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症狀到心理優勢,你的問題也許不再是問題?

2021-01-19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根據由世界精神衛生組織牽頭、京滬兩城抽樣的「世界精神衛生調查」研究,我國包括焦慮障礙,心境障礙,酒精、藥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礙和衝動控制障礙在內的常見精神障礙患者,年患病率為7%,全國至少有6300萬人。

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提供的數據稱,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佔中國疾病總負擔的20%,預計到2020年,這個比率將上升至1/4。

當我們看到很多心理精神症狀影響自身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痛苦到底從何而來。

我記得森田正馬(日本精神科大夫、心理學者,早年患有嚴重心理問題)曾主張面對一些心理困惑的時候要學會接受症狀,順其自然。

當一些抑鬱症患者或者焦慮症患者甚至人格障礙和精神病頭疼如何消除自己的症狀時,我們可曾想過與身體疾病不同的是,心理疾病更多是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問題,那麼我們能否換一種思維來看待我們的問題?那些讓我們頭疼的症狀能否成為我們人生優勢?

超越精神病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相信《美麗心靈》這部片子很多喜歡心理學的人都了解吧,主人公納什的原型其實就是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三個人(他的三個幻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

《美麗心靈》劇照

對於納什來說,他終究是幸運的,在妻子不離不棄的陪伴和悉心照料以及自身獨特的優勢(我想這就是上天賦予他強大的邏輯思考分析能力),納什最終「甦醒了過來」,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大腦與心靈到底誰更美麗,我想納什已經得出了答案。

我相信很多人覺得一部分是納什的運氣的確讓他遇到了一個愛他的妻子,另一部分不得不承認他自己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以至於到最後他還是可以看到那些幻覺。可是他卻接納了這部分缺陷,他把更多精力用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於是他成功了。

要知道他除了是個病人,他還是天才,將自己的優勢用在該用的地方是否就像森田正馬所說順其自然,他的確成為他自己,也許這個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

上帝在「擲骰子」?

《異類的天賦》作者從大膽而嚴謹的心理實驗出發,探尋瘋子與天才之間的秘密關係。為了獲取準確的一手信息,他甚至親自造訪精神病院,不惜將自己偽裝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致命與救命、衝突與秩序、善與惡等兩極之間,存在一座連通的橋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嘗試「異類」的思考方式,就能讓負面情緒得到正向發揮,很多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我們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抑鬱症雖然很痛苦,可是要知道抑鬱症者對事物的感知力更加強大,這也就導致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有抑鬱質。

如果一個人不幸的真的出現了很多心理障礙,他的確可以責怪「上天不公」,可是要知道上天在造人的時候也不是有一個固定程序,往往就像擲骰子一般,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就像季節有冬季就有夏季,你也不能說到底是夏季好還是冬季好。關鍵還是你能否利用好自己身上的資源甚至去轉化那部分糟糕的,說不定那些糟糕反而成為了你的優勢?

就像曾經看賭神曾有句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在賭場上,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是一直手拿好牌,而是哪怕抓到了一手爛牌還能打出王炸。」

心理症狀背後的「寶藏」

很多患上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總說:「寧可患上癌症也不願意讓自己患上這麼可怕的心理疾病。」

不得不承認,心理障礙確實有其特殊的痛苦,心理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講過:「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正向的動機。」我們的心理問題亦如是,那些令我們痛苦、困惑的所謂「症狀」其實不過是我們的潛意識通過某種方式,試圖幫助我們處理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因此,我們需要看到症狀背後的積極意義,了解出現症狀的目的,從而解決問題,而不是僅選擇與心理疾病對抗。

從這一點到是與森田正馬博士的看法不謀而合,黃力泓博士說:「如果『壞情緒』經受住了進化的考驗,那麼它具有某種生存優勢。情緒不僅影響我們想的內容,還會影響思考過程本身。這種影響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力量。」

心理學家曾找了感到愉快和悲傷的兩組志願者,要求他們判斷一系列都市神話和傳聞的真實性。結果發現,悲傷的人往往更具懷疑精神。

快樂或悲傷的情緒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當你快樂時,你的大腦更有可能在潛意識裡依賴即有經驗和知識,比如書裡的內容來做出決定。

當你悲傷時,你會更加關注外部世界的新信息,並作出反應,心理學上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適應性」思維。

我們曾經總是認為一個人很苛刻和悲觀可能是不好的,比如抑鬱症患者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同時還有些「吹毛求疵」,自然會認為這些東西是人格缺陷。

可是科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分別志願者激起厭惡、悲傷、快樂、憤怒、驚訝、害怕等不同情緒。時機成熟時,讓他們參與分錢遊戲,來比較公平意識。

