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啥要殺韓信?800多年後的李世民,給了一個全新的解釋

2020-12-18 今古時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真的是蕭何嗎?一代戰神為啥莫名被殺?這中間是一場怎樣的陰謀?

話說韓信年少之時別人瞧他不起,時常遭人欺負。一次一個小廝讓韓信從他胯下鑽過去,這明顯是侮辱人格的事兒,可是韓信還真就鑽了,從此更是被別人嘲笑的對象。

農民起義反秦時,韓信投靠了項羽。本以為至此可以出人頭地,可是他提的意見項羽從來就沒有採納過,因此韓信表示非常不爽,既然人家不要那就另尋他處。後又投靠劉邦。跟了劉邦之後的韓信依舊是也是鬱郁不得志。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既然你不重用,那待著還有什麼意思?不如就此一別他日再不相見。

聽說韓信走了,蕭何一想這怎麼行?韓信可是一員大將,這一走損失可就大了,立馬出門月下追人。好容易追到韓信後,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重用的話會幫劉邦打下天下。劉邦一聽有點驚訝,但是也聽了蕭何的話,封韓信為大將軍,至此韓信平步青雲。

所以韓信的成就是蕭何月下追來的,但是韓信的敗局也是蕭何謀劃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韓信自從被劉邦封了大將軍後打了不少大勝仗,甚至還幫劉邦當上了皇位。等劉邦當上皇帝後,韓信去追項羽,越追心裡越不爽,自己幫劉邦幹了這麼多活兒,最後啥也沒撈著,這叫啥事兒,肯定不行。等到大部隊到了滎陽後韓信就不走了。

這會兒劉邦著急了,就趕緊去封賞韓信,不管咋的先讓他把仗打了再說。因此,劉邦允諾韓信為:看到天不死,看到地不死,看到皇帝不死,繩不能綁,刀不能殺,和天平齊,與地平齊,看到君王更是平齊。

這下韓信開心地去打仗了。回來之後劉邦後悔了,他想殺韓信,但是又做出了承諾,就叫呂后商量著把韓信關到城牆裡,鋪上地,遮住天也沒有君王,繩子不綁刀劍不砍,叫一群人活活打死了。

韓信被殺的原因究竟是啥,據劉邦說是韓信要謀反,可是韓信真的謀反了嗎?他真的有想過要謀反嗎?

其實韓信要反早就反了,沒必要等到劉邦設計殺他。早在平定齊國的時候他只說做代理齊王幫劉邦管事情,要真的想反就不用說代理這兩個字了。即使後來滅項羽的楚國之前荊通就讓他反,那會韓信實力已經很強大了,可是他依舊沒有反,還滅了楚國送劉邦上了位。

可見韓信根本就是不可能會反的,只不過是功高蓋主被劉邦忌憚了而已。畢竟每一個帝王都會草木皆兵,覺得世人都會反他,何況還比自己厲害,功勞比自己大。

時間到了800年後的唐朝,劉邦對韓信的在尉遲恭與李世民的身上上演,不過他們的解決方式卻有些偏差,在這件事中,李世民就對劉邦為何誅殺韓信以及眾多諸侯王做出了全新解讀。

有一次尉遲恭大鬧宴會,讓李世民很沒面子,於是李世民就給在座的所有人講了一個故事:

朕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然卿居官數犯法,乃知韓、鼓菹醢,非高祖之罪也。

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告訴尉遲恭,劉邦殺韓信不是因為功高蓋主,而是因為仗著功高蓋主就不講法度,要一個勁觸犯法律甚至是沒大沒小,這咋行,治理國家就該軍紀嚴明,怪不得劉邦!

尉遲恭一聽就懂了,畢竟是個聰明人。李世民表面在說韓信其實實際上就是在暗指自己,所以連忙跪下來認錯。果然皇帝都是惹不起的啊,管他三七二十,磕頭認錯就對了。

其實李世民和劉邦都是一個階層的人,兩個也都算是開國皇帝。他們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天天怕這怕那,最主要的就是怕自己自己哪天地位不保。最有權力和能力同時也最有可能的就是曾經跟自己一起並肩作戰幫自己打下天下的人,因為他們對於國家對於自己都是立了大功的,所以必須要有很高的職位來封賞他們。

有了職位也就有了權力,萬一哪天不爽了就很有可能造反並且成功率也是比較大的,畢竟打天下時功勞大,大家都服氣嘛。

正因為如此才會對有功之人有所忌憚,畢竟一個不小心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李世民借用這個典故就是要告訴尉遲恭讓他消停點也小心著點兒,萬一哪天真的有了什麼事兒,那麼韓信的下場也就是他尉遲恭的下場。

