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鏡創造了青銅藝術終極輝煌

2021-02-08 求古精舍

     馮毅老師(原名馮飛龍)是我國著名的青銅器鑑賞家與收藏家,中國銅鏡研究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特聘客座教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業務顧問,中國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業務顧問。2011年,曾斥資3500萬元從日本購回一面絕世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馮老師既是一位收藏大家,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青銅文化使者。他傳道授業,筆耕不輟。本文經馮老師授權發布。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主題理當包括中國五千年的工藝美術史。就上下五千年的歷程,要說中國古代藝術最輝煌時期(商中期至清末)大約三千多年。然而,中國銅鏡藝術的鼎盛時代卻雄踞了一千多年,涵蓋了中國鼎盛藝術史三分之一的天地。正是銅鏡的精湛藝術,延續並發展了中國古代青銅澆鑄工藝的最高科技成果,致使中國銅鏡工藝之精美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任何其它文明古國的銅鏡所不及的最高藝術成就。誠然,應該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留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

 

    一、銅鏡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發明

據目前中國的考古發現,最早是距今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銅鏡(1975年發現於甘肅省的廣和齊家坪,故名「齊家文化」),其次是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婦好」銅鏡(「婦好」,商王武丁的王妃)。從新石器時期的「齊家文化」到商代晚期的近一千年時間,銅鏡工藝幾乎沒有明顯的進步,之後又是近一千年,經過西周東周至春秋戰國,銅鏡工藝才有根本改觀。如此漫長的約二千年期間,究竟是什麼難題困繞著銅鏡工藝的發展,尤其是「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澆鑄工藝 已經相當成熟,對於青銅禮器的製作堪稱巧奪天工。那麼為何不能鑄造出完美的銅鏡呢?以往的一種說法:是認為當初權貴們偏重青銅禮器,輕視作為生活用具的銅鏡。現在看來就這樣的猜測不免有失公正。

既然我們賦予「商周」青銅器謂之禮器,於是也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何為禮器。禮器本義就是作為一切禮儀活動的器物,例如用於祭天、祭祖、賞賜、饋贈、宴請賓客的酒器、食器等等均為禮器,禮儀本是生活之中的一部分,生活內容本當包括一切禮儀活動。所以古代銅鏡作為青銅器的一種,作為權貴生活中極其需要的生活用具,難道就不如一隻青銅酒杯尊貴嗎?我認為古人以鏡為鑑,藉以端整儀表,也是一種禮儀行為的需要。再說銅鏡的誕生遠早於其它青銅禮器,這一點也說明銅鏡在古代人類生活中的迫切性與必要性,看商代「婦好」銅鏡與「婦好」尊、鼎、斝等精美無比的青銅器一起出現,說明當初的銅鏡雖簡陋粗糙卻是「王者」的器物,也同樣說明銅鏡當初在權貴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銅鏡不只是「婦好」等級的至尊「王器」,更是人類生活走向文明的必然產物。所以銅鏡既然開創於「齊家文化」,人類已沒有任何理由,放棄對其的渴望。如果以此觀點解讀商代「婦好」的四面看似粗糙的銅鏡,便可以認定,當初的制鏡工匠一定已是盡力而為了。那麼可想而知連「婦好」這樣等級的「王器」,尚且還存在如此不盡人意的缺陷。說明商代確實沒有掌握制鏡的最高技術,制鏡原本同屬澆鑄工藝的範疇,興許真的比澆鑄其它青銅器物有更高的難度,事實也正是如此。所以從商代「婦好」銅鏡存在的缺陷來尋原因,認為「商代重禮器,輕生活用具」,會讓人錯覺,好像因為是生活用具就沒有必要精工細作,哪怕「婦好」之「王器」也不例外,凡生活用具就不必講究,粗糙簡陋皆無妨,這樣的觀點也未免太片面了。我們可以展望一下中國古代歷史上只要沾上「王者」之邊,只要是「王者」所需,所用的生活用具,哪件不是傾一國之所有能量,力求成其為驚世奇珍,除非是極盡全力也枉然。

 

