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故事」好政策就如打開一扇窗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村民王德宇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王德宇,今年47歲,家住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巖腳組。

10年前,我為了能夠讓家人住上「不漏雨、不透風」的房子,用出我的「洪荒之力」修建了一棟平房。房子是修好了,但也負債纍纍,當時3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經濟困難,舉步維艱.  這時,村幹部走進了我的家。一番寒暄後,他們開始給我講解國家的一些惠民政策。我家的情況可以申請精準貧困戶,可以享受國家的好多幫扶政策,我的內心就如打開一扇窗戶,溫暖的陽光照進來,讓我充滿創業的雄心,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嚮往。

幫扶幹部到王德宇(右一)家走訪

2014年,我家通過申請,成為了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2016年我申請得到了國家的特惠貸幫扶,一共5萬元,國家貼息。  在包保幹部們的幫助下,我學了養牛技術,併購買了10頭牛,半年後母牛生了一頭小牛。一年後,我賣掉了三頭牛,盈利1萬多元,因此我的信心倍增。  第二年,我又增加養了6頭牛,就這樣我家的經濟開始寬裕,生活逐漸好轉。再加上國家其他的幫扶政策,如基礎設施、一戶一表、串戶路,「三改」政策,教育資助、自來水到戶等政策,改善了我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我們全年的生活。

