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博物館7——銅鏡展

2021-02-23 中渠經典文化

瑞獸葡萄鏡

瑞獸葡萄鏡出現於初唐(公元6世紀晚期至7世紀晚期),流行於盛唐,即從唐高宗到唐德宗時期(公元7世紀晚期至8世紀晚期)。這個時期的銅鏡大量採用瑞獸、鳳凰、鴛鴦、花鳥、鸞鳳、葡萄等紋飾。

瑞獸葡萄鏡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鏡類,從史籍來看,葡萄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引種成功的,當時的絲織物上就出現了葡萄花紋。唐代瑞獸葡萄鏡的出現表明了當時已大量種植葡萄並盛行以其飾紋,手工藝匠人們把漢代銅鏡流行的瑞獸紋飾與葡萄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突破了傳統的規矩格局,創造出了活潑、開放、富於變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裝飾圖案,從而揭開了唐代銅鏡以花鳥為主題紋飾的序幕。

此鏡保存完好,鑄工精細,構圖完美,紋飾清晰,瑞獸禽鳥生動活潑。枝條柔長,花葉舒展,果實豐碩,組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鏡表呈銀白色。此鏡較厚實,顯得很沉重,很富實。這面唐鏡無論鑄工、鑄造均可視為盛唐銅鏡的經典之作。

唐代銅鏡中的寶相花紋樣

寶相花是我國的傳統裝飾紋樣。一般是指「經過藝術處理後形成的一種裝飾性花朵紋樣」。它結合了各種不同形態花朵的優點,是一種總結性的裝飾紋樣,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所以人們賦予它吉祥美好的象徵。單獨把寶相花紋飾拿出來是因為它在唐鏡紋飾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極具欣賞價值的藝術紋樣。

唐代銅鏡中的蓮花

唐代銅鏡中的團花

宋鏡

樸素雅致  秀色纖纖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時期,五代十國動亂不斷,北朝的建立是中原重新回歸統一,但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崛起,產生了北宋和遼西夏並立。金和南宋對峙的局面,連年的戰亂導致銅料匱乏。銅鏡製造業從此一蹶不振。銅鏡自此之後進入了衰落期。

金代銅鏡

中國銅鏡自唐末,五代起日趨衰落,金代銅鏡卻在北國異軍突起,呈現多樣化的風格。

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北方政權,反映在銅鏡藝術上呈現多元化的文化面貌,以其民俗習俗和社會風尚的粗獷厚重融入同境藝術。鏡面風格與同時期的南宋區別很大。

宋鏡

宋代銅鏡器體輕薄,裝飾簡潔,注重實用,不崇華奢。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菱形以及帶等多種形式。鏡背紋飾風格更趨於寫實,圖案處理融入繪畫風格,以花鳥魚蟲有餘的意,雙鏡的背如同水,兩條著對,在魚蟲、龍蟠鳳逸居多,所描繪的動植物圖案,形象準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在治鑄方面,銅鏡的合金成分發生了變化,含量明顯減少,含鉛量大增,這帶來了銅鏡質地、色澤的變化,這一變化對後世銅鏡有著深遠的影響。

雙魚鏡

雙魚是宋代銅鏡中較為常見的紋飾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這多子多孫、年年有餘的寓意。雙魚鏡的鏡背如同一泓池水。兩條魚首尾相對。仿佛在追逐嬉戲,富有雅趣。和傳統道家文化中的兩儀的形象相合。

金代銅鏡

金代官府對銅鏡的管理極其嚴格,有銅禁制度,私人禁止鑄造銅鏡。

因此,金代銅鏡的邊緣往往籤刻官府驗記文字和押記。

賞典故

辭旨之溫雅

故事題材類銅始自漢代,從東漢畫像鏡開始以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為題材的故事鏡逐漸流行。一直延續到明清,鏡背上精美的圖案歷久彌新,至今仿佛仍然在對人訴說著那段段傳奇故事。

吳牛喘月

水牛原產於我國長江、淮水流域一帶,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籲籲。

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

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就會氣喘籲籲。」

西王母

最早見於山海經。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 後來道教繼承,奉為女神領袖。駐西方,主陰。《漢武帝內傳》裡,把西王母描述成年30歲,姿容絕世有一大群仙姬隨侍,武帝拜受教命的的威嚴女神。並說她把300年接一次的蟠桃果是給武帝,於是民間把她當做長生不老的象徵。

