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為鑑 以照行——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宋金銅鏡展

2020-12-22 攝影師於兵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舊唐書魏徵傳》中唐太宗李世民對敢於直諫的魏徵的評價。

鏡又稱鑑或照子。據說銅鏡是軒轅黃帝創製的。《軒轅內傳》:帝會王母於王屋山,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

它萌芽於夏,興起於戰國,盛行於漢唐。自唐末以來,銅鏡開始衰落,北宋略有復興,南宋繼續衰落。然而,與南宋對峙的金代積極吸收漢地文化,在銅鏡製作上異軍突起,雖有不少仿唐宋之作,但也有創新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常見的金代銅鏡有雙魚鏡,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等,其中與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雙魚紋在金代銅鏡紋飾中最為常見。以魚紋銅鏡圖案,最早見於漢代,金代最為盛行。其中有的製作精良,紋飾線條均密,造型生動,大多為官鑄;有的造型笨拙,線條粗糙,紋飾模糊,多為私鑄。

雙魚紋大銅鏡。圓鈕,直徑43釐米。緣厚1釐米,緣寬2.4釐米。重24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圓形銅鏡。鏡內區雙鯉魚張嘴鼓腮,展翅擺尾,頭尾相銜,相互追逐,鱗片細密規整;襯底微波蕩漾,浪花朵朵,萍草飄飄。鏡外區為蔓草紋帶。銅境借用鯉魚生殖繁盛的特性來表達了多子多孫的美好意願,同時借喻「鯉魚跳龍門」來祈求升官入仕,反映出女真人的尚文精神和對教育的重視。

以龍紋作為中國古代銅鏡上的裝飾主題,是中國銅鏡文化的一大特色。金代的龍紋鏡受唐代的影響較大,創新也最多,常見的有盤龍鏡,魔蠍龍紋鏡等。金代的雙龍文鏡在數量上僅次於極富盛名的雙魚鏡。

「上京」款雙龍鏡。直徑12釐米,緣寬0.4釐米。緣與鈕座間,雙龍首尾相銜,張口,四足三爪,鱗片稀疏。捲雲紋襯地。邊緣有刻款為"上京"等字,系經上京路某機構檢驗。以纖細清晰的字體契刻官府驗記和押記,是金代銅鏡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宋代菱花帶柄雙龍鏡,直徑12.5釐米,長21.7釐米。鏡緣突變與柄的凸邊相連。鈕的位置做花瓣兒狀,雙龍在兩側,身軀蜿蜒於龍頭上方,一後肢於尾相交,形成環形。花瓣兒右邊的龍張開嘴,左邊的龍卻閉著嘴,二龍均張目舞爪,伸出帶三爪的前肢,龍身周圍點綴著雲彩。鏡下方為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為波濤洶湧的海水,水中有一龜,岸上有一座三足爐,香爐向左右漂浮輕煙。

「懿州驗記官」款雙龍鏡。懿州,古地名。即今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古城址。始建於遼聖宗太平三年(1023年),是著名的蕭太后的孫女兒燕國長公主的私城,後來改為國家行政州。元明之際,懿州歸遼陽統轄。歷史上遼陽曾為遼東郡首府,史稱懿州為遼東懿州,也稱遼陽懿州。

「肇州司侯造」款雙龍鏡。大慶肇州,遼代稱為出河店,下設防禦使。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始設肇州,隸屬於蒲裕路,會寧府,為州級單位,下轄始興縣(今大慶肇源茂興為中心的地區)。

宋金時期故事鏡傳世和出土的都比較多,主要以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故事為題材,這是當時宗教神學盛行的反應。有的故事題材所表現的內容能從史籍記載中找到,如童子攀枝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多為中原地區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被用於銅鏡上,這是漢人與女真人在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相互學習,相互滲透的必然結果。

許由巢父故事鏡。直徑21.3釐米,緣厚一釐米。鈕的上部為起伏的山巒,中間有一棵蒼天大樹;左側,一老翁席地而坐,雙手合握胸前。向右觀望,右側一人左手牽牛,右手伸向老翁,下部河岸蜿蜒,碧波漣漪,怪石錯立。畫面是在中原廣為流傳的「許由洗耳,巢父飲犢」的故事。此境圖案表現得正是巢父牽牛離開的情景,北宋時期,使將這一故事鑄於銅鏡上,金代仿之。

金代柳毅傳書故事鏡,直徑1釐米,厚0.9釐米。圖案上部枝葉繁茂,春意盎然。大樹下有一男一女相對而立,女子頭挽高髻,衣著長裙,手中持物,男子雙手作揖。右側一童子牽馬,手捧衣物,下方有三隻羊,或俯臥或吃草,或回頭觀望,草邊兒似有波浪。柳毅傳書源於唐代《柳毅傳》。相傳龍女被驅趕至河邊牧羊,柳毅和書童來到河邊。龍女向柳毅訴說悲慘的身世,而後柳毅為龍女捎信,此鏡描繪的正是龍女將書信交與柳毅的場面。

