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世紀80年代初最著名的事件是什麼,美國特種部隊營救駐伊朗大使館被扣的53名人質事件一定位居前列。
這次徹底失敗的營救行動,不但造成美軍8死4傷,數架飛機損毀,也導致卡特總統連任失敗。
伊朗扣押美國大使館人員的歷史背景
此次事件離不開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前伊朗巴列維王朝的末代國王巴列維,一個是領導伊朗實行伊斯蘭革命的精神領袖霍梅尼。
說巴列維,那是因為涉及到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會被推翻。概括地講,這個人還是有一定的思想的,當國王也考慮到國家的發展,說明白點就是想讓伊朗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之列。
他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世俗化,大力打壓教士集團。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
二是進行改革維新的白色革命,紅色革命大家都很熟悉,白色革命聽說過的人就不多了。
三是繼續維持個人的專制獨裁統治。
他這一套組合下來,相當於獨裁統治下的資本主義化。類似如南韓的樸正熙時期和智利的皮諾切特政府模式。
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初衷絕對不差,目的是為了讓伊朗及早擺脫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儘快跨入現代化。
白色革命的藍本實際上是按照美國的模樣來畫的,但又有點四不像。最主要的是實行土地改革和解放各階層的生產力,包括婦女。這些激進的舉措本來並不好推行,但恰逢趕上了石油危機引起的石油價格暴漲,伊朗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工業企業表現非常活躍,表明上看起來的確是一片欣欣向榮。
就是現在伊朗的工業基礎,也是巴列維時期打下的。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巴列維的獨裁與奢靡,腐敗與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導致社會矛盾越來越大,最終發生了大規模的停工停產和以工人階層為主導的要求巴列維下臺的示威遊行。
反對巴列維的活動在教士集團的加持下,很快波及全國,巴列維也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權。在絕望中,巴列維於1979年1月16日逃亡到美國政治避難,巴列維政權也在自己打造的白色革命中垮臺。
實際上,在巴列維逃亡以前,美國等西方國家實際上已經放棄了他,而且還期待和即將控制伊朗的霍梅尼合作呢。
再說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這個時候聲望如日中天。巴列維逃亡以後即被迎回伊朗,隨即建立了伊斯蘭政權。
拿到政權的霍梅尼,並沒有像美國人期待的那樣與其建立友好關係,反而要求美國交回巴列維接受審判,但美國不幹啊。
於是,兩國之間的關係就一天不如一天。不但在伊朗國內天天都有抗議美國的示威遊行,甚至在美國本地,當地的伊朗人也是示威遊行不斷,這讓美國頭很大。
1979年11月1日,霍梅尼一聲令下,就將美國政府定義為可惡的「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
更讓美國人腦殼要崩的是,他們沒有想到為了巴列維,伊朗人會做出十分極端的事情來。
1979年11月4日,4000餘名激進的伊朗學生衝進德黑蘭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其中大約500多名學生佔領了大使館主建築,把90多名使館工作人員扣為人質。後來,這些伊朗學生釋放了一部分人質,將52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其中3名被扣在伊朗外交部,作為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交換條件。
伊朗學生佔領使館的時候,有6名美國人逃了出來,藏身一棟公寓裡,幾經周折潛入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館,並在他們的幫助下,以中情局為他們提供的假身份離開伊朗回國。
後來,其中一名生病的人質被釋放。
美國對人質事件的反應及事態的演變
扣押外國使節作為人質,是很嚴重的外交事件,但伊朗已經不在乎,全國上下都在為人質事件而狂熱著。
而美國就不同了,一方面對伊朗提出嚴正抗議,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另一方面聯合盟友對伊朗施加政治經濟壓力,促使伊朗釋放人質。
但這些對伊朗都沒有什麼用,反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反制措施,以前美國遣返巴列維、不幹涉伊朗內政,並為以前在伊朗的所作所為道歉。
美國自然不幹,並派遣航空母艦等在波斯灣遊弋,給伊朗施加壓力,但伊朗並不為之所動。
美國一看這招不行,一下子火大了,1980年4月7日,卡特總統下令斷絕了與伊朗的外交關係。
