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的山水詩精華作品

2020-12-22 駭氏傳奇

謝朓和謝靈運合在一起,被人們稱為是「大小謝」,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而且都十分擅長寫山水詩。

在魏晉時代,應用聲律說創作詩歌成就最大的詩人,非謝朓莫屬,他提出,詩歌,應該有詩歌的樣子,用典不至於「文章殆同於詩抄」,用韻不至於「酷裁八病」。對於當時的一種新詩體「永明體」的出現,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創作山水詩方面,他也將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推進到了新的階段。他工於發端,並在結尾抒情,雖未完全做到情景交融,但是寫景更為清麗,而且也時常會有警句妙語。於此同時,和謝靈運不同的是,他還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開始注意整首詩歌的謀篇,相比之下,大謝之詩較散板,小謝之詩較密俊。

謝朓的詩歌風格,簡而言之,可以用「清新圓融」這幾個字來形容。「清新」是謝朓的風格之一,李白曾經說過「中間小謝又清發」,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圓融」則又是另一番含義,「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最關鍵的,便是這個「圓」字,這一個「圓」字可不簡單,它指代了多方面的內容,不僅指詩法圓活,而且還指構篇勻整,同時,還要做到造語精圓,音調圓潤,只有這樣,才能說是「圓」啊。

在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就有一句,體現了他的這種創作風格,那就是著名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當謝朓登上高高的山頂的時候,眼前的視野一片開闊,整個建康城,都在他的眼底。尤其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那一輪炙熱的太陽,已經將自己的光華幻化成了滿天紅豔豔的晚霞,就好像錦緞一般,從天際,一直鋪到了人間,陽光不再刺眼,正相反,那色彩,是如此柔和。而山下的長江呢,波瀾不興,靜靜流淌,澄澈萬裡,在夕陽的映照下,就好像是一條長長的白練一般。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一天一地,一幅美麗的場景,一段動人的回憶。

或許,看到這樣的情景,任何人都會暫時放下自己的那顆世俗之心,徹底地投身大自然,尋求一份內心的安寧吧,正所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啊。

只可惜,有著和謝靈運同樣命運的謝朓,他雖然懷著一種「避禍」的情結,但是,又不希望真的拋棄世俗的生活,他總是希望在人生中找到一個契合點,希望能夠既保持內心世界的清淨,又保有自身門閥的高位,然而,對於這兩者來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啊,所以,謝朓的詩中總有一種人性的矛盾,同時,這種矛盾直接造成了他最後的人生悲劇。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謝靈運和謝朓,這兩個王謝家族的人,他們不僅在人生經歷上極為相似,在藝術風格上也是極其近似的。尤其是在山水詩創作方面,這兩位謝氏族人,開創了山水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的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魏晉時代,是一個崇尚玄學的時代,玄學是從老莊思想中幻化衍生而來的,而老莊的思想,就是崇尚自然,崇尚「道」,所以,玄學的中心思想,其實也就是自然,就是「道」。「山水以形媚道」,山水雖然無語,但是,它們卻用自己千姿百態的形狀,引導著人們走向大自然,並且,在無窮的大自然中,體味「道」的無限和深遠。而謝靈運和謝朓,就是在所有人都還未曾醒悟的時候,先行一步,理解了山水的真諦,明白了山水和「玄學」之間的關係。

當然,謝靈運和謝朓的山水詩創作,還不是十分完善。謝靈運在創作的時候,大多只是對於山水風景進行白描,然後在結尾處,加上一個生硬的玄學尾巴,和整體的詩歌,有脫節的感覺。而謝朓呢,他的創作內容也比較狹窄,而且,他雖然能夠看見山水的大美,卻還是不忍心丟棄自己在世俗的享受,最終南轅北轍,難以追求到山水真正的雅韻。

好的山水詩,是一幅畫,它能夠讓我們在讀到詩句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好像自己身臨其境,親眼看見了那曠世美景一樣,世人都讚美王維的作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好的山水詩,卻又不只是一幅畫,它還能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讓人們在讀詩的時候,能夠體會到詩人的心中是喜是悲,「情景名為二,其實不可離」,能夠真正做到情景交融,才是山水詩的至高境界。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詩緣情而綺靡」,山水詩,正是因為情景交融,才顯得更為感人。