            二、銅鏡工藝的興衰歷程

「婦好」銅鏡之所以粗糙,原因並非在於其是生活用具,而是當初冶銅技術還達不到制鏡所需的要求,例如銅質的純淨度,合金的配比等等諸多問題。只要一個問題不清楚,不解決,顯然帶來制鏡過程的各種困難,使得銅鏡缺乏良好的映像效果,使得無法表現紋飾的精緻華美等等。在幾千年後的現今,我們通過科學技術對商周青銅器的測試,應該可以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了。列舉蘇南地區,溧水烏山出土的西周早期方鼎,含銅52.49%、鉛34.27%、錫0%;丹徒母子墩出土的西周中期雷紋鬲,含銅54.54%、鉛30.46%、錫0%。全國許多地方出土的青銅塊(商周時期用作鑄器的青銅料)基本含鉛量為30%—40%、高者達50%,由於含錫少、含鉛高以及等等不夠合理的配比,造成氣泡、砂眼、以及澆鑄平面銅鏡容易冷卻收縮變形等,致使澆鑄成形的銅鏡紋飾,無法達到細如髮絲的精密效果,而且銅鏡的映像效果更是直接受到高鉛銅的約束。所以造成「商周」銅鏡的不盡人意,合金配比就是主要問題。中國早期銅鏡的錫含量都比較少,「齊家文化」銅鏡就只有1%的錫含量。我們現今看似簡單的含鉛和含錫最佳配比,這在當初人類從「齊家文化」至春秋戰國卻足足摸索了近二千年。直至春秋戰國才真正掌握了制鏡所需的高錫銅,含銅65%左右、錫25%左右、鉛6%左右、鋅1%及其它微量金屬。制鏡所需的銅料配比完全區別於其它青銅器物的銅料,是一種特定的專用配方,再加之反覆冶煉,直到符合制鏡銅料的淨度,硬度與光亮映像度。但是非常可惜,制鏡的銅料配方到了宋代又失傳了。順便提一下宋代銅鏡所用的配方比例,含銅65%、錫10%、鉛20%以上、鋅7%左右,仿佛又恢復了高鉛銅,正是由此註定了宋代銅鏡藝術質量的急速衰退。

   鑄鏡不知是否也有鑄劍一樣的莫邪和幹將的傳奇故事?總之春秋戰國以後,人類總算了卻了對銅鏡苛刻的要求,極其正確的掌握了銅料配比及更為神奇的冶煉秘笈,再組合制範與澆鑄的絕技,鑄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青銅鏡。青銅範鑄法將溶化的合金銅液澆注在泥土製作的範中(模具),液體在範中紋飾的空隙裡流淌,直至灌満紋飾彎彎曲曲細如髮絲的空腔,然後待近千度的高溫冷卻至近零度,再打開泥範,就可見到一件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品誕生了!這樣的青銅澆灌工藝,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幾千年來,從來沒有有製作成功過。如西臘,埃及等等文明古國製作的青銅器包括青銅鏡的紋飾總是解決不了熱漲冷縮的問題,故而器物紋飾總是麻糊不清,於是只能再用刀鏨刻出花紋圖案來,所以他們的銅器叫銅雕藝術。相當於中國宋代失傳範鑄法之後的銅器,其紋飾都經由鏨刻後方有一看,直至明清時期的銅器、銅鏡、銅佛的紋飾都得通過鏨刻增強美感。因此中國古代青銅範鑄工藝,一次澆鑄成型而達到如此精美的絕世技術,任何文明古國不可望其項背。   

      中國古代銅鏡鼎盛時期的精品,一是銅質最佳,二是工藝極精。從現今來看歷經千年的銅鏡皮殼,依舊讓人感受到由於銅質之好所表現出來的可愛。以戰、漢、唐時期銅鏡為例,許多銅鏡的表皮光亮如新,看似有一層厚厚的玻璃光。南方的「黑漆古」銅鏡幾乎就像一塊黑色的玉,北方的「水銀沁」銅鏡仿佛白光如銀,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銅表皮氧化而形成的青銅皮殼,是任何銅鏡以外的青銅器不可能達到的,因為關鍵是銅質決定了結果,這種銅料配比與高超的冶煉技術至今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也許除了合金配方,火侯的大小、氣侯的溫差、泥範的乾濕、範腔的透氣⋯⋯等等每一細小環節的差錯,都有可能是妨礙宋以後制鏡質量的根本。乾隆內府造辦處也曾經努力仿製過漢唐銅鏡,結果是銅質與藝術表現狀況均相差漢唐銅鏡甚遠。就是當代的仿造高手,同樣也遇上這個難題,其中的奧妙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銅鏡紋飾的美學追求

古代銅鏡從工藝美術上講,除了造型生動、線條流暢,主要是工藝特別精緻,如果用銅鏡中的精緻紋飾裝點在其它青銅器物上,那麼每一件被裝飾的青銅器物一定不亞於「商周」青銅禮器的精美。我們假設以唐鏡的高浮雕瑞獸葡萄、雀鳥飛蝶移飾在青銅酒杯或青銅酒壺上,豈不是一件世界頂尖的藝術品嗎! 

