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人質 現實比電影殘酷:美國大兵營救人質 且敗且戰

2021-01-10 黑龍江頻道

▲綁架者本已同意釋放來自南非的人質科爾基,不想美軍的營救行動反而讓他送了命。

本月初美國特種部隊長途奔襲到葉門解救人質,可惜功敗垂成導致人質被殺死。這也是近半年來,美國第三次營救人質失敗。前兩次失敗均因情報不準,行動時撲空;此次則疑似因為狗叫讓行動提前洩密錯失先機。接連失手既讓人質疑美國情報機構的能力,也顯示了「基地」等組織在與西方過招中魔力有加;挫敗他們難度在增加,需要更大的正能量。儘管如此,美方多名高官稱,美國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不向綁匪妥協、不交贖金的政策,為解救人質美軍會奔赴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美國特種部隊在葉門營救美國記者薩默斯的行動功敗垂成,美國官員說,是「狗吠聲」暴露了美軍的行蹤,壞了大事,並直接導致人質被殺害。報導指出,這是美軍近半年來第三次營救人質失敗,說明美軍要從中東激進組織手裡救出人質不是很容易的事。

薩默斯現年33歲,在英國出生,2004年就讀美國一所大學,2007年畢業,2011年2月以教師身份前往葉門首都薩那。經歷西亞和北非地區政局動蕩後,薩默斯轉行當了攝影記者,為西方媒體報導葉門局勢。2013年9月,身在薩那的薩默斯在去一個超市途中遭「基地」組織葉門分支「阿拉伯半島蓋達組織」綁架。該分支被美國視為蓋達組織最危險的分支。據專家分析,該組織此舉意在向美國施壓,以得到贖金或交換人質。

上次營救竟然撲了空

這起事件要從上次人質營救行動失敗說起。在此次營救大約10天前的11月25日,破曉之前,美軍特種部隊和葉門軍隊空降到葉門東部哈德拉毛省一處山洞,打算營救出薩默斯,不料武裝分子在他們到來之前已經將薩默斯轉移到別處關押,讓美軍撲了個空。路透社援引一名葉門安全官員的話報導,25日的營救行動中,獲救的人說,薩默斯和其他外國人質在美軍和葉門特種部隊到來前11小時就被武裝人員轉移了。

美國政府最初拒絕上述報導,直至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本月4日首次證實,那次行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營救薩默斯。一名美軍高官披露,轉移日期可能是20日或21日,五角大樓當時正在制訂營救計劃,卻不知道這一變化。各方尚不清楚轉移人質的具體原因。不過,更戲劇性的是,獲救的8人中,有7人竟然不是人質,而是「基地」人員。葉門國家安全局局長艾哈邁迪說,7人告訴葉門當局,他們遭關押的原因是被同夥懷疑為奸細。

最後通牒逼美再出手

雖然沒有救出薩默斯,但美軍這一營救人質的行動激怒了蓋達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該組織於12月4日發布視頻,警告美國不要再進行任何營救行動,且要在三天之內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否則將處死美國人質盧克·薩默斯。白宮於是緊急批准美軍展開營救行動。據知情美國官員披露,營救行動在葉門時間凌晨1時展開。在夜色掩護下,大約40個美軍突擊隊員乘坐CV-22型魚鷹運輸機抵達葉門南部「基地」組織重鎮舍卜沃省山區。他們先在距離薩默斯遭囚禁地點大約10公裡外落地,然後在葉門盟友的帶領下,靠著夜視儀步行靠近敵軍據點。不料當他們距離目的地只有約90米的時候,一隻狗狂吠不已,讓武裝分子有所警惕,美軍也失去了發動突襲的先機,導致營救失敗。美國總統歐巴馬此前表示,他本人批准了這次行動,因為在最後通牒期限來臨之際,薩默斯的生命威脅已經迫在眉睫。

南非教師本可以獲釋

更讓人傷感的是,若非美軍突襲,在葉門遭「基地」組織殺害的南非人質科爾基有望7日獲釋。一個為爭取科爾基獲釋而斡旋的非政府組織6日說,就在當天上午,他們還在為科爾基獲釋作「最後的安全和運輸安排」,準備先用飛機把他運往第三國與家人團聚,再飛回南非。科爾基夫婦5月在南非被劫持,妻子約蘭德稍後獲釋。知情人說,「基地」組織索要300萬美元贖金。

質疑

情報太爛還是戰術失誤?

