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致子厚宮使札》:無機心之書

2021-02-19 墨池藝術

【提示】新朋友可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書法屋」關注我們

蘇軾《致子厚宮使札》

  管鮑之交

  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兄弟,章惇、章衡叔侄,同科考試,同中進士。侄子章衡考中頭名狀元,竟讓章惇羞愧難當,回家復讀。兩年後再次科考,進士甲科高中,才受敕出仕。

  章惇和蘇軾同為性情中人而結管鮑之交。二人曾遊仙遊潭,「下臨絕壁萬仞,岸甚狹,橫木架橋。子厚推子瞻過潭書壁,子瞻不敢過。子厚平步而過,用索系樹,躡之上下,神色不動,以漆墨大書石壁上曰:『章惇、蘇軾來遊。』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殺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拼命者能殺人也。』子厚大笑」。

  政敵之間的唏噓往事

  兩人在政治上,卻不是一個陣營。章惇是鐵腕的改革家,蘇軾是溫和的保守派。

  元豐二年(1079),因「烏臺詩案」,蘇軾命將不測。「天下之士痛之,環視而不敢救」。宰相王珪面見宋神宗,誣告蘇軾大不敬。章惇不僅替蘇軾開脫,還質問自己的頂頭上司:「難道你要滅蘇軾滿門嗎?」王珪推到舒亶身上。章惇罵道:「舒亶的吐沫星子,你也要吃下去嗎?」

  元祐元年(1085),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任相,盡廢新法。蘇軾連升三級,為翰林學士。章惇被貶知汝州。蘇軾寫信予以安慰,即此《致子厚宮使札》。歸隱田園,正是我輩的理想生活,「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爾」?

  元祐八年(1092),宋哲宗親政,改革派得勢,章惇東山再起,瘋狂報復,大小之臣,無一得免。他甚至勸宋哲宗將去世的司馬光掘墓鞭屍。對知心朋友,整治得格外「細膩」。蘇轍先貶汝州,後貶儋州。「蘇子瞻謫儋州,以瞻與儋字相近也。子由謫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黃魯直謫宜州,以宜字類直字也。」都是章惇的「惡作劇」。章惇不允許蘇氏弟兄居官衙,不允許租民居,簡直要讓他們露宿街頭。

  東坡在惠州,做詩曰:「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傳至京師,子厚看老友在逆境中仍能安穩快活,心中極為不爽,就再貶他到海南。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蘇軾到了海南,照樣其樂無窮。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突然病逝。章惇堅決反對徽宗即位:「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徽宗登基,立即把章惇罷相,貶到雷州。

  蘇軾遇赦放還。章惇之子章援為蘇軾門生,擔心父親遭到報復,向恩師寫信求情,哀婉悽涼,不亞於李密的陳情表。東坡讀了,哈哈大笑:「好文章!有司馬遷之風!」

  東坡立刻回信:「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他還熱心地為章惇提供在嶺南的生活經驗,並贈送海外新作《續養生論》,指導章惇「練氣功」。

  蘇東坡收到了章惇送來的一切折磨,唯獨沒收到恨意。《宋史》將章惇列入「奸臣」。蘇軾則說:「子厚奇偉絕世,自是一代異人。至於功名將相,乃其餘事。」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東坡先生簡直是笑口常開、肚大無邊的彌勒佛下凡。

  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蘇軾病逝於歸途。「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諮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次年六月,蘇軾葬於汝州郊城縣釣臺鄉嵩陽峨眉山。

  四年後,章惇逝於嶺南雷州,無聲無息。

  「墨禪」者當屬誰?

  章惇對書法相當自負,自謂「墨禪」。黃伯思《東觀餘論》盛讚惇書:「雖精巧不迨唐,而筆勢超越,意出褚(褚遂良)、薛(薛稷)上,暮年愈妙,一以魏晉諸賢為則,正者殊類逸少(王羲之)。」

  有人說,章子厚日臨《蘭亭》一本。東坡聽了,不以為然:「臨摹者非自得,章七終不高爾。」

  無機心之人,方有無機心之書。可冠以「墨禪」者,乃蘇軾而非章惇。黃庭堅說:「東坡獨以翰墨妙天下,蓋其天資所發耳。觀其少年時字畫,已無塵埃氣,哪得老年不造微入妙也?」世人以「尚意」名宋代書風,言黃、米則可,言蘇東坡則不可。東坡之書,一點一畫,均從胸襟自然流淌出來,乃「尚心」——無心之心也!