       琳琅滿目的各種銅鏡紋飾,要數戰國、兩漢、隋唐的精品最為極致。戰國的山字紋、花葉紋、還有造型誇張、抽象的龍紋、鳳紋等等各種主題紋飾坐落於銅鏡地紋之中,尤顯戰國銅鏡的圖案格外的層次分明。 西漢時期崇尚儒家的道德體系,實行君臣父子等等一切的規矩,所以銅鏡的紋飾除了草葉紋、星雲紋等,其主流卻是規矩紋貫穿始終。我們看到最早的規與矩是在傳說中的伏羲與女媧手中各持其一,其意告示:伏羲女媧制定了人類規矩。世間凡事都得立規矩,甚至是遊戲也該設定規矩,可見古代遊戲的博局棋盤,乾脆以多個規矩紋組合起來,意欲直接告誡博彩遊戲的規矩約束。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我們對西漢銅鏡上之所以要刻畫規矩紋含義的解讀:想必也是讓世人在以銅鏡映像的同時;提醒自身的行為規矩。到了東漢道家神仙思想貫徹全國上下,自然銅鏡紋飾上也不可避免的體現出來,常以東王公、西王母、青龍白虎、黃帝、伯牙、天祿、闢邪,神獸等為主要題材,料想修道成仙,長生不老,子孫蕃昌的民風極為盛行。 之後的隋唐,銅鏡紋飾一改以往的神秘與迷信色彩,完全以全新的寫實圖案引領時尚,花是花,鳥是鳥,獸是獸,展現一派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還有西域進貢的葡萄海獅等紋飾,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四、銅鏡是王權和等級的象徵

在古代,青銅鏡也為「王者」所喜好,極其珍貴,當初也只有王公貴族可享用,是王權與等級的象徵,因此春秋戰國的銅鏡存世所見極少。據考古統計,湖北省200座戰國墓只出現四面戰國鏡,佔百分之二的比例。浙江省戰國墓幾乎沒有一面戰國鏡,江蘇省也寥寥無幾,其它省也極為稀少。反而是漢代的諸侯王墓出土發現有戰國鏡,例如南越王墓出現的戰國六山鏡,蟠螭紋鏡等,均是戰國高級銅鏡,工藝一等一流,該青銅鏡都是勝者王侯所獲的戰利品,可見古代戰爭的本來面目就是掠奪財富與寶物。青銅鏡當時作為寶物,人見人愛。於是漂亮的銅鏡,終究轉而被新一輪王侯將相喜歡與享用。

       歷時戰國、兩漢、隋唐,青銅鏡輝煌了約一千年,理當留存下來青銅鏡傑作。由於宋代鑄鏡工藝衰敗;而無法再現漢唐銅鏡的精緻神釆,所以宋代的徽宗皇帝為漢唐青銅鏡如此精美絕倫而心儀不已,凡見漢唐青銅鏡悉數收入宮中欣賞把玩,宋徽宗可算中國古代青銅鏡最早的收藏家了。當時收歸王室的漢唐銅鏡由專事登記、分類、造冊著錄於「宣和博古圖」內,宋代「博古圖」也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專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更是熱衷於漢唐銅鏡的收藏(當時幾乎不見戰國鏡),只要民間發現銅鏡精品便收入宮中,供皇帝獨享"古鏡王器"的美感。並且下旨將這些漢唐青銅鏡編進「西清四鑑」的寶物圖錄內。至清代晚期和民國初,西方列強大肆搜羅中國古代青銅器,包括精美絕倫的古代銅鏡,與此同時,中國的愛國文人、有識之士為了保護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也相繼參與收集青銅鏡,期間有陳介琪、羅振玉、梁上椿、劉體智等,他們都是研究中國古代銅鏡文化的先驅者。

        五、銅鏡將青銅藝術推向頂峰

     中國青銅鑄造工藝,傳說從五千年前的黃帝就開創鑄鏡,比四千多年前的夏鑄九鼎;還早了近一千年。目前從考古發掘報告知道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出土確實已有青銅鏡。中國的青銅鑄造工藝經過夏商周的歷程,鑄造了各種青銅容器,有鼎,尊,罍,斝,盉,壺,簋,簠,觥,彝,觚,青銅鏡之類的器物。

      中國的青銅範鑄時代,從齊家文化的初創期、歷經商周、春秋戰國及兩漢到隋唐的頂峰;算是真正走完了全部歷程,青銅鏡的輝煌正是青銅時代的終極。由於戰國時期,中國發明塗在陶器上的釉已經較為成熟,這樣就解決了過去陶器滲水的缺陷,於是青銅容器絕大部分被塗了釉的原始陶瓷替代,然而青銅鏡無法以陶瓷替代,所以,中國青銅範鑄工藝就在青銅鏡的製作中得到延續和發展直至頂峰

