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日本旅行,給朋友帶伴手禮回來,很多人都會選擇日本的傳統點心——和果子。
這種日式點心造型精美,有的是嫩粉色的櫻花,有的是青翠的綠糰子,有的是透明的方糕。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幾乎會貫穿他們的一生。家庭日常吃的茶點、職場聚餐上的茶歇、重大節日上的貢品,都是不同種類的和果子。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做這麼複雜的點心?菱餅、柏餅這些節日上的和果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點心在日本被稱為「和果子」?
其實,「果子」在日本的歷史,已經有3000年了,而在發展為和果子的過程中,它還受到了中國唐代果子、南蠻果子等的影響。
今天,就為你講一講這3000歲的和果子,有什麼值得說道的故事。
為什麼日本的點心叫「和果子」
平時我們不經意間使用的「和果子」一詞,並不是一個多麼古老的詞。日本經由明治維新結束了江戶時代的「鎖國體制」,加深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由此歐美的新技術和文化也傳到了日本,人們形成了用「和」與「洋」來區別日本固有之物和外來之物的習慣,諸如「和服」——「洋服」(西服)、「和食」(日餐)——「洋食」(西餐)等。
果子也一樣,形成了「和果子」和「洋果子」的說法。不過,最初除「和果子」之外,還有「日本果子」「本邦果子」等多種稱呼。「和果子」一詞固定下來是很久以後的事了,出現在國語辭典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江戶時代之前,僅稱作「果子」。
果子的種類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口味也不止一種,有甜味的,也有鹹味的。但是在原材料的選用上,原則上都要使用大米、小麥、小豆等植物性食材。
從人們飲食生活的需求來看,果子終究只是一種嗜好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正因為是嗜好品,果子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情趣。和果子的存在是以日本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為基礎的。和果子的設計、名稱都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語》《古今集》等古典文學的要素以及四季的流轉變化。
誇張一點說,日本文化就凝聚在這小小的和果子裡。
來自中國的唐果子
7-9世紀,日本從中國的唐朝引入律令制等制度以及唐朝文化和眾多物品,唐果子即其中之一。所謂唐果子,一般就是指把米粉或小麥粉製成麵團,下油鍋炸熟,然後用甘葛煎等調出甜味的食品。因為是從唐朝傳過來的,所以叫作唐果子。如下圖所示,唐果子的形狀多種多樣。
△ 唐果子圖《集古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字採集
從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初期,說到文學,一定就是指漢詩;服裝也是中國樣式的。那是中國文化一邊倒的時代。京都御所紫宸殿前種著橘樹和櫻花樹,從天子的方位來看,橘樹在右,櫻花樹在左,故被稱為「右近之橘,左近之櫻」。但是平安時代初期,右近為橘,左近卻並非櫻花,而是梅花。櫻花代表著當代的日本,而梅花則是奈良時代以前從中國引進的花,象徵著中國文化。整個奈良時代,紫宸殿的左側一直栽種著梅花,直到9世紀下半葉才變為櫻花。
△ 唐果子復原圖,可以看到唐果子形狀各異,用油煎炸而成,圖片提供:虎屋
那個時代出現的唐果子深受人們的喜愛。現在,春日大社、下鴨神社等神社的祭神供品或是寺院的供品依然是唐果子。清野謙次曾經撰文介紹過明治十一年、十二年前後從現在愛知縣豐橋市的古墳出土的唐果子形狀的土器,由此也可以認為,唐果子可能早在奈良、平安時代之前的古墳時代就傳到了日本,不過其他的例子並不多,想要證實這一點,還有待今後的研究。
後來葡萄牙人將南蠻飲食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在日本與葡萄牙的交流中止以後,「南蠻料理」依然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佔據著一席之地。這些「料理」中就包含了和果子。
南蠻果子大量使用了在當時尚屬珍品的白砂糖,吃的人一定會大吃一驚吧。具有代表性的南蠻果子金平糖,其實就是砂糖疙瘩。即使到了江戶時代,白砂糖依然要全部依賴進口,處在鎖國體制下的日本主要從貿易對象國荷蘭進口砂糖。比如,寶永四年幕府從荷蘭購買的物品帳單中,僅砂糖就佔了資金總額的29.4%。用珍貴的白砂糖製作的金平糖常被作為禮品贈送,時人視之若珍寶。比如,永祿二年,著名的基督教傳教士路易斯·佛羅伊斯為了獲得在日本傳教的許可前往京都,在將軍足利義昭的府邸二條邸拜訪了織田信長。當時獻上的禮品就是裝在玻璃瓶裡的金平糖。可見,金平糖在當時是一種堪當「國禮」的不同尋常的昂貴食品。
南蠻果子對和果子的影響