如果您喜歡本期內容,請點擊右上角「···」按鈕,然後「分享到朋友圈」,讓大家一起來學習。

您可以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相應內容:「篆刻史」、「書法十講」、「二十四孝圖」。

相關焦點

  • 蘇軾手札全集,這才是「我書意造本無法」!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道大餐 欣賞蘇軾手札全集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蘇東坡如何從「我書有法」 一步步走向「我書意造本無法」的 東武帖
  • 書為心畫,北宋「尚意」書法的領軍人物——蘇軾
    一般人都認為蘇軾的思想並受之於儒家與老莊,認為蘇軾失意時,能夠「超然物外」,混跡於漁樵,雖終老海外亦自不懼。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放達行為不過是皮相之見,任何人都有苦悶時尋找慰藉與解脫的傾向,真正的莊子思想是徹底不欲為「太廟之牛」的!
  • 蘇軾佛教治心養氣與其書法之氣的建構
    黃庭堅和蘇轍皆可謂蘇軾最為親近之人,一者為其愛弟,一者為其摯友,且二者皆好佛參禪,精通佛理,他們的思想主張與蘇軾應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們可知,蘇軾在「治心養氣」方面亦有一定地推崇。加上蘇軾本人更是喜好佛事,參悟佛理,清和其心,調暢其氣,因而,最後臻於物我兩忘,超然恣曠,逍遙自得,安之若素的佛家境界。
  • 29· 札木合之死
    金國人鼓動蒙古部和克烈部結盟對抗塔塔兒人,儘管塔塔兒人是女真人的傳統盟友,但女真人擔心他們已經羽翼豐滿。鐵木真邀請脫幹鄰勒一起出兵,沒想到這一戰役幾乎讓塔塔兒部整體覆滅。戰役之後他們一起得到金主的封賞,脫斡鄰勒得到王汗的稱號,而鐵木真得到了札兀惕忽裡即部族統領的襄封,表明金主正式承認鐵木真為蒙古部的部長和統率全體蒙古的首領。這一勝利讓鐵木真的軍力、物資和人口大增。他的勢力開始超過札木合。
  • 蘇軾蘇轍的周至情緣
    還大膽的手書了《書太宗皇帝急就章》。蘇轍在京也十分想往終南上清太平宮,見寄兄軾四詩後,作有《和子瞻讀道藏》,《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轍人雖在汴京,心早已飛向終南上清太平宮了。但在和兄軾詩中,也自稱在京研讀《老子》,《莊子》了。十二月十五日,終南上清太平宮西測的南溪堂,初降微雪,雪映宮殿,氣象萬千,蘇軾作詞,後人意為(雪映宮即上清太平宮)之俗稱。
  • 蘇軾 : 手札要有內涵和個性
    歷來對他評價頗高,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蘇軾曾遍學晉、唐、五代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蘇軾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 張明傑:蘇軾尺牘《董侯官帖》在日本的流傳
    上虞羅振玉觀於海東之二蘇仙館寓齋中,並題記。」丁巳年即1917年,為羅振玉避難京都後的第七年。羅氏將該尺牘與《三希堂法帖》和《渤海藏真帖》對勘後,認為「此卷為勝」。長尾甲在長跋中稱:「論書者稱蘇、黃、蔡、米為宋四家。蘇書胎息右軍,出入率更、北海、平原、少師,剛健婀娜,尤饒姿致,宜矣論者以蘇為四家之冠也。
  • 讀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有感(上)
    《上神宗皇帝書》寫於蘇軾三十六歲,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類似於現在審判案件的判官還掛職了個開封府類似的職位,職位並不算高。當時正直王安石變法的第三年,青苗法、均輸法等新的改革舉措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正在給帝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傷害,而銳意改革的年輕皇帝卻一意孤行,帝國仿佛危在旦夕,司馬光等大儒或遭貶黜或遭流放,作為關心國家熱愛人民的有志青年,蘇軾難掩內心焦慮,思慮再三,反覆撕稿,寫成《上神宗皇帝書》,洋洋灑灑三千餘字,上書皇帝,表達內心之所想。
  • 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
    作者:鄒建雄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他在《評草書》中說:「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 就是說,書法創作之初的心態要「無意」於書之工拙,才能盡情揮灑,充分發揮書者的才情和潛能,才能使創作達到最佳的境界。
  • 蘇軾30歲到66歲書法高清尺牘合集
    光光蘇軾一人的重要墨跡,就有近30件。 更多的則是各類尺牘, 從1065年,蘇軾30歲時所書的《寶月帖》, 到1101年,蘇軾66歲時所書的《
