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2020-12-16 高端古玩收藏圈

古人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用以端正自身言行;唐代詩人李賀也曾用詩「雙鸞開鏡似秋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繪女子對鏡梳妝的動人場景,銅鏡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為一體,在唐代,銅鏡到達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不僅樣式千變萬化,工藝也頻頻創新,頗受唐人喜愛。海獸葡萄紋便是這時期匠人巧思的成果,盛唐氣韻與西域文化的融合,神秘而華麗。今天我們便來會一會這異彩紛呈的「多謎之鏡」。

我國在遠古的時候,人們通過河流、水塘發現靜止的水可以照人,於是慢慢延伸到最早期用陶盆盛水作為鏡子照面梳妝打扮。銅器發明後,用銅盆盛水,鑑形照影。《說文·金部》釋「鑑」為「盆」,所以說盛水的盆(鑑),就是最早的鏡子。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光滑的銅面能照人,商周時期開始試製銅錫和銀鉛等合金技術製作銅鏡。

藏品介紹

中文名稱:漢四乳四虺鳥紋鏡

英文名稱:Four breasts and four cobras: mirror

類別:雜項

規格:1面

品相:美品

銅鏡正面圓形,圓鈕,連珠紋鈕座。兩周短斜線紋之間為一周寬凸楞。主題紋飾為四乳釘間隔將鏡背分為四區,每區飾以同形的四虺紋,虺體側顯露龍、虎頭,龍虎張嘴怒吼,利齒突現,顯得威武兇猛。虺體另一側分別飾有狐狸、跑獸、雀鳥、瑞獸等紋飾。寬素平緣。紋飾內容豐富多彩,紋飾變化萬千,氣韻生動。

這面銅鏡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會像是刷了一層油漆一般,這面銅鏡之所以美如玉,保存如此完好,圖案如此清晰,就是由於有黑漆古包漿的保護,讓銅鏡有如多了一層保護膜,使其不再氧化,不受酸咬,土沁等影響,這面銅鏡與考古記載中的銅鏡相差無幾,而且品相更為完美。

根據考古記載:漢四乳四虺紋鏡,直徑10.7釐米,邊厚0.3釐米,重180克。圓形,素緣,半球形鈕,圓鈕座內上下左右個裝飾對稱三豎短線,座外四虺紋,相間以四乳釘。以櫛齒紋相隔區間。全器完好,銅質精良。

青銅鏡的冶鑄材料主要是銅、錫、鉛合金礦,郴州地區是有色之鄉,柿竹園鉛鋅礦、桂陽寶山銅礦、黃沙坪鉛鋅礦、香花嶺錫礦等,自古郴州就開採這些金屬礦產,所以為青銅鏡的生產具備了條件。根據我們郴州地區文物處搶救性挖掘出土的青銅鏡來看,戰國鏡和漢鏡品種、數量多,工藝先進,圖案漂亮。其出土的鏽色黑漆古、綠漆古較多,成為我地銅鏡特色,被文博界譽為銅鏡出楚南。

黑漆古:。古銅長期存放在大氣中鏽蝕機理分析紫銅、青銅、黃銅在大氣中都很穩定,一般小於0.00015毫米/年,在銅表面會生成一層極穩定的保護薄膜,主要是鹼式硫酸銅呈橄欖綠色,還會產生氧化銅(CuO)中黑色,硫化亞銅黑色,及氧化亞錫(SnO)棕黑色。年代越久則鏽層加厚顏色也變深,俗稱為「黑漆古」,若長期在手中把玩則會使表面光亮如鏡俗稱「傳世古」。但在這類古銅中也產生電化學腐蝕,故是「啞聲『。若古銅長期在乾燥的環境中(大氣中或土中)也會產生氧化銅和氧化亞金星呈深黑色,俗稱「黑漆古」

古代鑄鏡技術,充分展示了工匠精神,在長期的生產中,不斷積累鑄造銅鏡的經驗,使技藝達到了嫻熟的水平。他們用智慧和創造才能,創造出的許許多多精美絕倫的銅鏡,使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和研究這些精湛的藝術品時,不能不為古代的燦爛銅鏡文化而讚嘆。

