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土 × 古磚瓦燒制技藝 | 千年凝古味,磚瓦砌國風

2021-01-07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 通訊員 徐麗 金一媚 江憶 廖崢豔

【技藝小檔案】

匠人:吳林土,男,1951年生於衢江區雲溪鄉,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磚瓦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匠作:《磚雕梅蘭竹菊》

製作年份:2017年

製作時長:約75天

製作地點:雲山磚瓦廠古窯

技藝難點:磚雕從原料選擇、加工到製成成品要經過四十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製作完成。一直以來都是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來傳承。雕刻時技巧的掌握全憑師傅的經驗和長期實踐中得出的技術而自然巧成。

工藝特點:構思巧妙,寓意吉祥,造型玲瓏,渾然天成。最精湛之處:選料精細、處理考究

衢州有座天王塔。老衢州人總說,先有天王塔,後有衢州城。

據史料記載,天王塔是一座六面七層仿樓閣式磚塔,高約35米,建於梁朝天監年間(502—519),是曾經的衢州城裡最高的建築。

然而1952年的夏天,由於古塔年久失修,周邊居民向政府反映經常有塔磚落下砸破屋頂,還有倒塌的隱患,出於安全考慮,這座古塔被拆除了。

不過,2015年天王塔重修。其中很多塔磚,出自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磚瓦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林土之手。

雲溪鄉古磚瓦燒制技藝在衢州市衢北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

今年67歲的傳承人吳林土是這一技藝的第九代傳人。吳氏家族在清朝中期,因躲避戰亂,從江西南豐遷居衢江區雲溪鄉達埂村,「達埂」在衢北農村有「泥土濃厚」的意思。吳氏先祖在村子的西南方建造土窯,繁衍生息,此處便因此得名「窯裡」自然村。窯裡人世代以燒窯為生,全村人口170人,村民小組2個,最多時村中有土窯8座,可見土窯在當地的興盛程度。

窯是非常重要的。要蓋房子需要磚,而燒磚首先要建窯,一般來說,磚瓦窯的選址要坐山靠田,窯體圓錐形,壁厚3尺,磚室有一兩間房子大,能裝上萬塊磚坯。

「看,那棵樹下的土窯就是當年我自己建的。」吳林土指著一座最大的土窯自豪地說道,「在我們古磚瓦的手藝人眼裡,會燒磚瓦不算頂級,能建土窯的才叫厲害。土窯是鬥拱式搭建,全程不需要用到一滴水泥,全靠師傅心裡的分寸估量,拱上加拱,層層疊加,起到支撐作用。建這樣一座土窯,往往要用上幾十萬塊磚。」

很多人覺得古窯燒磚很簡單,不就是把泥放進窯裡燒唄。但其實裡面的學問大了去了。

吳林土介紹說,要學古窯燒磚,首先從最開始的選泥開始,要配泥料,踩泥料,作胚,晾胚、燒窯、淋水等每一道工序都有說法和講究,其中很多東西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除了師傅教,還有自己用心揣摩,有些工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特別是燒窯,光是「古磚瓦燜青」這一項技藝,最少要邊學邊練三至五年時間,才能達到一定水平。而師傅要從火侯,出水、淋水、封窯等各個環節,逐項逐項從實踐中一點點學習,慢慢悟出其中的奧妙,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古磚瓦燒制藝人。

吳林土告訴記者,雲溪鄉的古磚瓦好,是因為雲溪鄉的土好。因為燒磚首先要選粘性較好的土質,不含沙子,石子,這樣的土經過踩踏、才能成型,土質不好就沒有粘性,是不能成型的。

而雲溪鄉土質以紅粘土居多,這種泥土非常適合古磚瓦的燒制,因此雲溪一直以來窯廠很多,技藝一年四季都可以操作,不受時間和節令的限制。

吳林土家庭中世代燒窯為生,父親吳水清是當時衢北燒窯最好的人,17歲開始吳林土跟隨父親學習古磚瓦燒制技藝,經過多年的薰陶,鍛鍊,歷時十餘年的時間,已經完完全全的掌握了古磚瓦燒制的各個環節和竅門。

