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2020-12-16 網易教育

(原標題: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因為有絢麗多彩的樹葉和金燦燦的落葉鋪就的「地毯」。新研究指出,今後你看到這一秋日美景的時間要提前了,因為氣候變暖將讓秋天的樹葉提早變色和掉落。


When temperatures rise again in sp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or trees resumes. Throughout the warmer months, trees take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store it in complex molecules, releasing oxygen as a byproduct. This, in a nutshell, is the process of photosynthesis. The more photosynthesis, the more carbon is locked away.

當春天來臨,氣溫回升,樹木重新煥發生機。在溫暖的月份,樹木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複雜分子中,氧氣作為副產物隨之被釋放出來。簡而言之,這個過程就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越多,被鎖住的碳就越多。

We know that carbon dioxide is a major driver of climate change, so the more that can be taken out of the atmosphere by plants, the better. With the warmer climate leading to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some researchers have suggested that more carbon dioxide would be absorbed by trees and other plants than in previous times. But a new study has turned this theory on its head and could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how we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延長,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和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前多。但是一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理論,並可能對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The researchers, led by Deborah Zani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udie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timing of colour changes in autumn tree leaves was determined by the growth of the plant in the preceding spring and summer.

由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黛博拉·扎尼領導的團隊研究了秋天樹葉變色的時間受春夏生長情況影響的程度。

Temperature and day length were traditionally accepted as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when leaves changed colour and fell, leading some scientists to assume that warming temperatures would delay this process until later in the season. Studying deciduous European tree species, including horse chestnut, silver birch and English oak, the authors of the new study recorded how much carbon each tree absorbed per season and how that ultimately affected when the leaves fell.

傳統上,氣溫和白晝長度是決定葉子何時變色和掉落的主要因素,這導致一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暖會推遲這一過程。新研究的作者們考察了七葉樹、銀樺樹和英國橡樹等歐洲落葉樹種,記錄了每棵樹每季吸收的碳量及其最終對落葉時間的影響。

deciduous [dɪˈsɪdʒuəs]: adj. 落葉性的,脫落性的;非永久性的

Using data from the Pan European Phenology Project, which has tracked some trees for as long as 65 years, the researchers found in their long-term observational study that as the rate of photosynthesis increased, leaves changed colour and fell earlier in the year. For every 10% increase in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over the spring and summer growing season, trees shed their leaves, on average, eight days earlier.

研究人員利用泛歐洲物候學項目的數據,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隨著光合作用速率的提高,樹葉變色和掉落的時間都提前了。泛歐洲物候學項目對一些樹木進行了長達65年的追蹤記錄。研究發現,在春夏生長季節中的光合作用活動每增加10%,樹葉掉落的平均時間就會提早8天。

Climate-controlled experiments on five-year-old European beech and Japanese meadowsweet trees suggest what could be behind this unexpected result. In these trials, the trees were exposed to full sun, half shade or full sh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imit to the amount of photosynthesis that a tree can carry out over a growing season. Think of it like filling a bucket with water. It can be done slowly or quickly, but once the bucket is full, there is nowhere for any more water to go.

對五歲的歐洲山毛櫸和日本繡線菊的氣候控制試驗揭示了這一意外結果背後的原因。在這些試驗中,樹木分別被暴露在充足的日光中、半陰以及全陰環境中。結果顯示,一棵樹在生長季中能發生的光合作用總量是有限的。你可以將其想像成用水桶打水。你可以慢慢地將水桶裝滿水,也可以快速地裝滿,可是一旦水桶滿了,就再也裝不進水了。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deciduous trees can only absorb a set amount of carbon each year and once that limit is reached, no more can be absorbed. At that point, leaves begin to change colour. This limit is set by the availability of nutrients, particularly nitrogen, 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plant itself. Nitrogen is a key nutrient which plants need in order to grow, and it's often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nitrogen that limits total growth. This is why farmers and gardeners use nitrogen fertiliser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研究表明,落葉喬木每年只能吸收一定量的碳,一旦達到極限,便無法吸收更多的碳。從那時起,樹葉就開始變色。這一極限是由樹木可獲得的養分(尤其是氮)以及樹木本身的物理結構所決定的。氮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關鍵營養素,而氮的獲得量往往會限制植物的總生長量。這就是農民和園丁使用氮肥來克服這一限制的原因。

Together, these constraints mean that carbon uptak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s a self-regulating mechanism in trees and herbaceous plants. Only so much carbon can be taken up.

