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菊花》: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黃巢的理想抱負

2020-12-17 晉唐翰墨

《菊花》—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傲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然而,唐末詩人林寬卻說:「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吟詩作賦,評點詩文不是文人的專長,許多出身草莽的英雄一樣會寫詩、能「解詩」,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

黃巢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迎風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喜愛。有人讚美他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黃巢的菊花詩,卻別出新意地說出了菊花的不同,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這首詩的題目在《全唐詩》中又作「不第後賦菊」,說明是黃巢科舉落第後所作,按理說科舉考試失敗,詩人的心裡應該多少會有些消沉,寫出的詩也應該帶有些落寞,然而,黃巢在這首詩裡卻一反常態,絲毫沒有表現出消沉、落寞的感覺,反而給人一種激昂、凌厲、決絕的聲情氣勢。讓讀者在詩中感受到了他充滿高度自信的信心。

待到秋來九月八,花開後百花殺

「待到秋來九月八,花開後百花殺」,重陽節賞菊的風俗,傳承已久,在民間重陽節也是菊花節。所以詩的第一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等到菊花節那一天。不說「九月九」而說「九月八」是為了與下面的句子合轍押韻。「待到」菊花節那一天又會怎樣呢?按一般讀者的想像,無非就是寫菊花盛開,香氣襲人,要麼就是寫節日盛況空前,場面熱鬧非凡。然而,詩人卻拋出了石破天驚的一句—「我花開後百花殺」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詩人這裡特意將菊花之「開」與百花之「殺」並列在一起,構成鮮明的對照,以顯示其間的必然聯繫。詩人把自我比喻成菊花,把菊花作為廣大受壓迫百姓的象徵,而與之對應的「百花」當然就是暗指腐敗黑暗的朝廷。這一句詩堅定決絕,展示出了黃巢作為農民起義領袖果敢堅毅的精神風貌。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整個長安城,都開滿了金黃色的菊花,它們散發出的濃鬱香氣,直上雲霄,瀰漫全城。菊花,在封建文人筆下,最多不過把它作為高潔之士的化身,讚美其凌寒傲霜的品格,詩人這裡卻用奇特的想像力,激昂的詞語,賦予它農民起義軍戰士的戰鬥精神與性格,把金黃色的花瓣想像成戰士的盔甲,使它從隱者高士之花成為農民起義軍戰士之花。

詩人筆下的菊花改變了過去的那種清幽淡雅的靜態美,顯示出一種豪邁粗獷,充滿戰鬥激情的動態美。「衝」、「透」二字,分別寫出了強盛的戰鬥氣勢與主宰一切勝利的深刻願望,表現出了黃巢想要推翻腐朽的朝廷,從而改朝換代,還百姓和平安定生活的遠大理想抱負。

黃巢起義

黃巢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唐朝末年,朝廷腐敗黑暗,地方藩鎮割據,戰爭頻仍,百姓廣受壓迫,苦不堪言的社會環境,黃巢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875),黃巢領導發動農民起義,他發誓要推翻腐朽的唐王朝,掃清割據的藩鎮,統一天下,重新建立一個和平安定的國家。他將自己的抱負寫在另外一首菊花詩《題菊花》中: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黃巢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自己不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而是要用自己的雙手,依靠農民起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勢必取唐王朝而代之。黃巢用「他年我若為青帝」這樣豪邁雄壯的語言,展現出了他身為農民起義軍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

廣明元年(公元880),起義軍攻下長安城,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國,登上了皇帝位,年號金統。四年後,由於種種原因,黃巢兵敗自殺,只留下三首詩,收錄在《全唐詩》中。黃巢的人生雖然短暫且令人惋惜,但是他在自己的詩中展現出的遠大理想抱負和堅定決絕的戰鬥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的兩首菊花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讚賞並傳頌。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黃巢的兩首菊花詩,無論語言、意境、還是創作手法都使人耳目一新。藝術的想像力是和詩人的生活實踐和廣闊的胸襟息息相關的。沒有黃巢那樣的遠大抱負和戰鬥精神,是不可能寫出「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樣的奇句和「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的奇想的。把菊花和身穿盔甲的戰士聯想在一起,賦予它一種戰鬥的動態美,這只能來源於戰鬥生活的實踐。這也正是「自古英雄皆解詩」的真正含義。

