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傲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然而,唐末詩人林寬卻說:「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吟詩作賦,評點詩文不是文人的專長,許多出身草莽的英雄一樣會寫詩、能「解詩」,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迎風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喜愛。有人讚美他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黃巢的菊花詩,卻別出新意地說出了菊花的不同,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這首詩的題目在《全唐詩》中又作「不第後賦菊」,說明是黃巢科舉落第後所作,按理說科舉考試失敗,詩人的心裡應該多少會有些消沉,寫出的詩也應該帶有些落寞,然而,黃巢在這首詩裡卻一反常態,絲毫沒有表現出消沉、落寞的感覺,反而給人一種激昂、凌厲、決絕的聲情氣勢。讓讀者在詩中感受到了他充滿高度自信的信心。
「待到秋來九月八,花開後百花殺」,重陽節賞菊的風俗,傳承已久,在民間重陽節也是菊花節。所以詩的第一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下面的句子合轍押韻。「待到」菊花節那一天又會怎樣呢?按一般讀者的想像,無非就是寫菊花盛開,香氣襲人,要麼就是寫節日盛況空前,場面熱鬧非凡。然而,詩人卻拋出了石破天驚的一句—「我花開後百花殺」。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詩人這裡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繫。詩人把自我比喻成菊花,把菊花作為廣大受壓迫百姓的象徵,而與之對應的「百花」當然就是暗指腐敗黑暗的朝廷。這一句詩堅定決絕,展示出了黃巢作為農民起義領袖果敢堅毅的精神風貌。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金黃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濃鬱香氣,直上雲霄,瀰漫全城。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高潔之士的化身,讚美其凌寒傲霜的品格,詩人這裡卻用奇特的想像力,激昂的詞語,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精神與性格,把金黃色的花瓣想像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隱者高士之花成為農民起義軍戰士之花。
詩人筆下的菊花改變了過去的那種清幽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激情的動態美。「衝」、「透」二字,分別寫出了強盛的戰鬥氣勢與主宰一切勝利的深刻願望,表現出了黃巢想要推翻腐朽的朝廷,從而改朝換代,還百姓和平安定生活的遠大理想抱負。
黃巢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唐朝末年,朝廷腐敗黑暗,地方藩鎮割據,戰爭頻仍,百姓廣受壓迫,苦不堪言的社會環境,黃巢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875),黃巢領導發動農民起義,他發誓要推翻腐朽的唐王朝,掃清割據的藩鎮,統一天下,重新建立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他將自己的抱負寫在另外一首菊花詩《題菊花》中: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自己不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而是要用自己的雙手,依靠農民起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勢必取唐王朝而代之。黃巢用「他年我若為青帝」這樣豪邁雄壯的語言,展現出了他身為農民起義軍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
廣明元年(公元880),起義軍攻下長安城,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國,登上了皇帝位,年號金統。四年後,由於種種原因,黃巢兵敗自殺,只留下三首詩,收錄在《全唐詩》中。黃巢的人生雖然短暫且令人惋惜,但是他在自己的詩中展現出的遠大理想抱負和堅定決絕的戰鬥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的兩首菊花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並傳頌。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語言、意境、還是創作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藝術的想像力是和詩人的生活實踐和廣闊的胸襟息息相關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遠大抱負和戰鬥精神,是不可能寫出「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樣的奇句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的。把菊花和身穿盔甲的戰士聯想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鬥的動態美,這只能來源於戰鬥生活的實踐。這也正是「自古英雄皆解詩」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