家中放置青銅鏡瞬間古風典雅,而且銅鏡形似玉璧又有闢邪鎮宅之效,不論是收藏還是觀賞都是不二首選,關注小編,鑑賞更多精品古玩。

相關焦點

  • 以銅為鏡,以文化為源
    唐 以前銅鏡是採用陶範鑄造的,製作和加工主要在陶範上實施,銅鏡鑄成後也只是平面打磨,稜角分明,如戰國銅鏡圖案之間有範縫,漢鏡表面有範土龜裂痕跡。宋 以後採用砂型鑄造,沒有陶範鑄造特徵。現代仿鏡多是採用失蠟法,用打磨機打磨邊角不直,正面側看不光有高突感。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
  • 青銅鏡創造了青銅藝術終極輝煌
    禮器本義就是作為一切禮儀活動的器物,例如用於祭天、祭祖、賞賜、饋贈、宴請賓客的酒器、食器等等均為禮器,禮儀本是生活之中的一部分,生活內容本當包括一切禮儀活動。所以古代銅鏡作為青銅器的一種,作為權貴生活中極其需要的生活用具,難道就不如一隻青銅酒杯尊貴嗎?我認為古人以鏡為鑑,藉以端整儀表,也是一種禮儀行為的需要。
  • 你知道如何辨別真假青銅鏡嗎?
    銅鏡,又稱青銅鏡,即古代用銅做的鏡子,是古代梳妝照容的生涯用品。可以說,一面銅鏡,映照的不僅是祖先的容顏,也映出了一代代王朝的更替與興衰。唐太宗李世民曾留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句。北京保利秋拍銅鏡專場拍賣會上,有160面古銅鏡參拍,總額高達4487.6萬元,其中的7729號拍品,一面「漢代四神獸鏡」經過眾多買家激烈的角逐,終竟以908.5萬元的天價,並一舉創下古銅鏡拍賣紀錄。 材質辨偽: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
  • 「名家專欄」李裴:以史為鏡
    人鏡相對,總有一種好奇,鏡像的反觀是奧妙的。李白詩云:「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白居易道:「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透過鏡像感嘆歲月年華,寄寓喜怒哀愁;唐太宗感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精品佛像鑑賞—宣德年制銅觀音坐像
    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 2020年青銅鏡最新成交價格是多少!!
    山字銅鏡近幾年,曾經備受冷落的銅鏡正在經歷著一場「價值重估」,大型拍賣會上的異常活躍和高額成交,正在為市場釋放出積極熱烈的信號。銅鏡,也以其較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越來越被廣大收藏愛好者認可。銅鏡的收藏與投資,正面臨著不可錯失的良機。
  • 古玉水銀沁
    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鬥——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如是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更早些,三國時代中孫權也曾如此勸說大將呂蒙。
  • 以古鑑今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他死後,太宗時常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而太宗所說的,無論是以銅為鑑、以人為鑑,還是以史為鑑,概其意思說的都是要向他人學習的道理,而魏徵便是他的一面鏡子。
  • 賈國濤:以鏡為鏡——唐代螺鈿鏡與絲路文明
    一、資鑑華物——螺鈿鏡的「功能」唐武德至貞觀初年,依然以隋唐手工業中心——揚州、并州為鑄鏡基地,銅鏡業在前隋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而真正使唐鏡業發生質的飛躍的是太宗「資鑑思想」的推動:「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 解開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 鏡裡千秋 從監到鑑
    「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近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鏡」字出現在戰國,與「鑑」屬於同源字,從音韻學上可以通轉。徐灝《說文解字校箋》中說:「鑑古只作監,從皿以盛水也。因其可以照形,監察之意生焉。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以銅製做可以照形的物品,就是鏡子。
  • 銅為鏡正衣冠,為何古人如此重視衣冠與冠帽
    《舊唐書·魏徵傳》中李世民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衣冠,那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東西,它除了作為禦寒遮羞之外,在古代衣冠還具備不同的象徵意義,可以是代表階層,也可以是代表年齡,同樣也可以代表身份。   衣冠,在古人身上那可從不單一。
  • 以辛巴為鏡
    你品你細品……同為東北人,我真想告訴辛巴:咱們骨子裡的這份仗義,是用來承惡揚善而非恃強凌弱的。你這種黑~社會的行為方式,能不激起民憤嗎?但!事情還沒完,辛大人還有更絕的!他竟然偽造人民網寫文章,買水軍為燕窩事件洗白。
  • 古玉沁色品種,必藏!
    其後古玉鑑藏家劉大同更將紅色分為鶴頂紅、硃砂片等五種;黑色分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種;紫色分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種:青色分為竹葉青、熊膽青等四種;綠色分為蘋果綠、鸚鵡綠等五種;黃色分為雞蛋黃、老酒黃等八種:白色分為雞骨白、魚肚白等七種。還有梨皮、桔皮、象皮、駱駝皮、蛤蟆皮等等共計七十五種。
  • 古玉沁色成因解析
    青玉單耳龍紋杯 宋 經火呈白色白沁成因——高溫白化說劉大同《古玉辨》曾雲「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是也」古人是否會將玉器焚燒加熱呢(二)彩沁成因的研究除白沁以外,古玉器沁色還包括紅、黃、褐、 綠、黑等多種色調,我們暫且統稱為「彩沁」,其中紅沁舊稱血沁、硃砂沁,黃沁舊稱土沁、松香沁,黑沁舊稱水銀沁、黑漆古等。
  • 銅為鑑 以照行——黑龍江省博物館藏宋金銅鏡展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舊唐書魏徵傳》中唐太宗李世民對敢於直諫的魏徵的評價。鏡又稱鑑或照子。據說銅鏡是軒轅黃帝創製的。《軒轅內傳》:帝會王母於王屋山,鑄鏡十二,隨月用之,此鏡之始也。它萌芽於夏,興起於戰國,盛行於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