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源頭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說法?

2021-02-23 宇宙解碼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兩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之水是天上來的嗎?

    從本質上說,黃河、長江乃至所有江河湖海中的水,以及地面上、土壤裡的水都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黃河源頭的水是從青海巴顏喀拉山上流下來的。山上常年有冰雪,冰雪融化成水流下了山。而這些雪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冰是降水和降雪結成的。黃河有很多支流,黃河流域還有很多湖泊,它們給黃河送來很多水,它們的水也是從天上降下來的。


    黃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復回嗎?是這樣的。不僅是黃河,絕大部分江河的水也是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為什麼不說是所有江河呢?因為有的江河是內陸河,這種河流了一段以後就在內陸消失了。


水從天上來

    水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那天上的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麼多江河沒完沒了地往海裡灌水,為什麼海裡的水不會漫出來呢?

    原來,一方面,海水不斷蒸發減少;另一方面,降雨和陸地上的水不斷地從江河流進海裡補充蒸發掉的水分,從而保持了海裡水量的穩定。


    地面上、土壤裡的水蒸發到天上以後,由於大氣溫度比地面低,水汽發生凝結,就又變成雨下到地面和江河湖海裡了。有些海洋上空的水分,還會隨風飄蕩到陸地上來。這時候如果遇到冷空氣,這些水分就會變成降水下到地面。夏天的雷陣雨,大部分就是當地水面和土壤裡的水分熱蒸發到高空遇冷凝結後降下來形成的。大範圍降水的水汽大都是從別的地方來的。

    對我國來說,最主要的水汽源地是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我國是季風國家,夏季東南季風把太平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斷地送到我國大陸,而西南季風則把印度洋的水汽輸向我國。有些水汽辛辛苦苦爬上青藏高原,有些水汽則穿越近乎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千裡迢迢來到我國。由於崇山峻岭的阻隔,這些水汽較難深入我國內陸腹地,但有時也會不辭辛勞到達河套以北地區。

    還有些水汽是從南海北上訪問我國的。春夏季節,偏東風會把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的水汽輸向我國東北。冬季,偏東氣流常把東海的水汽輸向我國大陸,這是華北降雪的重要水汽來源。當然,大陸上的水汽也可能隨風由一地飄向他處。新疆的降水主要就是本地和大陸上其他地方的水汽形成的。大西洋上的水汽有時也會飛過歐洲前來光顧。


水汽變降水


    既然海洋往大陸上輸送水汽時是一碗水端平的,為什麼水汽經過的地方有的下雨有的不下呢?這是因為只有溫度降低水汽發生凝結時才會形成降水。這意味著,要麼水汽過山抬升,溫度降低產生降水:要麼北方有冷空氣來,把暖空氣抬上去進而產生降水。在後一種情況下,由於乾冷空氣比海上來的暖溼氣流比重大,於是就鑽到暖溼空氣底下把它舉起來。這樣一來,暖溼空氣只好乖乖地把雨降下來了。

    是不是天上降下來的水都能到達地面呢?也不是。降雨開始時,除少量降水直接落入河湖外,一部分滯留在植物枝葉上,其餘的則落到地面上。落到地面上的水,一般會向土中入滲。當降雨強度大於土壤入滲能力時,即產生超滲雨。超滲雨會在地面形成積水,並向低處流動匯集。當地面上有窪塘時,積水首先流入窪塘。窪塘填滿後,則向更低處流去。許許多多的溪流匯入河槽,最後成為河川徑流量。

    城市中的混凝土地面不透水,降雨除流入下水道外,也有一部分直接進入河槽。此外,由地表入滲的雨水,在補充土壤含水量的同時逐步向下層滲透。如能到達地下飽和水面,並經各種途徑滲入河流,就成為地下徑流。流入下水道的水,最後也匯入江河。


    文章前面講到了海水在太陽照射下不斷蒸發的問題。實際上,地面上、植物枝葉上、植物體本身、農田裡、土壤裡、水庫和湖裡的水都是會蒸發的(植物向外蒸發水分叫蒸騰,農田的總蒸發量叫蒸發)。內陸河的水除了人們引用後再入滲、填窪後形成徑流的部分外,就是因為消耗於蒸發而入不了海的。