說到南蠻果子,首先浮現在筆者腦海裡的就是長崎蛋糕(蜂蜜蛋糕)。關於長崎蛋糕的語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來自葡萄牙語的Boro de Castella(意為卡斯蒂利亞的果子)。卡斯蒂利亞指的就是與西班牙合併了的卡斯蒂利亞王國。長崎蛋糕是海綿蛋糕狀的果子。如果聽到有人說海綿蛋糕的發祥地在西班牙,人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不過,葡萄牙也有一種與長崎蛋糕相似的果子,叫Pao-delo,據說這才是日本長崎蛋糕的起源。長崎蛋糕主要的材料是小麥粉、砂糖和雞蛋。在和果子的歷史上,使用雞蛋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在南蠻人到來之前,據說日本人出於宗教禁忌,很少有吃雞蛋的習慣。食品裡面添加雞蛋,是南蠻飲食文化在日本留下的一個巨大印跡。天明五年,甚至還出現了《玉子百珍》之類的烹飪圖書(玉子指雞蛋)。和果子一般以使用植物性原材料為基本原則,使用雞蛋是唯一的例外。這是南蠻果子給和果子帶來的影響。
贈送給信長的金平糖,與Confeito是同一種果子,這種果子現在葡萄牙依然有售,二者的製作方法也一樣,即一邊讓傾斜著的鍋來迴轉動,一邊澆砂糖水。過去用芥籽粒作核,現在改用精製白砂糖。砂糖會不斷地結晶,如果一邊翻轉,一邊澆砂糖水的話,自然就會形成稜角。製作金平糖需要花費兩周時間,可謂耗時費力,但依然有不少人喜歡這種可愛的形狀,據說還結成了金平糖愛好會。
金平糖應該說就是一個砂糖塊兒。南蠻果子對和果子產生的最大影響可以說正是這種砂糖的大量使用。順便提一下,在虎屋保存的古文書裡,金平糖很多時候也被標記為「金米糖」。
日式和果子的誕生
17 世紀中葉之前出現的那些樸素的果子,在元祿文化的薰陶之下,逐步演變成為高級果子。在17 世紀後期的京都,這些高級果子與面向一般民眾的普通果子交相輝映,構成了和果子的世界。
這兩種類型的果子同時並存,且彼此相互影響。下面我們先來考察一下高級果子的情況。
△ 百味果子。親友之間在吉祥之年互相贈送的果子,寓意恭祝好運。圖片提供:虎屋。
前面我們已經從歷史的角度定義了和果子。其一,歷史上的和果子原則上要使用植物性食材(現在和果子在材料的選擇上不再拘泥於植物性食材,有時候也使用一些其他的替代品),唯有雞蛋是個例外。其二,和果子是在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嗜好品。關於這兩點,下面再稍作補充論述。
可以說只有滿足了用「五感」品嘗的要求之後,果子方能成為高級果子。首先,果子吃起來要味美,「味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嗅覺」,比如,用鼻子去品味小豆等食材散發出來的微微香氣。還有用小木片切和果子,或者是牙齒、舌頭觸碰到和果子時的那種「觸覺」,用眼睛欣賞和果子時的「視覺」,用耳朵欣賞的「聽覺」,五感俱佳,方可稱為高級果子。最先從五感的視角來評價和果子的是已故的黑川光朝氏。黑川的這一卓見可以說正是充分考慮到了和果子的歷史。
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凝聚著匠心的果子。這些果子有各種各樣動聽的名字。制果師們會在果子的設計上下功夫,讓果子看上去賞心悅目,然後為其取一個名字,即所謂的「果銘」。「果銘」一定要清新脫俗,能夠滿足人們聽覺的享受。
這些果子的創意頗有一番講究,名字也不是隨意取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語》等古典文學要素或日本的歷史、風土、四季流轉等自然的要素。
比如,在道明寺生麵餅裡放入柿子幹(現在是紅色的煉羊羹)製成的果子「薄冰」,即表現了初冬的某個早晨,紅葉冰凍在水池裡的情景。再如,在饅頭上面印上綠色的竹籃孔的圖案,將饅頭做成倒扣著的籠子的形狀,給這種饅頭取名「若紫」,就會讓人聯想到《源氏物語》中那個因為養在籠子裡的麻雀被小孩放走、去找大人哭訴的紫上年幼時的樣子。
前面提到《毛吹草》中記述的深草茶屋的鶉餅,也是取自《古今和歌集》裡的和歌「荒野草叢中,鵪鶉在悲鳴。日日聲聲泣,獵人可曾聞」(佚名),此歌是作為給在原業平的返歌收錄在歌集中的。這是從古典文學中獲得靈感為果子命名的較早的事例。
△ 圖片來自日本和果子紀錄片《甜言蜜語》
還有一種叫「著棉」的果子,是將饅頭的生面染成白、黃兩色。陽數(奇數)中的最大數字為「九」,故兩個「九」重疊在一起的九月九日也叫「重陽節」。這一天要舉行「菊著棉」的儀式,即在菊花上放上絲棉,再用帶有菊花香氣的絲綿擦拭身體,以驅除邪氣。果子「著棉」即緣起於重陽節這一習俗。
「薄冰」再現了日本自然景觀的一個畫面,「若紫」象徵著《源氏物語》中的情景,而「著棉」則表現了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如此看來,和果子的確濃縮了日本的自然、文化與歷史。人們常說「和果子是將日本文化具象化」的食物,其原因即在於此。
換一個視角來看,以古典文學和傳統節日等為媒介,無數人可以通過某一種果子享有共同的空間、時間,也可以擁有相通的情趣。通過視覺和聽覺來品味和果子,這一變化就發生在17 世紀後期的京都,其時正是元祿文化大放異彩的時候。
本文所選片段摘錄自《3000歲的和果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