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詩」天上來

2020-12-23 南通市人民政府

半月談記者 魏婧宇

黃河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東流入海,滋養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澆灌出華夏五千年文明。從《詩經》中的蒹葭關雎開始,歷代詩人吟詠黃河,留下無數名篇佳句。詩歌灑落黃河邊,輕輕拾起佳句篇篇,串聯起千年文脈悠長。

和林格爾東漢古墓壁畫

秦漢月明照雲中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至黃土高原、河套平原地區,形成一道蜿蜒的「幾」字灣。在「幾」字灣的東北方,黃河以北、陰山以南有一片土默川平原,這裡曾經屬於秦漢時期的雲中郡。如今的雲中故城,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託克託縣。

據史書記載,趙武靈王曾在黃河西岸築城,但城池崩塌,後經佔卜選擇在陰山腳下的河曲地區築城。在這裡,趙武靈王於白天看到天鵝在空中翱翔,天鵝下方放射出燦爛的光芒,他認為是築城的吉地,並為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雲中」。

秦朝設置三十六郡,其中就有雲中郡。漢朝將秦時設置的雲中郡一分為二,東北部改設定襄郡,西南部仍為雲中郡,管轄範圍東起今烏蘭察布市卓資縣西境,西至包頭市古城灣,郡治仍在雲中城。

歷經秦漢風雲的雲中郡,上演了許多金戈鐵馬的故事,也成為邊塞詩歌中感慨或追憶的對象。

「黃驄少年舞雙戟,目視旁人皆闢易。百戰曾誇隴上兒,一身復作雲中客。」雲中郡寄託著英武少年遠赴塞外建功立業的豪情。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壯士暮年,回望少年張狂,那時「會挽雕弓如滿月」,也曾「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如今雖身老但志不衰,仍然渴望赴雲中建功立業。

「羊馬群中覓人道,雁門關外絕人家。昔時聞有雲中郡,今日無雲空見沙。」戰士會老,詩人會老,雲中郡也抵不過時間的衝刷。幾經戰亂,雲中郡漸漸被黃沙掩埋,成為久遠的回憶。

談到古郡雲中,總少不了殺氣橫、百戰場、黃塵漫路飛等描述。確實,背靠陰山、面朝黃河的雲中郡,自古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但這裡也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的前線,狼煙四起外,這裡還有另一番景象:各民族百姓安居樂業,城鎮一片繁榮。

這樣的景象,在一座漢墓壁畫中被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20世紀70年代,在雲中郡故地、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出土了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墓主人是負責管理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最高軍政長官「護烏桓校尉」。雖然他的名字並沒有保留下來,但一幅幅精美的壁畫講述了他從「舉孝廉」到「致仕」的人生軌跡。壁畫中有他為官的繁陽、寧城、離石等府縣,上百人的馬隊,繁華的街道,也有遠道而來進行貿易的騎士和表演雜耍的舞者。

金明池夜景

河洛文脈此地留

黃河穿越晉陝大峽谷,向東一轉,流到了洛陽。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名勝古蹟眾多,留下的詩詞同樣眾多。

洛陽牡丹天下聞名,北宋詩人範純仁說:「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糾紛。」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後,洛陽建起第一座官辦寺院白馬寺,到唐代白馬寺已經衰敗,詩人張繼在這裡投宿時,不禁感慨「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洛陽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遊覽龍門奉先寺,杜甫題詩道:「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有太多詩人在洛陽留下詩歌,也有太多詩人的一生都與洛陽牽絆。

洛陽是白居易的終老之所,他在洛陽度過了人生最後的近20年,並葬在了龍門東山琵琶峰。白居易留下的3000多首詩中,描寫洛陽的就有800多首。白居易曾在洛陽過著閒適的生活,他寫道:「洛陽堰上新晴日,長夏門前欲暮春。遇酒即沽逢樹歇,七年此地作閒人。」白居易安家在履道坊,不遠處的集賢坊住著朋友裴度,二人經常往來。白居易賦了許多詩,如「洛川汝海封畿接,履道集賢來往頻。一復時程雖不遠,百餘步地更相親」「風吹楊柳出牆枝,憶得同歡共醉時。每到集賢坊地過,不曾一度不低眉」。

與「長恨歌主」白居易並稱的「秦婦吟才子」韋莊,也對洛陽有著深刻的回憶,這裡是他回不去的精神故鄉。唐末戰亂之時,韋莊顛沛流離,到江南避難後再也沒有回到洛陽,只能在詩詞中回憶洛陽春色。「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韋莊憶起的魏王堤,白居易的詩中也曾出現過。「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同樣是春天的魏王堤,在白居易詩中一片生機盎然,卻勾起了韋莊的滿腹愁緒。

