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鬥卮酒。噲拜謝……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鴻門宴中的一個橋段,可以說劉邦的成功出逃與樊噲的英勇無二是是分不開的。說樊噲是劉邦的恩人一點也不過分。
除此之外,劉邦與樊噲還是連襟,即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則娶了呂雉的妹妹。
兩人還是同鄉,相識甚早,兄弟相稱。
君王上位以後得兔死狗烹本不稀奇,但劉邦上位以後,並未對樊噲下手,反而封官賜爵,恩寵有加,可是為什麼劉邦去世之際,卻非要對樊噲除之而後快呢?
劉邦即位後,樊噲就理所應當被封為漢朝的開國元勳,與其他許多被劉邦算計的功臣不一樣,樊噲一路加官進爵,被封為舞陽侯,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把其寫入"列傳"。
不過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樊噲對劉邦不僅是忠心耿耿而且是死心塌地,而且為大漢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對此也心知肚明。
但是劉邦在晚年寵愛戚夫人,厭棄呂后。有意廢掉呂后的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呂后當然不肯,呂后不肯,身為呂后親妹夫的樊噲當然跟自己的大姨姐站在一邊。
所以,在有生之年除掉樊噲就成為既定方針。君王嘛,誰能不自私呢?
為了朕鍾愛的女人還有兒子,為了國家的穩定繁榮,為了漢朝萬代千秋,只能犧牲你一個,換取我放心了。
公元前195年,劉邦擊敗叛軍英布歸來,旅行舟車勞頓,加上箭傷發作病,也不如年輕那樣意氣風發,臥床不起。
今朝脫下鞋和襪,未審明朝穿不穿。劉邦此時不得不為自己身後事做準備了。
除掉一個大臣說難不難,可總不能師出無名,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恰好此時,燕王盧綰叛變,劉邦老謀深算,計上心來,就派遣樊噲以相國的身份率軍徵討。
樊噲帶兵出發,就有大臣彈劾樊噲:"樊噲呂后串通一氣,皇帝百年之後,圖謀不軌,皇上需多加防範"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人家倆是連襟,一塊拉大旗,多少次出生入死逃過來的,這時候還去平叛。除了劉邦,誰能彈劾他呢?誰敢彈劾當今舞陽侯呢?
劉邦這時自然喜不自勝,立即下令奪去樊噲的兵權,讓周勃接替他的職務,並密令陳平、周勃捉拿樊噲,就地正法。
陳平是有名的陰謀家,他對周勃冷靜地分析了一番。
「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呂后弟呂嬃之夫,有親且貴,帝以憤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囚而致上,上自誅之。"--《陳丞相世家》
意思就是:"一則樊噲是劉邦妹夫,要是他小姨子求情,他後悔了,第一個殺的不就是咱倆嗎?
二則樊噲是呂后親妹夫,這劉邦要是不小心死了,知道咱倆殺了樊噲,不得找咱倆算帳啊。」
周勃便問:"那該如何為之?」
陳平說:「咱們把樊噲綁上囚車,送回長安,既不違背軍令,也不至於引火上身。"
果然,樊噲還沒到長安,劉邦就駕鶴西去了,呂后之子劉盈即位,開啟了呂后執政的局面,
樊噲自然得以保命,陳平周勃也做了呂太后的順水人情,不至於引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