像美國和伊朗當時這種劍拔弩張的關係,斷絕外交關係的下一步可能意味著戰爭。因此,伊朗就開始全國動員,準備抵抗美國可能的入侵。
作為對伊朗行為的反應,4月12日,美國總統卡特甚至發出了要採取某種軍事行動的信號。
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瑞士方面和伊朗聯繫,商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面對伊朗方面不斷通過電視等新聞媒體讓被蒙著臉的人質頻繁露臉的挑釁行為,快要失去耐心的美國總統卡特,需要一個武力營救人質的方案,因為正在為連任總統努力的卡特,因為人質事件的影響,前景越來越不妙了,急需解救人質,為自己競選活動加分。
美國歷史上最糟糕透頂的人質營救行動:藍光行動
事實上,在人質事件發生以後,美國就一直在做營救人質的準備,並於1979年11月24日就草擬好了營救人質的「藍光行動」,也叫「鷹爪行動」。
該計劃在1980年1月底就已經準備就緒,只待總統一聲令下便可付諸實施。
具體的行動方案,既簡單又複雜。
簡單的是,美國的武器裝備和行動能力很強大,最起碼武器裝備的先進性上碾壓伊朗,美國人可以依靠這方面的優勢,悄無聲息地進入伊朗展開營救行動,就像當年1976年以色列人在烏幹達恩德培行動一樣。
複雜的是,伊朗的地形太複雜了,人質關押地點的情況也複雜,畢竟是在德黑蘭市區內,任何一個環節的差錯,都有可能導致計劃的全盤失敗。
藍光行動的具體計劃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先將行動需要的裝備秘密運往美國在海灣地區的美軍基地,並從陸海空和海岸警衛隊抽調90人,組建聯合行動的特種突擊部隊,另有組90名軍人作為支援人員,在美國選擇與伊朗地形類似的沙漠地區進行實兵演練。同時派遣特工對伊朗進行滲透,策應營救行動。
第二步,確定行動路線圖和裝備
藍光行動為營救計劃設立了三個集結點,也就是三條行動路線圖。
首先,由6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搭載著90名特戰隊員和90名支援人員,以及武器裝備和必要的備用燃料,從美軍基地起飛後,出紅海、繞阿拉伯半島,自阿拉伯海靜悄悄地進入伊朗境內。然後採用30高度的超低空飛行,繞過伊朗的雷達系統,到達此次行動的第一個集結點,位於德黑蘭東南方向300多公裡處的伊朗中部霍臘散省塔巴斯附近。
與此同時,8架經過改裝的RH-53型「海馬」直升機從停泊在阿拉伯海上的「尼米茲」號航母上起飛,飛往塔巴斯附近會合點,與前面的6架C-130飛機機隊會合,並由為C-130其補充燃料。「海馬」直升機之所以需要補充燃料,是因為設計航程限制,原本只有420公裡,改裝以後可以達到一千公裡,這就需要運輸機的備用燃料給予補充了。
然後由直升機隊載上這90名突擊隊員,飛往德黑蘭西南郊外山區80公裡處的第二集合地,突擊隊員再改乘由特工提供的車輛,趁著夜色潛入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和伊朗外交部,進而營救被扣人質。
人質營救成功以後,再聯繫「海馬」直升機隊,前來接應,把人質和突擊隊員一起送往第三個集結地,位於伊朗西部的一個偏遠簡易機場。
此時,此前在第一集結地的C-130運輸機已經在此等候了,等救援人馬順利過來,就乘坐運輸機離開伊朗,前往埃及或者西歐的美軍基地。
而且啊,美國人還做了預案,一旦被伊朗人發現,進而發生戰鬥,停留在阿拉伯海的美軍航母上的戰鬥機就會飛臨伊朗,為突擊隊提供支援掩護。
不但如此,美軍還在伊朗邊境配備了MC-130大型電子幹擾機,混淆伊朗雷達系統對信號的偵測。並對2架參與營救行動的C-130型運輸機改裝了機關炮和機槍,以備不時之需。
這樣看來,計劃是相當完美的,不成功都不可能。
但就這個看起來完美無缺的行動計劃,還就是失敗了。
背運到喝涼水都塞牙縫的營救行動
1980年4月24日,卡特總統下達了執行軍事營救計劃的命令,因為第二天就是伊斯蘭「安息日」,人們的警惕性會放鬆,便於開展行動。營救計劃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瓊斯坐鎮五角大樓直接指揮營救行動,由曾經參與襲擊北越山西戰俘營行動的秘密行動專家查爾斯.貝克威思上校任突擊隊指揮官。
從卡特總統下達開始行動的命令,到第一架飛機起飛,美軍上下對此次行動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4月24日下午,貝克威思上校率領6架C-130運輸機率先按照計劃起飛,並準時達到第一個集結地,等待隨後起飛的海馬直升機編隊的到來。
問題出在第二個環節的直升機編隊裡。
24日下午19時30分,這8架直升機從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起飛,前往第一集結地與運輸機會合。但剛剛進入伊朗境內不久,就遭遇猛烈的沙塵暴,當時就毀壞了一架直升機,沒辦法,只好就地丟棄。隨後又一架直升機陀螺儀損壞,不得不在航母輔助導航下返回航空母艦上。
此時,計劃的8架直升機,只剩下了6架,一路搖搖晃晃地趕到了第一集結地,此時已經是4月25日凌晨1時45分,比計劃時間晚了一個小時。
如果僅僅是時間晚了也就算了,好在還是來了,6架直升機也是完成營救行動所需的最低數字,勉強可以繼續進行。
但貝克威思上校不知道的是,倒黴的事情還在後面等著他。
正當大夥按照計劃從運輸機往直升機上搬運救援裝備的時候,發現一架直升機的液壓系統壞了,這下子飛機連飛也飛不起來了。
低於6架直升機,剩下的5架根本裝不了那麼多人,總不能救一部分扔下一部分吧?
