高齡的張文治說起曾經的抗戰經歷,聲音洪亮,思路清晰,一點沒有耄耋之年的老態。

坐在輪椅上,張文治依然顯出軍人特有的挺拔之姿。

 

謊報年齡,投筆從戎

  

未滿16歲的張文治,棄筆從戎,謊報年齡,考入楊森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幹部團特務連當排長。

  

1919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張文治生於四川南充,幼時上過私塾。1934年,張文治在嘉陵中學讀高一。當時的校長張瀾,經常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導學生。受其感召,未滿16歲的張文治,毅然投筆從戎,謊報年齡,考入楊森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幹部團特務連當排長。

  

「那時候,我們連有5個排200多個人,配有兩個教官,一個教軍事,一個教武術——用馬刀。」張文治對往事記憶猶新,「教武術的教官,到了晚上會悄悄給大家表演飛簷走壁。據說,他還曾經用馬刀砍死過日本鬼子,大家都很尊敬他。」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9月1日,20軍主動請戰。張文治跟著部隊,從貴陽出發,沿湘黔公路徒步行至湖南辰溪,乘船從洞庭湖至長沙,又坐火車到武昌,連夜渡江到漢口,再經漢口轉南京,最後抵達上海嘉定縣南翔鎮。

  

抵達前線後,20軍軍長楊森下令:「動手挖防空洞、掩蔽部,在南翔火車站設立軍部指揮所。」

  

張文治清楚地記得,當時,京滬杭地區屬第三戰區,由蔣介石任司令長官,親自督戰。「上前線之前,楊森跟我們做動員講話說,我們20軍是川軍中的鐵軍,聞名全國。這次調到上海抗日,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保住陣地,輕傷不下火線。誰下火線,就軍法處置誰。」

  

10月13日,20軍負責防守橋亭宅、頓悟寺、薀藻浜、陳家行一線陣地,迎戰日寇第3師團、第9師團和禁衛師團。

  

「每天,天剛亮,日本人就在我軍陣地上放氣球,作為觀察哨,來偵察我們的排兵布陣,並指示炮兵向目標發射。他們24小時不停地狂轟濫炸,我們從天亮打到天黑,到處都是戰友的屍體。沒得工事的時候,只好拿戰友的身體當掩體,繼續打仗。」張文治慢慢回憶,「我們的槍炮打不進坦克,也沒有飛機,只能十個八個手榴彈捆成一堆,讓人爬上坦克,拉開蓋子塞進去。我們做人肉炸彈,人和坦克同歸於盡。」

  

淞滬會戰(資料圖)

用兵兩百,殲敵五百

  

張文治將日軍引入陷阱,當敵人施展不開時,立即投擲手榴彈。隨後,率領馬刀隊衝上去廝殺。

  

陳家行位於滬太公路西面、薀藻浜北岸,離大場鎮西北不足20公裡,與其正東面的劉行,同為大場北面屏障。劉行、陳家行和大場三足鼎立,中國軍隊在此構成「品」字型防禦陣地。實行「中央突破」計劃的日軍,將陳家行視為劉行之後的重要攻擊目標。

  

為爭奪頓悟寺—陳家行陣地,20軍與日軍展開了拉鋸戰。「守一個陳家行,我們是三進三出。日本人趁我們交接陣地之時,打進來。804團團長向文彬立即帶領部隊,將日本兵打出去;日本人又衝進來,向文彬又把他們打出去;日本人還打進來,還被打出去。所以,有了三進三出。」張文治扼腕嘆息,「陣地是守住了,可向文彬一個團幾千人都完了。134師打得更慘,有個團全團陣亡。部隊裡沒有頭盔,團長在戰場上頭部中彈,當場犧牲。」

  

陣地戰打到後來,20軍兵力所剩無幾。張文治所在的特務連連長,由於生病,人在蘇州。「當時,我只是個代理連長,為了守住紀王廟,在戰壕中擢升為連長。」張文治掐指一算,「18歲的我,率領特務連200人,帶上3挺重機槍、2000多枚手榴彈等武器,跟日本人幹起來了。」