相關焦點

  • 他一生為自己寫了三首詩,首首驚豔,兩首氣勢如虹,一首雲淡風輕
    在唐代之前和之後,沒人認為秋菊可以是霸氣的,只有他,黃巢,唐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全唐詩》中共收錄黃巢三首詩,其中就有兩首寫菊,兩首詩,都霸氣十足,驚豔無比。這正應了那句話,「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 關於菊花的古詩 讓人莫名地感動
    簡析: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出自唐代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秋天到,菊花開,你是否想起了黃巢寫的這些菊花詩?
    在眾多詠菊花的詩中,還有一些詩顯得特立獨行,這些詩中並沒有直接描繪菊花的隱逸之美,而是通過菊花託物言志,表達自己的志向和觀點,這便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寫的詩《不第後賦菊》和
  • 黃巢: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水滸傳》裡宋江在潯陽樓喝醉了寫下一首詩,其中有「敢笑黃巢不丈夫」一句。宋江估計大家都知道。黃巢呢,也是比較有名。他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曾經攻佔唐朝首都長安,在長安稱帝。史書記載,黃巢年輕時多次去趕考,卻屢次落第。
  • 為何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而黃巢和李自成卻失敗了
    雖然都是起義,但是黃巢和朱元璋李自成還是有區別的,黃巢是主動起義,朱元璋和李自成是被迫起義。 黃巢是山東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是一個私鹽販子,家裡很有錢,他起義是因為心中有抱負,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黃巢做了四年皇帝,寫了三首詩,留下一個結局之謎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書中有一件《肅州報告》,記載黃巢被尚讓所殺。尚讓是和王仙芝一起起義的將領,後歸隨黃巢,建立大齊後為首席宰相。 四是出家為僧。眾多野史中都有類似記載,尤其是黃巢自己寫的一首詩中也有這樣的描述。
  • 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是誰寫的?打死我也想不到會是他
    《不第後賦菊》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採壯偉,設喻新穎,想像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詞句注釋⑴不第:科舉落第。
  • 【史學】黃巢起義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
  • 黃巢起義失敗被殺,數十名姬妾被俘,她們最後的結局如何?
    這首世人耳熟能詳的詩,出自大名鼎鼎的唐末農民起義黃巾軍的領袖黃巢。詩中將長安城隨處可見的菊花比喻成廣大被壓迫的人民,將百花比作腐朽封建的當庭政府。黃巢出身富庶家庭,自幼天資聰慧,善於騎射、少有詩才,所以他心懷抱負決心往後一定要有一番作為。但當他成年後卻屢試不第,這對於黃巢可謂是重重一擊。
  • 宋江敢笑黃巢不丈夫,如果他知道是誰殺了黃巢,還能笑出來嗎?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是宋江在潯陽樓血的第二首反詩,有讀者說這首詩根本就不合轍押韻,也有精通音律的說, 籲讀作噓,跟吳、夫同屬姑蘇轍,宋江這首詩雖然屬於打油體,但在轍韻上還算湊合。且不管姑蘇轍還是懷來轍,反正寫這首詩的絕不會是什麼忠臣,因為黃巢造了唐朝的反,並間接導致了大唐的滅亡。宋江想比黃巢做得更徹底,就說明他也想把宋徽宗趙佶的龍椅掀翻。宋江敢笑黃巢不丈夫,就是因為黃巢只做了不到五年皇帝,就眾叛親離身首異處了。如果宋江知道是誰殺了黃巢,可能就笑不出來了。
  • 史上最狂妄的詩,李白蘇軾都寫不出,作者寫完此詩後差點改變世界
