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2020-12-14 前瞻網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Connor Feng • 2020-02-23 10:54:36 來源:前瞻網 E2366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33年前,1987年2月23日,一位加拿大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中發現了一顆5等星,它很快就被證實是一顆超新星,立即在世界各國的天文學界引起了轟動。這是自 1604年以來第一顆用肉眼就能看到的超新星,而且大麥哲倫雲的距離是16萬光年,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系。這顆超新星被命名為1987A超新星。這是20世紀最大的天體物理事件之一。

SN1987A (SN是超新星英語Supernova的縮寫,1987為發現年份,A代表這是當年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 是位於LMC中的狼蛛星雲中的超新星。

據了解,這次超新星爆發是400多年來最明亮的一起恆星爆炸事件。隨後的幾個月內,這顆被稱為1987A的超新星一直光彩奪目,亮度相當於1億顆太陽。

20年來,地面和太空的許多大望遠鏡,包括NA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內,都對超新星1987A進行過觀測。這些觀測結果已經大大改變了天文學家對大質量恆星死亡方式的認識。

天文學家還在繼續尋找死亡恆星的殘骸——黑洞或中子星的下落。大質量恆星的死亡通常會產生這種緻密天體。大部分天文學家認為,20年前的爆炸已經產生了一顆中子星,不過目前仍然沒有找到它存在的線索。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羅伯特·科什納(Robert Kirshner)說,這顆中子星可能被塵埃掩蓋了,也有可能超新星最後形成的是黑洞,而不是中子星。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大麥哲倫星雲的超新星遺蹟,前身竟是一顆15倍太陽質量恆星!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對大麥哲倫星雲(LMC)中的X射線明亮超新星遺蹟(SNR)N132D進行了詳細光譜分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關於這種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的重要信息,並進一步闡明了它的來源。
  • 大麥哲倫星雲東側邊緣的「蜘蛛星雲」,包含歷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
    星雲是指由稀薄的氣體和塵埃一起組成的雲霧狀天體,星雲和我們熟悉的恆星和行星等天體不同,星雲是一種延展型天體,星雲的形態會發生變化,不過在一段時間內形態相對穩定,就人類觀測宇宙的歷史而言,人類所發現的星雲形態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大麥哲倫星雲(LMC)是銀河系最近的星系鄰居之一,這張圖片由位於智利帕拉納天文臺的歐洲南方天文臺VISTA望遠鏡拍攝。最近,一組研究人員發布了大麥哲倫星雲(LMC,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的模擬結果,他們發現,來自一次星爆事件的宇宙射線正開始將LMC撕裂。值得慶幸的是,目前LMC似乎還能保持穩定。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1520年,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在環遊地球時,發現了夜空中的兩片明亮的「雲團」,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大麥哲倫雲和小麥哲倫雲。如今我們知道,這兩片所謂的「雲」,其實是兩個河外星系,屬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系,距離我們大約16.3萬光年,是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它的直徑是銀河系的1/5,質量是1/100,中心有一顆200萬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夜空中,它佔據了11°×9°的天區,也就是說,從視覺上看,相當於差不多300個滿月那麼大。
  • 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表明:銀河系附近星系中的一些超新星,可能起源於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爆炸。這種爆炸的不對稱性質,可能會提供在哪裡尋找在這場恆星災難中誕生難以捉摸的中子星線索。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核心不能再承受自身引力時,就會發生核心塌陷超新星。
  •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NASA發布大小麥哲倫星雲高清照 (1/2) "← →"翻頁