不過,雖然如此,謝靈運和謝朓也算是開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先河了,自此以後,大量的詩人都開始寄情山水,並且,追求著創作情景交融的優秀詩篇,對此,不能不贊一番二謝的鑿空之舉啊。

相關焦點

  • 一代師宗——謝朓
    是每個中學生都會背的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雲》。詩中所說的「小謝」就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眺。 謝眺,是南朝時期齊國傑出的山水詩人,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人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後任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故又稱謝宣城、謝吏部。
  • 謝靈運與謝朓山水詩之比較
    謝靈運與謝朓作為早期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謝朓山水詩比謝靈運山水詩要豐富,謝朓所生活時代統治階級政治鬥爭分場激烈,他在詩歌中表現了對政治的畏懼和不滿,反應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謝靈運相比,詩歌的社會意義更加突出。
  • 王運熙 | 李白為什麼景仰謝朓
    ——《宣州謝朓摟餞別校書叔雲》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戰西摟月下吟》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相會數百年,風期宛如昨。當然,作為一種傾向講,南朝詩歌的內容不很健康充實;山水寫景詩的社會意義不及諷喻詩大:這都是事實。但不應該由此把一切優美的山水寫景詩的思想、藝術價值都給否定丁。事實上,白居易自己的創作也並不是如此,他寫了不少優美的風景詩,《錢塘湖春行》就是大家常常念到的一首,我們只有從白居易《與元九書》的主要精神來體會,才可以理解他這種理論與創作似乎互相矛盾的現象。
  • 【覓詩記】​謝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下)
    這句讚賞正點出了謝朓詩的清新,而他詩風中的「清」字也是後世所誇讚者,比如李白在《送儲邕之武昌》一詩中稱:「諾謂楚人重,詩傳謝朓清。」故而孫蘭在《謝朓研究》中概括說:「他對『清』之追求,貫穿於詩歌的全部內容」,孫蘭竟然統計出謝朓所作之詩中有66處用到了「清」字,可見謝朓對此字有著特殊的偏愛。
  • 謝朓:江南貴族的最後沒落
    生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門楣,導致謝朓一生都像驚弓之鳥。他總想遠離殘酷混亂的現實,寄情於山水之間。但背負的姓氏,卻永遠不允許他輕鬆一分一秒。魏晉滅亡,劉宋也走到了末日盡頭。在新王朝南齊對前朝舊臣大開殺戒,謝家岌岌可危。
  • 謝朓:權貴的驚恐你不懂
    謝朓承其家風,史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謝朓的生前好友,即前「競陵八友」之一的梁武帝蕭衍評價謝朓的詩「三日不讀,便覺口臭」。這樣的權豪出身和絕代才華便是賈寶玉也黯然失色,除非阮籍的城府智慧+陶淵明的高蹈情懷附體使得他徹底戒棄權力的春藥,否則伴隨他一生的必然只有刀光劍影下的驚懼。
  • 謝朓一首抒情小詩,帶有南北朝民歌的氣息,雅俗結合清新雋永!
    譬如謝朓的這首抒情小詩《王孫遊》,語言精練很有韻味,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詩雖短小,藝術風格卻頗具特色,體現出了詩人作雅俗結合的一種傾向,這也是南北朝詩歌的特點,也是最具有魅力的一個地方。《王孫遊》南北朝:謝朓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 被李白大家讚賞的謝朓是何許人也?
    謝靈運目睹整個過程,被這同室相殘的殺戮場面驚呆了,只有向山水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出任宣城太守期間,謝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中,他寫江天相接、煙波浩渺的景色: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 李白寫給偶像謝朓的詩,風格獨特!
    今天小笙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李白寫給偶像的詩。大家都知道,杜甫的偶像是李白,孟浩然的偶像是李白。而李白的偶像是謝朓!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這首詩吧!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懷舊詩,前面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寫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而在最後點明懷念謝脁,抒發了詩人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
  • 《謝朓集校注》:文章冠冕,述作楷模
    《謝朓集校注》,[南朝齊]謝朓撰,曹融南校注。謝朓是南朝齊著名詩人,其詩圓美流轉,清新秀麗,上承建安,下啟盛唐,開創後世山水詩之先河。本書收錄謝朓詩歌五卷,賦、表、章等各體文章一卷,是謝朓存世作品全集。
  • 南朝謝朓1首登山詩,令李白讚嘆不已,其中2句經典永傳|百家故事
