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常濕度の水洗豆幾乎不受蟲害侵襲,即使有也因倉儲不當所導致。
愛吃咖啡漿果的不僅僅只有麝香貓,還有小羚羊、蝙蝠和河馬,鼴鼠喜歡吃咖啡樹根,狒狒和疣猴喜歡吃嫩樹枝,大象不喜歡吃咖啡但喜歡霍霍。
—————
Jean Nicolas Wintgens
咖啡:種植、加工、可續性生產
種植者、加工者、貿易商及學者指南
1.15
螞蟻
螞蟻在咖啡種植園中的位置舉足輕重:
1)作為上述昆蟲和粉蚧的助手;
2)作為害蟲的直接掠食者,如成熟的銀翅目幼蟲可在地面尋找化蛹區時食用
3)作為對人類的滋擾,例如,咬人的螞蟻Macromischoides aculeatus(Mayr)和在較小程度上,長葉蟬Oecophylla longinoda Latreille在羅布斯塔咖啡樹上築巢,攻擊採摘者和修剪者。
如果可行的話,這些巢穴應該單獨處理。一個帶有長而尖的噴口的油罐裝有持久性殺蟲劑,一個快速噴射器被引導到每個巢(如下圖)。
用林丹(0.6-1.0%)、狄氏劑(0.1%)或對硫磷(0.5-1.0%)(如下圖)。
進階讀物:McNutt, D. N. The con- trol of biting ants Macromischoides aculeatus Mayr (Formicidae)on Robusta coffee. E. Af. Agnc. For.]. 1963, 29, 122-124.
木匠螞蟻
Atopomyrmex nzocquerysi André
(膜翅目:蟻科)
常見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坦尚尼亞。這些螞蟻在咖啡樹幹的頂端開了一個通道來築巢。這些螞蟻通過啃食頂芽和吮吸汁液而直接造成傷害。它們可以用與叮咬螞蟻推薦的殺蟲劑相同的殺蟲劑來控制,將它們注射到走廊中,以到達蟻巢。
斬葉蟻
Atta app.(如下圖)
其他螞蟻品種
Crernatogaster sp. and Pheidole sp.
(Hymenoptera: Formicidae)
它們在東非很常見。這些螞蟻以蚜蟲、球蟲和其他同翅目昆蟲為食,並依靠它們的排洩物(蜜露)作為食物的一部分,其餘的由捕食提供。
它們可以用毒餌或與叮咬螞蟻相同的特定殺蟲劑來控制。
1.16
蟎蟲
蟎蟲大多數在多年生作物上滋生。過量使用殺蟲劑容易引起蟎蟲的攻擊。然而,咖啡卻不是這樣。有記錄表明,一些咖啡物種受到輕微破壞,但沒有一種是主要害蟲。
咖啡紅蛛蟎
咖啡寡爪蟎(尼特納)
(蚤目:葉蟎科)
這種蟎蟲廣泛分佈在熱帶地區的各種作物上,包括棉花和茶葉。它會導致完全硬化的葉片(如下圖)。
紅蟎蟲、白色鑄皮和鮮紅色球形卵都可以用放大鏡看到(如下圖)。
紅縫蟎,假蜘蛛蟎
Brevipalpus phoenicis (Geijskes)
(蚤目:蚤科)
這種蟎蟲在熱帶地區也很普遍,在茶葉、柑橘和許多其他作物中都有記錄。
通常在葉子或綠色漿果上形成軟木的區域,以及漿果開花端的凹槽中發現。紅蟎蟲肉眼可見(0.25毫米)。
B. phoenicis 是柑橘的主要害蟲,但對咖啡的危害很少。
黃茶蟎
多食跗線蟲(Banks)
(蚤目:跗足類)
再一次,這是一個高度多食性蟎泛熱帶分佈。它是從棉花,芝麻,茶葉和許多其他作物記錄來的。在咖啡上,它會導致葉片扭曲,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這會導致作物損失。
雌性長0.2毫米,雄性稍小。它們以柔軟的未展開的葉子為食。受損的葉子表面有波紋,在下麵,主要的葉脈被木栓狀的區域勾勒出來。
進階讀物:Crowe, T. J. Mites as cof- fee pests. Kenya Coffee 1960, 25, 504-505.