結果,帶有快樂情緒的人傾向於給自己多分點,而負面情緒的志願者希望均分。

黃力泓博士解釋說:「情緒低落的人往往超我更強,會更多的關注社會規範和外界對自己的期待,希望通過採取公平公正對待他人的方式換取同樣的待遇。這種情緒在管理中,是有一些益處的。」

也就是苛刻的人容易活得精緻,更具公平意識。

還有諸如強迫症的確讓人很痛苦,可是如果強迫症患者可以接納自己,那些謹慎細小的性格潛質反而可以塑造自己在做事方面的優勢。

比如「蘋果之父」史蒂芬賈伯斯就是一個極度完美主義者,甚至有很嚴重的強迫症。他要求一些機器電路必須要像一些藝術品一般,從某種程度你可以說他「變態」,可也就是這個特點讓他真的改變了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他的思維改變了。

難怪《異類的天賦》第四章「瘋子們的智慧」中一個小標題所說:精神病態者掌控世界。

理性認識自己

當然我的觀點並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是好的,所有的症狀我們都該允許(比如一些人格障礙傷人和變態行為)。

真正有用的是它們的潛在功能。

當然也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皆可的理論和觀念,只是我觀察到很多心理障礙都有這種情況:如果他們被告知「患上了焦慮症或者抑鬱症」,就會覺得自己不正常。這時候,就有必要跟他們稍微提一下焦慮也是有好處的,情緒低落也是有意義的。這些症狀的出現並不一定表明他們體內的某些部分運轉不正常了,或許只是他們的情感正努力向他們傳遞某種信息。我覺得這麼做會讓病患覺得自己沒那麼不正常。

不光是心理障礙者該理性認識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視自己的特點。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的。

正如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刻著的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總是稱自己一無所知,他的名言也是那幾個字:認識你自己。

當你可以客觀看待自己的時候,你可以跳出自己的思維局限看待自己。也許那些所謂的「缺陷」也可以轉化變成你獨到的」優勢「。

不過嚴重的心理障礙還是應該先去就醫,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換一個視角看自己說不定有另一番天空呢