  

學過戰術的張文治將日軍引入陷阱,當敵人施展不開時,立即投擲手榴彈。隨後,率領馬刀隊衝上去廝殺。「進攻我們陣地的500名小鬼子,被殺得乾乾淨淨!」張文治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那一戰,我把陣地守住了,繳了日本人好多機槍、三八式步槍、照相機、望遠鏡等等。再後來,由廣西的部隊接替陣地,我們被安排去休息了。」

  

在上海參戰的七天八夜中,川軍20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總計傷亡團長、營長20多人,連長、排長200多人,士兵7000餘人。由於傷亡太大,10月19日,20軍接令,撤到後方補充訓練,交由廣西的部隊接訪。整員的一個軍,從戰場上撤下來後,只夠勉強編為一個旅……

  

淞滬會戰(資料圖)

從不後悔參加抗戰

  

「我已經95歲了,如果現在國家還要打仗,我雖然打不動,但可以把我的身體捐出去,給那些需要的傷員。」

  

跟隨部隊到了安徽安慶以後,張文治相繼參加淮南戰役、安慶保衛戰、武漢外圍戰、江西武修戰役等戰鬥。1939年,張文治以397團第2營少校營長軍銜保送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在成都就讀高等教育班第7期。

  

在黃埔軍校,張文治認識不少高級軍官,「簡直不愁當官了」。因為不喜歡楊森所謂「家天下」的領導方針,張文治1940年畢業後,遂脫離楊森部隊,到西康的國民革命軍第24軍軍官訓練團任教官。

  

日本投降後,內戰爆發。

  

「打內戰,中國人打中國人,我是不打的。打日本人,我毫不含糊。」張文治說,「蔣介石1949年撤退到臺灣,但我已經成家,有5個子女,不能去臺灣。去了臺灣,也沒事可幹。」1949年12月,張文治隨部隊在四川邛崍起義,回到成都。

  

幾年前,張文治不幸得了青光眼,以致如今雙目失明。

  

問張文治有沒有後悔參戰?他說:「從不後悔!我已經95歲了,如果現在國家還要打仗,我雖然打不動,但可以把我的身體捐出去,給那些需要的傷員。」

  

張文治的小兒子張秀模在一旁解釋,父親這幾十年來,沒有在乎過名或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偶爾唱唱嶽飛的《滿江紅》。

  

以前探訪過張文治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書記沈建忠說:「像張文治這樣的倖存抗戰老兵,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目前,參加過淞滬會戰的老兵,在大陸大概只有20多位。所以,我們能做的是一些搶救性的保護工作,儘量讓他們來口述歷史、還原真相。那一代人,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抗擊日寇,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保家衛國的諾言,我們沒有理由不感動、不關愛、不銘記!」

  

淞滬會戰經過

  

8月13日-8月23日

中國軍隊發起對日本駐滬部隊的攻圍戰,中國第9集團軍向虹口和楊樹浦的日軍根據地發動進攻。

8月23日-9月10日前後

中國軍隊進行抗登陸作戰。在此期間,日本上海派遣軍5個師團先後在寶山、吳淞、長江和黃浦江沿岸登陸,中國軍隊在寶山、吳淞、楊行、月浦、羅店等地進行大規模抗擊作戰。

  

9月10日左右-10月初

中國軍隊在滬太公路東西兩側、薀藻浜北岸進行大規模抗擊戰,對日本上海派遣軍由北向南的進攻舉行陣地阻擊。

  

10月5日-10月26日

日軍沿滬太公路由北向南發起大規模進攻,試圖佔領大場、閘北、江灣等地,實施「中央突圍」。中國軍隊舉行以大場為中心的十月會戰,在薀藻浜南岸到走馬當南北進行大規模的陣地抗擊戰,淞滬會戰進入最高潮。10月26日,大場陷落,中國軍隊在蘇州河以北防線崩潰。

  

10月底-11月5日前後

中國軍隊中央作戰集團退守滬西蘇州河南岸,抗擊強渡蘇州河的日軍,進行蘇州河南岸會戰。

  

