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外壟斷,全國產3D晶片為機器人「點睛」

2020-12-23 電子產品世界

傳統機器人只有「手」,只能在固定好的點位上完成既定操作,而新一輪人工智慧技術大大推動了機器和人的協作,這也對機器人的靈活性有了更高要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7/415282.htm

要想像人一樣測量、抓取、移動和避讓物體,機器人首先需要對周邊世界的距離、形狀、厚薄有高精度的感知,而3D視覺晶片可以引導機器人完成上述複雜的自主動作,它相當於機器人的」眼睛」和」大腦」。

近日,中科融合感知智能研究院(蘇州工業園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融合)的全球首顆高精度3D-AI雙引擎SOC晶片,已經在國內一家晶片代工廠進入最終流片階段。這顆晶片將和中科融合已經進入批量的MEMS微鏡3D結構光晶片,共同成為全國產高精度機器視覺的「3D之眼和腦」。

從原子的物理世界到0和1的數字世界,3D視覺「感知智能」技術是第一座橋梁。我國放量增長的工業級、消費級市場對3D晶片的剛性需求也處在爆發前夕。

中科融合這顆擁有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MEMS感知晶片技術和新一代低功耗3D人工智慧晶片引擎技術,填補了國內高精度3D視覺晶片的空白,將滿足3D晶片存在的巨大剛需缺口,讓中國製造、物流、安防、金融,甚至醫療行業都用上國產化的「3D之眼、腦」。

兩顆晶片滿足中國「3D之眼、腦」剛需

5G的未來在於「萬物互聯」。與人具有五官類似,萬物互聯的機器必須由各種傳感器實現感知。而在各種感官中,人類的「3D視覺」,提供了我們對於世界的70%以上的感官信息。在智能製造,金融安全,混合現實等眾多新興領域,3D視覺晶片技術都屬於核心基礎。據知名國際調研企業Yole的報告,2023年,全球3D視覺產業將接近200億美元。

然而,所有的高精度機器視覺系統的「3D視覺」入口都採用了美國德州儀器公司100%壟斷的DLP晶片技術(3D成像市場),作為3D動態結構光光源。過去一年,包括疫情期間的2020第一季度,超過數十億的資金投入智能機器視覺領域,如果沒有這顆「DLP」晶片,以上所有的機器視覺設備都會「失明」,基於這一技術的系統投入都將付之東流。

而美國NVDIA公司的GPU晶片則作為算力晶片,被廣泛用於3D建模計算和AI識別,讓機器「聰明」運轉。如果沒有以上兩種晶片,機器就像失去視力和大腦的人一般「失靈」。


中科融合是國內實現全國產替代DLP晶片在3D視覺領域的領頭羊。據CEO、中科院蘇州納米所AI實驗室主任王旭光介紹,目前市場上並不存在專用於3D的AI晶片,中科融合首次實現了AI-3D雙引擎集成SOC晶片,將高精度3D建模算法引擎和基於深度學習的智能引擎,同時在單顆晶片中完成。

通過MEMS感知晶片(眼睛)和超低功耗專用AI處理器(大腦),實現高速度和高精度3D重構和識別,完成從三維物理世界到3D數字世界的轉化。打通了自MEMS底層核心製造工藝和驅動控制技術,到頂層核心架構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全感知智能技術鏈。

而直接控制MEMS,同時整合了高精度動態結構光建模引擎和自研NPU雙引擎SOC晶片,全世界第一顆高精度3D-AI晶片,不僅成本低,單價只有國外同類指標產品的三分之一上下,而且功耗低至毫瓦級,「插上充電寶就能跑起來」。「同樣是高精度,DLP光機模組像磚頭,我們的晶片模組只有大拇指大小,體積小功耗小,這是通過技術的代差實現的。」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軍一直專注於智能感知算法與晶片協同設計,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晶片技術需要為應用場景服務,中科融合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的核心晶片技術為基礎,集成了自研的高精度MEMS微鏡晶片驅動、高精度3D建模算法引擎以及基於深度學習的AI加速引擎,是全世界第一次創新性地把AI晶片和高精度3D技術用晶片化的手段實現。」而且這枚高精度3D智能視覺晶片完全實現國產,在機器視覺、生物識別、智能家居、自動駕駛、遊戲影視等眾多需要3D建模和空間識別的應用場景,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填補國產3D感知晶片空白

