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哲倫星雲的超新星遺蹟,前身竟是一顆15倍太陽質量恆星!

2020-12-14 騰訊網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對大麥哲倫星雲(LMC)中的X射線明亮超新星遺蹟(SNR)N132D進行了詳細光譜分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關於這種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的重要信息,並進一步闡明了它的來源。超新星遺蹟是由超新星爆炸造成擴散、膨脹的結構,超新星遺蹟包含從爆炸中膨脹的拋射物質和其他星際物質。

這些物質已經被爆炸的恆星的衝擊波通過而捲起,對超新星遺蹟的研究對天文學家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們在星系演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將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重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ISM)中,並提供加熱星際介質所需的能量,超新星遺蹟也被認為是銀河系宇宙射線加速的原因。麥哲倫雲超新星遺蹟(MCSNR)J0525-6938,簡稱N132D。

其X射線光度約為30十分之一erg/s,是大麥哲倫星雲中X射線最亮的信噪比。雖然對這一信噪比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它祖先的性質仍然不確定。為了解決不確定性,由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Piyush Sharda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對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檔案數據進行了全譜分析。關於N132D錢德拉數據還沒有進行這樣的分析,研究人員希望它能揭示關於這個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及其來源的基本信息。

圖示:0.35 7.0keV波段N132D中每像素數的Chandra ACIS-S圖像,x軸和y軸分別顯示右升角(RA)和赤緯(DEC)。

在這項研究工作中,根據Chandra的檔案觀測,展示了大麥哲倫星雲中最亮信噪比N132D的空間分辨X射線光譜。這項研究計算了大麥哲倫星雲氧、氖、鎂、矽、硫和鐵的平均豐度。結果表明,在N132D的西北和東北邊緣,氧和硫的豐度分別增加。此外,西緣外突出的一個微弱斑點顯示出氧氣的豐富性增強,這表明它可能是一個富氧噴出物質團。

通過對錢德拉數據的分析,天文學家發現N132D中的鐵-鉀絡合物發射主要分布在它的南半部,而不是位於一個單一的特徵中。假設這種發射背後是富矽的相對較熱的等離子體(高於1.5keV)。天文學家估計,N132D的前身質量應該在15個太陽質量左右,並得出結論,這種信噪比是核心塌縮超新星的結果。所以,研究分析得出結論:SNR N132D很可能是由中等質量前驅體核崩塌造成,在CSM[星周介質]的一個空穴中,由前超新星風造成。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

