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魏婧宇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東流入海,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澆灌出華夏五千年文明。從《詩經》中的蒹葭關雎開始,歷代詩人吟詠黃河,留下無數名篇佳句。詩歌灑落黃河邊,輕輕拾起佳句篇篇,串聯起千年文脈悠長。
和林格爾東漢古墓壁畫
秦漢月明照雲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至黃土高原、河套平原地區,形成一道蜿蜒的「幾」字灣。在「幾」字灣的東北方,黃河以北、陰山以南有一片土默川平原,這裡曾經屬於秦漢時期的雲中郡。如今的雲中故城,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
據史書記載,趙武靈王曾在黃河西岸築城,但城池崩塌,後經佔卜選擇在陰山腳下的河曲地區築城。在這裡,趙武靈王於白天看到天鵝在空中翱翔,天鵝下方放射出燦爛的光芒,他認為是築城的吉地,並為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雲中」。
秦朝設置三十六郡,其中就有雲中郡。漢朝將秦時設置的雲中郡一分為二,東北部改設定襄郡,西南部仍為雲中郡,管轄範圍東起今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西境,西至包頭市古城灣,郡治仍在雲中城。
歷經秦漢風雲的雲中郡,上演了許多金戈鐵馬的故事,也成為邊塞詩歌中感慨或追憶的對象。
「黃驄少年舞雙戟,目視旁人皆闢易。百戰曾誇隴上兒,一身復作雲中客。」雲中郡寄託著英武少年遠赴塞外建功立業的豪情。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壯士暮年,回望少年張狂,那時「會挽雕弓如滿月」,也曾「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如今雖身老但志不衰,仍然渴望赴雲中建功立業。
「羊馬群中覓人道,雁門關外絕人家。昔時聞有雲中郡,今日無雲空見沙。」戰士會老,詩人會老,雲中郡也抵不過時間的衝刷。幾經戰亂,雲中郡漸漸被黃沙掩埋,成為久遠的回憶。
談到古郡雲中,總少不了殺氣橫、百戰場、黃塵漫路飛等描述。確實,背靠陰山、面朝黃河的雲中郡,自古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但這裡也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的前線,狼煙四起外,這裡還有另一番景象: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城鎮一片繁榮。
這樣的景象,在一座漢墓壁畫中被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20世紀70年代,在雲中郡故地、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出土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墓主人是負責管理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最高軍政長官「護烏桓校尉」。雖然他的名字並沒有保留下來,但一幅幅精美的壁畫講述了他從「舉孝廉」到「致仕」的人生軌跡。壁畫中有他為官的繁陽、寧城、離石等府縣,上百人的馬隊,繁華的街道,也有遠道而來進行貿易的騎士和表演雜耍的舞者。
金明池夜景
河洛文脈此地留
黃河穿越晉陝大峽谷,向東一轉,流到了洛陽。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名勝古蹟眾多,留下的詩詞同樣眾多。
洛陽牡丹天下聞名,北宋詩人範純仁說:「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糾紛。」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後,洛陽建起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到唐代白馬寺已經衰敗,詩人張繼在這裡投宿時,不禁感慨「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遊覽龍門奉先寺,杜甫題詩道:「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有太多詩人在洛陽留下詩歌,也有太多詩人的一生都與洛陽牽絆。