相關焦點

  • 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哪些區別
    精神疾病的診斷目前僅限於症狀學診斷,符合診斷標準條目可確診,之前很多問題中已經敘述,不再贅言。 心理問題是正常人在受到外界刺激後針對刺激發生一些短暫的心理症狀,往往在刺激消除後可緩解、消失,但也可能持續到以後,甚至泛化(就是不單針對刺激而發生心理症狀),由心理問題演變成精神疾病。
  • 心理問答:心理問題不以情緒症狀為療愈對象,而是潛意識下的真實
    心理問題往往會帶來症狀上的反映(比如神經症所導致的植物神經紊亂,腹瀉,頭暈,目眩,窒息感,瀕死感,失眠,心悸。),情緒上的低落,思維上的混亂,邏輯上的衝突往往讓我們莫衷一是,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入手解決自己的問題。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心理問題、神經病、心理變態,到底有什麼區別?
    這段一直沒有更新文章,但接到不少身邊朋友同事的催促:「快點更新啊,還得找你做心理諮詢呢,得是免費的哈……」對此,我一般都是面帶微笑點頭致敬:「好,好,改天我給你開導開導」。但在內心深處,我已是淚流滿面,學了個心理學,怎麼成了心理磚家了呢?看來有必要給大家說說,什麼是真正的心理諮詢?什麼是心理問題了?
  • 常見心理問題|焦慮症的表現
    常見心理問題|焦慮症的表現 2020-05-20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抽動症患兒為什麼到青春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心理問題?
    英國韓海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慧心來源許多家長來到慧心來源,就兒童青春期圖雷特病的一系列問題給出反饋,其中有些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交流,說什麼聽不見,抽搐症狀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青少年心理問題高發的背後
    從學校老師到家長,都應該有一個心理健康的意識。及時發現孩子行為異常的苗頭,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些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們可能是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需要老師及時發現,告知家長,催促家長帶孩子及時就醫。有些孩子出現抽動症的表現,老師和家長還以為孩子屢教不改,對孩子進行訓斥。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造成病情更加嚴重。
  • 為什麼抽動症兒童到了青春期,會出現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韓海英慧心源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最近,有很多家長到慧心源反饋抽動症孩子青春期的一系列問題,有的是親子關係方面的,家長「感覺孩子開始叛逆了沒有辦法進行溝通,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抽動症狀也越來越嚴重了」有的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最近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你有心理問題嗎?我們如何分清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導致的情緒波動
    我們一般把心理狀態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心理正常又進一步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我們的心理在正常和異常狀態下,都會出現情緒波動,雖然從表面的「症狀」都相似,但是情緒的深層次根源卻有質的區別。不良的心理狀態,將吞噬一個人最寶貴的精力和能量,也就是「專注於某件事情」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減弱直接把我們原先的興趣暫時壓抑下去,而聚焦到我們當下的誘發事件中無法自拔。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會誇大疫情帶來的後果,進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應激反應、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儘管有不同醫生的解釋和陰性檢查結果,也不能打消其疑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症狀,影響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這種症狀持續存在超過半年以上就符合疑病症的診斷。&nbsp&nbsp&nbsp&nbsp●失眠障礙。在疫情期間,有的人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睡眠節律紊亂,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感到不滿意。晨起感到困意濃濃、無精打採,頭昏腦脹,昏昏沉沉等。
  • vimfun偉凡心理:孩子厭學的四大心理問題
    vimfun偉凡心理首席心理專家王鬱婷,經過多年的案例分析;為家長朋友指出了四點厭學原因,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家長可從以下四點分析原因,也可尋求心理諮詢中心專家的幫助。vimfun偉凡心理,懂你,更溫暖你。
  •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狀?
    核心提示:到目前為止,精神心理疾病是目前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雖然我們看上去沒有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有的患者甚至看上去十分健康,但是患有心理疾病時間較長以後,帶來的影響往往是不容小覷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適當觀察,才能夠及時發現心理疾病的症狀。
  • 解我青少年心理教育機構 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不同的焦慮障礙,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校園欺凌、青少年厭學、抑鬱等事件時有發生,讓家長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只是青少年心理教育涉及的知識體系是很大的,需要很多專業方面的知識,父母若沒用對方法,只會適得其反,耽誤孩子。
  • 抑鬱、失眠、未成年心理問題……咋辦?可到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門診...
    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門診開設睡眠醫學門診、心身醫學門診、焦慮抑鬱門診、兒少心情門診,針對社會影響大、公眾關注度高的心理問題,專病專治。同時繼續開展心理諮詢/治療門診,提供精神動力學、認知行為學、人本主義、系統式家庭治療等理論方向的諮詢治療門診。充分考慮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提供特需醫療和心理服務。
  • 專家:疫情應激狀態過後,心理問題或集中爆發 尋找心理創傷的「解藥」
    疫情中,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記憶閃回等情況也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對於突然失去親人,甚至沒能正式告別的人們來說,心理創傷的修復將是一場持久戰。據專業人士分析,疫情中患者、家屬,或者一線醫護人員,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即PTSD),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記憶閃回等情況也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尤其是對於那些突然失去親人,甚至沒能跟遺體正式告別的人們來說,心理創傷的修復將是一場持久戰。
  • 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問答集錦一百三十三
    要知道,不是因為你有問題所以你有問題,而是因為你心裡認為有問題所以有問題;不是因為你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你才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而是因為你心裡認為你有你才有。所以要從心裡放下這些所有問題和執著,你的這些所有問題才會消失,不放下問題就會一直在。放下了,你的身心有機會休息了,所有症狀都就消失了。
  • 對話心理專家組組長:特殊人群心理問題顯露 應予重點關注
    (抗擊新冠肺炎)對話心理專家組組長:特殊人群心理問題顯露 應予重點關注 中新社武漢4月7日電 題:對話心理專家組組長:特殊人群心理問題顯露 應予重點關注中新社記者 馬芙蓉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父母因感染相繼在3天內去世,他懷疑是自己帶回去的病毒
  • 疫情過後,謹防「假期綜合症」造成的白癜風心理問題
    進入春季,人們易出現失眠、疲倦、情緒低落等不適症狀。此外近期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部分白癜風患者症狀有所加劇,多發煩躁不安並伴有身心乏力症狀。   青島白癜風研究所溫馨提示:這是「假期綜合症」表現,多是長時間作息不規律,上網,看電視導致的。
  • 我可以和心理諮詢師約會嗎?|6個常見的心理諮詢倫理問題
    1.我和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關係外還可以有其他關係嗎? 通常情況下,諮詢師不會與你有諮詢關係之外的其他關係,我們也不建議這樣做。 心理諮詢原本是一條單行道,諮詢師對來訪者了解很多,但來訪者並不了解有關諮詢師的私人信息。
  • 陸林院士:我國大多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耗著 不知是病
    據陸林介紹,疫情期間醫療物資缺乏、工作強度倍增,醫務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積極的心理疏導有助於降低醫務人員心理問題的發生。現年54歲的陸林,是中國精神心理學領域唯一的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由於這個專業此前在公眾和主流科學階層關注度有限,他的當選也象徵著中國精神心理學地位的提升。彼時有輿論稱,陸林的當選「說明精神醫學不再無人問津,對國家來說是好現象。」
  • 心理諮詢案例:用厭惡療法解決總是糾結的心理問題
    為了擺脫困擾,他預約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一對一心理諮詢。諮詢經過:來到二樓的心理諮詢室,小劉告訴諮詢師芳飛老師:「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發現我的糾結越來越嚴重了。以前也糾結,並且只有大事才糾結。但是,現在不行了。不管多小的事,我都會糾結半天,無法快速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