     為什麼說從戰國時期到隋晚期至盛唐才是青銅範鑄工藝的頂峰呢?一、除了從戰國起解決了大平面澆鑄的變形問題,同時解決了映像效果問題。二、解決了青銅澆鑄紋飾細如髮絲而不受熱漲冷縮的影響問題。三、解決了青銅澆鑄成形器物之中產生的氣泡和砂眼問題。四、解決了自西漢起;銅鏡鏡鈕不必分鑄再合鑄的問題。五、由隋唐起解決了青銅鏡高浮雕厚薄懸殊;造成應力不同而破裂的問題。這些難題一一在青銅鏡的製作中最終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事實告訴我們:青銅澆鑄工藝是由青銅鏡的製作推向頂峰,從而使青銅藝術達到極致。之後宋開始衰落了,也許唐代的泥範澆鑄工藝到了頂峰而失傳,宋代的銅鏡製作是用翻沙工藝,所制銅鏡極為粗糙,送進宮廷用鏡,必須重新鏨刻出清晰的紋飾;方能給王公貴族使用。這個問題恰恰和其他幾個文明古國存在的問題一樣;無法解決一次澆鑄即可完成精美的青銅鏡紋飾。兩河流域的文明古國:古羅馬、古埃及、古伊朗等文明古國;都是在青銅鏡鏡背的素麵上用刀鏨刻花卉人物等紋飾,在古代幾千年中;他們從來無法在青銅澆鑄工藝中完成一次澆鑄成形的精美青銅器物。

                     清末的古器物學家羅振玉先生在《古鏡圖錄》中曾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若鏡也。」一器而三善備者,莫若鏡也! 其大意是說:集繪畫、書法、雕刻、冶金鑄造於一體的最高藝術造詣,唯青銅鏡莫屬。一句話高度全面的道出了中國古鏡的最高藝術成就。所以說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世界第一。



