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年紀大後,許多人都會出現足跟痛的問題,尤其是中老年人。經常足跟痛的人群,主要表現為雙腳後跟經過長時間的站立、行走、運動後,就會感到針刺感的疼痛,休息後則會得到緩解。
足後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的情況以中老年人群為多,因其腱膜勞損或發生退行性改變,故而會出現骨刺、骨膜炎等情況。從中醫的角度認為,足跟痛多數為腎虛或肝腎陰虛。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走足心…… 別入跟中 ——《黃帝內經》
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部,穿行於足跟部。而腎主骨,肝主筋,足部筋骨失於濡養,主要的原因便是中老年人隨著年紀的增大,出現肝腎陰虛的情況。
足跟痛的情況主要以腎虛為主,腎之精血虧虛,故而足跟骨髓失於濡養,出現酸痛、無力等症狀;此外,肝藏血,如出現過度勞累或感受風寒溼邪後,肝之氣血則會瘀滯經絡不通,導致筋脈失於濡養,出現足跟痛的症狀。
是主腎所生病者... ...足下熱而痛 ——《靈樞·經脈》
如何改善足跟痛
改善足跟痛的問題,首先要疏通腎經的氣血——
1、白朮泡腳
出現足跟痛或骨刺等人群,可以白朮煎湯後,倒入熱水中,每晚泡腳。
此方源於《本草綱目》治牙痛之證,適用於骨刺人群。
白朮味甘微苦,入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等作用,善於治療嘔吐、水谷不化、洩利等各類水溢之症。
而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且腎主水。而骨刺的主要原因為骨髓不受制約而外溢。
白朮緩解骨刺的原理即以脾土克腎水,約束骨髓的外溢生長。
2、足部鍛鍊
(1)勤踮腳
中醫認為「每日七踮百病消」,經常踮腳可以通暢足少陰腎經之氣血流通,滋養腎陰,有助於緩解足跟疼痛。
(2)毛巾拉伸
經常足跟痛的人群,可以拿一條毛巾放置腳掌前端,做拉伸運動,每次10下,重複幾組,可以恢復足部筋膜彈性,從而緩解疼痛。
3、穴位按摩
(1)湧泉穴
湧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之井穴,位於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經常按揉湧泉穴,可以幫助腎經重組,改善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足跟痛、腰膝酸軟、足心熱等問題,且能改善失眠、頭痛、口燥咽乾等問題。
(2)太溪穴
太溪穴歸屬於足少陰腎經,為其原穴和輸穴,位於足內側,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該穴為腎經之開端,對於腰脊痛、手腳冰涼、內踝腫痛等問題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經常按揉足部兩穴,以有微熱酸脹感為宜,堅持一段時間後,足跟痛問題會有明顯改善。
4、 選擇合適的鞋子
在平時,儘量選擇合腳舒適的鞋子,鞋子不要過硬,建議軟些;也不要過薄,鞋跟2~3釐米為宜。
此外可使用足跟墊、坡跟鞋,在平時重心稍向前移,可緩解足跟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