1981年,吳林土開始承包本村的一個窯廠,而後又承包了鄰村的多家窯廠。1998年,吳林土創辦了吳氏古建築材料廠,專業燒制手工方磚、青磚、滴水瓦、筒瓦、龍紋、走獸等古建築材料。

然而,建廠後的事業並不一帆風順。

吳林土說,當時受到琉璃瓦等新型建材的衝擊,很多窯或轉型或關閉。好在他堅持了下來,並終於遇到了轉機——吳林土燒制的古建村料參與了衢州坊門街、新橋街的改造,正是一系列的修復改造,讓他的古建材有了用武之地,也給了他取經的機會。

他聽說金華制瓦工藝很全面,就去了當地瓦廠,一連吃了7次「閉門羹」,最後扮成客戶買貨,才得以進門。

由於吳林土的制瓦基本功深厚,只是稍微在廠區內轉了一轉,就已將各種工藝瞭然於胸。從這以後,衢州市區的水亭門、大南門古城牆、孔廟的修復,天王塔的復建,以及坊門街、石室古街等古建築都有著吳氏古磚瓦的身影。嘗到與文化結合的甜頭後,吳林土下決心要把古磚瓦做出文化氣息。

如今,在吳林土的辦公室裡,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這些年他從全國各地收來和自己製作的「寶貝」——瓦獅子、瓦將軍、元寶磚、屋脊獸……從漢代城磚、六朝板瓦、西晉紀年磚,到民國時期的花窗翹角,應有盡有,堪稱一部卷帙浩繁的磚瓦發展史長卷。

「這些東西看起來不起眼,它們背後凝聚著中國古建築幾千年來的審美取向和時代變化。」吳林土對每一堆古磚古瓦古都了如指掌,為誰而制、派什麼用場。

他告訴記者,「磚」「瓦」雖然只有二字,但卻有七八十種:「那些薄薄的、鋪墊於瓦片之下的甍磚,巴掌大小的窗花磚,千年不毀的墓磚,還有經燒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磚,每一件都閃爍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結晶。就拿瓦當來說,就有數十個種類。比如印有『長樂未央』字樣的一般為漢朝制式,如果是花紋雲朵紋路的,則一般是明朝以後才流行的式樣。」

