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用以端正自身言行;唐代詩人李賀也曾用詩「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繪女子對鏡梳妝的動人場景,銅鏡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為一體,在唐代,銅鏡到達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不僅樣式千變萬化,工藝也頻頻創新,頗受唐人喜愛。海獸葡萄紋便是這時期匠人巧思的成果,盛唐氣韻與西域文化的融合,神秘而華麗。今天我們便來會一會這異彩紛呈的「多謎之鏡」。
我國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通過河流、水塘發現靜止的水可以照人,於是慢慢延伸到最早期用陶盆盛水作為鏡子照面梳妝打扮。銅器發明後,用銅盆盛水,鑑形照影。《說文·金部》釋「鑑」為「盆」,所以說盛水的盆(鑑),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光滑的銅面能照人,商周時期開始試製銅錫和銀鉛等合金技術製作銅鏡。
藏品介紹
中文名稱:漢四乳四虺鳥紋鏡
英文名稱:Four breasts and four cobras: mirror
類別:雜項
規格:1面
品相:美品
銅鏡正面圓形,圓鈕,連珠紋鈕座。兩周短斜線紋之間為一周寬凸楞。主題紋飾為四乳釘間隔將鏡背分為四區,每區飾以同形的四虺紋,虺體側顯露龍、虎頭,龍虎張嘴怒吼,利齒突現,顯得威武兇猛。虺體另一側分別飾有狐狸、跑獸、雀鳥、瑞獸等紋飾。寬素平緣。紋飾內容豐富多彩,紋飾變化萬千,氣韻生動。
這面銅鏡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會像是刷了一層油漆一般,這面銅鏡之所以美如玉,保存如此完好,圖案如此清晰,就是由於有黑漆古包漿的保護,讓銅鏡有如多了一層保護膜,使其不再氧化,不受酸咬,土沁等影響,這面銅鏡與考古記載中的銅鏡相差無幾,而且品相更為完美。
根據考古記載:漢四乳四虺紋鏡,直徑10.7釐米,邊厚0.3釐米,重180克。圓形,素緣,半球形鈕,圓鈕座內上下左右個裝飾對稱三豎短線,座外四虺紋,相間以四乳釘。以櫛齒紋相隔區間。全器完好,銅質精良。
青銅鏡的冶鑄材料主要是銅、錫、鉛合金礦,郴州地區是有色之鄉,柿竹園鉛鋅礦、桂陽寶山銅礦、黃沙坪鉛鋅礦、香花嶺錫礦等,自古郴州就開採這些金屬礦產,所以為青銅鏡的生產具備了條件。根據我們郴州地區文物處搶救性挖掘出土的青銅鏡來看,戰國鏡和漢鏡品種、數量多,工藝先進,圖案漂亮。其出土的鏽色黑漆古、綠漆古較多,成為我地銅鏡特色,被文博界譽為銅鏡出楚南。
黑漆古:。古銅長期存放在大氣中鏽蝕機理分析紫銅、青銅、黃銅在大氣中都很穩定,一般小於0.00015毫米/年,在銅表面會生成一層極穩定的保護薄膜,主要是鹼式硫酸銅呈橄欖綠色,還會產生氧化銅(CuO)中黑色,硫化亞銅黑色,及氧化亞錫(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則鏽層加厚顏色也變深,俗稱為「黑漆古」,若長期在手中把玩則會使表面光亮如鏡俗稱「傳世古」。但在這類古銅中也產生電化學腐蝕,故是「啞聲『。若古銅長期在乾燥的環境中(大氣中或土中)也會產生氧化銅和氧化亞金星呈深黑色,俗稱「黑漆古」
古代鑄鏡技術,充分展示了工匠精神,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他們用智慧和創造才能,創造出的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銅鏡,使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和研究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時,不能不為古代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讚嘆。
家中放置青銅鏡瞬間古風典雅,而且銅鏡形似玉璧又有闢邪鎮宅之效,不論是收藏還是觀賞都是不二首選,關注小編,鑑賞更多精品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