相關焦點

  • 2020年青銅鏡最新成交價格是多少!!
    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山字銅鏡近幾年,曾經備受冷落的銅鏡正在經歷著一場「價值重估」,大型拍賣會上的異常活躍和高額成交,正在為市場釋放出積極熱烈的信號。銅鏡,也以其較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越來越被廣大收藏愛好者認可。銅鏡的收藏與投資,正面臨著不可錯失的良機。
  • 你知道如何辨別真假青銅鏡嗎?
    你知道如何辨別真假青銅鏡嗎? 根據古玩行的老規矩,青銅鏡這東西似乎不講究「三包」(包退、包換、包賠),也不講究打假。在這裡,規矩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東西是真是假,全憑買方「眼力」判斷。正所謂「名利場惡善不分考世人,古玩城真假難辨考買家。」
  • 以銅為鏡—美如玉的黑漆古青銅鏡
    青銅鏡的冶鑄材料主要是銅、錫、鉛合金礦,郴州地區是有色之鄉,柿竹園鉛鋅礦、桂陽寶山銅礦、黃沙坪鉛鋅礦、香花嶺錫礦等,自古郴州就開採這些金屬礦產,所以為青銅鏡的生產具備了條件。根據我們郴州地區文物處搶救性挖掘出土的青銅鏡來看,戰國鏡和漢鏡品種、數量多,工藝先進,圖案漂亮。
  • 由山西青銅博物館藏戰國陽燧說開去
    這件戰國時期文物,在紋飾上具有戰國時期蟠螭紋的典型特徵,鑄工精美,栩栩如生,歷經兩千餘年的歲月洗禮,依然閃耀著青銅的峻美風華。由於是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收繳,所以無法得知其出土地等有關信息,不能了解背後更多的的歷史和人文。
  • 日本美秀美術館 中國青銅藝術精粹
    設計者貝聿銘打破傳統,由嶄新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搭配Magny Dori石灰石及染色混凝土等暖色材料,並度身定造展覽及存放設備,創造出一個古典藝術的世外桃源。設計及建築:貝聿銘建築師樓 紀萌館設計室建築面積: 1,002,000 平方米實用面積: 9,241平方米
  • 國家權力的象徵,細說青銅鼎的功能及藝術特色
    人類文明進化史上,曾經出現了以下四個時期: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以及鐵器時代。而中國的古代人民,早在青銅時代便創造了獨樹一幟的青銅文化,青銅器的出現讓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由原始邁入文明。不但如此,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中華藝術博物館 漢 青銅犀牛形燈
    漢 青銅犀牛形燈高 H 16cm  長 L 28cm中華藝術博物館 藏 版權所有Bronze Rhino
  • 青銅藝術——絕世名劍
    《古藏社》最專業的藝術收藏公眾號傳播古文化
  • 倫敦城市機場外的公共藝術:雅典娜青銅雕塑
    這位在倫敦城市機場外的高個子灰色女士是雅典娜,她還是英國最高的青銅雕塑。她於2012年揭幕,由英國當代藝術家納賽爾·阿扎姆(Nasser Azam)攝製,並在Zahra現代藝術鑄造廠(前身是埃塞克斯州布倫特裡的莫裡斯·辛格藝術鑄造廠(Morris Singer Art Foundry)鑄造)中被鑄造,他於2010年購買該產品以將其關閉。
  • 創造新輝煌 走進新時代 《輝煌時代》問世發行
    百年風雨歷程、百年興衰榮辱,在黨和國家的帶領下,偉大祖國在各領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的新輝煌。為銘記輝煌歷程,彰顯文化自信,近日,由人民文創出品、南京造幣有限公司製作,以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大歷史性飛躍」為脈絡,限量推出的《輝煌時代》,受到包括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原副司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張新建先生、中國郵政郵票印製局原副局長芮書香先生在內的眾多文化藝術界、收藏界人士的一致好評。
  • 記錄歷史長河波瀾起伏 青銅:延續千年的文明
    三國·吳,四葉八鳳佛像紋青銅鏡。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銅奔馬」緣何成中國旅遊業圖形標誌  大約公元前2000年,自夏代開始中國全面進入了青銅時代。  而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發現了銅與錫形成的合金,生產出比純銅更加堅硬耐用的青銅合金器和青銅工具,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 三銎刀 草原牌 燕侯盾飾:首博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上篇
    三銎刀 草原牌 燕侯盾飾首都博物館燕地青銅精品展上篇「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從精巧的鑄造技術、奇特生動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等方面展示北京地區古代燦爛的青銅藝術和古代工匠們高超精湛的技藝。為突出燕文化的特色,在展廳中心設計了一座顯示出夯土層理的方城,象徵著房山琉璃河燕國西周都城。城牆內、外壁與展廳四壁的展櫃形成了三層同心展線。
  • 秦代小青龍,青銅毛毛蟲:陝西歷史博物館青銅龍及延伸閱讀
    1993年冬天,在打擊盜竊機動車犯罪行動中,西安市公安局查獲了一輛贓車,在其後備廂內發現一堆包裹嚴實的青銅殘件,銅鏽斑駁,總共8塊,重92.5公斤。西安市公安局將8件秦代青銅龍殘件移交陝西歷史博物館,經文物修復專家反覆研究、仔細拼對,發現這是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秦代青銅重器。
  • 青銅永鑄:說「盉」
    :木一古美術分享張鏑的饕餮古代藝術精彩亮相:2018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從彩陶到青銅兵器:牧羊人Ayup分享青海博物館西羌物質文化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無極齋分享成都博物館特展王華東:草原狩獵箭鏃趣談無眼者:「婦好」遇上「史語所」?
  • 從「青銅之路」到「絲綢之路」
    庫茲美娜指出是歐亞大草原的牧羊人創造和傳播了安德羅諾沃和塔裡木盆地的青銅文化[16]。二里頭文化銅鏡的十字紋和齊家文化銅鏡的七角星幾何紋正是巴克特利亞青銅文明的典型標誌[29]。  中原雖然不是冶金術的起源地和冶煉中心,在青銅鑄造方面還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工藝美術方面有獨到之處。青銅鼎、鬲、爵[30],戈[31]等是東亞人偏愛的器物,罕見於他處,很可能是東亞的創造。
  • 勞動創造夢想 匠心鑄就輝煌
    勞動創造夢想,匠心鑄就輝煌。4月26日下午,在上饒市舉行的慶「五一」表彰大會暨職工文藝匯演上,全市職工代表歡聚一堂,用歡歌笑舞喜迎五一勞動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匯演以歌曲連唱《歌聲飄過四十年》開場。
  • 戰國時期之稀世之寶青銅鴞尊鑑賞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的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餘輝。
  • 創造精神之光的藝術靈魂——樓宇烈教授的藝術觀
    某種意義上說,創造精神之光的,需要的是視覺直觀的畫面色感,以及平面上的立體動感,和著顏料上的層次美感。由於早些年的具象派與抽象派的相互對立,一直都使精神上需要的藝術之光停滯在了消極狀態上。近幾年又有著不少的所謂藝術家另闢蹊徑,創造出意象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