對於磚瓦,吳林土說他一生鍾情,學無止境,而現在自己希望能夠把這門技藝好好地傳下去。

相關焦點

  • 古磚瓦燒制傳承人吳林土:千年凝古味 磚瓦砌國風
    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磚瓦是活躍的音符。  在衢州,也有著這樣一位數十年如一日地潛心探究古磚瓦燒制技藝的傳承人,在他那雙粗糲的雙手下,曾經誕生出無數古韻猶存的傳統磚瓦,在他心中,一枚瓦片就是一頁鮮活的歷史,一塊磚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 非遺文化 青瓦燒制技藝
    青瓦燒制技藝傳承人李舉達。 青瓦,即橫斷面小於半圓的弧形,前端稍狹於後端的片瓦,因不上釉,燒出成品為青灰色而得名。 青瓦。
  • 青磚小瓦馬頭牆,訴說著奉化廟後周村山腳下一個家族的榮耀
    青磚小瓦馬頭牆,訴說著一個家族的榮耀;迴廊掛落花格窗,鐫刻著一段歲月的傳奇。如今,行走在各個古鎮巷口,一座座青磚黛瓦的仿古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民眾的視線中。在「仿古」熱潮下,行將消失的燒瓦匠人又迎來新生曙光。
  • 張大偉:石磨承技藝 古味芝麻香
    在素有「芝麻王國」之稱的河南省駐馬店市,小磨香油榨取技藝起源於明,鼎盛於清,文化底蘊深厚。古味小磨香油採用「水代法」製作,是小磨香油的傑出代表。駐馬店古味小磨香油第五代傳承人張大偉仍保留著傳承下來的古石磨、古石臼、古油壇、銅鐺等小磨香油的製作工具。其中,古石磨直徑1.08米、重900多公斤,古石臼重200多公斤,銅鐺直徑約18.8釐米。
  • 東周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磚瓦文化
    對於建築來說堅固是最為重要的,東周戰國時代文化的發展也讓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原始的自然崇拜也不斷的上升為信仰之中,在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這方面的需求不斷的加劇和提升,這兩方面被從制陶工藝中轉化而來的磚瓦結構完美的融合,大量出現的青瓦、板瓦開始隨著度量衡規格和樣式等級的管理。
  • 嘉善百年古窯燒制的「建黨百年」磚出窯!
    窯內窯外,工人們有序地將燒制好的磚運送出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磚燒制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沈步雲和第六代傳承人沈剛及工人們一起搬運磚塊,並且細心地一塊塊放置整齊。經歷了取土、制坯、燒制、出窯等工序,此次出窯的「建黨百年」磚呈青黛色,上面印有「建黨百年」和「嘉興2021」字樣,擺放時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
  • 廣彩瓷燒制技藝:金碧耀眼
    2008年廣彩瓷燒制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譚廣輝編號:05-2784出生日期:1961項目名稱:廣彩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廣州廣彩瓷燒制技藝是釉上彩繪的代表
  • 熔古鑄今:南廬書畫與清源齋典藏古磚拓印作品聯展深圳開展
    1月5日,由深圳圖書館、深圳市清源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熔古鑄今:南廬書畫與清源齋典藏古磚拓印作品聯展」在深圳圖書館開幕。本次展覽的展品為「清源齋」典藏漢晉古磚與南廬的古磚拓片題畫作品。據介紹,古磚可以分為紀年磚、記名磚、記事磚、吉語磚和畫像磚。
  • 湖北女茶人「守藝」44年:「古技藝」 研製「七味茶」
    尹炳珍制茶44年獲得了眾多榮譽 董曉斌 攝中新網恩施8月17日電 題:湖北女茶人「守藝」44年:「古技藝」研製「七味茶」作者 董曉斌 姚舜 李馨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國硒都國際茶城內,尹炳珍來到自家的茶葉店,開始當天的「早課」:給22歲的兒子教授傳統制茶技藝。
  •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
    口子酒業:口子窖代代相傳,遵循古法釀造技藝一杯酒的背後,蘊藏著時代的印記!口子窖作為中國兼香型白酒的代表,為了更好地傳承經典,歷經千年沉澱,傳承古法釀造技藝,多曲並用確保兼香的基底,高溫潤料堆積法做足兼香的潤色,三步循環貯存法促進兼香的平穩,最終實現口子窖酒獨特複雜的兼香風味。
  • 寶山寺移地重建引關注 活化千年技藝