水分會循環


    由此看來,水面的水分子經太陽一曬,蒸發到天上去了,水汽到了高空後遇冷形成雨降到地面。水到了地上,蒸發掉一部分,剩下的滲入土壤,流入江河湖泊,歸入大海。然後再升到空中,再降下來。這個過程循環往復,叫做水分循環。水分循環有大有小,大到陸地和海洋間的循環,小到一個地方內部的循環,還有陸地、海洋各自的循環等等。

    由於水分的循環,使地球上的水圈成為一個動態系統。世界上的淡水資源就是由水分循環產生的。大氣圈所含水汽量為1.3萬立方千米,全球平均年降水量為5.2萬方千米,水汽約10天交替一次。全球河流總蓄水量為1.2萬立方千米,河流全年徑流量為374萬立方千米,河水約12天交替一次。

    既然水分是循環的,為什麼一個地方得到的水各個時候不一樣呢?其實,通過水分循環保持水資源的穩定是就全球在一個時期的總體情況而言的。至於哪一年,哪一個地方,並不是嚴格循環的。我們頭上的天,是一個偏心的老天爺,經常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它今年給這個地方多下點雨,明年又給另一個地方少下點雨,弄得水資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勻,有的地方用不完,有的地方缺得要命。水資源在時間上也有很大變化,今年發水災,明年鬧乾旱。因此,我們在和水資源打交道時要講究科學。

    還需要補充一點,有些水資源是難以再生的。高山冰川資源、山前平原含水層的地下水、深層自流水、沙漠地下水、湖盆窪地地下水和湖泊蓄水都是難以再生的。


人工可增雨


    既然水資源在有些地方非常緊缺,能不能想點辦法呢?於是有人想到了人工降雨。

為什麼撒了液氮就下雨?怎麼知道人工降雨的雨量是中雨?

    首先要看雨是怎麼下下來的。雨當然是從天上下下來的,就是說,下雨之前天上要有水,這些水就是雲中的水滴。一個地方常有雲彩出現,但不是所有的雲彩都能下雨,只有一部分雲能下雨。當這種雲到達一地上空時,就具備了降雨的條件,但不一定能下雨。當雲中上升氣流強烈時,會把雲中的水滴向上拋。水滴相互碰撞,結成大水滴,並掉下來。然後上升氣流又把它拋上去。幾經反覆,水滴越來越大,最後上升氣流再也沒有能力把它拋上去了,水滴就會受重力的作用降到地面,成為降水。

    由此可見,要想下雨得先有雲,還得雲中的水滴不斷變大。


    水滴怎麼才能變大呢?水滴要變大必須要有個核心,氣象學上叫做凝結核。當大氣中缺少凝結核時,水滴是沒法降落下來的。這時就需要人類幫忙了。人們在有條件降水的雲中施放碘化銀、乾冰(固體二氧化碳)、液氮、尿素、鹽粉等所謂催化劑,這些催化劑可以起到凝結核的作用,能使雨滴變大,產生降水,或者增加降水。施放催化劑,可以使用飛機,也可以採用高炮和火箭發射。「人工降雨」是科學家早期使用的詞。這個詞不夠確切,容易使人感到通過人工方法就可以降雨,不用考慮天氣形勢。現在,科學上的準確說法是「人工增雨」。

    怎麼知道雨是人工方法催化後降下來的呢?科學家說,有時雨不經人工催化就可以降下來,但雨量要小一些;人工催化後,可以加大雨量。有時不去人工催化,雨降不下來,只有人工催化後才能降雨。到底哪場雨是人工增加了雨量,哪場雨純粹是人工催化下來的,需要進行科學論證,還需要進行對比試驗。譬如,選定兩個條件相同的地方,一個地方進行人工催化作業,一個地方不進行催化作業。如果實施人工催化作業的地方下雨多於未經催化的地方,就可以認為人工催化是有效的。

