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西方缺失」危險並非源自中國崛起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參考消息

約瑟夫·奈:「西方缺失」危險並非源自中國崛起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9日在美國外交學者網站發表文章稱,「西方缺失」的危險來自其自身,而不是中國的崛起。文章編譯如下:

上個月,當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並就中國的崛起發出警告時,他遭到了相當多歐洲人的質疑。然而,中國是在這個一年一度的會議上被提及最多的國家。今年會議的主題是「西方缺失」——一種對於西方衰落的普遍不安。許多歐洲人存在一種過度的西方衰落的心態。

▲資料圖片: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新華社發 沈霆 攝)

這個主題並不新鮮。奧斯瓦爾德·施彭格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西方的沒落》。在冷戰期間,美國的專家和政客經歷過信奉衰落論的周期。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許多人認為西方獲得了勝利。

現在,一些現實主義者認為,中國的崛起預示著一場將世界撕裂的衝突。但此類悲觀的預測建立在誇大中國實力和西方劣勢的基礎上。

除了經濟規模以外,美國還擁有其他很多優勢。一是地理位置,我們的邊境另一邊是海洋和友好鄰國;能源是另一個優勢,頁巖氣革命把美國從一個能源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美國還擁有人口優勢,在今後15年裡,我們的勞動力很可能會增加5%。

美國一直處於關鍵技術開發的最前沿,西方的研究型大學在高等教育中也佔據主導地位。不過中國正在大力投資研發,如今在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一些領域很有競爭力。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中國的技術挑戰。

簡而言之,美國和西方仍然握有好牌,但歇斯底裡可能導致我們把牌打臭。扔掉我們的聯盟和國際機構這些王牌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另一個錯誤是試圖切斷所有入境移民的通道。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話來說,美國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將他們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重新組合在一起。如果民粹主義導致西方扔掉它手中的聯盟和開放性這些好牌,那麼李光耀就可能說錯了。