總之,這些限制意味著在生長季吸收碳是樹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植物所能吸收的碳是有極限的。

herbaceous [hɜːˈbeɪʃəs]: adj. 草本的;綠色的;葉狀的

In a world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carbon in the atmosphere, these new findings imply that warmer weather and longer growing seasons will not allow temperate deciduous trees to take up more carbon dioxide. The study's predictive model suggests that by 2100, when tree growing seasons are expected to be between 22 and 34 days longer, leaves will fall from trees between three and six days earlier than they do now.

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斷上升的今天,這些新研究發現意味著氣候變暖和生長季延長不會讓落葉喬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該研究的預測模型表明,到2100年,預計樹木生長季將延長22至34天,樹葉掉落的時間比現在要提早3至6天。

Thi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modelling. If we accept that the amount of carbon taken up by deciduous trees will remain the same each year regardless of the growing season, carbon dioxide levels will rise more quickly than was previously expected. The only way to change this will be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trees to absorb carbon.

這對氣候變化建模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我們認同無論生長季長短,落葉喬木每年吸收的碳總量不變,那麼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速度將比原先預期的更快。改變這一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樹木吸收碳的能力。

Plants that aren't limited by the amount of nitrogen available may be able to grow for longer in the warming climate. These are the trees which can take nitrogen from the air, such as alder. But these species will still lose their leaves at roughly the same time as always, thanks to less daylight and colder temperatures.

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不受氮肥限制的植物生長時間可能會更長。這種樹可以從空氣中獲取氮,比如榿木。但是入秋後由於白晝縮短、氣溫降低,這些樹仍然會在和往年差不多的時間落葉。

But on the upside, with the prospect of some trees losing their leaves earlier and others losing them at the time they do now, there might be the prospect of prolonged autumnal colours—and more time for us to kick through the leaves.