11月5日-12月2日

中國軍隊進行杭州灣北岸阻擊作戰,並在太湖南走廊、北走廊對南下西進的日本第十軍和上海派遣軍進行阻擊。11月8日,中國軍隊全線西撤。到12月2日,江陰失守,淞滬會戰宣告結束。

編輯/錢家躍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廣西狼兵6萬敢死隊英勇殉國!一寸山河一寸血
    至此淞滬會戰一觸即發。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規模最大、戰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國軍隊出動87師、88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及上海、江蘇保安團隊、輕戰車1個營、獨立戰野戰炮兵5個團總兵力約80餘萬人之多。
  • 臺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將登陸央視
    原標題:臺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將登陸央視   4月6日下午,臺灣著名抗戰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總編導陳君天先生親臨嶽陽新牆河拍攝草鞋嶺抗日戰爭遺址。   草鞋嶺作為新牆河北岸突出的前沿警戒陣地,在抗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嶽陽市軍事志》、《嶽陽百年大事記》、抗戰時期第九戰區的《抗戰畫史》都曾提到在抗日戰爭湘北各次會戰中,草鞋嶺發生過多次激烈的戰鬥,頑強地抵抗了日寇的屢次進攻。   下午,陳君天導演一行冒雨參觀了戰壕以及中日和平友好學校等遺址並取景。據稱,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預計今年10月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 一寸山河一寸血,揭開八百壯士背後的抗戰之謎,這才是中國軍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提到淞滬會戰,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蔣英的父親,錢學森的嶽父蔣百裡先生。在這位留學世界各國的大戰略家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對日【持久作戰】的長遠戰略布局。·揭開抗戰的歷史之謎參與淞滬會戰的75萬戰士實際上到底死了多少,這一直是一個歷史之謎。整個會戰,由於中方早就做好了準備,而日本根本沒想到中方會在上海和日本決一死戰,所以日本方面不但很被動,而且準備不足。
  • 中視豐德引《一寸山河一寸血》 造《民族抗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搜狐娛樂訊 2014年11月18日,中視豐德宣布與臺灣著名紀錄片導演陳君天就引進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版權達成合作共識。由中視豐德出資購買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大陸版權,由陳君天導演與大陸創作團隊,共同編輯、完成紀錄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第6版《民族抗戰》,並計劃於2015年10月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 1944,松山,一寸山河一寸血,歷史上真實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每一頁,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字後面都深深浸透著「一寸山河一寸血」。76年前的歷史,卻被我們耽擱了如此之久,才慢慢去重新認識,除去感動之外,更多的是愧疚,無言的愧疚。特別當看到日軍始終惦記松山的亡魂,他們甚至完整地記錄了每一個戰死的日軍的姓名,籍貫,軍銜和職務。
  • 「淞滬會戰」每天傷亡一個師,六萬桂軍損失殆盡,白崇禧痛哭一夜
    1937年8.13「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會戰中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爭,我軍死傷慘重,但堅強的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為全國抗日、全民抗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淞滬會戰,桂軍戰鬥力頑強,在沒有重型火力的支援下,對日軍發起了衝鋒,3天9個旅長陣亡,6個師全部拼光。白崇禧眼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帶出來的部隊全部打光,痛哭一夜。曠日持久的羅店爭奪戰,使整個城鎮變成一片廢墟,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是名副其實的東方絞肉機。
  • 一寸山河一寸血之「寸門虎將」,兒子拔劍自刎,父親絕食7日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抗擊日本的侵華戰爭之中,我們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雖然現在已無從可考,但我們不會忘記,例如父子兩代四位烈士,被譽為滿門忠烈的「寸門虎將」。