    要做到這點很難,因為各方麵條件相同的地方幾乎沒有,條件相仿的兩個地方也難以找到。通常科學家會選擇兩個氣象條件相似的地區,在一處進行多次人工增雨作業,另一處不進行作業。然後對多次作業的結果(比如平均降水量)進行比較,從而確定人工增雨是否有效。至於某一次降雨,到底完全是人工催化的結果,還是人工催化增加了降水,或是自然形成的降水,這種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即使進行了統計對比,也難以確切回答。由此看來,人工增雨的效果檢驗是一個尚未完全解決的科學問題。

    順便說一下,近年來還有「人工消雹」一說,那是指發現有可能下冰雹時,對雲彩進行作業,使雨滴還沒有長到冰雹那麼大時就讓它降下來。

相關焦點

  • 黃河的水是從「天上」來的嗎?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
    唐朝大詩人李白有兩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是天上來的嗎?從本質上說,黃河、長江乃至所有江河湖海中的水,以及地面上、土壤裡的水都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黃河源頭的水是從青海巴顏喀拉山上流下來的。山上常年有冰雪,冰雪融化成水流下了山。
  •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從遐想回到現實,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李白寫出這壯麗的詩篇時,他是否知道,黃河究竟來自何處?這就得從我們的祖先探尋黃河之源說起。
  • 葛劍雄:「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每當兩岸的山嶺緊鎖,但見水從巖石間湧來,又從山腳下消失。而峰迴路轉,眼前豁然開朗時,又看到在赭黃色的群山與灰濛濛的天空融合的地方,飄遊出一根土黃色的帶子。當我們最終站在壺口瀑布前,在震蕩山谷的喧騰水聲中仰望傾瀉下來的黃河之水時,就再也不會懷疑詩人是過分誇張。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 青銅峽《黃河·拜水盛典》實景演出 震撼呈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史詩場景
    拜水盛典以中華黃河樓為景,以「天上之水」為媒介展開整個劇情,分為「黃河古謠、激河浚渠、祭祀放水、塞上江南和感恩母親」五個篇章,500名演職人員採用綢緞、小草帽、飄帶、旗幟等元素,演繹黃河賦予人們的美好生活。
  • 黃河長江之水天上來,途經中國的23個省,快來看看都有哪些省?
    曾經年少時李白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勾起了很多人的無限遐想,都知道黃河水最後是奔流到海不復回,但是黃河水到底是從哪兒來? 中途又去了哪兒?如今我們已不再年少也領略了不少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就像歌寫的一樣最美的還是不過中國的兩條巨龍,黃河和長江。
  • 解讀詩詞曲·唐詩·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天上的黃河之水?來源其實只有5個小口子,最後才弄清楚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卡日曲,鮮為人知的地方。要是大家不仔細觀察,還真會錯過黃河的發源地。由於此源由五個泉眼組成,而且這五個泉眼的口都很小,只有碗口那麼大。很難想像,就這5個小口子就成了洶湧的黃河!大家所見的黃河都是比較渾濁的,而源頭這裡的黃河水卻非常清澈,這與我們平常所見的黃河水並不完全相同。因為黃河這麼長,河面上的水要經過很多地方,經過黃土高原時,衝刷帶走了大量的泥沙,這些泥沙與河流混合,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我們的幸福河詩詞賞析之《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李白(唐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國寶音樂會》相約陝西,邀君共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如絲天際來!    揮別下遊,「寶藏號」行至黃河中遊。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精彩視頻我們先睹為快!陝西!在這裡,黃河勾勒出晉陝邊界,劈出河東河西,締結秦晉之好。在這裡,黃河衝積出八百裡秦川,哺育三秦大地,奠定盛世之基。
  •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賞析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唐]
  • 三萬裡河東入海,《「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約山東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這裡,是萬裡黃河匯入大海的地方;這裡,是孕育儒家思想的齊魯大地;這裡,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家鄉。2500多年前,周遊列國的孔子在這裡望河興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這裡,為您講述黃河故事的國寶就是《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明版彩繪孔子聖跡圖》一共36幅,從孔子降生,到晚年傷不逢時,寄蘭作操,圖文並茂的描繪了這位聖人孔子的一生。透過這件國寶,你將觸摸到一位有堅毅也有迷茫,有困苦更有信仰的仲尼。
