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通訊員 徐麗 金一媚 江憶 廖崢豔
【技藝小檔案】
匠人:吳林土,男,1951年生於衢江區雲溪鄉,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磚瓦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匠作:《磚雕梅蘭竹菊》
製作年份:2017年
製作時長:約75天
製作地點:雲山磚瓦廠古窯
技藝難點:磚雕從原料選擇、加工到製成成品要經過四十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製作完成。一直以來都是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來傳承。雕刻時技巧的掌握全憑師傅的經驗和長期實踐中得出的技術而自然巧成。
工藝特點:構思巧妙,寓意吉祥,造型玲瓏,渾然天成。最精湛之處:選料精細、處理考究
衢州有座天王塔。老衢州人總說,先有天王塔,後有衢州城。
據史料記載,天王塔是一座六面七層仿樓閣式磚塔,高約35米,建於梁朝天監年間(502—519),是曾經的衢州城裡最高的建築。
然而1952年的夏天,由於古塔年久失修,周邊居民向政府反映經常有塔磚落下砸破屋頂,還有倒塌的隱患,出於安全考慮,這座古塔被拆除了。
不過,2015年天王塔重修。其中很多塔磚,出自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磚瓦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林土之手。
雲溪鄉古磚瓦燒制技藝在衢州市衢北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今年67歲的傳承人吳林土是這一技藝的第九代傳人。吳氏家族在清朝中期,因躲避戰亂,從江西南豐遷居衢江區雲溪鄉達埂村,「達埂」在衢北農村有「泥土濃厚」的意思。吳氏先祖在村子的西南方建造土窯,繁衍生息,此處便因此得名「窯裡」自然村。窯裡人世代以燒窯為生,全村人口170人,村民小組2個,最多時村中有土窯8座,可見土窯在當地的興盛程度。
窯是非常重要的。要蓋房子需要磚,而燒磚首先要建窯,一般來說,磚瓦窯的選址要坐山靠田,窯體圓錐形,壁厚3尺,磚室有一兩間房子大,能裝上萬塊磚坯。
「看,那棵樹下的土窯就是當年我自己建的。」吳林土指著一座最大的土窯自豪地說道,「在我們古磚瓦的手藝人眼裡,會燒磚瓦不算頂級,能建土窯的才叫厲害。土窯是鬥拱式搭建,全程不需要用到一滴水泥,全靠師傅心裡的分寸估量,拱上加拱,層層疊加,起到支撐作用。建這樣一座土窯,往往要用上幾十萬塊磚。」
很多人覺得古窯燒磚很簡單,不就是把泥放進窯裡燒唄。但其實裡面的學問大了去了。
吳林土介紹說,要學古窯燒磚,首先從最開始的選泥開始,要配泥料,踩泥料,作胚,晾胚、燒窯、淋水等每一道工序都有說法和講究,其中很多東西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除了師傅教,還有自己用心揣摩,有些工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特別是燒窯,光是「古磚瓦燜青」這一項技藝,最少要邊學邊練三至五年時間,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而師傅要從火侯,出水、淋水、封窯等各個環節,逐項逐項從實踐中一點點學習,慢慢悟出其中的奧妙,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古磚瓦燒制藝人。
吳林土告訴記者,雲溪鄉的古磚瓦好,是因為雲溪鄉的土好。因為燒磚首先要選粘性較好的土質,不含沙子,石子,這樣的土經過踩踏、才能成型,土質不好就沒有粘性,是不能成型的。
而雲溪鄉土質以紅粘土居多,這種泥土非常適合古磚瓦的燒制,因此雲溪一直以來窯廠很多,技藝一年四季都可以操作,不受時間和節令的限制。
吳林土家庭中世代燒窯為生,父親吳水清是當時衢北燒窯最好的人,17歲開始吳林土跟隨父親學習古磚瓦燒制技藝,經過多年的薰陶,鍛鍊,歷時十餘年的時間,已經完完全全的掌握了古磚瓦燒制的各個環節和竅門。
1981年,吳林土開始承包本村的一個窯廠,而後又承包了鄰村的多家窯廠。1998年,吳林土創辦了吳氏古建築材料廠,專業燒制手工方磚、青磚、滴水瓦、筒瓦、龍紋、走獸等古建築材料。
然而,建廠後的事業並不一帆風順。
吳林土說,當時受到琉璃瓦等新型建材的衝擊,很多窯或轉型或關閉。好在他堅持了下來,並終於遇到了轉機——吳林土燒制的古建村料參與了衢州坊門街、新橋街的改造,正是一系列的修復改造,讓他的古建材有了用武之地,也給了他取經的機會。
他聽說金華制瓦工藝很全面,就去了當地瓦廠,一連吃了7次「閉門羹」,最後扮成客戶買貨,才得以進門。
由於吳林土的制瓦基本功深厚,只是稍微在廠區內轉了一轉,就已將各種工藝瞭然於胸。從這以後,衢州市區的水亭門、大南門古城牆、孔廟的修復,天王塔的復建,以及坊門街、石室古街等古建築都有著吳氏古磚瓦的身影。嘗到與文化結合的甜頭後,吳林土下決心要把古磚瓦做出文化氣息。
如今,在吳林土的辦公室裡,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這些年他從全國各地收來和自己製作的「寶貝」——瓦獅子、瓦將軍、元寶磚、屋脊獸……從漢代城磚、六朝板瓦、西晉紀年磚,到民國時期的花窗翹角,應有盡有,堪稱一部卷帙浩繁的磚瓦發展史長卷。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它們背後凝聚著中國古建築幾千年來的審美取向和時代變化。」吳林土對每一堆古磚古瓦古都了如指掌,為誰而制、派什麼用場。
他告訴記者,「磚」「瓦」雖然只有二字,但卻有七八十種:「那些薄薄的、鋪墊於瓦片之下的甍磚,巴掌大小的窗花磚,千年不毀的墓磚,還有經燒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磚,每一件都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就拿瓦當來說,就有數十個種類。比如印有『長樂未央』字樣的一般為漢朝制式,如果是花紋雲朵紋路的,則一般是明朝以後才流行的式樣。」
對於磚瓦,吳林土說他一生鍾情,學無止境,而現在自己希望能夠把這門技藝好好地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