  • 天文學家發現有記錄以來最亮、能量最大的超新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有記錄以來最亮、能量最大的超新星。該事件被稱為SN2016aps,可能是兩顆恆星在塵埃完全沉澱之前合併後爆炸的結果。超新星是宇宙中能量最大的事件之一,當具有一定質量的恆星耗盡「燃料」時發生。
  • 天文科普:2分鐘,帶你一起快速了解超新星
    超新星在某種意義上,恆星就像人類:誕生,存活,然後滅亡。在恆星的正常生命中,它們在內核中將較輕的元素聚變成較重的元素。超新星的遺蹟,蟹狀星雲, 圖源:Wikipedia這是一張合成的圖片,是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蟹狀星雲最大的照片之一,它寬約六光年,是一個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餘。
  • 失蹤星系之謎:數十億年前,大小麥哲倫星雲曾有過第三個「小夥伴」
    ,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可能曾經有過第三個伴兒。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理論,聲稱另一個「明亮的」星系是如何在大約30億到50億年前被大麥哲倫星雲吞沒的。他們說,「被吃掉」的恆星會以不同的方向旋轉,從而暴露出它們的起源不同。
  • 壯美的33張宇宙圖!服役16年,斯皮策太空望遠鏡退役!
    博科園紀念斯皮策太空望遠鏡16年,下面「博科園」將帶你看看我們最喜歡的一些,由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33張壯美宇宙照片!相信你一定會被驚豔到,真的是好美,很浩瀚的宇宙!  No.1、螺旋星雲    這張來自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2007年拍攝的紅外圖像顯示了螺旋星雲,這是一顆宇宙小星,經常被業餘天文學家拍攝到,因為它鮮豔的顏色和與巨眼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處。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圖註:一顆年輕的新星團,名為Price-Whelan 1(PW 1),位於我們銀河系郊區94,000光年外,是由數億年前相互作用的兩顆麥哲倫星雲彈出的物質形成的 。這個新的恆星關聯是麥哲倫雲碎片流產生的新恆星形成的第一個證據。在銀河系中,只有少數幾顆年輕的藍色新形成的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深處多個「神秘」圓形物體,引發猜測
    在過去幾十年內,科學家藉助射電望遠鏡發現了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等「四大發現」,當然,也有一些讓人困惑的發現。發布在《arXiv》的科學報告指出,科學家在使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宇宙時,發現了一種新型信號,目前已經監測到4個神秘的圓形物體,其中有一個圓形物體的邊緣非常明亮。
  • 義大利麵星雲Simeis 147:超新星遺蹟
    Simeis 147:超新星遺蹟影像提供與版權: Georges Attard說明: 在這張超新星遺蹟Simeis 147的細緻影像裡擁有Sh2-240編錄號的Simeis 147,更常見的暱稱是義大利麵星雲。位在金牛座和御夫座交界方向的Simeis 147,涵蓋了將近3度(6個滿月寬度)的天區。以這團恆星碎片雲3,000光年的估計距離來換算,它的跨幅大約為150光年。這幅精彩的組合影像,部分的影像數據,是使用只透過電離氫原子泛紅輝光和雙電離氧原子藍綠輻射的窄波段濾鏡所取得,以顯現這團受到激震的輝光氣體。
  • 宇宙中的特超巨星,最小的一顆是太陽的十幾倍
    R136a1[1]是一顆沃爾夫-拉葉星目前在巨大質量恆星列表中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這顆恆星的質量是由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測量的,估計是265 ~ 315倍太陽質量。它不屬於銀河系中,是屬於在十六萬光年外的星系,位在大麥哲倫星系的蜘蛛星雲中,是靠近劍魚座30複合體的R136超星團中的成員。2、天鵝座NML
  • 外媒天文圖片精選:太空星雲之美難以言表
    正面被星光照亮的細小塵埃形成了藍色反射星雲。由紫外光激發原子的氣態雲形成了紅色發射星雲。而背光的塵埃星雲擋住了光,所以看起來很暗。心宿二是一顆紅色的超級巨星,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它照亮了圖像左下角的黃紅相間的星雲。蛇夫座位於靠近圖像頂部的藍色星雲中心。心宿二右側可以看到遙遠的球狀星團M4。
  • 天文學家稱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那時候地球怎麼辦?
    天文學家稱太陽系消失時間或早於預期,那時候地球會怎樣?可以預知的是,地球並非人類久居之所,到底還能夠在地球上住多久?取決於人類科技水平,但不管怎麼說,都不必擔憂太陽系消失的時間,也難怪廣大網友稱這是在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