東王公

東王公於漢代有記載,跟漢代的陰陽觀念有關,是代表「陽」的男神。亦稱「東王父」或「木公」。東王公之稱、始見於《神異經》:「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

東晉的葛洪《枕中記》對東王公形象作了脫胎換骨的一種闡述,說他為元始君和太元母所生,「號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並方三萬裡,上有太真宮、碧玉城萬裡,多生林木,葉似桑。」

《神仙拾遺》稱東王公為「木公」,對他的服飾、居處有更詳細的描繪:「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居於雲門之間。以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且還說其職是掌管仙籍。

唐宋以前的古籍中,東王公之名常與西王母配對出現,如《神異經》日:「有鳥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墉城集仙錄》:「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金母,與東王公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矣。」

唐宋以後,玉皇大帝在神中的地位不斷升高,成為至尊無上的天神,於是人們便把在民間影響甚廣的西王母當作了玉帝的配偶神,其實西王母的配偶神是東王公。

東王公、西王母

漢代神獸畫像鏡多以東王公、西王母的神話傳說為題材,來祈求羽化升仙、長生不老;唐宋時期的銅鏡,多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歌頌先人的高尚品質,向世人闡述為人處世的道理;明清時期出現的人物多寶鏡,以各種吉祥圖案、樓宇等建構了一個「仙境」,表達了當時的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和美好願景。

真子飛霜鏡

關於真子飛霜鏡所反映的含義,目前尚無定論,一說認為「真子」即「真孝子」的簡稱,「飛霜」為古琴曲調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別稱,講述的是在周宣王時期尹伯奇被放逐於野的寓意。

尹伯奇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的兒子,他精通音律,也是位出名的孝子。伯奇的生母死後,他的後母想讓自己的兒子伯卦承襲爵位和財產,就向尹吉甫誣陷伯奇調戲自己,並讓他躲在暗處觀看查證。後母捉來毒蜂藏進衣神,在伯奇向她請安的時候偷偷將毒蜂放出。伯奇不顧被蟄的危險,用手替後母在衣服上捉蜂子。尹吉離得遠沒看見蜂子,認為是伯奇行為不

軌,把他趕出了家門。伯奇不願意申辯,挾著自己心愛的琴,被迫離開了家。

獨自在荒野中,又凍又餓,想到自己所受的冤屈,作出了一首悽惋的琴歌《履霜操》(又稱:《飛霜操》)。正好尹吉甫陪周宣王巡視路過此地,聽到了這首《履霜操》,宣王說這唱歌的一定是個受了很大冤枉的孝子。」尹吉甫聽著兒子的歌聲,又疑又悔。尹吉甫派人找到了伯奇。事實真相大白,他憤怒地殺死了後妻,把伯奇接回了家。父子骨肉又重新團聚在一起。

明清人物多寶鏡

明代最具特色的鏡類。紋飾中常見的有「八寶」,別是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又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但銅鏡上用作裝飾的圖案,往往不局限於這八寶,增加了錢文、祥雲、靈芝、捲軸書畫、銀錠、元寶、犀角、方勝、珊瑚、磬、鹿、梅花等,成為「多寶」或者「雜寶」鏡。這些多寶寓意吉祥如意、福祿雙全、健康長壽等。

「八寶」「金魚」「盤腸」「蓮花」「寶傘」「法螺」「寶罐」「法輪」

人物多寶鏡-明代

長命富貴銅鏡

五子登科

來源於民間故事。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偁、竇僖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福壽雙全五子登科雙銘鏡-明代

五子登科銘鏡-明代

為善最樂

做善事是最快樂的事。

常用為勸人多行善事的格言,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

清代雙喜五蝠紋帶柄鏡

五蝠紋,蝠與福諧音,取福意,五蝠諧音五福。清代多指福、祿、壽、喜、財,是一種吉祥紋飾。

為善最樂銘鏡—明代

雙喜五蝠紋帶柄鏡—明代

湖州儀楓橋石家

真正一色青銅鏡

宋代稱鏡為「照子」,是因為宋人避諱甚嚴,趙匡胤之祖「敬」,避「鏡」諱,改名「照子」或「監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朝廷規定可以不避此諱,熙元年(1190年)又重新嚴格避諱制度,因此這段時間有些銅鏡也稱「鏡」。

湖州鏡大約源於北宋晚期,盛行於南宋初期到中期,主要流行於南方地區。北宋末年,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經濟重心隨之南移,手工業也隨即發展起來,當時的湖州、饒州、臨安府、平安府等地鑄鏡聞名。