作為國內第一家專注於「AI+3D」自主核心晶片技術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中科融合的創業史可以追溯到2006年設立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2009年,國產第一代半導體晶片技術的先驅——中科院王守覺院士(牽頭)在蘇州納米所成立高維仿生信息學實驗室,為蘇州納米所播下了人工智慧的種子。

數年內,多位美國,日本,新加坡海歸博士加入納米所晶片專業團隊,從SOI的晶圓開始,歷經七年開發了包含工藝,驅動,算法,設計和光機電整合等一系列自有智慧財產權工藝技術,用王旭光的話說,「團隊是從燒磚頭開始蓋房的」。

2018年,在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和清華啟迪金控的共同支持下,中科融合正式成立,立足傳感器和深度學習融合、晶片底層硬科技,助力國家實現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MEMS微鏡晶片對DLP晶片的國產替代。

這是一支國內少有的跨AI晶片設計、算法和MEMS晶片工藝的綜合性人才團隊。90%以上為研發人員,平均晶片研發資歷超過10年。依託蘇州園區頂級的MEMS晶片代工線,公司具有完整的光機電研發實驗室、晶片組裝超淨實驗室和深度學習算法實驗室等完備研發條件。

據王旭光介紹,目前的國外晶片大多數是低成本、低精度。在3-30萬個3D點雲,類似早期的數位相機的低解析度,「而我們的國產自研晶片可以做到上百萬以上的高精度3D點雲,相當於直接到了高解析度3D相機時代。更加重要的是,在提供如此高精度的同時,可以做到和低精度相機相同的低成本、小體積。這是目前國外的DLP晶片做不到的。」


