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皋蘭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解皋蘭是十多年前的事,認識皋蘭是近三年的事。
知道皋蘭源於條城人及條城方言。條城是今蘭州市榆中縣的一個古鎮,在我的老家西南方的黃河的上遊。條城話比較獨特,小時就有印象。30多年前到蘭州念大學,坐一輛拉玻璃的解放牌兒卡車,到一個地方,天下起了大雨。下車避雨,聽司機說才知道這地方是皋蘭。聽街道上的人說話,跟我聽過的條城話差不多,從此就記住了皋蘭,是從口音上記住的。我的老家在皋蘭的東北方,習慣把說蘭州音系方言的人都稱條城人。我的家鄉過去與皋蘭的一些地方接壤,後來設立白銀市,把我的老家靖遠和皋蘭隔開了。
了解皋蘭,緣於一次偶遇。10多年前,我常去蘭州的隍廟,買些筆墨紙硯,看看真假古玩,逛逛新舊書攤。無意之中,在隍廟的門口看到了一本名叫《酬世拾零》的小冊子,邊上有一張書有「斯文掃地」字樣的牛皮紙。好奇,打開一看,是一本收有祭文、碑文及其他內容的文章匯萃,文辭清逸,四六排比,對仗工整,亦古亦今,頗覺好感。詢問攤主,一本幾何?攤主突然睜開雙眼,射出一道亮光,端起地上的小茶壺,小嘬一口,哈哈開言「斯文掃地,老夫小書,若能看上,隨便幾文!」於是攀談起來,才知攤主是皋蘭人,姓童名國元,是上個世紀60年代甘肅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時為皋蘭一中的語文教師。因喜酒常醉,自稱「醉童」。驚呼原來是校友啊!之後,常有書畫與文事之往來。童先生給我介紹了不少皋蘭文化教育界的朋友,一來二去,對皋蘭就有了較多的了解。
認識皋蘭,真正緣於「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皋蘭」項目的批准立項及實施。由知道到了解,再到「行萬裡路」「禮失求諸野」的感受,對皋蘭的風土人情,飲食起居,民間信仰等多了一些印象。尤其對皋蘭方言文化特色的認識,加深了許多,終於搞清了條城話與皋蘭話的區別。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皋蘭」的編寫,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裡的一個項目,由著名語言學家曹志耘老師擔綱總主編,本人負責具體實施工作。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是中國語言文化建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人有幸忝列其中,作為這個工程的甘肅漢語方言調查項目的首席專家,深感責任重大,但只是做一般漢語方言類的項目。在得知有語言文化典藏的項目之後,便向語保中心的師友問訊,我們能不能做一個甘肅方言文化典藏的項目。有關負責師友說,甘肅的中原官話方言有慶陽市環縣的一個點在做,如果想做,須做一個蘭銀官話方言的點。經過深思,權衡考慮,決定申報皋蘭方言文化典藏的點。一來是因為了解,二來是因為在做一般甘肅漢語方言的調查項目時,蘭州市已有城關區、紅古區、永登縣三個點的項目,而榆中方言又屬於一個過渡帶的方言,只有皋蘭最符合條件。三是更由於皋蘭在歷史上是甘肅首縣的原因,當地人常說「先有皋蘭,後有蘭州」。項目申報成功並啟動後,我們開始了工作。項目組的成員除了我和我的兩個學生外,其他四位都是皋蘭本地人,一為皋蘭地方史和文化研究專家王真中先生,二為皋蘭的攝影愛好者李安善先生,三為蘭州尚書廣告策劃設計有限公司的皋蘭人王一冰女士,四為皋蘭一中的語文教師楊嘉瑞。按計劃我負責全面的工作,王真中先生搜集梳理皋蘭民俗文化資料,李安善先生負責拍攝工作,王一冰女士負責聯絡和圖片的處理工作,楊加瑞負責調查條目的說明解釋工作,我的兩個研究生協助我進行方言的調查記音等工作。
經過近半年的調查,發現這個工作的難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大的多,有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發音合作人的選擇,二是方言文化條目的調查,三是民俗事項活動的調查拍攝機遇,四是當地老百姓的理解,五是調查時間的協調安排。這些問題,對工作的順利開展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有鑑於此,我們調整了工作方案,先與王真中先生商量確定方言文化調查詞條,並能給出儘可能詳盡的說明,這對於王先生這個本地通來說,不是難事兒。我和李安善先生、王一冰女士分頭或一起到皋蘭的各鄉鎮進行拍攝工作。楊加瑞因教學工作繁忙不再參與課題。工作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有序展開。由問題的解決到項目的完成,包含著所有參與項目人員的「熱情」!