於是,一點脾氣都沒有的貝克威思上校只好把實際情況層層上報,一直到卡特總統那裡。
在白宮的戰情室裡,大家一籌莫展,怎麼也沒有想到這計劃剛剛實施就搞成這個樣子了,但好在目前為止還算安全,既然救不成人,那就趕緊回來,人質的事情再從長計議吧。
撤退時,直升機又出么蛾子,這下子真真切切是慘了。
4月25日凌晨2時10分,撤退行動開始了。不幸的是,這個直升機編隊就像是被小鬼附身一樣,其中一架直升機在從一架C-130運輸機加油時,因為油已經告罄,只得轉向另一架C-130運輸機繼續加油。但就在這時,這架直升機在轉彎的時候,居然違反規程,導致其旋翼切入另一架C-130運輸機上,把C- 130機身從駕駛艙和運兵艙接合處切成兩半,事故造成這兩架飛機起火燒毀,更造成8名士兵當場死亡,4名士兵嚴重燒傷。
望著接二連三的事故,欲哭無淚的貝克威思上校立馬決定,全部放棄這些給行動帶來無盡麻煩的直升機,餘下的全部人員都搭乘剩下的5架C-130運輸機撤退。運輸機編隊在巴林短暫停留補充後,就直飛位於西德拉姆斯泰的美軍醫院治療受傷人員。
而那8名死亡的美軍士兵,則被遺棄在伊朗高原的沙漠上了。
慌亂的撤退中,美軍機密行動資料遺落現場
在返回途中,貝克威思上校發現因為事情緊急,居然把藍光行動的絕密地圖、偵察照片、無線電通信呼號和頻率表都丟在了撤退現場。沒辦法,他只好呼叫航空母艦,要求派飛機去把現場炸了再說,但這個要求被拒絕了。
這些材料後來也自然落入了伊朗人手中,成為美軍入侵伊朗的證據。
至此,曾經完美無缺的藍光行動計劃,以完美地失敗結束了其使命。
藍光行動計劃失敗的反思和對美軍發展的影響
美軍撤回以後,卡特總統於25日發表講話,宣布營救人質行動的失敗,並因此承擔完全的個人責任。行動的失敗,也直接導致卡特總統競選連任的失敗。
伊朗人在聽到卡特總統的聲明以後,才知道美國人在自己的領土上剛剛玩了這一出,自然十分氣憤,在氣憤的同時,又對美國人的失敗而歡欣鼓舞。
果然是一家歡樂一家愁。
事後分析,美軍行動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統一而有效的指揮系統,參戰成員來自陸海空三軍和海岸警衛隊,這讓人有點感覺不可思議,區區的180人,居然來自這麼多互不隸屬也不熟悉的系統,協調與配合方面不出問題才怪。而且在行動開始前,連一次全面協同演習都沒有進行,要麼是美軍指揮系統太過自信,要麼就是太不成熟。
協同作戰的不成熟,是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二是直升機裝備問題,這些海馬直升機是改裝的,主要是航程不夠,需要中途加油,這就增加了出事的概率,另一方面這些直升機已經在海上執行任務好幾月了,也到了該維護的階段。匆忙出戰,加上數量不夠,方案過於激進,果然問題不斷。
直升機的事故,是導致整個行動失敗的直接原因。
三是缺乏對原來天氣走勢的重視與研究,行動時間點恰巧又是伊朗沙塵暴高發時期,直升機遇到這樣惡劣的氣候,沒有預案和心理準備,出問題就在所難免。
營救人質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有句話說得好,失敗是成功之母,美國人從中總結出了要改進的地方,這也為此後在美軍特種作戰部隊的指揮、投送和協同方面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人質事件的最終結局
第一次營救行動失敗後,在美國總統競選白熱化的1980年11月份,卡特總統實際上又策劃了另一次行動,但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他就在選舉中失利,營救行動也就不了了之。
事情在轉機出現在當年爆發的兩伊戰爭,加上巴列維國王也於1980年7月27日去世,急於和美國改善關係的伊朗政府對解決人質問題拋出了橄欖枝。
當然除了兩伊戰爭的因素,伊朗本身也因為人質事件在國際上的日子很不好過,政治聲譽、經濟利益等等損失很大,光經濟上,伊朗每天損失近1000萬美元。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學生綁架了人質,而伊朗政府則被人質綁架,成了美國人的人質!
對於伊朗拋出的善意,卡特總統自然接了過來,因為他也有這樣的政治需求,爭取在1981年1月20日自己離任前讓人質回家,算是自己留給美國人民最後的政治遺產。
雙方一拍即合,在阿爾及利亞等國的撮合下,1981年1月19日,兩國籤署了解決人質問題的協議。
1981年1月20日,被扣押了444天的52名美國人質獲釋離開伊朗,曠日持久的人質危機終於得到解決。
當天,新任總統裡根走馬上任。
據說,裡根在上任前曾經試圖阻止伊朗提前釋放人質,目的自然想把時間拖到自己就任總統以後,把這筆政治紅利算到自己頭上,只不過這個小算盤沒有得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