除了營救薩默斯的兩次行動之外,7月間美國也曾派特種兵到敘利亞,嘗試從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手中救出美國記者福萊等人質,但是人質提前被轉移,美軍在營救行動中沒有找到他們。8月19日,「伊斯蘭國」發布營救對象之一、美國記者詹姆斯·福利遭砍頭的錄像。

敘利亞消息人士說,營救行動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武裝人員事先聽到風聲並轉移人質。美軍營救行動接連受挫,引發美軍情報失誤的質疑。在這一次行動中,一種說法是因為狗叫而提前暴露了自己,也有美方一名反恐官員稱,當特種部隊靠近目標時,一名恐怖分子走到屋外,顯然是上廁所的,特種部隊意外暴露。儘管雙方立刻激烈交火,還是有一名恐怖分子跑回屋內,殺死了兩名人質。

當然,也有很多馬後炮質疑,比如為何不像獵殺本·拉丹一樣乘直升機前往,卻要徒步行進十公裡?是不是失去了奇襲的效果?為何未考慮到狗這樣一個人類使用了數千年的「早期預警系統」?

成敗

營救次數多失敗也多

近年來,更多美國公民被擄為人質,而且,像基地這類的組織更傾向於直接殺死人質,以獲取宣傳效果。因此,美軍派出特種部隊營救人質的行動也在增加,當然做得多失敗的機率也很大。

2009年,海豹突擊隊成功地在海上營救了被索馬利亞海盜綁架的美國船長理察·菲利浦斯。2010年10月8日,駐阿富汗美軍和北約部隊在阿富汗展開營救行動,試圖解救9月遭綁架的英國女人質琳達·諾格羅夫。阿富汗官員稱,當營救小組接近諾格羅夫遭關押的房屋時,綁匪向屋內投擲一枚手榴彈,殺害了她。

2012年,海豹突擊隊突襲索馬利亞,營救了一名美國人和一名丹麥援助工人,殺死9名綁架者。同年底,從阿富汗塔利班手裡營救了美國援助醫生迪利普·約瑟夫,有一名突擊隊員喪生。

企硬

營救有風險但會繼續做

儘管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美國兩黨議員仍然紛紛表態支持歐巴馬政府的這一決策。「這是一個不幸的結果,」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邁克·羅傑斯說,「可是我確信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共和黨眾議員亞當·席夫也在這一委員會任職,他說,「當然我們都希望看到營救成功,保證人質的安全。可是我覺得總統做了一個正確的、艱難的決定,冒險也是值得的。」

美國國防部長黑格爾也為政府的政策辯護,不過他承認以後在執行類似突襲行動時,五角大樓應該更加謹慎。「行動不完美?是的。有風險?是的。可是行動的前提是,有一個美國人被扣為人質,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這是行動的出發點。」

一些批評人士稱,考慮到最近一系列人質被殺害事件,美國政府應該重新考慮其既有的不與恐怖組織談判贖金的策略。而有分析人士稱,此次解救行動再次表明了美國的這樣一個政策:不向綁匪妥協、不交贖金、強力營救。為達到這一目標,美國特種部隊會奔向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白宮發言人稱,這一行動表明了歐巴馬會盡一切可能解救人質的決心,不管在全球任何地方。而恐怖分子則是美軍的目標。這麼做有兩個原因,一是人質處於絕境中,二是這樣的冒險行動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某些人知難而退,放棄綁架美國人。

和黑格爾一樣,羅傑斯和席夫都為政府的人質政策辯護,不過也承認類似行動有改進的空間。「交贖金很容易,可是換回來的卻是更多的綁架案。這在非洲是有前車之鑑的,」羅傑斯說,「如果我們接受被敲詐的事實,向蓋達組織支付贖金,讓他們更強大更有能力去強姦、殺害平民、損毀建築,那才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我同意總統的決定。」