    但是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唐朝有個名為黃巢之人,曾經一度寫出了一首比李白還要張狂的作品,此詩名為《不第後賦菊》。《不第後賦菊》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為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家中世代以販賣私鹽為生,家境富足,也擁有很好的學習機會。因此,黃巢對劍術、馬術以及箭法都有所涉獵,並且還在文學領域有所成就。在黃巢五歲的時候,就可以和他的祖父一起對詩。黃巢成年之後便走上了科舉的道路,但是並沒有成功。
  • 他是金榜題名的才子,為何加入黃巢起義?
    國家省闥吏,賞之皆與位。素來不知書,豈能精吏理。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傷哉堯舜民,肉袒受鞭箠。吾聞古聖王,天下無遺士。朝廷及下邑,治者皆仁義。國家選賢良,定製兼拘忌。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祿仕。何不廣取人,何不廣歷試。下位既賢哉,上位何如矣。胥徒賞以財,俊造悉為吏。天下若不平,吾當甘棄市。
  • 一直被吊打的黃巢起義軍,為什麼能差點滅掉大唐?
    黃巢因自己未得封賞,怒擊王仙芝,迫使王仙芝拒絕投降。此後,兩人分道揚鑣,王仙芝陸續轉戰湖北各地,但是終歸不敵唐軍各鎮合圍,於878年2月在黃梅戰死。黃巢則引兵回山東,攻克鄆州、沂州,其後雖一度再次與王仙芝匯合,但是終究還是分道揚鑣,分散了農民軍的實力,導致之後王仙芝被優勢唐軍所擊斬。
  • 源於農民起義領袖黃巢
    有的是文學巨匠,靠自己的筆桿子,流芳千古;有的是民族英雄,一片赤膽忠心,報效國家,永載史冊;有的衝發一怒為紅顏,割據一方,雄霸天下;有的是反抗暴政的起義軍領袖,領導被壓迫者,謀求幸福的生活。黃巢,作為唐朝末期農民起義的領袖,僅僅用五年的時間,就把皇帝趕出了長安,自己來稱帝。但很快就失敗了,從此杳無音信,死因成謎。那黃巢與我們今天所提到的電影名稱,又有什麼關係呢?首先來介紹一下黃巢其人。黃巢,山東人,是唐朝末期農民起義的領袖。出生於鹽商家庭,善於騎射,也就是說武功高強。粗通筆墨,年少時在詩歌方面還是小有才氣。
  • 黃巢起義傳說
    包括黃巢的出生、經歷、起義、戰場等,並留下一批地名。今天,筆者向讀者介紹的就是流傳在邢西山區的幾則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故事。 黃巢出世話說深山小溪住著金蟾、金魚和龍蝦。這些水族在一起喝著清凌凌溪水,吃著甘美食物,不知過了多少歲多少年,悠哉樂哉。後來天下大旱,溪水淺了,食物少了,金魚和龍蝦率先離開小溪另覓活路去了。
  • 黃巢一生殺人無數,稱帝之後,卻意外除掉了這類「毒瘤」
    眾所周知,宋江被逼上梁山,是因為一首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黃巢是壓倒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從朝廷的角度來看,宋江自然是心生反意,所以才會判他死刑。然而,宋江卻是不能和黃巢相提並論的,黃巢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就是因為他所到之處伏屍百萬,血染江河。張遼威震逍遙津,小兒夜半不敢啼哭,而黃巢的大名,則讓整個唐朝瑟瑟發抖。唐朝末年,天下陷入藩政割據的局面,年年燃起戰火,百姓民不聊生。不過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黃巢雖然算不上是英雄,但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年代,他也算一枝獨秀了。
  • 今天細說黃巢,一朵盛開在草叢裡的野菊花,當官不成就造反
    這種平庸讓黃巢心煩。黃家有錢,卻沒有社會地位,父親的私鹽生意做得不錯,黃巢的優渥生活讓人羨慕,身邊總是圍繞著很多小弟。他們可以為黃巢去死,可是黃巢知道,都是為了錢,為了那一口吃的,黃家的社會地位不高,不當官,再有錢,也進不了那個圈子。
  • 黃巢起義南徵北戰攻城無數,為何唯獨不攻廬州
    黃巢起義南徵北戰攻城不計其數,為何唯獨不攻廬州? 黃巢自乾符二年(875)響應王仙芝起義後,逐漸成為義軍首領,開始大規模的流動作戰。乾符六年(879)九月,黃巢攻克廣州,活捉節度使李迢,自號「義軍都統」,露表告唐廷將入關以圖大利。
  • 五代十國風雲人物-詩人黃巢
    這時,王仙芝兵敗身死,黃巢收編其餘下兵士攻陷亳州向淮南挺近。在淮南劫掠一圈後義軍已經發展非常壯大,乾符五年(878年)黃巢又率軍攻回河南,這時朝廷也派重兵在中原把守,雙方陷入僵持階段。而黃巢在江西與浙江的兵馬去屢屢被官軍打敗,黃巢乞降招安,詔命黃巢為右衛將軍,不滿意繼續造反。不過這時黃巢已陷入被動,不得不率軍經福建南下,越過南嶺乾符六年(879年)九月包圍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