發音合作人是方言調查質量的重要保證,經過近一年多時間的了解,才最後選定了楊萬明先生。我們的調查,說起來是方言的調查,一般人理解,只要會說當地的方言就可以了。殊不知,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文化,是方言所承載的文化!我們的調查對發音合作人的年齡有一個大致的要求,而按這個年齡的條件去找發音合作人,很難有理想的人選,主要是文化程度的問題。許多人選,對調查條目涉及到的內容,初看貌似簡單,但細問,多顯茫然,正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城裡人不關注這些文化,鄉下人不知道來龍去脈,合作很不方便。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邊學泰先生的介紹下,我們找到了皋蘭縣石洞鎮東灣村一社的楊萬名先生。楊先生是上世紀50年代的高中肄業生,80來歲,一口地道的皋蘭縣城話,口齒清楚,反應敏捷,氣質優雅,熟知當地文化,一直生活在當地,正是一位不二人選。2018年冬季的一天,我們與楊先生進行了半天的交談,給他介紹了項目的重要意義,最後楊先生熱情的答應,做我們的發音合作人。這為單字音、詞條等的發音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在後期的錄製階段,楊先生更是熱情飽滿,從皋蘭來到蘭州,協助核對詞條,全身心的投入我們的工作。(圖1中左二為楊先生,右一為王先生,在我的辦公室討論詞條)這是一種義務和責任的熱情!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文化包羅萬象,據我們的調查手冊所列有九大類,36個小類,小類之下還有小類,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娛樂信仰,生產活動等等方面,而這些內容,當地如何表達稱說,對調查者和被調查者來說都是一種考較。為了一個詞條的說法,王真中先生往往多方訴求,最後落實到位,為調查條目解釋說明的清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老墳」詞條說明裡的「冥柱」。項目動議初期,為了提供試調查的材料,王真中先生熱情陪同我們,到其老家黑石鎮白崖村進行試調查,並在許多民俗文化活動中親自示範,耐心講解,指導我們的拍攝。詞條確定至錄製期間,在我的辦公室,我們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審定圖片,補充說明,從未叫苦叫累,直到親自出場攝錄完所有的音視頻所需材料。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熱情呢?這是保護家鄉文化責任的熱情!(圖2為王先生在攝錄現場。)
民俗事項活動,如節日時令等方面,有固定的時間,相對來說便於調查安排。而如婚喪嫁娶等民俗,往往具有隨機性,且因信息來源不豐富,往往會錯過機會,失之交臂,等我們的團隊人員到場,一切儀式都已結束。還有些民俗活動,有許多的禁忌講究,一些文化事項根本無法拍攝,這就存在較多的遺漏,不能全面的反映當地方言文化現象。這時,我們就發動各種關係,通過熟人,給相關人員耐心講解項目工作的意義,感化有關人員,達成共識,拍攝到有價值的圖片。最後,我們都成了朋友。這是一種感動的熱情!(圖3是我們在石洞下寺和寺管會的有關人員的調查合影。)
農村的人們和有些城裡人,因生活所迫或其他原因,大多只關心自己的一日三餐,對文化尤其是方言文化的調查不甚理解,往往誤會多多,這往往會給我們的調查留下遺憾。2018年的4月,我們團隊到石洞鎮澗溝川村陳家窯調查。有戶人家正要裝修房屋,搬出來許多老家具,正好是調查的一項。於是我們想與老主人商量,進行拍攝。不曾想,年輕主人很不高興,說了許多不中聽的言語。好在老主人通情達理,避免了一場尷尬和誤會。在我們的調查過程中,大多數城鄉群眾還是能理解我們的工作的。為了拍攝到建築活動裡傳統上梁這一習俗,2019年6月1日,中午上完課,驅車至皋蘭找到邊學泰先生,又一路奔波,趕到皋蘭縣北部的太平山頂,已經下午4點多鐘,錯過了上梁的吉時。施工的人員停下手中工作,提供方便,幫助拍攝了相關的圖片。這是一種理解的熱情!(圖4是我們在太平山頂調查現場的合影,圖4右一為邊學泰先生。)