「官」款二童子攀枝紋鏡,又稱童子攀枝鏡,童子戲蓮鏡。直徑8.9釐米。鏡背紋飾的上部是兩朵盛開的蓮花。底部為一片大大的蓮葉。鏡鈕兩側各一手攀花枝,腳蹬蓮葉的童子。童子嬉戲於蓮花之上,寓意多子多孫,世代相承。圖案描繪了兒童玩鬧的情景,充滿活力。邊緣刻「官」字款和押記,證明此鏡為金代所鑄,「官」字為金代官府檢驗的標誌,另有一字辨識不清,當為檢驗官的畫押。

宋金時期,瑞獸,花草,花鳥等作為銅鏡的主要紋飾。花草鏡以菊花紋為多,圖案通常以鈕為中心,向外放射出相互疊壓的葉瓣,與鈕共同形成一菊花形瓣,布滿鏡背。有的外區有點線紋和萬字紋,有的還有刻記。

「上京會寧縣」款菊花鏡(右一)。直徑19.5釐米,緣厚0.5釐米。內區菊花以鈕為蕊,花瓣舒展,素雅大方。外區為三周凸弦紋,間以樹葉紋飾為圈帶。緣刻「上京會寧縣」等字。上京會寧縣為金代上京路會寧府下轄的三縣之一,位於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一帶,始建於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

「都右院官」款荷花祥雲鏡,直徑21.5釐米。鏡面含富硒層,呈銀白色。鏡背圖案分三層,四朵祥雲圍繞鈕座。中間四朵稍大帶葉荷花,荷葉張開,葉脈清晰,葉上託舉一朵盛開的蓮蓬。荷葉底伸出兩朵對稱的小花苞。漂浮的綬帶及蓮葉配置適宜。最外圈近邊緣處有八朵祥雲。緣刻「都右院官」等字。這種荷花紋飾與唐雙鸞荷葉紋鏡的荷花紋飾相同,但刻款和連珠紋證明此為金代銅鏡。

宋代銅鏡上多鑄以詩文題記的銘文。此外,字號商標鏡銘大量出現。許多字號都冠以州名,標明姓氏,有的還有店鋪所在地,不少銘文都註明「真」「真正一色」等宣傳字樣,是宋鏡的顯著特徵之一。

卍字紋銅鏡,直徑10.8釐米,緣厚0.3釐米。鏡背正中有以鈕為中心的「卍」字,已殘。卍字紋銅鏡最早出現於唐代。卍字在梵文中,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認為其是釋迦摩尼胸前所現的「瑞相」,象徵著吉祥。武則天於公元693年(唐長壽二年)定此字讀為"萬"。這面銅鏡製作粗糙,鏡身單薄,為仿唐鏡而制。

銅鏡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具,也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時代所賦予的鮮明特點,他又成為古代墓葬斷代的標準器之一。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其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文華麗,銘文豐富。羅振玉先生曾認為;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

本次展覽共展出宋金時期銅鏡,旨在通過比對,讓觀眾了解到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內地除長期的戰爭摩擦外,亦產生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這也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與碰撞。這些銅鏡是研究金代女真人生產生活的最直觀的重要資料。