席夫說支付贖金是給恐怖行為火上澆油,「交贖金換回一個質,同時卻是鼓勵更多綁架人質的行為,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決定是正確的。營救人質不交贖金,是正確的方向。儘管這樣選擇有時很痛苦。」

經典

以軍長途奔襲完美營救百餘人質

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航客機在雅典被4名巴勒斯坦人和2名西德人劫持到烏幹達的恩德培機場,機上242名乘客中有105人為以色列人,他們被軟禁在機場候機大樓內作為人質。劫機者要求以色列在規定時限內將關押中的53名巴勒斯坦人送來烏幹達進行交換,否則人質將被處死。以色列為救出人質,成立了以總理拉賓、國防部長佩雷斯為首的行動指揮部,由步兵-傘兵司令肖姆隆擬制了代號為「閃電行動」的軍事營救計劃。野小子特種部隊乘4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從以色列秘密起飛,乘著夜色秘密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以色列部隊趕在午夜降臨前一個小時悄悄降落在了恩德培國際機場。隨後以色列人駕著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和護衛的幾輛吉普駛出運輸機,徑直駛往舊航站樓。烏幹達人以為這是伊迪·阿明或是其他烏幹達高官的車隊。三組突擊隊員按預定方案分別撲向各自的目標,整個行動像事先演練得那樣流暢,10分鐘攻佔候機大樓,20分鐘解救人質,10分鐘檢查,12分鐘返回飛機。

六名劫機者被擊斃,在所有人質中有三人死亡。在奇襲過程中,機場的烏幹達部隊也向以色列特種部隊開火,並打死了以色列部隊的地面指揮官約納坦·內塔尼亞胡上校。而他是行動中唯一陣亡者。

「野小子」千裡奔襲烏幹達恩德培機場營救人質的突擊行動,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反恐怖作戰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向世人展示了以色列特種部隊高超的反恐作戰藝術和能力。