王德宇獲養牛補助

國家的政策好,2017年因戶施策讓我們家又多了一筆收入。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我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變好了,原來有什麼政策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幫扶不知道,現在有了專門的幫扶幹部,比如周家安副書記、彭友梅組長等每周都到家裡詢問生活情況,宣傳政策,每年的醫保宣傳,都及時到位,沒讓我們忘記繳納,我們的醫療有了保障。  孩子讀書也有老師為我們詢問教育的保障經費問題,大大減輕了我們的思想負擔,讓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和養殖業。  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幫扶幹部還積極為我的3個兒子申請大學生補助,讓他們順利上了大學,尤其是每年的大學生教育資助,為我這個家省下了不少的錢。  2017年,經過村委會的調研評定,開會研究決定,我家退出了貧困戶行列。我知道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國家幫扶的力度已經很大了,我要憑藉自己的勤勞繼續努力,積極的拼搏,改善生活,不能給祖國拖後腿,向著小康生活奔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忐忑不安到堅定前行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第一...
    2018年3月,被派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擔任第一書記。剛接到駐村通知時,我的內心很忐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到達坡利村後,我看到村裡的房屋比較破爛,串戶路硬化還未完成,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們騎摩託車回家只能推著走……這些畫面對我觸動非常大,讓我堅定了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要幫助群眾早日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一串數字裡的責任與光榮丨安龍縣龍山鎮黨委書記...
    陳家松(右一)幫助即將實施舊房修繕的農戶轉移糧食  龍山鎮位於安龍縣的最北面,離縣城40公裡,少數民族佔比83.6%,雖地處安龍、興仁、貞豐三縣結合部的黃金位置,但因交通設施薄弱、群眾觀念落後、產業零星規模小等原因
  • 「我的脫貧故事」楊老師真「實在」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韋成富
    我叫韋成富,是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出門抬頭看到山、低頭看見水的山溝溝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每年田裡種點穀子,地頭栽些包穀,家裡養幾頭豬、一群雞鴨,日子也能勉強生活下去。
  • ...的脫貧故事」擺脫困苦迎接新生活丨安龍縣普坪鎮納利村村民賀朝東
    我叫賀朝東,今年40歲,是安龍縣納利村納磨組的村民,家庭成員有2人,分別是我和我女兒賀蝶。  之前我也和別人一樣,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是因一次意外,我左腳受傷嚴重,甚至被截肢,妻子離去。那些年我和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真不容易。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路子加油幹 生活越過越甜蜜丨安龍縣龍山鎮下...
    我叫賀立山,是安龍縣龍山鎮下壇村一組的組長,今年46歲,在村裡當組長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以前村裡沒有什麼產業,年輕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剩下的老人婦女也沒有什麼收入。那時候,我們的工作就是協調鄰裡矛盾。一開始,大家還笑話說,來下壇這個窮鄉僻壤投資沒有前途。隨著項目的推進,光是栽種就為村裡提供了上百個就業機會,村裡漸漸有人詢問怎麼參與、收益模式是怎樣的。這是個很好的產業,土地是村民自己的,別人都有信心發展,為什麼我們不自己種植呢?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一貧如洗到幸福小康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
    我叫梁登華,家住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小丫薅組。如今,房前屋後道路硬化了,你可以開車直接到我家門口。  為什麼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會這麼強?一切都來源於扶貧政策這幾年的幫助。   你們也許很難相信,幾年前,我家還是一個一貧如洗的農家。
  • ...故事」用實際行動報答國家的好政策丨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村民賀...
    我叫賀登由,今年48歲,是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四組村民,一家有四口人。普坪鎮秧地村離安龍縣城40多公裡,四周群山包圍,我們家與村裡鄉親一樣,祖輩在黃泥巴地裡種穀子,窮苦的生活好像看不到頭。2014年,村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秧地小學的楊昌梅老師到我家摸底調查時,看到一家4口人擠住在80多平方米石木瓦頂的房子裡,房頂的瓦經日曬雨淋,已經變成了像篩子一樣的星星點點……我害羞地跟楊昌梅老師說:「這房子是祖輩的,因年久失修,只要天上一下大雨,家裡就下小雨,一家人沒地方躲雨。」
  • ...種上「蜂糖李」 甜了一方人丨安龍縣龍山鎮老場壩居委會村民瞿...
    我叫瞿嘉麗,是安龍縣龍山鎮老場壩居委會的一名普通黨員,也是安龍縣龍山鎮山之源農業有限公司蜂糖李基地負責人。我從小就喜歡種一些花草、水果,隨著庭院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我的種植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一家人合計盤算後,在離老場壩居委會不遠的北鄉村租了300畝土地,發展「蜂糖李」種植。2018年就開始掛果的,但受天氣影響,只收入5萬多元。今年果樹長勢不錯,希望能大豐收。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暖心窩丨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村民楊麗
    我和丈夫暗下決心,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艱苦幾年,實現自己的夢想。幫扶幹部到楊麗走訪交流。2014年在幫扶幹部們的引導下,我和丈夫常年在外務工掙錢,心裡只有一個夢想:努力掙錢,早日過上小康生活,甩掉貧窮這頂帽子,把家裡的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幾年來,村支書、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等時不時到我家宣傳扶貧政策,他們針對我家的情況為我家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張煬(右一)到九龍小區陪貧困老人一起做飯外面冷極了,下著凍雨,引擎蓋上還積了一層白白的冰。我的心頓時涼了一下,我一個女生,獨自開車前往40公裡外的安龍縣龍山鎮拉坡村,不知道行不行。我發動了車子打開了燈。  一路上,過往的車輛極少,為了給自己壯膽,我又打開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山高水長》。五十多分鐘,我來到了鎮上聯繫鎮醫院的醫務人員後,又馬上驅車十多公裡,前往貧困戶家。  山裡的路雖然全是水泥路,但彎道很大,還有霧,穿過一片片竹林,順著幾聲狗叫,終於到達了。
  • 「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談起自己家的產業發展,安嶺村下魯猛組孫開勇一臉的感激。張全良(右三)入戶走訪孫開勇是安龍縣安嶺村的貧困戶。家庭人口7人,2014年初入列,兒子、兒媳都在外面務工、做生意。
  • 「我的脫貧故事」年入50萬 抓住機遇謀發展丨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
    我叫邢仁芬,是安龍縣篤山鎮大坡村五組村民。這段時間,寨子裡娶妻嫁女的人家多,我家的肥豬,最近一個月來,賣了20頭。數著紅彤彤的票子,我和丈夫趙富立欣喜不已,不禁感嘆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的丈夫趙富立,懂得相豬,只要看上一眼,他就知道哪頭豬的槽口好不好。槽口好的豬,肯吃肯長,添膘最快。我們結婚以後,我在家裡種地,他就學著出去做豬生意,收入還算勉強。漸漸地,隨著孩子們出生,我家的人口不斷增長,變成了五口。我和丈夫雖然讀書少,但也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為了讓三個女兒走出大山,我們傾盡所有,供她們上學。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鋪富路丨安龍縣篤山鎮坡老村脫貧攻堅...
    我叫李光銀,安龍縣篤山鎮人民政府職工。2017年8月,我到坡老村任駐村幹部,成為工作隊的一員,2020年5月擔任坡老村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李光銀(右四)入戶走訪李光銀(右三)通過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擔任一線指揮長後,團結和帶領53名包保幹部用「四逐四準」的工作方法,排風險補短板、強弱項、化風險,2020年零問題通過脫貧攻堅大普查和省脫貧成效考核項目組考核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如果你搬遷後,有困難的話我們會儘量想辦法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火車頭」解決「頭疼事」丨安龍縣海子鎮車頭村...
    我叫王芝富,是安龍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職工。2016年4月,安龍縣委選派我到海子鎮車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駐進車頭村,我就遭遇了「頭疼事」。車頭村是安龍縣85個貧困村之一,距離縣城60餘公裡,居住農戶301戶1326人。因地理條件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2014年識別出貧困戶85戶301人。全村只有一條通村水泥路,戶戶飲水困難……這「頭疼事」讓我感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艱難。我第一次來到新寨組貧困戶唐勇剛家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李世能李世能在家學習讀書不用發愁了,終於,父母臉上有了笑容。
  • 《中國青年報》為我們打開一扇窗
    若說高中的學習是一次獨自行走的漫長又孤獨的旅程,那麼讀報,就是在孤獨中打開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當天邊的最後一絲彩霞落下天際,晚自習前短暫的休息時間中,有紙墨的氣息翩翩而來。沒有周末時抓緊每一絲空子快速划過屏幕時的浮躁,有的只是在靜謐中與紙墨浪漫的邂逅,仿佛回到了兒時和祖父在晚餐前共同讀報的那段悠長歲月。在這美好的沉靜中,是那扇窗口在悄無聲息地打開,讓我們從複雜的圓錐曲線、有機合成、電路分析中抬起頭來,得以窺見外界的一縷天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韋富森(左一)開展衛生打掃2018年8月,普坪鎮講埂村講埂組陳永造戶的包保責任到了我這,我的幫扶徵程又有了新的延伸。起初,由於陳永明及妻子常年外出務工,兒子女兒在外讀書,僅能通過電話詢問他們工作生活情況,介紹村中發展等。
  • 「我的脫貧故事」幹勁大 信心足|安龍縣春潭街道久長村田榮倫
    我叫田榮倫,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久長村下寨組。我主要是在家種植水稻、玉米,發展養牛、養蜜蜂等。由於交通不便,缺少發展資金,經濟發展相對困難,但是國家政策好,幹部群眾會想,2014年我家評為精準扶貧戶。為了我家早日順利脫貧,幫扶幹部可謂是盡心盡責,不遺餘力。他們時常到我家宣傳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聽取我的想法,幫助我家脫貧致富奔小康想辦法、出主意。2018年以前,我家的房子一遇下雨天,房頂就會漏水,受雨水的長期浸泡,有好幾棵檁子和椽皮都有點腐爛了,兩邊的牆體也有點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