「作為產業鏈上遊的基礎層技術廠商,我們將在5G時代,賦能具有邊緣智能的3D感知設備,推動具有百億美元規模的智能3D產業鏈的爆發,趕超國際頂尖水平。」王旭光表示,同時,已經過幾個月測試核心3D智能相機模組及相關產品已經在多家企業的物流分揀自動機器、高精度醫療用掃描設備等導入應用,預計在2020年第三季度將陸續正式上市。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製造產業促進會在寧發布成果 中電鵬程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2020-09-22 07:34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人工智慧製造產業促進會在寧發布成果中電鵬程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南報網訊 會上集中發布該促進會成員單位的9項創新成果,其中兩項打破國際壟斷。中電鵬程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由國資委直屬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中電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與深圳長城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該公司以「智能裝備+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為產業方向,為行業提供智能裝備、高精密加工製造、智能產線升級改造、數位化工廠、智能製造諮詢等產品及服務。
  • 成都造的醫學機器人有望打破國外壟斷
    山東大學MBA畢業的賈寅今年完成了職業生涯的一次重大選擇:從一家旅遊公司跳槽到了位於天府軟體園的中科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  賈寅看中這家公司的,是它所處的領域和未來的發展前景。中科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定位於推動下一代醫學機器人的研發、製造、臨床及市場應用,醫學機器人研發目前已進入後期調試階段。
  • 奧比中光:打破國際3D感知技術壟斷
    近期,奧比中光申報項目「3D視覺晶片及全平臺兼容的高解析度光學測量系統」,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獲獎技術打破了歐美在商業化3D感知技術上的壟斷,填補了國內3D傳感器產業的空白,對於促進我國自主核心算法晶片國產化具有重要意義。
  • 打破美日韓壟斷?國產存儲晶片取得新突破,官方聲明暗藏玄機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晶片進口國,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的晶片進口金額都超過了3000億美元,是中國第一大宗進口商品,比石油還緊缺,而我國的國產晶片自給率僅有12%,88%的市場需求都要從國外進口。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市場養育了海外的晶片巨頭,讓它們賺得盆滿缽滿。
  • 打破壟斷!國內晶片關鍵原材料取得突破,半導體市場再次迎來改變
    其實此前任正非也曾表示過,國內不是設計不出晶片,而是基礎工業不行。就像前一段時間中芯國際彭進也曾表示過即便是將產能增加也會出現晶片不夠用的情況,而這個原因就比較多了。在整個產業鏈中,不僅僅是任正非所說的工藝基礎不行,就像光刻機、相關材料、技術都比較落後,但我們也在奮起直追,近期國內晶片關鍵原材料取得突破,這或將打破當下日歐壟斷的局面。
  • 國內首顆無機取向LCOS晶片量產 能否打破日美在微顯示領域壟斷?
    一直以來,微顯示領域主要被美國IT、日本Sony等國外大公司壟斷。「比如說近兩年比較火的極米投影儀,他們的顯示晶片主要是從美國IT公司採購的,因為技術的壟斷,他們有很高的議價權,極米的老總也說擔心哪天再貴都不賣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緯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 華為「反擊」開始,自研GPU打破國外壟斷,衝擊兩大美芯巨頭
    在國內手機廠商都離不開美國高通公司的晶片供應時,海思麒麟晶片橫空出世,不僅讓華為脫穎而出,極具競爭力,還迫使高通不得不下調晶片的價格,其領先地位也不復存在。自研GPU打破國外壟斷那麼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華為取得了哪些突破呢?據了解,如今海思正在國內建設晶片工廠,將從最開始的45nm工藝做起,慢慢攻克晶片製造方面的所有難題。海思的入局對於國內的晶片製造業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助力,有望幫助國產晶片突破瓶頸。
  • 固態硬碟主控和存儲晶片全國產 三星最受傷
    即將全面上市的 GK2302V200 系列控制器晶片已經完成與長江存儲 128 層 TLC 和 QLC 顆粒新產品的聯調和測試。2019年國科微推出的GK2302系列主控晶片採用的就是龍芯GS132e。如今 GK2302V200則實現了存儲晶片和主控晶片全部國產化,一舉打破國外壟斷。值得一提的是,國產化的龍芯主控和長江存儲NAND性能也具備市場競爭力。
  • 又一款國產晶片取得重大突破!打破美日德技術壟斷:掀起國產替代潮
    不僅僅包括了智慧型手機、電腦,同時還有各種智能設備、傳感器等等,尤其是在溫度、光線、距離等傳感器,都將會成為5G萬物網際網路時代,必不可少的智能終端設備,所以全球很多科技巨頭,都紛紛開始搶奪傳感器晶片市場;而近日,美國《福布斯》更是直接將傳感器列為未來十大科技產品之首,可見傳感器晶片的重要程度,但在傳感器晶片領域,全球共有超過4.8萬種傳感器,但我國僅研究了其中的
  • 京儀裝備半導體製造專用溫控設備為打破國外壟斷而生
    據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網站顯示,該成果屬於動力與電氣工程領域,成果為打破國外對半導體工藝製程的高精度溫控設備的壟斷,自主研發了半導體生產線專用溫控設備Chiller。據悉,在溫控設備領域國內市場基本依賴進口,京儀裝備立項目的在於打破國際市場的壟斷。
