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蟎的有關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
蜂蟎的外形特徵:大蜂蟎雌蟲呈橢圓形,棕褐色,長1.17mm,寬1.77mm,雄蟲較雌蟲略小,呈卵圓形,長0.88mm,寬0.72mm。小蜂蟎雌蟲體為卵圓形,棕黃色,長1.06mm,寬0.59mm;雄蟲蟲體為長卵圓形,淺棕色,長0.98mm,寬0.59mm。
蜂蟎的生活習性:大蜂蟎和小蜂蟎都只能依賴封蓋子繁殖,發育周期中都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蟎)三個不同的蟲態。大蜂蟎主要寄生在蜂體及巢房中。春季蜂群有封蓋子脾時蜂蟎開始繁殖,隨著子脾增多,到夏季時蜂蟎寄生率也升高到一定程度。秋季,群勢下降,子脾減少,但蜂蟎還處在繁殖期,並開始向少量子脾和成年蜂體集中寄生;到冬季時,大蜂蟎停止繁殖,以成蟎狀態寄生於蜂體,吸取蜜蜂體液為食,隨蜂越冬,這說明大蜂蟎一年四季均可危害蜂群。
寄生大蜂蟎的蜜蜂發育不良,體質衰弱,採集力下降,壽命縮短;寄生大蜂蟎的幼蟲,有的在幼蟲期死亡,有的在蛹期死亡,幸而羽化成蜂的,也常是翅足殘缺不全,出房後不能飛翔。
因此,受大蜂蟎侵害的蜂群常常會死蜂、死蛹遍地,幼蜂到處亂爬,群勢迅速衰退。小蜂蟎,體型小,檢查時沒有大蜂蟎易發現,主要寄生在封蓋子脾巢房中,以吸食蜜蜂幼蟲或蛹的體液為生,繁殖速度較快,但在成年蜜蜂體上僅能存活1—2天。在越冬期,蜂群內斷子時間較長,小蜂蟎無法安全越冬,對越冬蜂群危害不大。在夏季小蜂蟎繁殖力強,危害大。
一般是6月發現小蜂蟎,7-8月小蜂蟎的寄生率迅速上升並危害蜂群,9月達到頂峰,也就是一年中小蜂蟎危害最嚴重的時期。隨著氣溫下降,蜂群繁殖力降低,小蜂蟎的寄生率也逐漸降低。所以小蜂蟎的發生與傳播,與長途轉地放蜂、盜蜂、迷巢蜂有關,通過蜂群間的相互傳播、進行危害。小蜂蟎可以使蜜蜂的幼蟲和蛹嚴重受害,主要表現為幼蟲大批死亡,腐爛變黑,有不少的巢房蓋被咬破,幼蜂發育不良,在巢門前或場地上亂爬。
二、治蟎藥物的選擇和防治方法
蜂蟎危害讓廣大蜂農花費了大量精力和財力,防不勝防。針對近些年大小蜂蟎危害較嚴重以及蜂蟎耐藥性增強的特點,蜂藥廠家和科研人員、蜂農在不斷研究調整藥物成分與配伍,相繼推出一些化學藥物復配劑和綠色無汙染的殺蟎藥。對大小蜂蟎防治效果較好的有:掛片類「蟎撲」、粉末類撒施劑升華硫、抗蟎香粉等產品。
由於小蜂蟎的繁殖速度比大蜂蟎快,危害程度嚴重,要把防治重點放在小蜂蟎上。在眾多蟎藥品種中,絕大多數對大小蜂蟎均有效,在重點防治小蜂蟎的同時,也兼治了大蜂蟎。在實際防治工作中,以越冬囚王期間治蟎效果最好,治得最徹底;其次就是秋季結合大群換王期間。下面簡述治蟎的具體時間和方法。
1.越冬徹底斷子期間
在11月份的上午晴天不盜蜂的情況下,用水劑狠治2-3次,一般情況下治蟎比較徹底;若越冬期治蟎效果不理想,又因越冬後期(12月)氣溫低,不宜再補治,可在春繁第一代子未封蓋之前,遇到晴好天氣再補治1—2次,降低殘存大蜂蟎基數。
2.春季油菜蜜源結束時
對群內封蓋子脾(特別是雄蜂子脾)作一次主要針對大蜂蟎的蟎情普查,寄生率在10%以上時,可用「蟎撲」掛片防治一個療程。
3.6月移蟲產漿期
要特別注意小蜂蟎的活動情況,若在移蟲時常發現小蜂蟎,應在以後檢查蜂群時,每生產群撒升華硫5—10g或抗蟎香粉2—3次,小蜂蟎發生較嚴重的7—8月,必須採取封蓋子脾塗升華硫1—2次,每次3—5g。塗抹升華硫時,抖脾脫蜂,用羊毛刷沾上升華硫粉,直接塗到子脾上(這裡指的是無幼蟲的封蓋子脾)。以上操作適宜於早晨或傍晚進行,以減少盜蜂。
4.秋季換王時治蟎
9月初,淘汰一批老劣蜂王,可利用大群交尾,先將生產群老王扣住另存,巢箱隔成兩室。次日,各安放一個成熟王臺。處女王出房至產卵需10餘天,利用新王產卵前期,群內封蓋子脾不多,用水劑狠治小蜂蟎2次(2隻處女王至少有一隻成功交尾的,若2隻都成功,即可得雙王群)。這種換王治蟎方法,有利於控制小蜂蟎大爆發。
5.避免抗藥性
不論何種殺蟎藥物,若長期使用都會產生抗藥性。不斷輪換使用不同品種的治蟎藥是當前避免產生抗藥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每一種新藥使用之前,都必須觀察在允許使用的濃度下的抗藥性情況,儘量把抗藥性降到最低,充分發揮各類蟎藥的功效。
6.適時檢查、防治蜂蟎
長江以北地區,從越冬期到翌年的5月是重點防治大蜂蟎的時期, 6—10月是重點防治小蜂蟎的時期。小蜂蟎繁殖速度快,治療起來比大蜂蟎麻煩。在平常檢查蜂群時,要經常割開雄蜂房查看蜂蟎寄生狀況。夏季對封蓋子脾出現的「白頭蛹」要引起高度重視,很有可能是小蜂蟎危害,也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蜂群內成蜂體大蜂蟎寄生情況。
總之,蜂蟎防治要常抓不懈,根據蟎情合理規範用藥,儘可能使用中草藥防治,減少使用殘留量大的化學藥物。
三、引進抗蟎蜂種,並利用生物方法治蟎
南方定地、小轉地蜂場,一般都飼養漿蜂,因為漿蜂繁殖力強,能長年維持大面積子脾,全年只有越冬期的2個月為其絕對斷子期,有些地區則不斷子越冬,給蜂蟎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同一個蜂場,不同的蜜蜂品種,同樣的管理方式,使用相同的蟎藥與防治方法,蟎害有輕有重,這說明蜜蜂品種間的抗蟎性能有差異。因此要選育或引進抗蟎性能好的品種。
(來源:農家科技 ISSN號:1003-6989 2017年8期)
感謝關注,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