  • 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一寸山河一寸血、三十萬英魂埋骨
    而它也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戰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過程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吳克仁也成為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當晚,蔣介石無奈下令全面撤退的命令,宣告淞滬會戰失敗。由於命令太過倉促,大撤退變成了大潰敗。擠在公路上的士兵被日軍飛機狂轟濫炸,撤退中的傷亡人數佔到了戰役總傷亡的三分之一。
  • 一寸山河一寸血 10萬中國遠徵軍「不能忘卻」
    「這是日軍當時做細菌實驗的器材,騰衝有不少村民死於日軍細菌彈……」  「這是日軍活體解剖用的手術臺,綁在上面的人還是活著的啊……」  「還有這段黑白視頻,記錄了日軍殘忍地將無辜村民投進桶裡的沸水中,桶底還在用火燒……」  實物、影像、圖片等史料把人拉回到那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戰爭年代,歷史因此變得可感、可觸。
  • 一寸山河一寸血,日軍實力強悍
    一寸山河一寸血,日軍實力強悍近些年來,在抗日方面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而抗日的神劇更是叢出不窮,動不動就可以表演一個什麼手撕鬼子,甚至還有什麼八百裡開外槍斃一個鬼子的驚人語錄,更別提什麼飛天遁地各種抗日的手段。
  •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熱土一抔魂
    他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   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革命烈士陵園中心,坐落在縣城梅山鎮的一個山崗上,是陵園的標志性建築。塔高24米,寓意著金寨地區1924年建立黨組織。
  •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駝峰航線的中美軍人致敬
    一寸山河、一寸血,兩國軍人在這條航線中用命換來了戰爭的勝利。無論中美現在關係如何,那個時代的美國軍人,也同中國軍人一樣,值得我們尊敬!
  • 日本士兵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淞滬會戰中殺敵4萬自損30萬,國軍的德械師,並沒有輸在指揮上
    慘烈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抗戰史上中國軍隊最團結的一次抗戰,此戰關乎中華民族之存亡,老蔣把王牌嫡系全派上去了,川軍,桂軍,中央軍,都是好樣的!民族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淞滬會戰是國軍發起的,目的是防止日軍迅速打通津浦路,從而將國軍的主力包圍在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這是國軍的預判,日軍當時並沒有整體侵華計劃,撤守山東,日軍也並未跟進,國軍有預謀的在上海打死一個日軍守衛,日軍派代表來理論,蔣介石直接派5個軍精銳進攻日本駐地,日軍向本土求援,淞滬會戰全面爆發。
  • 中國總共投入了約75萬部隊的淞滬會戰,起因究竟是什麼呢?
    第88師先頭營營長易瑾下令部隊開火,淞滬會戰(八·一三事變)正式爆發。那#淞滬會戰起因是什麼呢?老蔣不得不進行面對,並把自己的主力全部拿出來進行淞滬會戰。到了地方勢力,尤其深受老蔣壓迫的晉、桂、川、魯等地方軍閥,則極希望中日全面開戰,企圖藉日軍之侵略以牽制和消弱中央勢力,從而繼續保持其地方割據之現狀。
  • 淞滬會戰初,中國兩個師為何拿不下日軍數千人陳誠一語道破玄機
    淞滬會戰期間,曾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率增援部隊赴滬參戰的陳誠,在後來的回憶中一語道破玄機。 陳誠是這樣說的:「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際攻擊,竟未能奏功,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 忻口會戰,太原會戰相繼失敗,誰該為此負責?不能全怪一個人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的侵華戰爭爆發,雖然防守的29軍殊死抵抗,但也難以在優勢日軍下佔到便宜,隨著北平、天津相繼失守以後,除了在上海發動淞滬會戰外,在華北的日軍開始向山西前進,山西當時是閻錫山的地盤,因此在這片土地上,閻錫山的晉綏軍、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及東渡黃河參加抗日的八路軍成為作戰的主體力量
  • 松山遺址:一寸山河一寸血
    殘陽如血,松濤陣陣,我們徜徉其中,耳邊仿佛響起了廝殺聲……三騰衝,國殤墓園忠烈祠,黑色石板上鐫刻著收復騰衝戰役中20集團軍9000多陣亡將士的姓名。我們列隊向英靈三鞠躬,依次獻上黃菊。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開始騰衝反攻戰。8月14日,突進市區,展開激烈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