  • 打破美日韓壟斷?中國晶片加速國產化,國家開始「放大招」了
    因此,中國晶片加速國產化,成為了首要的發展目標,只有打破美日韓晶片技術的壟斷才能徹底擺脫「卡脖子」的處境。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國歐菲光集團宣布,該司已成功研發半導體封裝用高端引線框架,並計劃於明年第一季度實現部分生產線的打樣試產,二季度實現量產。據悉,引線框架是晶片最為關鍵的一種封裝載體,也是晶片信息與外界的「聯繫渠道」。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傑發科技打造智能汽車「中國芯」
    此外,傑發科技自主研發的胎壓監測(TPMS)專用傳感器晶片AC5111榮獲「年度最佳傳感器/MEMS產品獎」。作為國內晶片產業的主要代表企業之一,傑發科技自主研發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IVI)晶片連續多年保持國內汽車後裝市場領先地位,並在汽車前裝市場不斷拓展。
  • 「機器人關節第一股 」上市!打破日企壟斷,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
    8月28日,被稱為「機器人關節第一股 」、「機器人減速器第一股」的綠的諧波在科創板上市。綠的諧波本次在科創板上市,發行數量為3010.42萬股,發行價格35.06元/股。綠的諧波募集資金總額為10.5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募集資金淨額為9.62億元,分別用於年產50萬臺精密諧波減速器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曾經,諧波減速器市場被日本企業高度壟斷。國內廠商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採購成本遠高於國際同行,製造成本高企成為國產機器人企業發展的桎梏。然而,這種情況在2013年被本土民營企業蘇州綠的所打破。
  • 華大九天正式宣布,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我們都知道,晶片雖小,但是重要性卻很高,現代科技的各行各業發展都離不開晶片。它就好像世界組成的原子部分,屬於基礎中的基礎。而根據專家介紹,一款晶片的出世,從沙子到晶片一共需要大約6000多道工序,主要分為三個大環節。即前期的晶片設計,中期的晶片製造,以及後期的封裝測試。
  • 比亞迪才是自己最大的底牌,是全國產晶片代工廠!
    比亞迪才是自己最大的底牌,才是最需要的國產晶片代工廠。大家都知道比亞迪是電動汽車領域的華為,但並不知道比亞迪除了電動汽車技術和電池技術之外還擁有。該技術已一項絕活,那就是IGBT晶片技術。這項技術此前一直由日本三菱和富士公司壟斷,在2018年終於被比亞迪打破了壟斷。比亞迪不僅是手機代工的巨頭,而且還很早就進入了晶片製造領域。
  • 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這家中國企業,成功擠進全球十大機器人榜單
    隨著國內整體工業水平的提升,「高端製造」成為了近年來的發展的重點,特別是以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高、精、尖領域。根據知名調研機構IDC預測,在全球機器人主要發達區域,亞太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預計其2020年支出將達1330億美元(約合9000億人民幣),全球佔比達七成。
  • 中國晶片巨頭助攻華為,打破海外的壟斷
    中國晶片巨頭助攻華為,打破海外的壟斷我們現在生活的21世紀時代是一個被科技包圍的幸福的時代,因為有各種各樣高科技電子產品還有發達的網絡出現,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快捷,尤其是手機這個電子產品更是在我們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這樣說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因為有了手機我們不用出家門便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信息,購買到外面的東西,而且手機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 打破美歐壟斷,中國伽馬刀實現100%國產化!國產替代潮來了?
    來源:金十數據打破美歐壟斷,中國又一領域實現100%國產化!要知道,2010年中核集團已經實現工業鈷-60放射源國產化,打破國外長期壟斷,其技術指標和質量水平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中核集團秦山核電於2019年4月第一批國產醫用鈷-60原料的自主生產,打破我國醫用鈷-60放射源"缺芯少源"的局面。
  • 打破歐美企業核心技術壟斷 萬州造「中國芯」即將投產
    近日,隨著萬州首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感測VCSEL晶片在威科賽樂公司正式下線,成功打破了歐美企業核心技術壟斷。目前,該晶片生產線已全面進入工藝優化階段,預計下半年進行小批量投產。「以前,VCSEL晶片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手中,該晶片的下線,意味著威科賽樂成功擠入了全球為數不多可以自主研發VCSEL晶片的企業陣營。」
  • 打破日本技術壟斷,中企巨頭突破晶片材料,關鍵性堪比光刻機
    晶片製造關鍵之一——光刻膠 晶片生產過程整體上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分別是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和晶片封裝。其中晶片製造是最硬核的一個步驟,涉及到各種頂尖的技術,設備和材料等等。 任何一個細節出現紕漏,都有可能影響晶片製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