相關焦點

  • 李家淇賀銅鏡鑑賞系列文章:當「魚」遇到了「鑑」
    而立之年受中國古代青銅鏡藝術感染,更為銅鏡背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承所吸引,自覓自樂一方淨土,訪名家、交藏友、讀專著,書感悟,沉醉銅鑑天地間,樂未央。魚,水蟲也。鑑,鏡也。《說文》中說:"鑑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魚、鑑因水結緣,魚文化和銅鏡鑄造融合造就了瑰麗銅鏡藝術上的魚鑑文化,而當藝術承載了人類精神靈魂,它便具有了鮮活生命力和藝術穿透力,就必然成為一種流傳千年的經典文化。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國博開展 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昨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對公眾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博了解到,此次展示的260餘件(套)展品,是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而出,結合多媒體展陳,勾勒出中國古代銅鏡的歷史文脈。中國古代銅鏡,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互鑑。中國銅鏡傳世、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圖說: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葵式銅鏡(局部) 主辦方供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 銅鏡們與鋪首們:從南博《兄弟王》特展出發4
    銅鏡們與鋪首們 從南博《兄弟王》特展出發4結束時間為2020.03.29。 西漢銅鏡主題 【兄弟王 展覽展品 】
  • 海外藏中國古代銅鏡概述
    此鏡紋飾風格與湖南湘東地區戰國墓出土的鳳紋鏡相近。這類鏡的特點是紋飾具有類似絲織品圖案的風格。地紋為摺疊菱形格紋,內填細密的雲雷紋,菱形邊框為細點紋。素卷邊。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面八花枝鏡與其基本相同。
  • 蚌埠博物館7——銅鏡展
    唐代銅鏡中的寶相花紋樣寶相花是我國的傳統裝飾紋樣。一般是指「經過藝術處理後形成的一種裝飾性花朵紋樣」。後母捉來毒蜂藏進衣神,在伯奇向她請安的時候偷偷將毒蜂放出。伯奇不顧被蟄的危險,用手替後母在衣服上捉蜂子。尹吉離得遠沒看見蜂子,認為是伯奇行為不軌,把他趕出了家門。伯奇不願意申辯,挾著自己心愛的琴,被迫離開了家。獨自在荒野中,又凍又餓,想到自己所受的冤屈,作出了一首悽惋的琴歌《履霜操》(又稱:《飛霜操》)。
  • 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近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260餘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 【紀檢 以史為鑑】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 近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260餘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 銅鏡文化的魅力
    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於公元前20世紀,後歷經春秋戰國的發展、漢唐的輝煌鼎盛、延續到明清直至近代。在這漫長的歲月中,隨著鑄造技術的進步與成熟,銅鏡的紋飾精美華麗,銘文豐富多樣,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人文習俗,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今天的人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以及古代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圖①:上海博物館藏齊家文化星紋鏡。
  •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帶你VR全景看黑龍江省各地博物館
    1.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是全面收藏和展示黑龍江歷史、自然、藝術的綜合性博物館,設有「黑龍江歷史文物陳列」「自然陳列」「鄧散木藝術陳列」「俄僑文化展」四個基本陳列。5.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哈爾濱文廟)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收藏和展示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是全國首家省級專業性民族博物館,設有《黑龍江省世居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基本陳列。
  • 新聞|「雅韻湘傳:湖南省博物館藏宋元服飾 」展開幕
    展覽時間:2020年5月15日至8月2日展覽地點: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二層主辦單位: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雅韻湘傳:湖南省博物館藏宋元服飾」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
  • 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古人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用以端正自身言行;唐代詩人李賀也曾用詩「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繪女子對鏡梳妝的動人場景,銅鏡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為一體,在唐代,銅鏡到達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不僅樣式千變萬化,工藝也頻頻創新,頗受唐人喜愛。
  • 《鏡映乾坤—羅伊德·扣岑先生捐贈中國古代銅鏡展》戰漢篇
    作為上海博物館60周年館慶系列活動的最後一個特別展覽,「鏡映乾坤——羅伊德·扣岑先生捐贈中國古代銅鏡展」於2012年11月與觀眾見面。
  • 由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戰國陽燧說開去
    ▲蟠螭紋陽燧·戰國時期1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山西青銅博物館藏的蟠螭紋陽燧,狀似銅鏡,但又有著差異。那麼它的用途是幹什麼的呢?青銅陽燧和陰燧的合金成分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銅、錫合金,金屬性質是一樣的,但鑄造的時間是有講究的。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鑄造,就成為陽燧;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鑄造,就成為陰燧(古代在月夜用來承接露水的銅器)。《搜神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陰燧。」(言丙午日鑄為『陽燧』可取火;壬子夜鑄為『陰燧,』可取水也。」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來國博,從銅鏡中看家國千秋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施雨岑)銅鏡是古人常用的器具,也是古代詩詞、繪畫作品中的「常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依託館藏資源,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舉辦「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以精選出的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的這一主題展覽。
  • 2020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外銷文物展時間、地點一覽
    中西共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外銷文物展  展期:  本次展覽,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遴選出45件(套)館藏文物亮相,涵蓋廣彩瓷、廣繡、外銷畫、外銷銀器、畫琺瑯、外銷扇、象牙雕、名片盒等。這些精美的外銷工藝品既保留了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風格,又吸收了西方元素,具有明顯的中西合璧的風格,在歐美等地備受青睞,曾掀起一股強勁的「中國風」。
  • 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上清含象鑑天地鏡與景震劍
    他還曾向唐睿宗和唐玄宗贈送自己設計鑄造的道教銅鏡和寶劍,得到高度讚譽。 睿宗景雲二年(711),皇帝派司馬承禎之兄拿敕書到天台山宣召其入宮,詢問陰陽術數與理國之事。此次司馬承禎進獻銅鏡事未見史書記載,但在唐睿宗其後所下敕書裡,提到司馬承禎所獻銅鏡:「所進明鏡,規制幽奇。隱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諸寶匣,銘佩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