    李白自己也有幾個佩服的詩人,南朝詩人謝朓(tiǎo)就是李白的詩歌偶像。李白和謝朓是兩個時代的詩人,但李白就是喜歡這個先輩,他超愛謝朓的詩篇,覺得他和謝朓有些地方相類似,只要是謝朓住過的地方,都留下李白的足跡。李白被粉絲追隨,可他也是謝朓的粉絲。謝朓是南朝蕭齊詩人,河南太康縣人。他是世家大族出身,與「才高八鬥」的謝靈運同族,人們稱他們為「二謝」。
  • 謝朓——出來混,是要還的
    這樣的人很多,南北朝時期的傑出詩人「謝朓」就是其中之一。 這是一個極具才華的詩人,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小迷弟對他的評價。 梁武帝蕭衍:"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
  • 謝朓:戢翼希驤首,乘流畏曝鰓
    01他出身於南北朝時期唯一可與琅琊王氏相比肩的陳郡謝家,世代高門貴族,詩書世家,從謝安到謝玄,再到謝道韞、謝靈運,直至謝莊、謝朓,謝家不僅涉足政治、軍事,而且文學造詣亦是無可比擬。他從小聰穎好學,才名遠揚,加之強大的家族後盾,不到二十歲他就「解褐入仕」,開始了仕途生涯。
  • 詩人謝朓悲劇|李白: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詩人謝朓悲劇|李白: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文:枯木詩仙李白一生命運多舛,屢遭挫折,然而不改浪漫灑脫、狂放不羈的性格,遊歷天下,睥睨一切,崇尚自然,鍾情山水,頗有魏晉名士風範,這和南北朝山水詩人謝朓
  • 古詩詞日曆 |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在建安之後,又有謝朓的詩歌,清新秀麗。滿懷逸興和壯志雄心躍躍欲飛,想要上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抽出寶刀想去砍斷流水,水反而流得更湍急。舉起酒杯,本想消去憂愁,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稱心如意啊,明天早晨就散亂頭髮,乘一隻小舟退隱江湖罷了。謝朓(tiǎo)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
  • 【唐詩三百首】51《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謝朓樓】tiǎo,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餞別】jiàn,以酒食送行。【校書】jiào,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釋詞:【長風】遠風,大風。【酣】hān,暢飲。【高樓】指謝朓樓。【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
  • 謝朓出守宣城考論(上)
    關鍵詞:謝朓 宣城 創作謝朓是南齊著名文學家,與陶淵明、謝靈運並稱為六朝三大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因而又稱「謝宣城」,後世所編謝朓詩文集也多冠以「謝宣城」之名。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宣城太守並非他最高或任職最久的官職,但由於出守宣城郡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數量多,文學價值高,影響深遠,謝朓才以「謝宣城」見稱。
  •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謝脁——仕隱文人的代表者
    而憑藉才思敏捷出名的謝脁,又如何在亂世中立足呢?謝朓出身名門貴族,與山水詩人謝靈運同為陳郡謝氏一族,世代高門甲族,故以甲族資格的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謝朓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又是「竟陵八友」(竟陵王蕭子良的文人集團)之一。
  • 經典詠流傳: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第一個奇特之處,這明明是一首送別詩,在謝朓樓上餞別校書叔雲,也就是事件的起因是要為任校書郎的族叔李雲送別,那他為什麼不像絕大多數的送別詩,或者先從眼前風景——眼前的謝朓樓寫起,或者先從李雲的生平事跡、功業說起?即使退一萬步來說,你也至少應該從惜別、傷別說起吧,就像李白自己在《憶秦娥》裡說,在灞陵送別的時候,說:「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聽見詩歌][唐詩]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先說下宣城的謝脁樓吧,在這裡,李白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詩篇:送別故人李雲的詩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和描寫謝朓樓美景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宣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內,謝朓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曾改名為疊嶂樓,從這個名字足以看出樓之華麗,與所見景色之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