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根據由世界精神衛生組織牽頭、京滬兩城抽樣的「世界精神衛生調查」研究,我國包括焦慮障礙,心境障礙,酒精、藥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礙和衝動控制障礙在內的常見精神障礙患者,年患病率為7%,全國至少有6300萬人。
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提供的數據稱,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佔中國疾病總負擔的20%,預計到2020年,這個比率將上升至1/4。
當我們看到很多心理精神症狀影響自身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痛苦到底從何而來。
我記得森田正馬(日本精神科大夫、心理學者,早年患有嚴重心理問題)曾主張面對一些心理困惑的時候要學會接受症狀,順其自然。
當一些抑鬱症患者或者焦慮症患者甚至人格障礙和精神病頭疼如何消除自己的症狀時,我們可曾想過與身體疾病不同的是,心理疾病更多是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問題,那麼我們能否換一種思維來看待我們的問題?那些讓我們頭疼的症狀能否成為我們人生優勢?
超越精神病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相信《美麗心靈》這部片子很多喜歡心理學的人都了解吧,主人公納什的原型其實就是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
在數十年間,他一直為三個人(他的三個幻覺)困擾。他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的,但是又無力說服自己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們隨時會出現在他面前。
對於納什來說,他終究是幸運的,在妻子不離不棄的陪伴和悉心照料以及自身獨特的優勢(我想這就是上天賦予他強大的邏輯思考分析能力),納什最終「甦醒了過來」,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大腦與心靈到底誰更美麗,我想納什已經得出了答案。
我相信很多人覺得一部分是納什的運氣的確讓他遇到了一個愛他的妻子,另一部分不得不承認他自己從來沒有放棄自己,以至於到最後他還是可以看到那些幻覺。可是他卻接納了這部分缺陷,他把更多精力用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於是他成功了。
要知道他除了是個病人,他還是天才,將自己的優勢用在該用的地方是否就像森田正馬所說順其自然,他的確成為他自己,也許這個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
上帝在「擲骰子」?
《異類的天賦》作者從大膽而嚴謹的心理實驗出發,探尋瘋子與天才之間的秘密關係。為了獲取準確的一手信息,他甚至親自造訪精神病院,不惜將自己偽裝成精神病患者,接近真正的病人。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觀點:致命與救命、衝突與秩序、善與惡等兩極之間,存在一座連通的橋梁,普通人只要稍加嘗試「異類」的思考方式,就能讓負面情緒得到正向發揮,很多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我們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抑鬱症雖然很痛苦,可是要知道抑鬱症者對事物的感知力更加強大,這也就導致很多優秀的藝術家都有抑鬱質。
如果一個人不幸的真的出現了很多心理障礙,他的確可以責怪「上天不公」,可是要知道上天在造人的時候也不是有一個固定程序,往往就像擲骰子一般,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與缺點,就像季節有冬季就有夏季,你也不能說到底是夏季好還是冬季好。關鍵還是你能否利用好自己身上的資源甚至去轉化那部分糟糕的,說不定那些糟糕反而成為了你的優勢?
就像曾經看賭神曾有句話讓我至今記憶深刻:「在賭場上,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是一直手拿好牌,而是哪怕抓到了一手爛牌還能打出王炸。」
心理症狀背後的「寶藏」
很多患上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總說:「寧可患上癌症也不願意讓自己患上這麼可怕的心理疾病。」
不得不承認,心理障礙確實有其特殊的痛苦,心理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講過:「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正向的動機。」我們的心理問題亦如是,那些令我們痛苦、困惑的所謂「症狀」其實不過是我們的潛意識通過某種方式,試圖幫助我們處理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因此,我們需要看到症狀背後的積極意義,了解出現症狀的目的,從而解決問題,而不是僅選擇與心理疾病對抗。
從這一點到是與森田正馬博士的看法不謀而合,黃力泓博士說:「如果『壞情緒』經受住了進化的考驗,那麼它具有某種生存優勢。情緒不僅影響我們想的內容,還會影響思考過程本身。這種影響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力量。」
心理學家曾找了感到愉快和悲傷的兩組志願者,要求他們判斷一系列都市神話和傳聞的真實性。結果發現,悲傷的人往往更具懷疑精神。
快樂或悲傷的情緒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當你快樂時,你的大腦更有可能在潛意識裡依賴即有經驗和知識,比如書裡的內容來做出決定。
當你悲傷時,你會更加關注外部世界的新信息,並作出反應,心理學上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適應性」思維。
我們曾經總是認為一個人很苛刻和悲觀可能是不好的,比如抑鬱症患者是典型的「悲觀主義者」同時還有些「吹毛求疵」,自然會認為這些東西是人格缺陷。
可是科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分別志願者激起厭惡、悲傷、快樂、憤怒、驚訝、害怕等不同情緒。時機成熟時,讓他們參與分錢遊戲,來比較公平意識。
結果,帶有快樂情緒的人傾向於給自己多分點,而負面情緒的志願者希望均分。
黃力泓博士解釋說:「情緒低落的人往往超我更強,會更多的關注社會規範和外界對自己的期待,希望通過採取公平公正對待他人的方式換取同樣的待遇。這種情緒在管理中,是有一些益處的。」
也就是苛刻的人容易活得精緻,更具公平意識。
還有諸如強迫症的確讓人很痛苦,可是如果強迫症患者可以接納自己,那些謹慎細小的性格潛質反而可以塑造自己在做事方面的優勢。
比如「蘋果之父」史蒂芬賈伯斯就是一個極度完美主義者,甚至有很嚴重的強迫症。他要求一些機器電路必須要像一些藝術品一般,從某種程度你可以說他「變態」,可也就是這個特點讓他真的改變了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他的思維改變了。
難怪《異類的天賦》第四章「瘋子們的智慧」中一個小標題所說:精神病態者掌控世界。
理性認識自己
當然我的觀點並不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是好的,所有的症狀我們都該允許(比如一些人格障礙傷人和變態行為)。
真正有用的是它們的潛在功能。
當然也不存在什麼放之四海皆可的理論和觀念,只是我觀察到很多心理障礙都有這種情況:如果他們被告知「患上了焦慮症或者抑鬱症」,就會覺得自己不正常。這時候,就有必要跟他們稍微提一下焦慮也是有好處的,情緒低落也是有意義的。這些症狀的出現並不一定表明他們體內的某些部分運轉不正常了,或許只是他們的情感正努力向他們傳遞某種信息。我覺得這麼做會讓病患覺得自己沒那麼不正常。
不光是心理障礙者該理性認識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視自己的特點。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絕對的。
正如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刻著的三句箴言,其中一句是: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總是稱自己一無所知,他的名言也是那幾個字:認識你自己。
當你可以客觀看待自己的時候,你可以跳出自己的思維局限看待自己。也許那些所謂的「缺陷」也可以轉化變成你獨到的」優勢「。
不過嚴重的心理障礙還是應該先去就醫,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換一個視角看自己說不定有另一番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