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一些特點
關於青春期的界定以及劃分,總體來講也就是從小學五六年級一直到高中這個階段,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孩子的青春期階段。
因為青春期最明顯的,對父母產生挑戰的時期,是初中階段,高中它相對就平穩一點了。所以初中階段可以被稱為是人生的暴風驟雨的階段,也是人的第二次心理斷乳的時間段。初中階段是人的一生中內心最混亂的一個階段,也是最衝動的一個階段,特別的不講道理。
我們家長經常說太難搞了,非常的死火,其實不僅家長內心是覺得有些衝擊很難受,事實上當事人就是孩子本人,他這個階段他的內心裏面他也是很紊亂,他的心情很容易煩躁,非常容易發火,也特別容易和人產生對立。
所以青春期階段的家庭很多是很具有衝突性。這個時候家長說覺得我屢屢被挑戰,這孩子以前小學階段還挺聽話挺順的,停順從的,怎麼突然一下子就覺得不聽話了,突然他的嗓門也高了,甚至變的態度很挑釁,甚至是蔑視,然後跟父母對著幹了。 所以很多爸爸媽媽在這樣一個階段裡,一下子他自己心裡是很難去調整過來的。家裡就會出現很多的鬥爭。孩子在心裏面他想證明自己長大,想要去超越父母,打敗父母,父母覺得我的維護權威,而且我也不知道你這樣發展會不會出格,有安全的隱患呢?所以要拼命的hold住孩子,打壓孩子。
青春期孩子遇到的第一個矛盾:生理的一種快速的成長和心理成長沒有跟上的一種滯後性之間的矛盾。
這個階段孩子就是快速的在長大,整個的身形在長高長壯,第二性徵出現,這種本身他生理上的變化,其實孩子他自己也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也會有一些的惶恐不安,然後再加上本身它體內的激素也出現了一個迅猛的增長,所以很多時候家長說你怎麼情緒不受控,完全不可理喻,確實是這樣子的。
因為他的大腦皮層這個部分還沒有到25歲已經穩定成型,沒有發展出很理性的部分,體內激素又迅猛的在增長,所以他的情緒他自己確實是在一個失衡的狀態,很難自我很好地去掌控。如果不經過特別的一種學習和訓練的話,孩子這個情緒就是像脫韁的野馬一樣。
青春期孩子遇到的第二個矛盾:孩子在心理上就會非常渴望得到一種認可,得到一種公正的對待,能力又不夠。
這三個矛盾已經帶來孩子內心很深的一種震蕩,他內心裡是經常在拉鋸的。當一個人的內心不平穩,有很多的衝突的時候,外在的行為以及情緒的表現容易情緒忽高忽低,容易哭泣或者容易發怒,然後也容易衝動,而且這個時候還覺得我跟成人對立,我還挺牛的。就是這樣一年一個年齡階段,有些規律性的表現是這樣子的。
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這個階段裡的孩子他已經開始有自主意識了,他就開始要進入到說我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在這個群體裡面,我在班級裡面,我受不受歡迎?別人喜不喜歡我?我有沒有一些的個性特點,我有沒有一些與眾不同的部分,因為他是這個年齡段他特有的一種心理追求,所以在他這個階段,孩子他本身面臨的除了我說的那幾個心理衝突之外,在青春期階段他是要完成他自己的,叫做確認自我形象。
這種自我形象關鍵是內心裡他對自己的一種界定。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他更追求我要有獨特,要有個性,我這個人生命是為何而來的?我究竟夠不夠好呢?我受不受歡迎?我值不值得被人尊重,被人愛等等。
在青春期這樣一個年齡階段,家長的陪伴策略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階段我們父母不需要去否定孩子,因為他在用一種自己的方式在探索這個世界,可能確實有失分寸的時候。但如果我們父母太多的否定說你這樣不好這樣不對,那麼他在意識上表面上他是非常的抗拒你的。但是在潛意識裡面就是每一個孩子是非常忠誠於自己的父母的,他又在潛意識裡又認同你的說法。 也就是說我們父母如果否定的太多,令到孩子在信念層面對自己的認知就成為一個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這樣子的話他信念太深的話,其實非常影響他長大之後的他的自我確認感:也就是他的內心裡對自己一份深深的相信。
還有的孩子因為跟父母斷掉了這種溝通的頻道,因為他說什麼可能父母都覺得你這樣太幼稚了,這樣子很危險等等。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已經關閉了跟父母的講話的一個通道,就不講了。
因為我們曾經也問過找我們諮詢的個案的孩子,就問他什麼時間段你已經不太跟你父母講心裡話了,他說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就已經是這樣子了,所以那個孩子他本來成績很好的,後來進入初中之後,他曾經有一個很大的滑坡,父母其實也很著急了。
後來孩子跟我們建立了信任之後,他才講真話,他說是因為進入到初中之後,陰錯陽差,他一開始就接觸了一些孩子們,他的同學是不太愛學習的,那麼他又是一個在情感上不太有安全感的小孩,然後本身加上青春期特別在乎同伴認同,就是同伴的影響比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青春期這個階段要大很多。
所以這個孩子,他心裡又覺得我不應該這樣玩,不應該再放縱自己,但是他又沒有辦法,內心還不太有力量,這樣他就被卷進去了。就在這樣一個圈子裡泡了一年多之後,就成績就節節下滑。
所以在這個階段也給我們父母一個提醒:多聆聽孩子內心的一些真實想法,我們真的不需要急於去否定它,不要急於否定它,反而問問你怎麼看?你怎麼想?你覺得怎麼處理會更好呢?多一些這樣的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少給一些直接的盼判斷、批評,我們的建議都是可以放到最後。
孩子表達完了他的主意之後,就算是不完美也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你的一個想法,非常好。我聽到了你的心聲,你這個想法裡面你就把他的閃光點說一說,考慮到了情感的要素。作為爸爸媽媽,我還有一些別的角度,我也說說我的一些想法供你參考。就像我們當時個案,我們後來就講是他那個孩子承認他離開他原來那個圈子,他心裡很痛的,他覺得他好像背叛了他原來友誼,這是孩子自己的認知。
我們首先肯定了孩子,不否定孩子這種難過,承認分別以前那段情誼是讓人難受的,但同時也讓他看到,他的這種離別對他的將來是對他的夢想是有好處的。
家長能夠非常有覺知有意識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然後慢慢學習,去更深的聆聽到孩子內心的這種呼求,在尋找到彼此之間能夠更好的溝通的這樣的一個橋梁,令到彼此的關係更為有效與和諧。
本篇內容引自-遊導《20190626解密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