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得一知己很難。
如果時間允許,我們都願意白頭偕老。
只是,生活有開頭就有結尾,有些人終究會先離開。
屋內,有些微醉的蘇軾,嘴中念念念有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數十年前與她的記憶開始在腦海裡翻騰……
歲月流淌,人來人往。
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會與一些人相遇,甚至發生一些故事。
如此,才能給自己走過的歲月留下割捨的記憶。
四川的岷江河畔有一座寺院,名喚「中巖寺」。其最早修建於東晉時期,是一處著名的佛教道場,在風景上與峨眉山齊名,素有「巖壑勝景,不減峨山」的說法。這中巖寺除了風景絕佳,還有一處書院也是佳話。也正是這座書院,成就蘇軾與第一任妻子王弗的相遇良緣。
彼時,青神鄉貢進士王方在此地教書,他的好友蘇洵便把兒子蘇軾送來讀書,因蘇軾自小天資聰穎,王方對他很是看重。
一日,王方在書院中邀請文人朋友為院中的綠潭題名,因潭中魚兒往往能聽人掌聲而躍水而出,所以有人起名「觀魚塘」等過俗過雅之名。年少的蘇軾在場直接寫下「喚魚池」三字,引得眾人叫好。剛好王方的女兒王弗也令丫鬟從家中送來題名,打開字卷也是「喚魚池」。
兩個十幾歲的少年,此前從未有過相見,而這一次卻因「喚魚池」結緣。
春風拂人,日光溫柔,能有一素未謀面的女子與之相合,確是人間樂事。老師王方在家中舉辦壽宴,作為學生的蘇軾,自然和同窗一起前往老師家中賀壽。那日,酒入人心,蘇軾喝了個大醉,在老師家中倒下就睡,醒來時天色將晚,日暮已升。醒酒的他在後院,獨自漫步,想緩緩神。無意間,看到對窗梳理鬢髮的王弗,晚霞映在她的臉色,就像給她化了淡妝一樣,美極了。蘇軾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少年心中的愛慕誕生了,他便投去了一簇花兒,王弗見狀心知蘇軾的心意。
公元1054年,王方將女兒王弗許配給了蘇軾。這一年蘇軾19歲,王弗16歲,一對千古佳話便由此促成。
郎才女貌,書香門第……這兩個人的婚姻在所有人看來都是絕對的「天賜良緣」。
年少成婚的兩人,生活自然愜意,一個寫字一個研磨,有時間還會泛舟遊湖,那段時間對於兩人來說都是美好的記憶。20歲對於蘇軾而言,生活已經基本穩定,是時候考慮功名事業了。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蘇軾、蘇轍,由西蜀之地一路東下,準備於次年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當時的大宋文壇已有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坐鎮,蘇軾參加科考時歐陽修正好是主考官,他用灑脫自然的文風直接打動了歐陽修等一眾考官。不過在未認識蘇軾前,歐陽修以為自己欣賞之文是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在無意間只給了蘇軾第二名的成績。
通過科考,歐陽修成為了蘇軾事業道路上重要的舉薦人,年紀輕輕的的蘇軾能夠在京城成名完全得益於歐陽修對他的認可與推薦。正如歐陽修對蘇軾的評價:「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日後無論在官場發展如何,在文壇蘇軾都沒有辜負歐陽修對他的超高讚譽。
進京謀事業的這段時間內,王弗也伴在蘇軾左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這兩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彼此尊重,情深依依。
蘇家人在京城發展的越來越好的時候,老家眉州卻傳來了不好的消息。蘇軾的母親程氏突然去世,僅僅48歲。親人的離世,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次打擊,蘇軾自然也不例外。按照規定,他必須回老家守喪,一盡孝子之心。
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在回京的路上途徑荊州時蘇軾寫了一首《浣溪沙》:
山色橫侵蘸暈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裡照平沙。
看著眼前的深秋之景,在離家的路上蘇軾想起了故鄉,當然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人生在世,總有一些離別要經歷,只是沒想到會來得這麼早。
1061年,24歲的蘇軾被朝廷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一職。家中的賢妻王弗因出身書香門第,也經常在工作上給予蘇軾幫助。提醒他哪些人可以深交,哪些人需要時刻警惕,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畢竟官場上有太多的人情世故了。
對於年輕的蘇軾而言,能得一賢妻幫他也可謂人生之幸了。
世事滄桑,人生易變。總有一些事情來得突然,讓人招架不住。本該是一步一步向上的人生,卻又遇到了心愛之人的離去。對於年少的蘇軾而言,無奈又傷心。
喚魚池邊的蘇軾與王弗
公元1065年,是蘇軾與王弗婚後的第十一個年頭了。從老家眉山到京城,兩人一路相伴琴瑟相和,怎奈天命無常,王弗於27歲時離開人世。留下6歲的兒子蘇邁,陪伴蘇軾。愛妻的離世,讓蘇軾再一次深切地感受了內心的悲痛,在給妻子的墓志銘中,蘇軾用四百餘字,寫兩人相識、相伴、相離,字字溫情,句句離悲。那個曾經瀟灑豁達的少年,也不得不拿起酒杯,一個人澆下內心的愁苦。
從妻子離世到寫《江城子·記夢》之間的十年裡,蘇軾都經歷了些什麼?