洛陽是許多詩人的故鄉,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為了能儘快重返洛陽,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思念家鄉親人,王灣寄一封家書「歸雁洛陽邊」;王昌齡送別友人時,不忘請友人轉告洛陽親友,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漂泊在江南的韋莊,也渴望回到洛陽,可他卻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不是流連他鄉而忘返,而是王朝衰敗、有家難回的鬱結。

千百年來,詩歌不斷豐富著洛陽的性格。如今,以詩歌講述洛陽的傳統還在繼續,每年在洛陽舉辦的龍門詩會,仍在傳承著河洛文脈。

夢華飄溢伴汴京

如果能夠穿越回古代,你會選擇回到何時?是縱橫捭闔的春秋戰國,還是輝煌燦爛的大唐盛世?

如果拿不定主意,不妨去北宋時的開封看看。「一城宋韻半城水,夢華飄溢伴汴京」,北宋時期的汴梁城環境優美、文化繁榮,娛樂業也很發達。

開封自古水陸交通便利。戰國時期,魏惠王下令開鑿鴻溝,引黃河水在大梁(今開封)附近南下,最終直達淮河,形成了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流域的人工運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通濟渠是大運河中重要的一段,當時的汴州(今開封)正位居通濟渠的咽喉處。

開封城外不僅有黃河,還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水貫都」,兩岸河堤綠樹紅花、風光無限。北宋詩人黃裳在《登汴堤》中寫道:「楊花榆莢衛行人,十裡遙堤一色春。」與黃裳同時期的詩人孔平仲同樣行走在汴堤,有感而發創作了《汴堤行》。不過使他感觸的不是汴堤春色,而是這裡繁忙的漕運。「波間交語船上下,馬頭揖別人南北。日輪西入鳥不飛,從古舟車無斷時。」

北宋時期的開封城內同樣水系發達,形成眾多湖泊,有些成為皇家御苑,有些發展為市民遊玩的佳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金明池。金明池是「東京四苑」之一,原為皇家軍事重地,後來演變為一處皇家與民同樂的水上園林。開封市文物部門2005年對金明池地下遺址進行勘探,發現金明池的面積約有156公頃,相當於兩個北海公園的大小。

據記載,金明池雖為皇家林苑,但會在每年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開池」,任士庶遊玩。王安石形容「開池」之際金明池的熱鬧,曾寫道:「臨津豔豔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金明池在「開池」之時,會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其中最有人氣的項目,當屬龍舟競標。《東京夢華錄》記載:「每遇大龍船出,及御馬上池,則遊人增倍矣。」王直方的《上巳遊金明池》一詩也反映了金明池龍舟賽的盛況:「遊絲墮絮惹行人,酒肆歌樓駐畫輪。鳳管遏回雲冉冉,龍舟衝破浪粼粼。」在北宋滅亡後,金明池迅速荒廢,南宋人寫詩憑弔舊事時,常憶起金明池。「卻憶金明三月天,春風引出大龍船。二十餘年成一夢,夢中猶記水鞦韆。」金明池的繁華已成泡影,詩人只剩對故國舊都的思念。

詩歌為我們開啟了時光隧道,穿越至千年之前的黃河岸邊,感受到北宋時期開封的繁盛。雖不曾與詩人們談詩論道、遊賞他們所描繪的開封美景,但在詩歌的世界中,今人已神飛八千裡,汴河堤上走,金明池邊遊。