相關焦點

  • 美國三角洲部隊聞名遐邇,為何當年去伊朗解救人質時,卻狼狽失敗
    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的名號,可謂是如雷貫耳,在成立以來的四十多年裡,這群反恐精英,幾乎參加了美軍在海外的所有軍事行動。其故事還被拍成電影《黑鷹墜落》,可謂是戰功赫赫,聲名大振。
  • 海豹突擊隊成功解救人質,自身零傷亡,美總統稱是重大勝利
    據國外報導,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第6小隊在西非解救了一名美國人質。川普在社交網上稱讚這是一起「重大勝利」。 據悉,在10月31日凌晨,海豹突擊隊第6小隊在奈及利亞展開了一項人質營救行動,海豹突擊隊員在殺死了幾名綁匪後,成功營救了27歲的美國人質沃爾頓。
  • 美國海豹突擊隊夜襲索馬利亞解救人質
    打死9個海盜解救2名人質 歐巴馬:不遺餘力地解救我們的公民被解救人質索馬利亞當地時間25日凌晨2點左右,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隊員潛入索馬利亞,打死9個海盜嫌疑人,成功解救美國和丹麥人質各一人。一位西方外交官說,解救行動後,32歲的布坎南和60歲的哈根,搭乘特種部隊直升機飛往位于吉布提的一座美軍基地。按美聯社說法,兩人遭綁架後,丹麥難民委員會試圖經由索馬利亞地方部族長老與綁架者接觸,美國還曾就150萬美元的贖金與海盜展開談判,但沒有達成共識。而後,傳出美國人質布坎南健康惡化的消息。這次突襲行動可能就與布坎南健康惡化相關。
  • 驚心動魄的失敗,真正的折戟沉沙,美國營救駐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
    要說20世紀80年代初最著名的事件是什麼,美國特種部隊營救駐伊朗大使館被扣的53名人質事件一定位居前列。這次徹底失敗的營救行動,不但造成美軍8死4傷,數架飛機損毀,也導致卡特總統連任失敗。另一方面,面對伊朗方面不斷通過電視等新聞媒體讓被蒙著臉的人質頻繁露臉的挑釁行為,快要失去耐心的美國總統卡特,需要一個武力營救人質的方案,因為正在為連任總統努力的卡特,因為人質事件的影響,前景越來越不妙了,急需解救人質,為自己競選活動加分。
  • 突襲IS秘密監獄,刑場營救75名人質:美軍特種兵獲得榮譽勳章
    歷史以來,美國已經頒發了3,473枚榮譽勳章,但只有103位榮譽勳章獲得者是活著接受這一獎項的...... 近期,美國為美國三角洲特種部隊一級軍士長Thomas Payne頒發一枚榮譽勳章,是表彰他和所在部隊在2015年10月22日,突襲IS秘密監獄,解救75名人質的事情。
  • 《逃離德黑蘭》這部戲中戲,設計絕妙,堪稱美國營救人質的經典
    (註:此處的52位人質,正是最近川普宣稱的為德黑蘭人質事件報仇,威脅打擊52處伊朗重要目標的數字來源)雖然有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為人質,但還有另外6名使館內的工作人員趁亂成功逃離,躲進了加拿大駐伊朗大使館裡,我們的故事就此展開。
  • 烏克蘭人質事件靠「官推電影」解決?
    烏克蘭內務部長阿瓦科夫21日晚在社交媒體上說,烏克蘭沃倫州盧茨克市被劫持人質已全部安全獲救,劫持者向執法人員投降後被逮捕。21日上午,一名男子攜帶武器和爆炸裝置劫持一輛載有13人的大巴,並聲稱要炸毀車輛。新華社/路透  發生在烏克蘭西部城市盧茨克的公交車人質劫持事件21日以一名持槍男性嫌疑人被捕、13名人質全部獲釋告終。
  • 各國應對人質危機- 網易國際新聞策劃
    經過數天外交努力無果後,以政府派出百餘名突擊隊員,連夜超低空飛行4000公裡抵達恩德培機場展開營救,成功救出102名人質。劫匪被全部擊斃,45名烏幹達士兵在交火中身亡,而以方只有4名人質和一名突擊隊員身亡。從突擊隊抵達機場到帶人質離開,整個行動只用了53分鐘,在無數人質解救行動中堪稱經典。
  • 40多年前,伊朗釋放了52名美國人質,這些人質獲得多少賠償?
    想法營救在人質事件上,伊朗與美國沒少私下商談。1980年2月,伊朗向美國提出了一系列條件,主要包括遣返被廢黜的巴列維國王,並就幹涉伊朗內政的事件,特別是把當年伊朗首相摩薩臺趕下臺的事件進行道歉,美國還要向伊朗保證不再幹涉伊朗內政。對於伊朗的要求,美國當然不會答應。
  • 伊朗人質危機:美國的失敗與轉機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1979年發生的伊朗人質危機是美國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失敗,它不僅使美國失去了其在中東的戰略支撐,同時也讓美國在冷戰對手面前顏面掃地。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朗人質危機發生後,美國的中東戰略並沒有土崩瓦解,甚至變得比之前更加穩固。這是為何?