湖州鏡幾乎沒有紋飾,僅鑄有作坊主姓名或價格等,往往在名號上冠以「真」或「真正」,以表明正宗,防止假冒。

湖州鏡

湖州鏡,是宋代最流行的鏡類,形制有葵花形、亞字形、方形、桃形等。銘文主要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儀楓橋石家,真正一色青銅照子」等。

宋鏡

北宋末年,由於戰亂的緣故,北方人口大舉南遷,經濟重心隨之南移,而當時湖州、饒州、臨安府、平安府等地的手工業,也藉此機會蓬勃發展了起來。這些地方鑄造的銅鏡在全國各地屢有發現,可見當時工商業繁茂之一斑。

六朝  位至三公銘龍鳳紋鏡

三公,是對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者的稱呼,輔佐天子,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兩漢時期,人們把「位至三公」作為追求高官厚祿,以達榮華富貴的最高目標。銅鏡上鑄刻「位至三公」等雖是一種吉用語,但它又是當時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觀念的體現,也是對子女的厚望和親朋好友的祝福。

歷代三公

周   司馬、司徒、司空

秦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漢   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東漢    太尉、司徒、司空

唐代賞得秦王銘四瑞獸鏡

秦王鏡外區為一圈銘文「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待是自明心」,共20字。學術界中關於該銅鏡銘文中的秦王所指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秦王」指秦始皇,其根據是「秦王鏡」的典故。

此典故見於西漢古文經學派開創者、目錄學家、天文學家劉歆撰著的《西京雜記》第三卷:「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另一種則認為「秦王」是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是其即位前的封號,因唐太宗對銅鏡有偏愛,武德年間(618-626)又掌鑄幣大權,為其鑄鏡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從「秦王鏡」的典故在後世的詩文中屢屢被引用來看,以上對秦王的判定,第一種說法更讓人信服。如:著名北周詩人庚信的《鏡賦》中就有「鏡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的」詩句。唐代李益《府試古鏡》詩:「舊是秦時鏡,今藏古匣中,應祥知道泰,鑑物覺神通。肝膽誠難隱,妍媸信易窮。幸居君子室,長願免塵蒙。」

以「秦鏡」喻贊君子,強調對客觀事物能如實反映,不隱瞞、不欺騙。唐人仲子陵亦有詩云:「萬古秦時鏡,從來抱至精。但見人窺膽,全勝響應聲。妍媸定可識,何處更逃情。」此詩以「秦鏡來激勵人們,應一塵不染、表裡如一、光明磊落、肝膽照人。

因「秦鏡」為寶難得,人們還以之比喻賢才,如唐應慎《諭寶》詩之二:「秦鏡無人拭,一片埋霧裡。」

因秦鏡能照徹心膽,人們又借之來坦露心胸表情懷。如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詩:「心託秦明鏡,才是楚白珩」,與秦王鏡銘文中的後兩句一樣,均借物抒情、傾訴心意。

而古代封建社會衙門裡常常懸掛「秦鏡高懸」「明鏡高懸」的匾額,喻意著官吏辦事、斷案精明清正之意。

鏽跡斑斑的銅鏡如今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留給後人們更多的是「自知之明」的理性思考,以正衣冠的「是非鑑別」和「照人心境」的感人詩篇。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演繹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好事物永恆的追求。

五代劉思訓造銘省坊鏡

屬都省銅坊鏡,鏡上有鑄鏡工匠賞識的銘文,圓形,圓鈕,鈕外環兩周點線紋。構成的大方框。框內飾連線文。兩組點線紋間的空白處 左右兩側各鑄有「省坊鏡面,劉思訓造。」

上下部各填飾四組花卉紋。方框四角填飾四組錢紋。框外滿鋪龜背紋,兩周連珠紋為廓。素寬緣。

漢  日光鏡

西漢晚期可以「透光的日光鏡」,最具開創性日光鏡的製作工藝精湛,設計原理複雜,曾給世人留下難以破解的千年懸念,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日光鏡鏡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陽光照射下將鏡背上的圖文完整地映到牆上。當平行光線照射鏡面時,鏡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現與鏡背的文字和紋飾相同的影像,效果恰似光線從銅鏡透過一般。

由於銅鏡背面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個字,所以被命名為日光鏡,又名透光鏡。日光鏡的工藝製作技術極為高超,體現了光學和力學原理,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是西漢時期最為珍貴的鏡種,也是我國歷史文物中的精品。目前日光鏡在全世界保存的數量非常稀少,特別是流傳至今還能夠透光的日光鏡更是少之又少。