從好的方面來看,由於一些樹提早落葉,而另外一些樹和現在落葉時間一致,我們未來看到秋葉美景的時間可能會延長,這意味著我們將有更多時間可以踩著落葉走路。

本文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王錦忱_NBJS12745

相關焦點

  • 雙語|研究: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原標題: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導致秋天樹葉提前變色掉落
    新研究指出,今後你看到這一秋日美景的時間要提前了,因為氣候變暖將讓秋天的樹葉提早變色和掉落。我們知道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越好。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植物生長季延長,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樹木和其他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將比以前多。但是一項新研究顛覆了這一理論,並可能對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首先想要遏制全球變暖,我們就要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變暖。在大多數人眼裡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就是二氧化碳。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大氣中的成分,而且也沒有毒。並且有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歷史上的含量一直都是時高時低,有的時候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比現在要高許多。並且還有研究表明並不是二氧化碳才導致全球溫度升高,而是全球溫度升高引起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 氣候變暖,導致南極融化
    原理2020-03-01全球性的氣溫上升和海水變暖,正在導致南極洲——這個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日漸融化。雖然我們已知人類活動能造成氣候發生變化,導致南極洲的冰川也發生迅速變化,但我們仍然不確定的是,全球性的升溫究竟會對南極洲造成怎樣的影響。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在這一場發生在遠古時代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簡稱PETM)」的「全球變暖事件」期間,陸地遭受了強烈的傾盆大雨,而海洋酸化與溫度升高,導致許多海洋物種滅絕。同時,陸地動物也即將滅絕,取而代之的是體形矮小的物種,開始奪取陸上霸主的地位。如今,我們已經在北極地區發現大量目前常見於佛羅裡達地區的鱷魚、巨型烏龜與植被遺蹟,且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約300英尺。
  • 野生大象每天損失10%水分,科學家擔憂:氣候變暖將導致它們死亡
    不過,相較於野生動物而言,人類顯然更容易獲得和補充足夠的水分,但是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中,動物們也就沒有那麼好命了,除了被人類悉心照顧的寵物和生活在動物園中,每天有著固定飲食供給的動物,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們,正在因為全球變暖,而迎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
  • 氣候變化或致秋葉提前凋落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預計,在氣候持續變暖的情況下,溫帶樹木的葉子凋落時間會越來越晚。早期的觀察結果支持這種理念,因為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暖導致樹葉留在樹上的時間較久,令生長季節變長,而這有可能幫助延緩氣候改變的速度。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白帶螯蛺蝶幼蟲現身連雲港 它是氣候變暖的標誌蝶
    據專家介紹,白帶螯蛺蝶隨適宜環境擴散,是氣候變暖的標誌蝶,國內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地區。「體表呈碧綠色,與毛毛蟲相似,頭部有四個朝後的角,看上去與龍相似,這就是傳說中的『小青龍』—— 白帶螯蛺蝶幼蟲。」 近日,周翀在鯉魚山上的香樟樹葉上發現幾隻「小青龍」,它們安靜地趴在樹葉正面,圓滾滾的身體,看上去非常可愛。
  • 全球氣候並沒有變暖!
    鑑於勇嫂一慣的大嘴巴作風,導致已有部分親友關注本號了,我也就不好直接在文章裡爆粗口了,曉松應該就此感謝我媳婦三秒鐘!曉松兄真是大錯特錯!典型的刻舟求劍走偏瘋瘋顛顛!且不說汗牛充棟的文章典籍和大量出土的歷史文物是為鐵證,即便略讀史書也應該知道,漢唐時期的西域遠比現在更溫暖溼潤,大到吐蕃西突厥,小到高昌,龜茲,大宛,樓蘭,談不上四季溫暖如春,至少也是生機勃勃。
  • 氣候變暖或致冷血動物壽命縮短
    最新發現表明,全球變暖可能會縮短冷血物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預期壽命。 100多年來,科學家使用「生存率」理論解釋生物體為何衰老。該理論指出,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越快,壽命越短。這解釋了為什麼青蛙等某些脊椎動物只有數月壽命;而鯨魚和烏龜等其他脊椎動物卻可存活數世紀。但一直未有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內對所有陸生脊椎動物進行驗證,且該理論測試的物種範圍有限。
  • 中國迎數九寒冬,美國遇狂風暴雪,氣候真的在變暖?
    汽車被封凍在公路上什麼是氣候變暖?1988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提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一直保持快速升溫趨勢,由此,「全球變暖」在科學界開始引起重視。在進入21世紀後,「氣候變化」的提法日漸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研究溫室氣體增加與地球升溫之間的聯繫。
  • 為什麼說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世紀大騙局?!
    因此,太陽活動究竟如何影響到地球的氣候,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氣候的騙局是精英們用來賺錢並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的損害。川普:「你知道,在20世紀1920年的時候人們談論全球變冷,他們認為地球是冷卻的。我相信氣候的變化,我相信它的改變,我相信它會下降然後又上升,它是根據幾年或幾世紀會有變化。」
  • 西伯利亞遭遇史上最熱6月 氣候變暖導致火災數量增加
    北極地區火災事故總數提升的一個原因是,氣候變暖造成雷擊更為經常,而雷擊通常是森林火災的發病原因,更乾躁的氣侯,非常容易發生火災事故。  美國風雪大數據中心稱,西伯利亞酷熱也造成海冰水準降低,尤其是北冰洋。北極圈冰面溶化速率加速,造成周期性降雪已不像之前那麼白,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太陽,進而加重氣候變暖,產生一個兩極化。
  • 黑碳:區域氣候變暖的重要角色
    本期觀點: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機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具有很強的吸光特性,在區域氣候變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質載體中的黑碳難以降解,可以保存幾百萬年,為地質歷史時期古氣候和古環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未來黑碳研究應進一步關註標準測量方法。
  •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專家:2020年亞洲受影響最大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體積持續下降,其融化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形成的冰雪的積累速度。這位科學家表示:「人類觀察氣候變化已持續約170年。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我們都看到全球氣溫上升。尤其是北極地區和中緯度地區。過去的一年,每個月都是冠軍,每一次溫度都是一次次達到最高值,全球變暖正在到來。」
  • 全球氣候到底有沒有變暖?
    不知道小夥伴兒們現在有沒有感覺到,現在到了嚴寒的冬天的時候,對比往年的冬天,其實沒有那麼冷了,很多人都告訴我說,全球氣候不是在變暖嗎?其實全球氣候系統它是由海洋、生物、大氣、冰凍、巖石、等五大圈層一起組成的。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 雙語|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全球氣候變暖對傳染病的發生有影響嗎?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