洛陽是白居易的終老之所,他在洛陽度過了人生最後的近20年,並葬在了龍門東山琵琶峰。白居易留下的3000多首詩中,描寫洛陽的就有800多首。白居易曾在洛陽過著閒適的生活,他寫道:「洛陽堰上新晴日,長夏門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樹歇,七年此地作閒人。」白居易安家在履道坊,不遠處的集賢坊住著朋友裴度,二人經常往來。白居易賦了許多詩,如「洛川汝海封畿接,履道集賢來往頻。一復時程雖不遠,百餘步地更相親」「風吹楊柳出牆枝,憶得同歡共醉時。每到集賢坊地過,不曾一度不低眉」。
與「長恨歌主」白居易並稱的「秦婦吟才子」韋莊,也對洛陽有著深刻的回憶,這裡是他回不去的精神故鄉。唐末戰亂之時,韋莊顛沛流離,到江南避難後再也沒有回到洛陽,只能在詩詞中回憶洛陽春色。「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韋莊憶起的魏王堤,白居易的詩中也曾出現過。「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同樣是春天的魏王堤,在白居易詩中一片生機盎然,卻勾起了韋莊的滿腹愁緒。
洛陽是許多詩人的故鄉,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了能儘快重返洛陽,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思念家鄉親人,王灣寄一封家書「歸雁洛陽邊」;王昌齡送別友人時,不忘請友人轉告洛陽親友,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漂泊在江南的韋莊,也渴望回到洛陽,可他卻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不是流連他鄉而忘返,而是王朝衰敗、有家難回的鬱結。
千百年來,詩歌不斷豐富著洛陽的性格。如今,以詩歌講述洛陽的傳統還在繼續,每年在洛陽舉辦的龍門詩會,仍在傳承著河洛文脈。
夢華飄溢伴汴京
如果能夠穿越回古代,你會選擇回到何時?是縱橫捭闔的春秋戰國,還是輝煌燦爛的大唐盛世?
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妨去北宋時的開封看看。「一城宋韻半城水,夢華飄溢伴汴京」,北宋時期的汴梁城環境優美、文化繁榮,娛樂業也很發達。
開封自古水陸交通便利。戰國時期,魏惠王下令開鑿鴻溝,引黃河水在大梁(今開封)附近南下,最終直達淮河,形成了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的人工運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通濟渠是大運河中重要的一段,當時的汴州(今開封)正位居通濟渠的咽喉處。
開封城外不僅有黃河,還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水貫都」,兩岸河堤綠樹紅花、風光無限。北宋詩人黃裳在《登汴堤》中寫道:「楊花榆莢衛行人,十裡遙堤一色春。」與黃裳同時期的詩人孔平仲同樣行走在汴堤,有感而發創作了《汴堤行》。不過使他感觸的不是汴堤春色,而是這裡繁忙的漕運。「波間交語船上下,馬頭揖別人南北。日輪西入鳥不飛,從古舟車無斷時。」
北宋時期的開封城內同樣水系發達,形成眾多湖泊,有些成為皇家御苑,有些發展為市民遊玩的佳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金明池。金明池是「東京四苑」之一,原為皇家軍事重地,後來演變為一處皇家與民同樂的水上園林。開封市文物部門2005年對金明池地下遺址進行勘探,發現金明池的面積約有156公頃,相當於兩個北海公園的大小。
據記載,金明池雖為皇家林苑,但會在每年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開池」,任士庶遊玩。王安石形容「開池」之際金明池的熱鬧,曾寫道:「臨津豔豔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金明池在「開池」之時,會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其中最有人氣的項目,當屬龍舟競標。《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遇大龍船出,及御馬上池,則遊人增倍矣。」王直方的《上巳遊金明池》一詩也反映了金明池龍舟賽的盛況:「遊絲墮絮惹行人,酒肆歌樓駐畫輪。鳳管遏回雲冉冉,龍舟衝破浪粼粼。」在北宋滅亡後,金明池迅速荒廢,南宋人寫詩憑弔舊事時,常憶起金明池。「卻憶金明三月天,春風引出大龍船。二十餘年成一夢,夢中猶記水鞦韆。」金明池的繁華已成泡影,詩人只剩對故國舊都的思念。
詩歌為我們開啟了時光隧道,穿越至千年之前的黃河岸邊,感受到北宋時期開封的繁盛。雖不曾與詩人們談詩論道、遊賞他們所描繪的開封美景,但在詩歌的世界中,今人已神飛八千裡,汴河堤上走,金明池邊遊。
來源:半月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