參考期刊《arxiv》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大麥哲倫星雲東側邊緣的「蜘蛛星雲」,包含歷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
    R136超星團和SN 1987a超新星位置圖蜘蛛星雲位於劍魚座附近,所以又被稱為「劍魚座30」,蜘蛛星雲的直徑大約為1000光年以上,質量約為500萬倍太陽質量,屬於不規則星系。超星團R136蜘蛛星雲的中心被稱為「R136」,是一個超星團,或者稱為「星爆」區域,在這個直徑不到1光年的區域內,密集地分布著40多顆大質量的恆星,每一顆恆星的質量都起碼是太陽質量的
  •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Connor Feng • 2020-02-23 10:54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1、最大的恆星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恆星有多大?
    盾牌座UY發現之前,最大恆星的寶座被一顆距離地球3900光年,位於大犬座的恆星所佔據,據觀測數據推斷,它的質量大約為30~40倍太陽質量,直徑則超過了太陽的1420倍,這個大小是啥概念呢?大約是在木星和土星軌道之間!
  • 目前已知最大的恆星,太陽在它面前猶如沙粒,竟是太陽的50億倍!
    他們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體積與質量!但是,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中,都覺得太陽是最大的!其實不然,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的恆星以及行星。我們太陽的太陽是我們太陽系中最大的星球,直徑大約是139.2萬公裡。相當於地球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佔有太陽系總體積的99.86%。走出太陽系,來到浩瀚的宇宙中。
  • 宇宙射線正在緩慢「撕裂」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
    最近,一組研究人員發布了大麥哲倫星雲(LMC,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的模擬結果,他們發現,來自一次星爆事件的宇宙射線正開始將LMC撕裂。值得慶幸的是,目前LMC似乎還能保持穩定。儘管LMC在天空中看起來非常巨大(超過月球寬度的20倍),但它實際距離我們地球約16萬光年,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0億倍,直徑達14000光年,是我們所在星系群中的第四大星系。目前,LMC和小麥哲倫星雲一起繞著銀河系運行,並緩慢地螺旋向內移動。在大約25億年之後,LMC將會最終到達我們的星系,發生耀眼的碰撞。
  • 大麥哲倫星雲:我太難了,又要被銀河系吞併,又要被宇宙射線撕碎
    大麥哲倫星系,距離我們大約16.3萬光年,是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之一。它的直徑是銀河系的1/5,質量是1/100,中心有一顆200萬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夜空中,它佔據了11°×9°的天區,也就是說,從視覺上看,相當於差不多300個滿月那麼大。
  • 太陽是前代恆星死亡後產生的,那前恆星的殘骸呢?這種死亡無殘骸
    超新星爆發代表著恆星主序星階段的結束,因此可以成為一種死亡,天文學上通常也是這麼稱呼的,然而超新星爆發之後,又生成了新的天體,即中子星或者黑洞,因此超新星爆發也是中子星或者黑洞的新生,同時它產生的大量星雲也會促進其他恆星的誕生,再如la型超新星爆發,整個星體都會爆炸後散作星雲,這都為其他恆星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 兩顆恆星先合併成藍超巨星,然後再變成超新星爆炸!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的模擬表明:銀河系附近星系中的一些超新星,可能起源於由兩顆恆星合併而成的藍超巨星爆炸。這種爆炸的不對稱性質,可能會提供在哪裡尋找在這場恆星災難中誕生難以捉摸的中子星線索。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核心不能再承受自身引力時,就會發生核心塌陷超新星。
  • 義大利麵星雲Simeis 147:超新星遺蹟
    Simeis 147:超新星遺蹟影像提供與版權: Georges Attard說明: 在這張超新星遺蹟Simeis 147的細緻影像裡擁有Sh2-240編錄號的Simeis 147,更常見的暱稱是義大利麵星雲。位在金牛座和御夫座交界方向的Simeis 147,涵蓋了將近3度(6個滿月寬度)的天區。以這團恆星碎片雲3,000光年的估計距離來換算,它的跨幅大約為150光年。這幅精彩的組合影像,部分的影像數據,是使用只透過電離氫原子泛紅輝光和雙電離氧原子藍綠輻射的窄波段濾鏡所取得,以顯現這團受到激震的輝光氣體。
  • 宇宙中的特超巨星,最小的一顆是太陽的十幾倍
    R136a1[1]是一顆沃爾夫-拉葉星目前在巨大質量恆星列表中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這顆恆星的質量是由謝菲爾德大學的天文學家測量的,估計是265 ~ 315倍太陽質量。這顆恆星也列名在最亮恆星列表中,光度是太陽的8.71 × 10^6倍。它不屬於銀河系中,是屬於在十六萬光年外的星系,位在大麥哲倫星系的蜘蛛星雲中,是靠近劍魚座30複合體的R136超星團中的成員。2、天鵝座NML
  • 天文科普:2分鐘,帶你一起快速了解超新星
    超新星在某種意義上,恆星就像人類:誕生,存活,然後滅亡。在恆星的正常生命中,它們在內核中將較輕的元素聚變成較重的元素。超新星的遺蹟,蟹狀星雲, 圖源:Wikipedia這是一張合成的圖片,是NASA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到的蟹狀星雲最大的照片之一,它寬約六光年,是一個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餘。
  • 太陽有多麼渺小?看完這些天體明白了,它的質量是太陽的660億倍
    可是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提升,我們看到了太陽系之外的世界,那個時候我們才明白,原來太陽也是渺小的存在。那麼太陽有多麼渺小呢?    當我們看完宇宙中的這些天體,你就明白了。太陽的本質是一顆恆星,而恆星是宇宙的明燈,是非常普遍重要的一類天體。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位於主序右下端是寒冷的、暗淡的和最為常見的紅矮星,它們的質量比太陽小,維持發光的能量更少,能量消耗也更慢,因此壽命比太陽更長,可達幾百億年。在主序帶的下方是白矮星,它們體積比紅矮星更小,光度也更暗。典型的白矮星體積與地球差不多,但質量卻和太陽相當。白矮星是已經耗盡核能步入死亡的恆星,它的前身是紅巨星,也就是說,白矮星是紅巨星死亡後遺留下的殘骸。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圖註:一顆年輕的新星團,名為Price-Whelan 1(PW 1),位於我們銀河系郊區94,000光年外,是由數億年前相互作用的兩顆麥哲倫星雲彈出的物質形成的 。這個新的恆星關聯是麥哲倫雲碎片流產生的新恆星形成的第一個證據。在銀河系中,只有少數幾顆年輕的藍色新形成的恆星。
  • 體積是太陽100億倍,地球1.3億億倍!宇宙最大恆星大到什麼程度?
    以前我們一直認為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質量只有太陽的10倍左右,但由於其已經演化到了恆星的末期,脫離氫到氦聚變的主序星階段,因此已經膨脹為了紅超巨星。例如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的,IRAS 05280-6910、WOH G64、HV 888,它們三個的半徑分別為1738、1788、1,974倍的太陽半徑。它們都比盾牌座UY要大。其中目前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為「史蒂文森2-18」(Stephenson 2-18),它的半徑遠遠大於已知的其他恆星,當然這也是一顆紅超巨星。
  • 眾星之中,質量為王,揭開「R136」的神秘面紗!
    在我們所在的本星系群中,大麥哲倫星雲是第四大的星系。在它的右側,主星系下方,即是巨大的狼蛛星雲恆星形成區。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來自維基媒體共享用戶Alfa pyxisdis絕大多數的新生恆星質量較小,其中的95%都不會比我們的太陽更大。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新生恆星質量更大,溫度更高,光度更亮,顏色更藍。
  • 大質量行星演化歷程,所有的恆星都有機會成為超巨星嗎?
    歐洲南部天文臺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什麼時候會成為紅超巨星呢?一顆高質量恆星(比太陽高很多倍)所經歷的演化階段與主序星差不多,只是比類日恆星更加的激烈。由於其極高的質量,在氫燃燒階段之後,星核發生坍塌,而極速增長的溫度引發了氦的核聚變,聚變速率的高速提升又導致了恆星的不穩定。一顆恆星在轉變為超紅巨星之後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它將會向太空流失非常多的質量。
  • 宇宙最大的恆星將要易主,盾牌座UY被比下去,又一超級恆星來了
    人類觀測宇宙發現最大的一顆恆星是盾牌座UY,它的直徑是太陽的3000多倍,有50億個太陽那麼大。但是根據最新的發現,宇宙最大恆星可能要易主了。2013年,一個叫做「蓋亞」的望遠鏡衛星升入太空,通過最精密的儀器,對宇宙中海量的恆星進行觀測研究。它的精度非常高,可以發現更遠的恆星,得到更詳盡的恆星數據,盾牌座UY也重新被測量,發現它實際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