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複製失傳的「透光鏡」,揭開銅鏡水銀沁成因及千年不鏽之謎——訪譚德睿先生(中)

2021-02-27 漫漫讀

譚:的確如此,陶範鑄造研究的過程,使我領會到科學研究大多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當然,這十年我還在做其他工作。

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到鄭州、安陽殷墟、新鄭、洛陽、侯馬等著名商周鑄造遺址採集了古陶範、古陶瓷和古磚的殘片,以及陶範出土地之下的原生土,對它們分別做了化學成分、X射線衍射、透氣率、比熱、發氣量、耐火度、熱膨脹曲線、焙燒溫度等分析檢測,從中得出多項重要認識:①與現代鑄造的砂型比較,古陶範的透氣性很差,古代青銅器紋飾精細峻深、器薄如紙必有其他原因;②古陶範與當地原生土比較,其二氧化矽含量明顯高於原生土,很有可能是人為添加物;③陶範經過焙燒,焙燒溫度有上下限,但未達陶器的燒成溫度,亦即陶範非陶;④古陶範與當地同時期的陶瓷、磚瓦成分明顯有別,表明當時這些以泥土為主要原料的器物,已按用途不同有不同配方;……於是,我們也在原生土裡加入二氧化矽——石英粉制陶範,並在乾燥後的陶範上刻紋飾後焙燒,然後合範澆注青銅液,卻沒有一次成功——不僅紋飾出不來,連器壁也坑坑窪窪,鑄造術語為「澆不足」。制一次範周期很長,如此反覆試驗出了一大堆廢品,怎麼辦?試把各地古陶範嵌在試製的陶範內試鑄,結果凡是有古陶範處紋飾清晰、表面光潔,新配製的陶範處缺陷依然如故,一塌糊塗,說明我們仍然未認清古陶範的組成!

毫無頭緒之際,傳統工藝調研發揮出關鍵性作用——一是仔細研讀了阮崇武等於 1959年出版的《泥型鑄造》一書(這是作者 20世紀 50年代到無錫鍋廠調查研究運用傳統泥型鑄造鐵鍋的著作,可以稱之為研究中國傳統冶鑄工藝的經典之作)。二是我在蘇州、常熟做的田野調查。一本書和一個田野調查,給了我至關重要的啟示。原來無錫、蘇州、常熟一帶鑄鐵鍋或者鑄銅勺用的泥型,是用當地的泥,裡面摻了稻殼灰,這是現代鑄造的鑄型中絕無僅有的。他們燒稻殼灰很講究,要砌饅頭窯,窯頂有孔,稻殼堆在窯中點火後,不能鼓風,不見明火,慢慢自燃,燒出來的稻殼灰呈白色,不是黑色。蘇州民豐鐵鍋廠的工程師告訴我他們做過檢測,這種白色稻殼灰化學成分是二氧化矽。我把稻殼灰拿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稻殼灰呈多孔性,屬非晶態二氧化矽。稻殼灰不僅具備多孔性,有骨架,而且熱物理性能——蓄熱係數比石英晶體低得多。鑄造原理告訴我們,金屬液在鑄型裡的充填性和蓄熱係數是成反比的。