  • 詩詞丨蘇軾: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見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這是蘇軾被廣為流傳的一句經典名言。蘇軾七歲知書、十歲能文,被鄉親鄰居們誇讚為神童。於是,蘇軾難免有點志得意滿,就隨手寫了一副對聯「遍識天下字,讀盡人間書」,還將它張貼在書房門口。有一次,一個老人來家裡作客,看到了門上的對聯,就從袖筒中抽出一本書向蘇軾討教。
  • 顏體楷書的佳作,書風大氣磅礴,卻被米芾視為「醜書」
    不過,顏真卿不單單是行書奇美,他的楷書同樣驚豔絕倫,他位列「楷書四大家」之一,獨創的顏體楷書影響了後世很多書法家,如柳公權、蘇軾、黃庭經、劉墉、翁同龢等人,都是學的顏真卿。顏真卿的書法以端莊秀美、沉厚雄健著稱,字裡行間裡流露出的是凜然正氣,他是書品與人品完美融合的典範,代表的是盛唐藝術的最高成就。
  • 嶽飛三札,千古英雄之人格寫照
    《嶽飛三札》——《續汝帖》刻四「南宋名臣書」同樣大殺功臣的朱元璋卻有贊語:「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鳳墅帖》裡的嶽飛行書    嶽飛的小楷已欣賞不到,但在《鳳墅帖》裡可看到嶽飛剛勁儒雅的行書。    《鳳墅帖》由曾宏父刻於南宋嘉熙、淳祐年間(1237-1252年),距嶽飛被害剛好一百年,收嶽飛三札。    《與通判學士帖》:    「飛諮目啟上。通判學士即日伏惟。
  • 插花起舞為公壽 蘇軾為何兩書《醉翁亭記》?
    壹歐公慧眼識英才歐陽修是蘇軾童年時期的偶像,蘇軾七八歲時從啟蒙老師張易簡那裡得知了歐陽修的事跡,不禁心生嚮往。此後蘇軾經常一邊誦讀歐公的詩詞文章,一邊想像他的樣貌行事,甚至夜晚還與他夢中相見,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嘉祐二年(1057年),年近半百的老蘇帶著東坡兄弟進京趕考。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蘇軾篇)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皆有建樹。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書法,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 蘇軾最全全集:60副
    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鬱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精氣盤鬱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此兩帖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
  • 蘇軾:初秋,午後,「讀盡床頭幾卷書」的愜意,誰懂?
    元豐元年的初秋,清風徐徐,忙碌不已的蘇軾,在這個午後,享受到了難得的清閒,品味到了久違的愜意,拿起枕邊的幾卷書,隨手翻閱,一篇《南鄉子·自述》便在蘇軾的筆尖緩緩流淌而出。白居易在他的《舒員外遊香山寺大誇勝事題長句以增之》中寫道,「白頭老尹府中坐,早衙才退晚衙催」。此時的蘇軾,很顯然沒有「白頭老尹」的忙碌,因為晚衙無事,蘇軾得以半日清閒,可以「讀盡床頭幾卷書」。「搔首賦歸歟」,讀書讀到動情處,便不覺想起了《論語·公冶長》中的句子,「子在陳曰:『歸歟,歸歟!
  • 蘇軾的藝術觀察論:觀萬物之變
    在藝術觀察過程中,蘇軾提出的第一個基本要求即「觀物要審」,在《書黃筌畫雀》一文中,蘇軾寫道:黃筌畫飛鳥,頸足皆展。或曰:「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驗之,信然。乃知觀物不審者,雖畫師且不能,況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
  • 蘇軾這首《臨江仙》,究竟寫的是淡泊之心還是消極之情?
    蘇軾歷來以樂觀曠達的形象留存於後世讀者的心中,數不清的人以蘇軾為榜樣去笑對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來試圖獲取一個別樣的人生。蘇軾的達觀自然是令人十分羨慕和欽佩,但是他的惆悵憂傷的作品亦不在少數。可以說蘇軾是一個矛盾體,他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愁苦,但他總是試圖謀求超脫,通過頓悟消解愁苦的方式來傳達出對人生的積極的思考,儘管有時這種嘗試不能獲得成功。他的這首《臨江仙》似乎就是這種矛盾的產物,以至於後世的讀者產生了不小的爭論。有人說這首詞展現了蘇軾在被貶時期的淡泊超脫,也有人說它是蘇軾無可奈何的消極情緒的流露,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