斯人已逝,留孤者依舊在人世前行。年少有為的蘇軾,本想著能在朝堂之上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可終究事與願違,仕途不順也成為了他的形容詞。1066年蘇軾的老父親蘇洵去世了,其兄弟二人又不得不回鄉守孝三年。至親之人的一再離去,毫無疑問成為了他人生路上的一次次打擊。
回朝後,同時代深受皇帝器重的王安石開始在朝廷計劃實行變法,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變法總會形成支持派與反對派。這一次,蘇軾的諸多好友與歐陽修都站在反對新法的陣營裡,只可惜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迫離京。
朝堂上的風雲,說變就變,一切都在他的計劃之外。作為有想法的人,公元1071年,蘇軾毫不猶豫的就上書給皇帝論述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結果不想而知,蘇軾也跟他的老師一樣,要出京任職了,前三年在杭州做通判,後面幾年又輾轉多地。不過令人欣喜的是,他在各地的任職口碑都很不錯,深得老百姓的喜歡。
人們常說,時間是治癒所有傷痛的良藥,王弗已經去世十年了,蘇軾還有在想她嗎?這一年蘇軾已經北上來到了山東密州,北方的冬天來得很快也很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日暮落後,蘇軾便回了寢室歇息,試圖早日習慣北方別樣的天氣。溫暖的床榻,讓他很快的進入了夢鄉,而在夢裡她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看到了自己與結髮妻子王弗的一路過往,雖然已是十年之久,但夢裡的她依舊是那麼的清晰,真實。
夢醒,提筆在雪白的紙上寫下夢中的故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夢中蘇軾對著王弗說到:你我青春夫妻十年,而今你又離去了十年,我很少想你是因為從未忘記過。孤墳還在千裡之外,我內心的悲涼也無從與你傾訴。看看我現在的樣子,鬢白如霜即使相見了,或許也不認識了吧。
昨夜我在夢中回到了家鄉,看到了你十六歲時在窗邊梳妝的樣子。你我兩個人相視,淚水忍不住的流。料想得到,在悽冷的明月夜下,短松岡上,是你我之間柔腸寸斷的思念。
從相識的那一天算起已經二十年有餘了,現在身在密州的蘇軾想起自己在宦海的起起伏伏,又在夢中憶到溫柔淑雅的結髮妻子王弗,兩行熱淚難以忍住。曾經說好的白頭偕老,如今早已天人永隔,這樣的現實讓人情何以堪啊?在這首《江城子·記夢》中蘇軾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愛妻表達了自己內心極致的情感。每每讀來,都能把人的回憶拉人那個遙遠的年代裡,親自看一看蘇軾與王弗的感人愛情。
只可惜這一切都有些天不遂人願的無奈。寫完這首詞,蘇軾38歲時的第一滴眼淚,滴在了宣紙上,剛剛的墨色在淚水的沾染下,開始流淌的像人的回憶。
二十年恍如一夢,她已走了十年,密州的夜月裡,只留得一身薄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