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元順帝修習喇嘛教雙身法》

2021-02-09 我的師父唐三藏

                                  

自從喇嘛教(即後來的藏密佛教)被元朝定為國教,喇嘛教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噶舉派等上師、活佛被朝廷相繼延請為國師後,喇嘛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小喇嘛蜂湧內地,興雲布雨,傳播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從朝廷到江湖,剎那間,淫雨靡靡。

元順帝更是一馬當先,在皇宮率先與妃嬪宮女實行男女雙修,在一念不生的樂空雙運中享受「佛果」,喇嘛教名之曰「即身成佛」,堂堂人主為禽獸行,全無半點禮義廉恥,把中國的傳統道德視為「破履、爛布」,只在縱慾上用心,不愛江山愛雙修。

           

《元史》卷205《奸臣.哈麻》記載:

初,哈麻嘗陰進西天僧以運氣媚帝,帝習為之,號演揲兒法。演揲兒,華言大喜樂也。哈麻之妹婿集賢學士禿魯帖木兒,故有寵於帝,與老的沙、八郎、答刺馬吉的、波迪哇兒禡等十人,俱號倚納。禿魯帖木兒性奸狡,帝愛之,言聽計從,亦薦西番僧伽璘真於帝。其善秘密法,謂帝曰:「陛下雖尊居萬乘,富有四海,其不過保有見世而已。人生能幾何,當受此『秘密大喜樂禪定』。」帝又習之,其法亦名雙修法曰演揲兒,曰秘密,皆房中術也。帝乃詔以西天僧這司徒,西番僧為大元國師。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謂之供養。於是,帝日從事於其法,廣取女婦,惟淫戲是樂。又選採女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諸弟,與其所謂倚納者,皆在帝前,相與褻狎,甚至男女裸處。號所處室曰皆兀該,華言事事無礙也。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於外,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

元朝宮廷成了大淫窩,堂堂人主翻作禽獸,全無中華禮義廉恥,更無人君之儀。楚王好細腰,吳宮多餓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元朝淫風,從朝廷吹向民間,強悍的蒙古族在靡靡之風吹習下,迅速走向崩潰。

漢族的傳統文化代表是儒家,其倫理觀念認為利用女性修法是傷風敗俗的行為,因此很多士大夫認為流行於蒙元上流社會的密宗男女修道之法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不足為訓。可是,元朝的綱常禮法僅僅只是用來約束漢人、南人而已,而蒙古統治者則始終沒有儒化,他們更嚮往的是藏傳佛教。例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曾說:「讀儒書許多年,我不省書中何意,西番僧教我佛經,我一夕便曉。」

在元皇宮搞的所謂「十六天魔舞」,其實就是喇嘛教的「金剛舞」之類。「十六天魔舞」的文化淵源與喇嘛教傳說有關,可見元順帝對喇嘛教的喜好。當時,藏傳佛教在元朝上層統治階級非常流行,而藏傳佛教「密宗」則以性慾為修道之法。例如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甚至認為「修法的最後階段要通過男女的淫慾行為才能成佛。」元順帝信奉藏傳佛教,利用女性為修法伴侶。他經常修練一位西天僧傳授的「運氣術」,這種運氣術又叫「演揲兒法」(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噶瑪噶舉派)。「演揲兒,華言『大喜樂』也」,據說練了此法之後,「人身之氣或消或漲,或伸或縮」。另外,元順帝還尊另一位西番僧為國師,並修習他傳授的「秘密大喜樂禪定」。總而言之,這些宗教儀式是要借肋男女「雙修法」、男女「多修法」等秘密的性慾行為來達到修法的目的,相當於漢人的「房中術」。元順帝認為這些秘密佛法可以「益壽」,還專門讓皇太子修練。那位西番僧可能是西藏歷史上噶瑪噶舉派著名的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瑪巴,元順帝賜與他「持律興教大元國師之水晶印」,藏文史籍說他「住在皇帝的後宮中,為皇帝父子二人傳授教法。」