這個道理尉遲恭怎麼可能不會明白,他除了跪地磕頭認錯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果然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不可測啊,還是消停點兒的為好。

自古以來,伴君便是如伴虎一般,功成身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給我們以啟發。

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年輕時期的曾國藩甚至可以用「愚笨」來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

可見,讀書真的能啟迪智慧。

在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

杜月笙得到這本書之後如若至寶,因為他識字不多,就讓人邊讀邊講解,經常聽得如醉如痴,感慨說:「讀懂這本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老總也都喜歡讀這本書,萬達集團的董事長王健林就非常推崇這本書,從中學會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將這本書推薦給萬達高層誦讀。

《智囊》是明代奇才馮夢龍所著一部智慧故事總集,全書收錄了上訖先秦下至明代1238個謀略智慧故事。將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現,有趣;然後再進行解讀,提煉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何殺韓信,是因為忌憚嗎,800年後李世民遇到了相同問題
    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就是這些曾經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最終卻被劉邦趕盡殺絕,下場悽慘,最為悲慘的就是韓信了,可以說劉邦的江山很大程度上就是韓信幫其打下的,但在劉邦登上帝位之後,就設計將他殺害了,有人說這是漢朝的一大損失,畢竟那個時候的劉邦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
  • 劉邦說自己不殺韓信,不用鐵器殺韓信,為何最終還是殺了韓信
    (韓信劇照)可以說,韓信功高,莫可比也。劉邦也曾經對韓信許諾:「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這句話正史中沒有,但《西漢演義》等別史中有明確記載。)意思就是說,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殺韓信。可嘆的是,劉邦並沒有兌現諾言,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不過,劉邦並沒有直接出手,殺死韓信的是呂雉(而非「君不殺韓信」),用的是竹劍(而非「鐵不殺韓信」)。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後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司馬遷《史記》),說明對於韓信的死,劉邦不但沒有一絲傷心和愧疚,反而滿心歡喜。那麼,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韓信呢?其一,韓信不是「自己人」。
  • 明明是開國大將,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因為這幾點
    他的死其實和劉邦的關係不是太大,好歹是這麼多年交情,更何況他可是給是給他打下偌大的江山,其實他的內心還是不想謀害韓信的。最終結果還是他死於呂雉之手,而劉邦也只是對他有所忌憚罷了韓信從小無父無母吃著百家飯長大,混不下去後投奔項羽,遭到嫌棄後去了劉備那,艱難的成為了大將軍,剛開始劉邦還是很信任韓信的。
  • 韓信被殺後劉邦的心理活動
    《史記》記載項羽、劉邦目睹秦始皇出行的場面,反應各不相同,一個曰「彼可取而代也!」一個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但不同的反應卻改變不了共同的欲望指向。正如魯迅所說:「羽要『取』什麼呢?便是取邦所說的『如此』。…… 何謂『如此』?說起來話長;簡單地說,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威福,子女,玉帛——罷了。」
  • 劉邦承諾不殺韓信,為何還是殺了他,原因是什麼?
    韓信到最後也沒有逃脫被殺的命運。誰殺的?呂雉是也。那韓信的死,值得同情嗎?個人認為他韓信被殺,不值得同情,那劉邦說好不殺的呢,怎麼變卦了?其實是韓信自己作的,的確韓信的才能確實無可挑剔,關鍵是韓信屢犯劉邦的忌諱,不知道收斂,恃才傲物有此結局也是註定的。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等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之後,劉邦被困進了巴蜀,若非韓信在這個時候出現,劉邦和他的10萬大軍可能一輩子都出不去了。韓信的貢獻經過大體如此:韓信帶領漢軍從陳倉殺出,一路上戰必勝,攻必取,劉邦開始了對項羽的逆襲。隨後劉邦多次奪走韓信軍隊,並且在彭城、滎陽、成皋等地先後被項羽殺得丟盔棄甲,最後甚至只剩下一個車夫隨行。而韓信每次都能夠重新招募新軍,並且把軍隊訓練出強大的戰鬥力。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 劉邦曾承諾天、地、君在則不殺韓信,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