  • 黃河之「詩」天上來
    和林格爾東漢古墓壁畫秦漢月明照雲中「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至黃土高原、河套平原地區壯士暮年,回望少年張狂,那時「會挽雕弓如滿月」,也曾「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如今雖身老但志不衰,仍然渴望赴雲中建功立業。「羊馬群中覓人道,雁門關外絕人家。昔時聞有雲中郡,今日無雲空見沙。」戰士會老,詩人會老,雲中郡也抵不過時間的衝刷。幾經戰亂,雲中郡漸漸被黃沙掩埋,成為久遠的回憶。
  • 黃河的源頭在哪兒?
    瑪多黃河橋是1966年修建的,是黃河幹流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有「黃河第一橋的「美譽。後來開通的國道G214,也在這裡修建了大橋。這幾座橋肩並肩,它們的上遊就是黃河源區。黃河源區有兩個重要的湖泊,扎陵湖與鄂陵湖,並稱「黃河源頭的姐妹湖」。兩湖面積合計達到1154平方公裡,約為半個太湖大小。蓄水量約153億立方米,約為太湖的三倍,接近洞庭湖的水量。
  • 【中國夢•黃河情】飛越黃河九曲第一灣 感受「黃河之水天上來...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中國網9月21日訊 黃河九曲第一灣位於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此處是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它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黃河,流經四川省境內,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著名景點。流淌在唐克草原的黃河,被當地人叫做「瑪曲」。這支流淌千年的母親河,沒有驚濤拍岸的磅礴氣勢,卻像一支粗獷的牧歌,帶著亙古不息的熱情,一路向東,款款而來。
  • 黃河之源已被找到,僅有碗口大小,專家為何說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白《將進酒》中經典的一句話。因為這句「黃河之水天上來」,給人一種黃河水來自於天上的感覺,常年以來,在人類的意識之中,似乎也沒有黃河之水從哪裡來的概念。然而,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養育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毫不誇張的說,我們生活在人世間,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便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黃種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黃種人的標籤不會改變。說到這裡,各位同胞一定非常好奇黃河的真正源頭在哪裡?它是否真的來源於天上呢?
  • 黃河源頭真的在星宿海?新中國組織的這次勘察解決了這個千古謎題
    這種說法有著濃濃的神話傳說的味道,當然不足為信。到了唐代,大唐繁榮鼎盛,四處擴張,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與吐谷渾、吐蕃作戰,開始接觸到黃河源頭地區,於是對於黃河源頭究竟在哪,就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唐代時期,人們認為黃河的源頭是星宿海。
  •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相約內蒙古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
    -了解更多節目故事-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山西!這裡,九曲黃河一壺收!這裡,黃河鯉魚躍龍門!這裡,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裡,讓光未然、冼星海寫下《黃河大合唱》!在這裡,為您講述黃河故事的國寶,它就是陶寺土鼓陶寺土鼓出土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實物鼓。它是太原鑼鼓、黃河大鼓、威風鑼鼓的祖先。它的聲音,就是四千五百年前大地的心跳。這一件陶寺土鼓的國寶守護人是山西絳州鼓樂團如果要演繹黃河奔騰之聲,那一定是鼓!
  • 黃河覽勝
    跨河大橋如長虹跨浪,長河共水天一色。這裡是黃河中下遊的分界點,河中大大小小的灘地形成九曲環流之景。以前都是從書上或聽別人講黃河灘,還沒有這樣直觀地看到過灘地的形態。不由得想起長江,從來沒有聽過有長江灘,至西到過重慶的長江,至東見過南通的長江,到處都是江水順流奔走直下的景象,江面寬度也都差不多。
  • 讓黃河之水滋養心靈!詩人王國欽與《黃河賦》
    卡日曲至河口鎮,水清流緩曰上遊也;河口鎮達桃花峪,浪險風高乃中遊也;桃花峪之入海口,潮湧沙淤為下遊也。彼水草豐美、鯉躍龍門、問鼎中原、帶礪山河者,魂牽夢繞於赤縣神州也。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等高吟絕唱,直令人激情滿懷、口齒生香也!河伯慨然嘆曰:邃美千秋,「長風破浪會有時」,磅礴洪濤甘當使命;蜿蜒九曲,「直掛雲帆濟滄海」,浩蕩煙波不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