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德宇,今年47歲,家住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巖腳組。
10年前,我為了能夠讓家人住上「不漏雨、不透風」的房子,用出我的「洪荒之力」修建了一棟平房。房子是修好了,但也負債纍纍,當時3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經濟困難,舉步維艱. 這時,村幹部走進了我的家。一番寒暄後,他們開始給我講解國家的一些惠民政策。我家的情況可以申請精準貧困戶,可以享受國家的好多幫扶政策,我的內心就如打開一扇窗戶,溫暖的陽光照進來,讓我充滿創業的雄心,對未來生活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嚮往。
幫扶幹部到王德宇(右一)家走訪
2014年,我家通過申請,成為了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2016年我申請得到了國家的特惠貸幫扶,一共5萬元,國家貼息。 在包保幹部們的幫助下,我學了養牛技術,併購買了10頭牛,半年後母牛生了一頭小牛。一年後,我賣掉了三頭牛,盈利1萬多元,因此我的信心倍增。 第二年,我又增加養了6頭牛,就這樣我家的經濟開始寬裕,生活逐漸好轉。再加上國家其他的幫扶政策,如基礎設施、一戶一表、串戶路,「三改」政策,教育資助、自來水到戶等政策,改善了我的生活條件,改變了我們全年的生活。
王德宇獲養牛補助
國家的政策好,2017年因戶施策讓我們家又多了一筆收入。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我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變好了,原來有什麼政策我們不知道,有什麼幫扶不知道,現在有了專門的幫扶幹部,比如周家安副書記、彭友梅組長等每周都到家裡詢問生活情況,宣傳政策,每年的醫保宣傳,都及時到位,沒讓我們忘記繳納,我們的醫療有了保障。 孩子讀書也有老師為我們詢問教育的保障經費問題,大大減輕了我們的思想負擔,讓我有更多的精力從事農業生產和養殖業。 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幫扶幹部還積極為我的3個兒子申請大學生補助,讓他們順利上了大學,尤其是每年的大學生教育資助,為我這個家省下了不少的錢。 2017年,經過村委會的調研評定,開會研究決定,我家退出了貧困戶行列。我知道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國家幫扶的力度已經很大了,我要憑藉自己的勤勞繼續努力,積極的拼搏,改善生活,不能給祖國拖後腿,向著小康生活奔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