元順帝在位時玩物喪志,曾自製龍船和宮漏,據說他相貌「清癯」,與身材魁偉的列祖列宗不同,這極可能是縱慾過度的結果。史載其「怠於政事,荒於遊宴」,尤其喜歡讓十六宮女戴上象牙佛冠、全身披上纓絡、穿著大紅銷金長短裙等衣飾,打扮成「佛菩薩相」隨著奏樂跳起「十六天魔舞」(舞蹈的內容大致是「天魔」企圖以色相引誘「菩薩」)。這種舞蹈只有內宮及臣屬之中受「秘密戒者」才能參預觀賞(「秘密戒者」,顧名思義是秘密受戒的人)。上行下效,「十六天魔舞」開始流行於民間,例如在「浙西」、「浙東」地區亦可看到,甚至傳及西北的邊陲。 

獨樂不如與眾人同樂。元順帝時常與母舅老的沙及兄弟巴郎太子等十人男女裸居一室,君臣共蓋一被。為此而「廣取女婦,唯淫樂是戲。」當元順帝與眾人「行大喜樂」的時候,頭戴上嵌有金佛字的帽、手持念珠,同時有上百名穿上纓絡等「菩薩裝」的美女吹奏著樂器、唱著金字經、跳著雁兒舞及十六天魔舞,何等逍遙。元順帝還「令諸嬪妃百餘人,皆受大喜樂佛戒」,使王室成為名符其實的「春宮」。 

修煉即身成佛的無上瑜伽男女雙身法,一定要有「佛母」、「明妃」、「空行母」等實體女人,為了修雙身法,密宗戒律規定可以不擇手段去攫取女人。密宗黃教至尊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十四中清楚寫出「汝可殺有情,受用他人女,不與汝可取,一切說妄語。」從密宗祖師的語錄中可以得知,為修雙身法而受用懷裡的女子就是硬道理,為了所謂的成佛,可以不擇一切手段。

元朝的「大喜樂禪定」(雙身法)又從王室漫延至大臣家中,一些大臣的妻室經常延引有「帝師」稱號的番僧於房中誦念咒語及作法,這種與性慾有關的受戒方式叫做「以身布施」,當時的上流社會對這種受戒方式是充分理解和包容的,據說丈夫從外面回來的時候,「聞娘子受戒,至房則不入。」

元朝瘋狂推行的喇嘛教,熱衷的男女雙身法,終於讓中原人民忍無可忍,假借彌勒菩薩下凡而揭杆而起的明教紅巾軍朱元璋農民起義,終於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元順帝狼狽逃竄到應昌(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騰旗西北)中死去。元朝蒙古政權,從蒙古來,最終又被打回原形,逃到蒙古中去,如是因,如是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相關焦點