漢  日光鏡

圓形,圓,圓座,座外圍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座與連弧紋之間有幾何紋組成簡單的紋飾,其外兩周櫛齒紋之間有銘文圈「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間隔以月牙紋,素寬平緣、此流體較為特別,為表式變體字,即從書向隸書轉變的一種字體。

透光鏡

透光鏡是西漢時期鏡獨有的奇特鑄造現象當用鏡面反射陽光或平行光時,反射在牆面上的圖像會呈現出鏡背的圖案,仿佛像是光從鏡而薄處「透過」一般,由此得名。

透光鏡的特點是鏡體薄而飾厚。在銅鏡的鑄造過程中,銅液冷卻收細時,鏡面的表面出現微小的彎曲變形有紋飾的部分較厚,變形較小:無紋飾的部分較薄,變形較大,通常情況下這些差別依靠肉眼很難察覺,而當光線照射時,反射出的圖像就把這些差異放大出來。

漢  昭明鏡

宣帝至王莽前流行的一種漢鏡。銘文:「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洩」;而象徵「天圓地方,天地人合一」,但一般銅鏡上銘文不全,有的字與字之間填上一個」面」的符號,字體多方折。

鏡銘中也有減句減字現象,如:

「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揚而)願忠,然(雍塞而不洩)」。

漢鏡

玄機妙語   禱告求仙

漢代銅鏡開鏡背鑄銘之先河,銘文在漢鏡上廣泛流行,西漢中晚期甚至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裝飾紋樣,漢鏡銘文類型多樣,內容豐富,形容鏡子明亮祝願性的吉祥語。祈求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觀念成為常見主題。

賞紋

鏡背裝飾的華美圖紋

體現著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創造力

賞銘

鑄造的精美銘文

傳達著先哲們的思想和時代信息

賞典故

鏡背描繪的精彩故事

展現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積澱

鑑人

銅鏡最基本的功能

可以鑑容貌、正衣冠

鑑史

銅鏡具有非常強的時代特徵

可以作為考古斷代的標準器

鑑興替

銅鏡的工藝、紋飾與銘文

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

孤月低懸淮水遠,

瓊臺夜肆幾多歡,

華服素縞皆成土,

青鏡依舊照紅顏。

                               編輯:小滿

                        良知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龍溪四無說:

