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大家接觸醫院的機會越來越多。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醫保的報銷比例很高,但實際報銷的錢卻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01按報銷流程分類
我們的享受的醫保報銷都是有起付線的,就是俗稱的「門檻費」。「門檻費」以下不給報銷,超出部分才能報銷。
接下來是自費部分,這裡包含進口藥、特效藥等、醫療器械、床位費及專家診療費等費用。這部分是完全自費的,不能報銷。
然後是自付部分,這部分是針對醫保不給報銷部分說的,比如部分「乙類藥品」需要先自付一部分後,再按照醫保報銷報銷比例進行報銷;所有可以報銷的費用,在報銷70%以後的剩餘部分,也屬於自付部分。
舉例說明藥品a,單價100元,報銷比例70%,按道理講應該自己掏30元,實際上每個藥品按分類還有具體要求,可能是自己先掏20%,剩下的80%再報銷70%,實際上報銷100元*(1-20%)*70%=56元,自付44元。
最後是封頂線,關於「封頂線」,每個城市的標準是存在差異的,並不是統一的,並且職工醫療保險和居民醫保的封頂線都有所區別,一般門診最高20000元,住院最高30萬。 這樣算下來,生一場病的所有花銷,要減去門檻費、封頂線以上部分、自費部分和自付部分,實際報銷的錢對比總花費,就少得可憐了。
02按費用分類
首先我們來看我們的醫療費用組成:藥品、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
藥品分為甲類藥品、乙類藥品和丙類藥品,其中甲類和部分乙類參加報銷,剩餘部分乙類需要自付部分後再參加報銷,而全部丙類醫保均不給報銷。診療費用甲類和部分乙類參加報銷,剩餘部分需要自付和自費。最後是服務設施,除基本的普通床位費之外幾乎都不能報銷。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不是所有費用項目都能報銷的,而報銷比例呢,是相對於能報銷部分而言的,這是也其中的一個原因。
從以上兩方面分析看來,我國的醫保制度是「保而不包」、「廣覆蓋、低保障」。我們真正能從醫保報銷的部分是最最基本的基礎醫療部分,想要更好的醫療資源和療效,都需要額外付錢,
我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社會,人均壽命提高,老年人增多,醫療投入會更大,而「計劃生育」的實施讓人口結構出現斷層,年輕人減少了,醫保繳費的人就少了,最終導致醫保基金入不敷出。如果不改變現有管理方式,我們是無法支撐起更大的醫療投入的。
當然這畢竟是國家給予我們的一項福利,儘管它不是那麼完美,但我相信他會逐漸變得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