來源:半月談網



相關焦點

  • 我們的幸福河詩詞賞析之《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李白(唐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詩詞賞析: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表現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波折後,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
  •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賞析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唐]
  • 黃河的源頭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兩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解讀詩詞曲·唐詩·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從遐想回到現實,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李白寫出這壯麗的詩篇時,他是否知道,黃河究竟來自何處?這就得從我們的祖先探尋黃河之源說起。
  • 葛劍雄:「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每當兩岸的山嶺緊鎖,但見水從巖石間湧來,又從山腳下消失。而峰迴路轉,眼前豁然開朗時,又看到在赭黃色的群山與灰濛濛的天空融合的地方,飄遊出一根土黃色的帶子。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鑑賞
    將進酒【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藉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裡,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誇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 《國寶音樂會》相約陝西,邀君共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如絲天際來!    揮別下遊,「寶藏號」行至黃河中遊。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精彩視頻我們先睹為快!陝西!在這裡,黃河勾勒出晉陝邊界,劈出河東河西,締結秦晉之好。在這裡,黃河衝積出八百裡秦川,哺育三秦大地,奠定盛世之基。
  • 黃河的水是從「天上」來的嗎?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兩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是天上來的嗎?從本質上說,黃河、長江乃至所有江河湖海中的水,以及地面上、土壤裡的水都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黃河源頭的水是從青海巴顏喀拉山上流下來的。山上常年有冰雪,冰雪融化成水流下了山。
  • 「古道人·九天上」輪轉千年 黃河入海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4日訊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邁麥(山東)品牌運營有限公司承辦。該項活動由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作為指導單位,山東省體育總會、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作為支持單位,濟南市黃河河務局等部門給予熱情支持和關心。
  • 三萬裡河東入海,《「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約山東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這裡,是萬裡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這裡,是孕育儒家思想的齊魯大地;這裡,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家鄉。2500多年前,周遊列國的孔子在這裡望河興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這裡,為您講述黃河故事的國寶就是《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一共36幅,從孔子降生,到晚年傷不逢時,寄蘭作操,圖文並茂的描繪了這位聖人孔子的一生。透過這件國寶,你將觸摸到一位有堅毅也有迷茫,有困苦更有信仰的仲尼。
  • 青銅峽《黃河·拜水盛典》實景演出 震撼呈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史詩場景
    拜水盛典以中華黃河樓為景,以「天上之水」為媒介展開整個劇情,分為「黃河古謠、激河浚渠、祭祀放水、塞上江南和感恩母親」五個篇章,500名演職人員採用綢緞、小草帽、飄帶、旗幟等元素,演繹黃河賦予人們的美好生活。
  •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山西!這裡,九曲黃河一壺收!這裡,黃河鯉魚躍龍門!這裡,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裡,讓光未然、冼星海寫下《黃河大合唱》!在這裡,為您講述黃河故事的國寶,它就是陶寺土鼓陶寺土鼓出土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實物鼓。它是太原鑼鼓、黃河大鼓、威風鑼鼓的祖先。它的聲音,就是四千五百年前大地的心跳。這一件陶寺土鼓的國寶守護人是山西絳州鼓樂團如果要演繹黃河奔騰之聲,那一定是鼓!
  •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約內蒙古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4·24-25 | 大獎傍身名導力作,《黃河》之「舞」天上來!
    《黃河》在內容上具有史詩性質,在形式上是對上古樂舞史詩的現代再現,劇中融合音樂、雕塑、油畫、中國畫及行為藝術等多重元素,與舞蹈渾然一體,通過黃河潺潺的水流聲,將人們帶回到黃河岸邊。全劇以「一個漂泊在河上近萬年的老船」的內心獨白為開端,借「船靈」之口尋根溯源‍‍‍‍‍‍‍‍‍‍‍‍‍‍‍‍‍‍,撫往追昔‍‍‍‍‍‍‍‍‍‍‍‍‍‍‍‍‍‍,緩緩講述著這條河的故事,黃河人的故事,中國的故事。
  • 黃河長江之水天上來,途經中國的23個省,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省?
    曾經年少時李白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勾起了很多人的無限遐想,都知道黃河水最後是奔流到海不復回,但是黃河水到底是從哪兒來? 中途又去了哪兒?如今我們已不再年少也領略了不少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就像歌寫的一樣最美的還是不過中國的兩條巨龍,黃河和長江。
  • 「大河之劍天上來」劍仙李白那些年的恩怨情仇
    (出自唐·羅隱《自遣》)大河之劍天上來。(據《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改編)來!幹!一篇詩,一鬥酒,一曲長歌,一劍天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出自《俠客行》)你的頑抗,讓我詩興大發(原本是「你的血,讓我詩興大發)。將進酒,杯莫停。(出自《將進酒》)哈哈哈哈哈,但願長醉,不復醒。
  • 【中國夢•黃河情】飛越黃河九曲第一灣 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中國網9月21日訊 黃河九曲第一灣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此處是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它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黃河,流經四川省境內,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著名景點。流淌在唐克草原的黃河,被當地人叫做「瑪曲」。這支流淌千年的母親河,沒有驚濤拍岸的磅礴氣勢,卻像一支粗獷的牧歌,帶著亙古不息的熱情,一路向東,款款而來。
  • 每日一首詩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賞析】: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遊,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
  • 天上的黃河之水?來源其實只有5個小口子,最後才弄清楚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卡日曲,鮮為人知的地方。要是大家不仔細觀察,還真會錯過黃河的發源地。由於此源由五個泉眼組成,而且這五個泉眼的口都很小,只有碗口那麼大。很難想像,就這5個小口子就成了洶湧的黃河!大家所見的黃河都是比較渾濁的,而源頭這裡的黃河水卻非常清澈,這與我們平常所見的黃河水並不完全相同。因為黃河這麼長,河面上的水要經過很多地方,經過黃土高原時,衝刷帶走了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與河流混合,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