相關焦點

  • 西漢魔鏡未解之謎
    西漢魔鏡,出土於西漢時期的古墓中,直徑7.4釐米,重50g。這面銅鏡看上去跟普通的銅鏡沒什麼區別,但陽光一照射到鏡面上,反射光照到牆上,竟然能夠顯現出銅鏡背後的圖像和文字,好像光線透過銅鏡把圖像、文字映在牆上似的,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透光鏡,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在宋代就已經失傳,上海博物館中有上萬枚銅鏡,發現有透光現象的卻只有4枚,並且都出現在漢代,透光鏡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被外國人稱為魔鏡。
  • 古玉水銀沁
    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鬥——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
  • 解開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 古玉沁色成因解析
    (二)彩沁成因的研究除白沁以外,古玉器沁色還包括紅、黃、褐、 綠、黑等多種色調,我們暫且統稱為「彩沁」,其中紅沁舊稱血沁、硃砂沁,黃沁舊稱土沁、松香沁,黑沁舊稱水銀沁、黑漆古等。白玉龍紋墜 唐 黃沁紅、黃、褐色沁成因——褐鐵礦滲入、鐵離子氧化紅、褐、黃、黑沁的形成可能與天然狀態下和田仔玉的皮色成因類似,主要為鐵離子致色,一部分來源於玉石自身鐵離子的氧化
  • 古鏡史話-漢代銅鏡藝術鑑賞
    一、漢代銅鏡概述漢代社會繁榮穩定,各行各業都有較大的發展和進步,銅鏡也在不斷創新和提高之中,銅鏡的紋飾豐富多彩、工藝也更為精湛。其中星雲紋鏡、草葉紋鏡、連孤紋鏡、博局紋鏡、畫像鏡等新型銅鏡也在漢代社會逐漸興起,而且銅鏡的銘文也突顯鮮明的時代特徵。二、漢代銅鏡的種類漢代銅鏡的種類豐富,不僅沿用戰國時期的古鏡,還有所創新。
  • 蚌埠博物館7——銅鏡展
    唐代瑞獸葡萄鏡的出現表明了當時已大量種植葡萄並盛行以其飾紋,手工藝匠人們把漢代銅鏡流行的瑞獸紋飾與葡萄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突破了傳統的規矩格局,創造出了活潑、開放、富於變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裝飾圖案,從而揭開了唐代銅鏡以花鳥為主題紋飾的序幕。此鏡保存完好,鑄工精細,構圖完美,紋飾清晰,瑞獸禽鳥生動活潑。枝條柔長,花葉舒展,果實豐碩,組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鏡表呈銀白色。
  • 九華山肉身菩薩:現存8尊,歷千年而不腐,成因至今是個謎
    導語:九華山肉身菩薩:現存8尊,歷千年而不腐,成因至今是個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外出旅行
  • 沁 —— 是古玉的「年輪」 ,是她的魂 !
    ;清人劉大同在《古玉辨》中:「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及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清人陳性在《玉紀》中:「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裡,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有 色之物,皆隨之浸入於中」這是玉器常見到的風化現象,而相對於中原的玉器而言,滇國玉器的風化現象顯然較為嚴重,原來半透明的軟玉,大都變成了不透明;而玉器原來的淺綠、淺黃色也變白、變褐,甚至形成了所謂的「雞骨白」。
  • 【精品推薦】明代鎏金銅鏡
    鎏金工藝是我國古代器物裝飾的一種特種工藝,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塗在銅器表面,然後加熱使水銀蒸發,而金則附著於器表不脫落。「黃白塗」、「金銀塗」等表明漢代對於鎏金銀工藝的稱謂,鎏金銅器發展到漢代已呈數量多、種類廣的趨勢,不僅局部鎏金,還多見整體鎏金。
  • 我國現存六件「逆天」文物,技術早已失傳,高科技也無法復原
    其技術難度可見一斑,專家更是說,如今可以解決劈絲的技術,但專家不明白古人是用什麼的特殊藥水,將象牙軟化的,因為關於藥水製作的技術已經失傳。官方至今沒有相關的技術可以對這個尊盤做出複製,因為其難度係數太高,各種細節即便用現代工藝也是難以掌握的。四、西漢的素紗襌衣常聽聞別人說薄如蟬翼,而素紗襌衣真正達到薄如蟬翼。素紗襌衣在長沙馬王堆出土,重量僅有49g,可謂是中國古代製造工藝中的最佳品。
  •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腐蝕的原因竟然是...
    不含鉛?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隨著越王勾踐劍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各種「複製」或仿製的相繼出現,人們普遍相信,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是因為劍身經過硫化處理。北京科技報於2004年4月28日刊登的文章《越王勾踐劍因何千年不鏽》也主要闡述了此種說法。
  • 百年之謎被揭開,有些出人意料
    文|鐵血君《費加羅報》報導稱,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獨立攝影師Bas Uterwijk一直在研究拿破崙的長相,2013年,他曾經帶著自己的專家團隊,使用死亡面具和電影中運用的特效製作了法國革命家、政治家羅伯斯庇爾的3D模型
  • 科學家證實龍的存在,原來龍是大氣層生物,千年之謎終將揭開
    科學家證實龍的存在,原來龍是大氣層生物,千年之謎終將揭開龍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古時候的皇帝也是真龍天子,各地墜龍事件層中不窮,關於龍的神話千百種
  •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貴州老人家發現!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我國是一個文物資產十分豐富的國家,在眾多的文物中最難以保存的可以說就是古籍和書畫了,因為就在經過數千年的時間之後它們已經變得十分的脆弱了,稍有不慎就會毀掉它們。《易經》作為我國遠古文明的產物,也是一部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將自然和社會兩種科學融為一體。
  • 塵封千年,古樂器從敦煌壁畫中「躍然而出」
    敦煌壁畫中保存了北周到元代的各種樂器,共計44種,4500餘件。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品種、數量、表演形式、以及時間跨度和延續性方面,都是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都是民間工匠製作的,一直延續到現在。但在樂器製作傳承中,有好多樂器製作技藝都已失傳了。有些樂器製作技藝雖然在敦煌失傳了,但在中原其他地方傳承著。如琵琶、古箏,排簫等樂器。
  • 李家淇賀銅鏡鑑賞系列文章:當「魚」遇到了「鑑」
    而立之年受中國古代青銅鏡藝術感染,更為銅鏡背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所吸引,自覓自樂一方淨土,訪名家、交藏友、讀專著,書感悟,沉醉銅鑑天地間,樂未央。魚,水蟲也。原始人類在捕魚、吃魚的過程中,發現魚多籽,繁殖能力強,生命力旺盛,而人類生存環境惡劣,多災多病,與大自然博弈的能力很弱,於是便有了能向魚一樣具有旺盛生命力,讓子孫繁衍、氏族興旺的憧憬和思想,創造刻繪出了魚紋圖騰符,並不斷地去賦予、去豐富它各種各樣的吉祥寓意,逐漸發展演繹成為一種雅俗共賞,集佛、儒、道多家學說於一身,浸潤千年而不息的文化----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