  • 《逃離德黑蘭》,CIA最奇葩的營救行動,1981年伊朗人質事件
    假裝拍電影實際是解救人質,《逃離德黑蘭》,這部影片就是這麼瘋狂荒謬,緊張刺激,更重要的是真實。革命軍為了讓美國交出巴列維,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66名外交官和平民作為人質,有6名美國人趁亂逃了出來。
  • 路透:美軍特種兵成功營救遭綁架人質 己方無人傷亡人質安全擊斃...
    中國小康網11月2日訊 老馬 美國特種部隊星期六(31日)在奈及利亞北部地區成功將被綁架的美國人沃爾頓(Philip Walton)救出,並且據信還擊斃了幾名綁架分子。美國軍人在行動中沒有人受傷。美國空軍一架運輸機抵達尼日空軍基地路透社報導,沃爾頓今年27歲,星期二上午在奈及利亞鄰國尼日的南部地區家中被持槍的武裝分子綁架。沃爾頓目前已經抵達美國駐尼日大使的官邸停留。路透社說,美軍海豹突擊隊參加了本次營救行動。
  • 菲律賓「劫持人質」事件
    當晚7時40分左右,菲警方實施突擊解救行動失敗,事件造成8名香港同胞遇害。香港特區政府決定於24日為死者下半旗致哀,所有主要官員取消不必要活動。下面就來了解一下與此次事件有關的詞彙。hostage-taking incident 劫持人質事件hijack 劫持hostage 人質safety of hostages 人質安全freed hostage 被釋放的人質hostage rescue 營救人質hostage-taker 劫匪rescue operation 救援行動
  • 「天主之盾」鏖戰阿富汗,波蘭特種部隊解救人質,讓該國備受矚目
    不過在2012年,東歐的"天主之盾"終於讓外界見識到了他的實力:在阿富汗帕克蒂卡省的一次人質解救行動中,波蘭特種部隊以0傷亡的成績成功擊斃了所有武裝人員,並解救了全部人質。而今天我們就一起回顧一下這次經典的解救行動。
  • 拯救美國人質:大名鼎鼎的美軍三角洲部隊為何慘敗而歸?
    作者:霄羽 2020年1月6日,美國空軍從希爾基地出動52架F-35戰機進行大規模演習。用這些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豪華戰機秀肌肉無疑是對伊朗的警告。許多人認為,美軍之所以出動52架飛機,是表明他們沒有忘記40年前的德黑蘭人質救援行動,因為當時美國人質正是52人。
  • 中國特警僅用8秒解救客車人質,俄式反恐卻把人質炸上天?
    ▲開幕式上廣東公安的摩託表演其中特警帶來了包括真人反恐表演、模擬現場解救人質、擒拿罪犯等項目在內的綜合反恐演練表演。精湛的技藝讓現場觀眾驚呼不斷,掌聲連連。▲車輛截停並對劫匪進行警告演習中假扮的「罪犯」劫持一輛載有多名「人質」的大巴車企圖逃跑,在遭到特警車輛截停後準備以人質為要挾,企圖負隅頑抗。
  • 不算成功的行動,為人詬病的莫斯科人質劫持事件,混亂埋下了隱患
    提到"俄式反恐",許多人都把它當成段子來看:解救人質卻誤傷人質,本來可以勸降卻改成了強攻.......由此出現的故事也是層出不窮。而發生在2002年,震驚全世界的一場人質解救事件,就更讓外界對於"俄式反恐"有了更深的體會。但回到事件本身,其實解救行動的背後也是一波三折,直到今天也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 電影《解救吾先生》與現實中的「吳若甫綁架案」
    電影講的是:春節假期的夜晚,市中心的酒吧一條街繁華喧囂,香港電影明星吾先生(劉德華 飾)走出酒吧就被冒充警察的張華(王千源 飾)一伙人持槍綁架到一個與世隔絕的郊外小院裡。吾先生意外發現綁匪還綁架了另外一個人質小竇(蔡鷺 飾)經過與張華的一番談判,吾先生將小竇從死亡線拉回。
  • 源自真實事件,《解救吾先生》人質劉德華和大反派王千源互飆演技
    《解救吾先生》是一部2015年警匪劇情片,由丁晟編劇並執導,劉德華、劉燁、王千源和吳若甫主演。電影大致改編自2004年男演員吳若甫被綁一案,講述來自香港的演員吾先生遭劫匪綁架後、冷靜求生以及警匪對決最終獲救的過程。
  • 人質剋星?俄羅斯的反恐部隊阿爾法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成了近年來最為熱門的話題,而其中阿爾法特種部隊更是被人廣為人知,甚至於不少網友玩起了阿爾法特種部隊的梗,因為其「戰績」彪悍,連人質都「擊斃」的戰績而被網友調侃為人質最不想碰到的特種部隊,甚至於有人笑稱說當人質遇到阿爾法特種部隊時會和恐怖分子一起攜手對抗阿爾法特種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