「西方缺失」的危險更多地來自我們自己信心的喪失和民粹孤立主義在國內的崛起,而不是中國在外面的崛起。

相關焦點

  • 戈鯤化,哈佛大學的首位中國教授
    這是便是哈佛燕京學社及燕京圖書館所在地,被譽為北美漢學研究重鎮與中國文化傳播在海外的道場,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大學與美國大學交流的典範。回望歷史,早在1929年,司徒雷登先生成功說服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作,遂成立了哈佛燕京學社,並設立燕京學社北平辦事處。
  • 前哈佛教授稱TikTok是中國報復西方的鴉片
    近日,一名曾在哈佛和牛津等西方名校擔任歷史學教授、並供職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資深學者,為美國彭博社撰寫了一篇讓人非常震驚的文章。彭博社給出的介紹顯示,他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這兩所西方世界的名校教授歷史學,目前他則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旗下的胡佛研究院擔任資深研究員。
  • 中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為數不少,與美國終身教授有何不同?
    哈佛大學美國的終身教授美國是最早實行「終身教授」制度的國家之一,也是對終身教授保持崇高敬意的國家。終身教授在上課中國的教授制度改革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學面臨新一輪制度改革,國內有些大學大量引進西方國家的人事制度,有些大學甚至全盤引入美國的人事制度
  •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先生」傅高義:經濟特區是中國發展的...
    他時刻關注著世界的動向,還聯合其他專家學者等發出公開信和聲明,呼籲美國與中國加強對話合作。作為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原主任,傅高義研究中國已經長達一甲子。這位中國的老朋友,見證並記錄了中國經濟特區的演變,撰寫了《鄧小平時代》《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等著作,被稱為「中國先生」。
  • 深切緬懷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Ezra F.Vogel)
    紀念傅高義教授,1930-2020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日表示,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逝世,享年90歲。
  •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中國作為一個神奇的東方國度,本就對於外界保持著它的神秘與神奇。中國速度也是一度被世界關注,甚至震驚於這樣的奇蹟。中國在上個世紀以前,一直以貧窮落後、戰亂紛爭的面貌在世界上存在,能夠如此快速地脫胎換骨,這足以證明中國這個國家潛在的能量,只是一直在靜待一個可以爆發的時機,一鳴驚人的能量被很多人所忽視。這也以至於讓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感嘆道,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根本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中國一直在默默地努力,在別人忽略的情況下蓬勃發展,明珠終究不會黯然失色。
  • 西方缺失:歐洲反思與全球變局
    2月10日發布的題為「西方缺失」(Westlessness)的年度《慕尼黑安全報告》,主辦方著重從歐洲的視角討論「西方」作為一戰後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中心,其影響力是否正在弱化?報告列舉了西方內部的矛盾及其與外部的衝突,感嘆世界變得越來越不西方了,而西方本身也變得不那麼西方了,從而提出「西方缺失」這個概念。
  • 哈佛教授說:「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
    這是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裡森的講話:中國發展得太快,美國連震驚的時間都沒有。原文大意是這樣的:哈佛教授:艾裡森我在北卡羅蘭羅萊納州長大的,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要把盤子裡的食物都吃乾淨,因為中國還有很多人吃不上飯,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人們還在溫飽線上增長。
  • 中國崛起有多偉大?哈佛院長講述的故事令人感動,年輕人必須知道
    很多年輕人可能對於中國的發展並沒有太多的感受,但對於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有極深的體驗,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又遭到了列強的燒殺搶掠和多年的侵略戰爭,中國在1949年之前都是非常屈辱的,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走上了艱苦的發展道路。
  • 美國將不再是超級強國?哈佛專家終於承認了:中國已經崛起
    連帶使諸多國家經濟受創,尤其對美國影響巨大,已達到1440萬人確診。對於有說法稱疫情恐使美國不再是超級強國,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美國國際事務教授沃爾特(Stephen M.Walt)即認為,美國將不再是超級強國。據《中評社》5日報導,沃爾特(Stephen M.
  • 「西方缺失」折射多邊主義大勢
    今年的慕安會主題是「西方缺失」,而與會歐美國家之間的互動,也似乎在證實這一趨勢。  缺失的是信賴和前景  「西方缺失」這個抓人眼球的主題直接闡述了西方國家的擔憂。慕安會主席沃爾夫岡·伊申格爾表示,如今西方陣營正在變得不那麼「西方」,世界也沒那麼「西方」了。
  • 哈佛大學教授透露:能成為學霸的孩子確實有共同點,但並非智商高
    但是哈佛大學工商學院的柯偉林教授告訴你,能成為學霸的孩子並不是靠的高智商。哈佛大學教授透露:能成為學霸的孩子確實有共同點,但並非智商高!經過研究得出結論,這位哈佛大學教授發現,可以成為學霸的孩子,確實有著共同的特點,假如家長可以抓住時機的培養,培養出一個學霸孩子也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對於哈佛大學來說,成千上萬的學生就是他們最好的研究對象,特別是學校裡的頂尖學霸。
  • 田飛龍:歐洲已經直面「西方缺失」,美國還在幻想
    會議的主題是「西方缺失」,這是比美國更加誠實的歐洲人的思考和焦慮,是一種現實主義和對話主義的國際關係思維。 相比美國對全球霸權的依賴和留戀,剛剛經歷英國脫歐的歐洲更加從容和超脫,對世界體系的實力變遷與秩序更替有著更好的心理適應性。「西方缺失」是一個顯著的國際政治事實,對這一事實的不同理解和應對,構成了當代國際關係與國際法鬥爭的基本格局。 西方何以缺失?西方怎麼辦?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國籍,入美國國籍成哈佛終身教授
    尹希是我國培養出的物理學天才,18歲便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更是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但是曾承諾報效祖國的他卻放棄了中國國籍,在美國結婚生子,面對媒體的詢問,表示暫時沒有回國的打算。 那麼為什麼我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外學習之後就不願意回國發展了呢?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圈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 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怎麼樣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的哈佛大學,它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院校,能夠考入哈佛大學的都不是一般人,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這些人都是得到上天眷顧的天才,確實讓人十分的羨慕,如果能夠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之後,32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 中國對美打「鴉片戰爭」?哈佛教授:TikTok是報復西方的精神毒藥
    近日,一名曾經在哈佛和牛津名校擔任歷史學教授並且目前供職於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的資深學者,從一個奇特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美國政府一定要封禁Tik Tok。他認為,這是中國報復西方的「鴉片」,凸顯了「中國人的帝國主義野心」。 這名叫尼爾·弗格森的學者,是美國歷史學界的資深專家之一。
  • 哈佛大學年高德劭的終身正教授帶你做生物醫學科研!
    京領藤校科研醫學健康類不僅邀請到了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還是癌症數據領域世界領軍人物——喬凡尼·帕瑪強尼Giovanni Parmigiani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終身正教授哈佛大學 Dana Farber 癌症研究所人口科學副主任擁有 7 項世界級專利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研究領域:模型與軟體;精準醫療與基因數據;貝葉斯模型與計算作為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Parmigiani教授將親自帶領中國青少年完成項目!
  • 「西方缺失」的真正缺失
    新華社德國慕尼黑2月16日電題:「西方缺失」的真正缺失新華社記者任珂 張遠在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會議主題「西方缺失」成為焦點話題。按照主辦方的說法,「西方缺失」是指一種被廣泛感受到的不安,這種不安源於「西方」持久目標的不確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場的缺失。然而,西方真正缺失的,其實並不完全是西方精英們所感嘆的那些「缺失」。
  • 深度扒皮:哈佛大學醫學院這回在中國身上,算是徹底砸牌子了
    這篇哈佛大學的論文,隨後被美國廣播公司進行了「獨家」報導,並在美國CNN、英國BBC等一眾西方主流媒體「無腦」地跟進下,在境外輿論場迅速傳播開來,進而引來了想將美國政府防疫失職的責任推卸給中國的美國總統川普及其支持者,以及一直想要抹黑中國的「港獨」「臺獨」勢力的瘋狂擴散。
  •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生前著有《鄧小平時代》 2020-12-22 1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