    大雄寶殿是建築群的核心部分,以唐代佛光寺大殿為藍本,面寬七間,進深四間……  「木壽千年。中國傳統建築,全木材料,榫卯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建築的壽命更長久。」寶山寺住持世良法師說。這一大型仿唐木結構建築群,也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純木結構唐式建築群。
  • 堰遇千年 畫裡跨年——2021古堰畫鄉舉辦「這才是跨年」活動
    12月31日晚,古堰畫鄉將聯合浙江之聲舉辦「詩和遠方入畫來」國風跨年詩會。這場充滿國風韻味的詩會,將由知名主持人、朗誦名家、文化大V等共同演繹甌江山水詩之路,以朗誦、舞蹈和歌曲等形式,為觀眾獻上一場精彩的跨年視聽盛宴。
  • 參與複製失傳的「透光鏡」,揭開銅鏡水銀沁成因及千年不鏽之謎——訪譚德睿先生(中)
    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到鄭州、安陽殷墟、新鄭、洛陽、侯馬等著名商周鑄造遺址採集了古陶範、古陶瓷和古磚的殘片,以及陶範出土地之下的原生土,對它們分別做了化學成分、X射線衍射、透氣率、比熱、發氣量、耐火度、熱膨脹曲線、焙燒溫度等分析檢測,從中得出多項重要認識:①與現代鑄造的砂型比較,古陶範的透氣性很差,古代青銅器紋飾精細峻深、器薄如紙必有其他原因;②古陶範與當地原生土比較,其二氧化矽含量明顯高於原生土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時隔千年,銅官小鎮歸於平靜,但是銅官窯的燒窯工藝確從未被時光埋沒。在銅官窯的深巷裡有一間兩層結構的小樓,門外牌匾「泥人劉」三個字格外醒目,院內不時傳來窸窸窣窣打磨器皿的聲音,好似為我們訴說著銅官窯流傳千年的陶瓷故事。 走進屋內,一雙手不停地揉捏、塑造、雕刻……隨後,一隻活靈活現的泥人雛形就躍然而生,這就是「泥人劉」家族世代傳承的手藝,到劉嘉豪這一代是第四代了。
  • 星光力量:祝芝浩《星光大道》國風音樂驚豔全場
    近日,在央視《星光大道》新一期節目中,周冠軍祝芝浩又一次為觀眾獻上了一場驚豔的國風音樂視聽盛宴。作為新生代民樂竹笛傳承人,祝芝浩一直用婉轉縹緲的笛音、溫柔乾淨的聲線傳唱傳統文化。這次在《星光大道》的舞臺上他不僅展示了精彩絕倫的竹笛表演,而且還帶來了自己的原創國風歌曲,一首《中國的情人節叫上元節》,如夢如幻,如痴如醉。
  • 一牆一磚一瓦皆故事 探訪滏陽河源頭古村落
    由此,形成了金村獨具特色的「三古一源」(古廟、古牡丹、古戲樓、滏陽河源頭)景觀文化。先說古廟吧,這座古老的玉皇廟是當地百姓祈求福祉、寄託美好希望的地方。此廟佔地400餘平米,坐南朝北,造型華麗,以磚木結構為主,房頂為純手工燒制的瓦礫所鋪成,瓦的大小一致,做工細緻。
  • 懋勤軒三迤掌故:雲南古代磚瓦中的十二生肖
    明代雲南大理地區有神仙和十二生肖形象的古磚雲南古代磚瓦中的十二生肖懋勤軒三迤掌故光陰似箭,一轉眼就是中秋、圍慶雙節了。得藏友相助,收穫通海十二生肖瓦當一套,使懋勤軒擁有了三套雲南十二生肖相關題材收藏,它們分別是大理喜洲弘圭山、石羊東塔十二生肖古磚和通海十二生肖瓦當。現分享如下,以提前祝賀大家節日快樂。十二生肖從動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既有宗教信仰因素,又被賦予了濃重的文化色彩,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
  • 懋勤軒三迤掌故:南中壘銘-雲南歷代古磚收藏小記
    國博畫像磚由於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和藝術價值,帶有圖案和文字的古磚成為後世學者、收藏愛好者研究、鑑賞和雅玩之物,乃中國金石學與相關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名家邵嘉平先生藏磚當代名家邵嘉平先生藏磚雲南雖地處西南,但亦從古滇國時期開始就使用畫像磚、紀年磚修建房舍、墓葬。到了南詔、大理國時期,佛教興於三迤,於是燒造梵文、漢文經咒等佛教內容古磚修建佛寺、佛塔之風盛行。
  • 探秘千年耀州窯:華光青釉熠輝生
    當時考古發掘出的8萬多片瓷片標本,也成為首位獲得英國東方古陶瓷學會「希爾」金獎的華人、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和學術委員、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員禚振西先生從事耀州窯陶瓷考古和研究的起點。彼時,禚振西剛大學畢業,就在資料室整理這些標本。 禚振西先生幾十年初心不改,守護耀瓷、研究耀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