1.17
倉儲害蟲
低水分的水洗咖啡幾乎不受蟲害的侵襲。然而,如果咖啡是在潮濕的地方生產的,或者是儲存在潮濕的運輸口,它就會受到嚴重的攻擊。
咖啡象甲
Araecerus fasciculatus (DeGeer)
(Coleoptera: Anthribidae)
這種甲蟲,現在已經泛熱帶分佈,通常被稱為肉豆蔻象甲或咖啡象甲,雖然它不是,事實上,象甲。它是世界各地唯一據報導造成損害的倉儲害蟲。死甲蟲對咖啡的汙染往往比實際損害更為重要。它作為木薯幹、香料和堅果的害蟲更為嚴重。
成蟲體長3-5毫米,褐色或灰色斑駁。翅膀略短於腹部,觸角的三個末端部分加厚(如圖)。
蛋是在乾果肉中單獨產下的(如果有的話)。由白色無腿幼蟲取食最初是在果肉中,但後來豆子被穿透。化蛹在豆子裡。階段持續時間:5-7天;幼蟲46-66天:蛹6-9天,產卵前4-5天(如圖)。
為了控制害蟲,應盡一切努力避免在潮濕地區儲存。咖啡曬乾可能會殺死這種害蟲,因為它無法在37℃以上的溫度下生存。寒冷也會殺死甲蟲,它無法在歐洲的冬天生存。
薰蒸可以很好地控制汙染,但不能消除汙染。甲基溴和二溴乙烷是有效的,但現在正在逐步淘汰。磷化鋁片產生的磷化氫氣體也是有效的,而且似乎沒有對這種產品產生耐藥性的報告。與所有倉庫害蟲一樣,清潔和良好的倉庫管理是良好害蟲防治的基礎。
進階讀物:Mphuru, A. N. Araecerus fasciculatus DeGeer (Coleoptera: Anthribidae): a review. Tropical Stored Products lnfomation 1974,26, 7-15.
1.18
脊椎動物
咖啡中有一些脊椎動物活動的零星記錄,但沒有嚴重攻擊的報告。
1.18.1
兩棲動物
細腳蛙在咖啡中很常見。它們是食蟲的,可能是有益的,但它們似乎對捕食性瓢蟲(瓢蟲科)有影響,囙此可能是有害的。
1.18.2
爬行動物
食蟲蜥蜴也被發現在咖啡園中。但是,再一次重申,他們似乎更喜歡捕食者而不是害蟲。蛇,尤其是河豚屬、眼鏡蛇屬和馬巴斯樹蛙屬,在咖啡種植園中非常常見,對採摘者和修剪者來說是一種潛在的危險。然而,它們很少有攻擊性,蛇咬傷的記錄也很少。
1.18.3
鳥
鳥類有時會吃成熟漿果的果肉,但這種損傷非常罕見。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在咖啡種植園中經常大量存在,但它們的有益作用(如果有的話)尚未被研究。據記錄,啄木鳥吃的是肯雅的白螟Monocharnus leuconotus的幼體,很可能對這種甲蟲的自然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1.18.4
哺乳動物
鼴鼠Tachoryctes spp.吃咖啡根,偶爾會殺死一些新種植的咖啡苗。局部陷阱通常是有效的。
據記載,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喀麥隆和巴西,吃水果的蝙蝠吃咖啡,但咖啡只有在沒有更吸引人的水果的情況下才能吃。控制是通過射擊,大概是白天它們在樹上棲息的時候。
據記載,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烏幹達和坦尚尼亞種植園中有河馬。
據記載,在西非,小羚羊食用咖啡漿果和嫩枝,有時會造成嚴重損害。
狒狒Papio spp.和疣猴colobus monkeys colobus spp.有時會入侵咖啡種植園,剝下成熟的漿果並折斷樹枝,破壞程度往往遠遠超過它們的消耗量。
大象不以咖啡為食,但偶爾會因踐踏或嬉戲地拔除樹苗而造成傷害。對於大型哺乳動物的控制,應諮詢當地狩獵部門。
1.19
咖啡剋星管控前瞻
未來研究的最重要目標應該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這些會導致作物中的殘留物、煮咖啡中的異味、環境汙染以及對噴霧操作人員的有毒危害等問題。生物和文化控制措施避免了這些問題,而且從長遠來看比使用殺蟲劑更便宜。
在一些情況下,傳統的生物防治(引進一個國家的外來天敵)是一種可能的選擇。然而,保護本土寄生蟲和食肉動物的範圍要大得多,是一個被嚴重忽視的課題。從根本上說,人們可以確定一種有益物種的數量是否因某些資源(例如築巢地)的短缺而減少。然後人工提供該資源。有益物種的數量將隨之新增,害蟲防治將更加有效。一些可能值得一試的可能性是:
1)為食蟲鳥類提供巢箱(中國人已經用這種方法控制森林昆蟲);
2)為食蟲蝙蝠的群體提供結構(有些蝙蝠喜歡甲蟲,有些蛾,囙此如果可能的話,鼓勵正確的種類);
3)為蜘蛛提供繁殖場所(蜘蛛喜歡在裂縫中產卵。即使成對的葉子釘在一起也可能新增種群數量);
4)為成蟲提供可獲得的花粉和花蜜的植物(在大型種植園進行清潔除草意味著可用於餵養成蟲的花粉和花蜜非常少,從而降低了成蟲的繁殖力和繁殖力)。
這種蟲害控制的優點是:
1)只需要簡單、廉價、當地可用的設備。
2)如果一種新方法被證明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影響,它可以立即放棄,而不會造成長期損害。
良好的栽培標準將大大降低咖啡害蟲的潛在危害。
2
亞太區主要咖啡剋星
Major Pests of Coffe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1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2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3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4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5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6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7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3)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4)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5)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6)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7)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8)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89)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90)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91)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92)
《咖啡生產學術指南》(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