  • 元順帝是昏君嗎?元順帝在位時做了什麼?
    元順帝雖廢除舊政、改革弊政,但其虎頭蛇尾,最終圖治之心消失殆盡。元順帝剷除伯顏時,已21歲,他封馬札兒臺為太師和中書右丞相,脫脫知樞密院事,總領諸衛親軍,脫脫的弟弟也先帖木兒為御史大夫,馬札兒臺父子總攬軍政大權。馬札兒臺做了中書右丞相後,自恃輔佐皇帝剷除伯顏有功,私自在京城附近開酒館、糟坊,派人去南方販賣食鹽。脫脫恐遭非議,禍及自身,暗中讓人向元順帝告了一狀,上任僅半年的馬札兒臺被迫辭職。
  • 元順帝的出逃,為北元爭取了200多年?他的逃跑方式的確可圈可點
    然後元順帝十分傷心,一看就是讀過歷史書的人,張口就來:今日豈可復作徽、欽!這話意思就很明顯了,不能像宋朝的宋徽宗、宋欽宗那樣被人擄走了。因此可以斷定,元順帝壓根就沒有死守大都的想法。
  • 夢參老和尚:西藏密宗雙身法,母性是文殊是智慧,男性是普賢行
    這就附帶著說一下子,咱們都知道西藏密宗講雙身法,把它看成了男女關係了,他不知道那個母性的是文殊師利,是智慧,男性的是普賢行。智慧母跟普賢行,智慧跟普賢的願行結合才能成為究竟佛果,這種呢是即身成佛具足文殊普賢,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願。咱們看供那個像,認為是男女關係這個就麻煩了。大家看到那個菩薩頂中間有個殿,殿裡是帶箭文殊,是唐朝的故事,一直延續下來。
  •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是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的兒子?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元代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意思是說,南宋王朝雖被西湖的薰風歌舞所斷送,宋恭帝趙顯的後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指元順帝)。而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應則的詩後,去觀看歷代帝王像,見到元順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於是感慨道:「難怪元順帝一點也不像元朝的歷代帝王,而酷似宋太祖。」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廿二史札記》)實則《史記》的開創還不止於此,自司馬談、遷相繼纂修《史記》之後,父子續力修史也成為我國史學尤其是正史修撰的一大傳統。班彪班固班昭《漢書》、姚察姚思廉《梁書》《陳書》、李德林李百藥《北齊書》、李大師李延壽《南史》《北史》皆為父子續力所修,以數量論,幾佔二十四史的三成。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讀書筆記:把元順帝「忽悠瘸」的十六天魔舞,到底是什麼來路?
    之前一直銳意進取的元順帝,心態逐漸崩潰。尤其是丞相脫脫死後,他徹底墮落了。他聲色犬馬,長期不理朝政,沉迷於「十六天魔舞」無法自拔。至正二十七年(1367) 八月,大勢已去的元順帝,詔命皇太子領天下兵馬。次年閏月,元順帝攜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逃到應昌府(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 《史記》最早的注本——《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是唐斐駰所著,是現在最早的《史記》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一起,對後世影響最大。 《史記集解》序
  • 古代文學——《史記》與《左傳》
    對比類(《史記》與《左傳》)試論述《漢書》和《史記》在人物傳記的寫作上的不同點。答:《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在敘事寫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繼《史記》以後出現的又一部史傳文學典範之作,因此,歷史上經常把司馬遷和班固並列、《史記》和《漢書》對舉。
  • 來自異國的元順帝第三任大皇后奇氏
    在高麗貢女中,較為突出的代表人物有:元仁宗皇后金氏達麻實裡、許氏伯顏忽篤,元順帝大皇后奇氏、妃盧氏,元昭宗妃權氏。她們皆出身貢女,都在得寵受封之後,獲得了一定的權勢,成為左右當時政局,有一定政治影響的人。其中,地位最輝煌、勢力影響最大的,則屬元順帝第三任大皇后奇氏完者忽都。
  • 《史記》在俄羅斯的收藏與翻譯
    俄羅斯漢學家19世紀起就節譯過《史記》,20世紀自1972年起啟動了俄文全譯註釋《史記》的宏偉工程,於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惟一一種歐洲語言的《史記》全文譯註本。《史記》在俄羅斯被收藏、翻譯的過程,折射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傳播的歷史過程。
  • 《史記》周本紀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寫人物為中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 讀《史記》1
    之後開始讀《史記》,再次醒悟刻板印象害人不淺。我所說的刻板印象,不是對某人、某事,而是對一類書。這類書就是熱火朝天的國學典籍。就如同被國人無數次翻炒的諸子百家,聽多了自然不願意花更多心思了解。總也忍不住鄙夷:仁義禮智信,說來說去不就是那一套嗎?《史記》也在我的刻板印象範圍內。
  • 宋刻二家注本《史記》
    司馬遷《史記》撰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世聖人君子」。南朝宋裴駰著《史記集解》,對《史記》的不同版本有所記載。至唐代,《史記》得到了積極的推崇,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加之裴駰的集解,構成《史記》三家注。宋代,《史記》告別寫本時代,產生刻本,此宋乾道七年(1171)蔡夢弼東塾刻本,為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的兩家注本。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當代小說家伴野朗則說:「這一生能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遇,是莫大的幸運與快事。」《史記》大約在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時代,《史記》已成為日本宮廷講書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當時的天皇還常在宮廷中舉辦宴會研讀《史記》。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 讀《史記》有感
    今年寒假,我在家裡讀了一本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巨著——《史記》。讀完後,我感慨萬分。《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用豐富的體例完備地記敘了「上至上古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語言生動精練、文字意蘊深刻,人物形象鮮明,讀起來優美流暢,朗朗上口,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非凡的地位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比史記更古老的史書有哪些?
    史記,是我國史書歷史上的一部裡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史記誕生之前,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了兩千多年,那麼,這兩千多年裡,還有其他的史書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