這裡要著重的說說我們團隊後期的攝影師邊學泰先生。邊先生,皋蘭人,今年70歲,皋蘭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我稱呼他為邊老師。邊老師的大名早就知道,很想邀請加入團隊,但想到名氣大的人都很有個性,恐怕不好請,就沒有了請的念頭。2018年秋冬之際,在皋蘭調查,經李安善先生的介紹,拜見了邊老師。不聊不知道,一聊才發現,邊老師平易近人,通情達理。頓生相見恨晚之感!於是我提出邀請,希望邊老師加入我們的團隊。沒想到邊老師痛快的答應了!所以,我們調查拍攝的圖片,除了不能補拍的,大都經邊老師重新做了補充拍攝。我們在一起下鄉調查的時候,說到參與我們項目工作的感受。邊老師說以前只是出於拍攝的目的,多為風景照和應景之照,沒想到,我們皋蘭的文化還能和方言結合起來用這種方式留存,真是太有意義了!他說「我要用我的相機記錄我們皋蘭的傳統文化,讓外地人了解,讓本地人自豪!」我們這個項目包含著邊老師的自豪和責任的雙重熱情!(圖5為邊學泰在水阜拍攝鼓子表演。)
王一冰女士,是蘭州尚書廣告策劃設計有限公司的經理,皋蘭當地人,是童國元先生的學生,喜愛書畫藝術,多才多藝,為項目的調查、圖片的處理,付出了很多心血。首先是聯絡和信息的溝通工作,這就要發動皋蘭當地各路親朋提供有關的消息。其次是自己親自到民俗文化活動的現場拍攝照片。她家居蘭州,關心並積極參與我們項目的工作,花費了寶貴的時間,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財力、人脈關係。這是不忘家鄉養育恩的一種熱情!(圖6是王一冰女士在拍攝莊稼地)
不能忘記的還有皋蘭的張建國、王久忠兩位老師和朋友。在皋蘭鼓子和遊戲條目的調查拍攝中,都得到了他們熱情的幫助和協助,為我們聯繫了相關單位(石洞小學)和有關人員(鼓子表演愛好者)。這裡還要感謝皋蘭惠安小區居住的楊文盛先生,皋蘭小曲的攝錄得到了他的大力協助。這些朋友的支持,是一種關注的熱情!
方言文化是地域歷史的見證。有些實物文化,消失的很快,只在方言詞彙裡偶爾被人提到,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後人如能在博物館裡見到,也是一種幸運!我們在皋蘭調查時,有些文化事象的實物在城鄉各地很難見到,但在縣城和忠和的兩所民俗博物館裡有完整的收藏,我們也進行了拍攝,並得到了有關人士的認同和協助。這是一種鼓勵的熱情!(圖7為皋蘭忠和平峴民俗博物館經理郭永偉介紹館藏品)
課題組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楊萬名先生年至耄耋,邊學泰老師年際古稀,王真中先生已過花甲,都是該享清福的年齡。但他們都不辭辛勞,為我們的項目跑前跑後,尤為令人感動!李安善、王一冰兩位,都有自己的事業,常常犧牲節假日,也很令人不安!但他們都有一顆保護家鄉文化的信心,更有一腔傳承鄉韻的熱情!
兩年多的下鄉採風,讓我一個外鄉人真正的認識了皋蘭。皋蘭的民居,竟然還有窯洞,使我感到「新奇」,以前只知道甘肅的隴東有窯洞。皋蘭的飲食文化,尤其是饅頭,有不同的文化意義。皋蘭葬禮上的「說娘家話」、搭道場,更是獨具特色。元宵節的太平鼓、鐵芯子、出燈、趕毛驢、跑旱船等社火表演,讓人眼花繚亂,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快樂之中。
曹志耘老師曾經說過,語言文化典藏圖冊要做到,「讓本地人看到親切,外地人看到新奇」,當我們申請並承擔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要把皋蘭人剛剛過去和即將過去的生活狀態記錄下來,為皋蘭人民留下一些影像,為他們記下曾經住過的窯洞,睡過的土炕,吃過的月餅,玩過的遊戲,唱過的兒歌、童謠,聽過的老故事,出席過的紅白喜事等,讓皋蘭的後人和遊子能夠「留下鄉音,記住鄉愁」。
皋蘭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皋蘭人的衣食住行和方言也正在走向「大同」。這本圖冊搶救性的記錄了皋蘭人已經或即將變為過去式的生活狀態。對於個人,是一份珍貴的個人回憶;對於地方,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語言文化典藏·皋蘭》圖冊的編寫僅僅是傳承皋蘭地方文化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方言文化的保護需要更多的有熱情的人,我們走在皋蘭地方文化保護的路上,願熱愛地方文化的人士加入我們的行列。
雒 鵬
於西北師範大學會通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