    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還御賜「三不殺」、「五不殺」,這些全都是民間戲曲、話本、傳說中的橋段。比如「三齊王」,原本是項羽滅秦後,將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名曰「三齊」。楚漢相爭,韓信滅齊後,劉邦為了讓韓信繼續攻打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的齊王,到了戲曲中就變成了「三齊王」。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只因他太強,太年輕
    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締造了興盛強大的漢王朝,在歷史上成就無兩,但是在後世的評價中,卻對他褒貶不一,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殺了眾多的開國功臣。韓信的成名應該就是兩個成語,一個是「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另一個就是「胯下之辱」。
  • 韓信必須死的原因不是劉邦想殺功臣而是因為現實導致韓信不能不死
    韓信是大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大漢朝最大的功臣,很多人說韓信的死是因為劉邦想殺功臣,其實真實的原因並不是劉邦想殺功臣,劉邦根本就沒有想過殺任何一個功臣,韓信的死是因為現實讓韓信不能不死。劉邦得到天下以後對韓信做的第一個保護是什麼呢?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韓信(影視劇形象) 就在劉邦要翻臉之際,一旁的張良、陳平提示劉邦,漢軍危難,如不答應韓信,恐怕難逃一劫,索性直接立他為王。 所以劉邦才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代理王呢?」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 韓信這才發兵相救。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
  • 很多人都勸韓信單幹,韓信說他不能對不起劉邦,果真是這樣嗎
    而且從韓信一生的作為來看,也可見韓信的這一特點。當年淮陰屠戶挑釁他的時候,實際上他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這群潑皮打趴。打趴這幫潑皮後,這些人肯定會擁戴他,奉他為大哥。劉邦就是這樣做的。劉邦沒什麼本事,但是性格豪邁灑脫愛結交人,因此大家奉他為大哥。但是韓信沒有當大哥的心思,因此沒有這樣做。
  • 「漢初三傑」三人封王,為啥只有韓信被殺?主要是其他兩人太聰明
    2019-04-18 18:07:50 來源: 孫旺歷史講解 舉報   漢朝也是中國十分重要的一個朝代了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韓信畫像那為何韓信功高勞苦,而劉邦為何還要默許別人殺之?我想唐太宗李世民能解答這個問題。
  • 韓信殺了劉邦的把兄弟,蕭何看懂了裡面的玄機,立馬恭喜劉邦
    樊噲這才知道自己闖了大禍,面前的劉邦不是當年的劉亭長,也不是他連襟兄長,而是堂堂的漢王。你給漢王難堪,不是找死嗎?劉邦回到住處,越想越氣,下令斬首樊噲。這一下,大家都驚呆了,漢王這是要殺人立威呢?可是殺別人可以,樊噲就不行,他性格耿直,和大家關係都挺好,不但和劉邦有兩層關係,還勞苦功高。
  • 劉邦之所以殺韓信,因為韓信有不得不死的理由,和呂雉沒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劉邦手底下有很多有勇有謀的大將,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劉邦才有底氣和實力建立大漢江山,而韓信就是其中之一。韓信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韓信徵戰沙場居然沒有打過敗仗。最終經過多年角逐,韓信擁護的劉邦取得了勝利。有人說沒有韓信可能劉邦的稱王之路走得也不會有多麼順利,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大漢立下卓越功勳的將軍,最後的結局卻悽慘無比,他被呂后和蕭何騙長樂宮,被宮女用竹籤扎死了。之所以沒有讓士兵殺死韓信,而是用「呂雉差人殺死韓信」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韓信有哪些取死之道?
    韓信當初韓信登臺拜將後,劉邦那麼信任韓信,對他部署諸將、攻城掠地,言聽計從,可劉邦稱帝以後,本可與他一道出生入死的將領共享榮華,可韓信偏偏沒享多久,並死於非命,雖說是呂后直接行兇,倘無劉邦默許,呂后一個婦道人家,又怎敢如此兇頑?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韓信投靠誰誰就能贏,如果韓信要自立,說不定就要上演「三國」。後來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有了韓信,韓信擊敗了項羽,劉邦也就得到了天下,之後把韓信給誅殺了。那麼,韓信為什麼會死?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呢?當然,我今天無疑來分析這個問題,因為分析這個的人太多了,我只想從韓信的角度來分析他為什麼會死。
  • 劉邦當年許諾韓信的「三不殺」,為什麼最後也沒能救韓信一命呢?
    這個鐘離眛昔時已經是追殺過劉邦,是劉邦最悵恨的人。證據即是一樣作為項羽的部下,劉邦能接管季布等人的歸順,卻要通緝鍾離眛,可見對其昔時的做法劉邦內心頭連續是銘心鏤骨的。以是,後來韓信被殺後,劉邦的反饋是:見韓信已死,又」雀躍「又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