         「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

                  意即是無善無惡之意,

                  知即是無善無惡之知,

                  物即是無善無惡之物」。

相關焦點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圖說: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葵式銅鏡(局部) 主辦方供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 銅鏡們與鋪首們:從南博《兄弟王》特展出發4
    銅鏡們與鋪首們 從南博《兄弟王》特展出發4 西漢銅鏡主題 【兄弟王 展覽展品 】
  • 銅為鑑 以照行——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宋金銅鏡展
    據說銅鏡是軒轅黃帝創製的。《軒轅內傳》:帝會王母於王屋山,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它萌芽於夏,興起於戰國,盛行於漢唐。自唐末以來,銅鏡開始衰落,北宋略有復興,南宋繼續衰落。然而,與南宋對峙的金代積極吸收漢地文化,在銅鏡製作上異軍突起,雖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創新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見的金代銅鏡有雙魚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等,其中與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雙魚紋在金代銅鏡紋飾中最為常見。以魚紋銅鏡圖案,最早見於漢代,金代最為盛行。
  • 銅鏡文化的魅力
    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於公元前20世紀,後歷經春秋戰國的發展、漢唐的輝煌鼎盛、延續到明清直至近代。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與成熟,銅鏡的紋飾精美華麗,銘文豐富多樣,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人文習俗,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今天的人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以及古代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圖①:上海博物館藏齊家文化星紋鏡。
  • 海外藏中國古代銅鏡概述
    同時,鏡背所鑄紋飾和銘文均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而使銅鏡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實物資料。目前,除我國考古發掘出土和公私收藏的大量銅鏡外,北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的許多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也收藏有大量的中國古代銅鏡。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與國內9家文博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新聞|「雅韻湘傳:湖南省博物館藏宋元服飾 」展開幕
    展覽時間:2020年5月15日至8月2日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二層主辦單位: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雅韻湘傳:湖南省博物館藏宋元服飾」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國博開展 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昨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對公眾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博了解到,此次展示的260餘件(套)展品,是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而出,結合多媒體展陳,勾勒出中國古代銅鏡的歷史文脈。中國古代銅鏡,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互鑑。中國銅鏡傳世、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 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出雲與大和」特別展:看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
    展故: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 關於徵集蚌埠工業歷史展品的公告
    在蚌埠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中,為著力打造蚌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展示中心(蚌埠市博物館工業館),以弘揚蚌埠工業文明,留住蚌埠工業歷史記憶,展示蚌埠工業發展新成就。現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徵集相關展品,歡迎踴躍提供展品或信息線索。1.反映蚌埠工業歷史的代表性實物產品及圖片、商標、廣告、獲獎證書、音像資料等。
  • 四神規矩紋銅鏡與漢代六博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中始見銅鏡,而後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時都有發現[2]。及至戰國時期,銅鏡產量激增,出現了一個高潮,這個高潮一直延續到了漢代,銅鏡的形制、式樣和紋飾呈現出爭奇鬥豔、百花齊放之勢,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文所要介紹和討論的便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一面漢鏡——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四神規矩紋銅鏡(圖一)。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開幕
    鏡子上篆刻著「中國大寧」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領銜,260餘件銅鏡與觀眾在國家博物館展廳打「照面」。昨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開幕,該館銅鏡類藏品第一次完整、系統展出。  展覽助理趙玉亮說,此次展覽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按「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展廳裡,大部分銅鏡以背面示人,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和一段段真摯的祝福。
  • 銅鏡收藏入門-唐代銅鏡
    唐代銅鏡一直是廣大收藏愛好者們收藏之中的重點藝術品類,也完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唐代銅鏡之美再現了大唐繁榮昌盛的一面,通過收藏入門知識與鑑識知識與您一起品鑑唐代銅鏡藝術之美。一、唐代銅鏡造型特點唐代銅鏡,鏡形非常創新,如在圓形的基礎上又創新了多式多樣的花式銅鏡和無鈕有柄的手鏡等等。二、唐代銅鏡興盛原因唐代銅鏡是中國古代銅鏡史上的第三個高峰時期,銅鏡鑄造技藝大力發展,唐代銅鏡之所以興盛有如下幾個原因:(1)唐代的金屬工藝集中向銅鏡方向發展。
  • 攬鏡見佛——歷代銅鏡蘆荻題跋展
    2020年12月16日,「攬鏡見佛——歷代銅鏡蘆荻題跋展」在白馬寺釋源美術館開展,白馬寺常住師父為展覽舉行了莊嚴的灑淨祈福儀式,眾多美術愛好者、遊客和信眾隨喜參加。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博物館攜手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近日,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上海博物館代表團一行5人曾於2002年4月赴紐西蘭「黑石號」文物整理現場考察。
  • 讓文物映照現實——對話蚌埠市博物館館長季永
    目前,蚌埠市博物館常設八個展廳,包括城市崛起蚌埠近現代歷史文化陳列、孕沙成珠蚌埠古代歷史文明陳列、翰墨丹青館藏古代書畫作品展、梳影寶鑑館藏精品銅鏡展、流動的文明淮河歷史文化陳列、記憶流年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鏟釋天書考古體驗廳以及臨展廳。去年,為了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我們還建設了數位化網上展廳,在一樓建設魔牆,方便遊客參觀遊覽。
  • 首都博物館《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延期閉展
    7月22日,觀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參觀《1420:從南京到北京》中展示的「嵌寶石鑲金玉帶」展品。據首博官網公告,為滿足廣大觀眾的觀展需求,此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停的該展覽延期至8月2日閉展。觀眾在北京首都博物館參觀《1420:從南京到北京》中的「白象琉璃磚」展品。
  • 遼金城垣博物館重張開放
    經過一年多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展陳改造,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再度亮相。改造工程後推出的首個文物專題展「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日前也正式對公眾開放。據介紹,改造後的遼金城垣博物館,主展廳面積從原來的350平方米擴大到近500平方米,展線延長了約50米。
  • 上海汽車博物館聯手蘇州博物館,以「水陸出行展」重塑雙城故事
    16日電  由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16日在位於上海安亭的上海汽車博物館正式開展。而在這兩座城市中,坐落著2座特色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以近現代中西汽車為主題的行業博物館和以建築設計和雅致收藏為特色的歷史博物館,看似毫無交集,卻在長三角一體化區域聯動的背景下,從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中聚焦「江南出行方式」,首次合作推出的「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以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講述新雙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