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鹹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魯菜發端於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鹹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醃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德州扒雞
扒雞是中華傳統風味特色名吃,魯菜經典,以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最富盛名,屬中國四大名雞之首。據史料記載,扒雞起源於禹城,亦稱禹城五香脫骨扒雞,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它以製作獨特、肉爛骨酥、五香脫骨、色鮮味美、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等特點而著稱,1919年載入《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德州扒雞的特點是:形色兼優、五香脫骨、肉嫩味純、清淡高雅、味透骨髓、鮮奇滋補。造型上兩腿盤起,爪入雞膛,雙翅經脖頸由嘴中交差而出,全雞呈臥體,色澤金黃,黃中透紅,遠遠望去似鴨浮水,口銜羽翎,十分美觀,是上等的美食藝術珍品。
2.紅燒大蝦
紅燒大蝦,是山東膠東風味名菜。膠東半島海岸線長,海味珍饈眾多,對蝦就是其中之一。據郝懿行《海錯》一書中記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幹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對蝦每年春秋兩季往返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對蝦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馳名中外。據分析,每百克對蝦,含蛋白質20.6克,脂肪0.7克,鈣35毫克,磷150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紅燒大蝦」歷來是魯菜中膾灸人口的名菜佳餚,其色澤之美、口味之佳,久為人們所稱道。
3.九轉大腸
以下為民間傳說: 「九轉大腸」出於清光緒初年,由濟南「九華樓」酒店首創,九華樓是濟南富商杜氏與邰氏所開。杜氏是一巨商,在濟南設有9家店鋪,酒店是其中之一。這位掌柜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因此他所開的店鋪字號都冠以「九」字。「九華樓」設在濟南縣東巷北首,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師高手,對烹製豬下貨菜更是講究,「紅燒大腸」(九轉大腸的前名)就很出名,做法也別具一格:下料狠,用料全,五味俱有,製作時先煮、再炸、後燒,出勺入鍋反覆數次,直到燒煨至熟。所用調料有名貴的中藥砂仁、肉桂、豆蔻,還有山東的辛辣品:大蔥、大姜、大蒜以及料酒、清湯、香油等。口味甜、酸、苦、辣、鹹兼有,燒成後再撒上芫荽(香菜)末,增添了清香之味,盛入盤中紅潤透亮,肥而不膩。有一次杜氏宴客,酒席上了此菜,眾人品嘗這個佳餚都讚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佳餚當取美名,杜表示歡迎。這個客人一方面為迎合杜氏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手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同座都問何典?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吃此美餚,如服「九轉」,可與仙丹媲美,舉桌都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之名聲譽日盛,流傳至今。濟南九華樓飯莊於清朝光緒年間,將豬大腸做成了香肥的紅燒大腸,聞名於市。做法簡單地說是大腸完全洗淨後,加香料用開水煮至軟酥,切成段加糖、醬油、香料等。後來在烹飪方法上又有改進,水煮熟後要送油鍋炸,更加鮮美。有人據其製作方法精細如道家「九鍊金丹」般,取名「九轉大腸」。
4.蜜汁梨球
蜜汁梨球是一道美味食品。梨味甘微酸、性涼,入肺、胃經;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解酒的作用;用於熱病傷陰或陰虛所致的乾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於內熱所致的煩渴、咳喘、痰黃等症。
5.清湯柳葉燕菜
清湯柳葉燕菜是一道集美味、營養於一身的菜餚,被選為十大經典魯菜之一。具有色白如雪,鴿蛋形似柳葉,湯清澈晶瑩,口味鮮醇的特色。
6.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為中國的一道名菜,為魯菜的代表菜之一。四喜丸子其實最為普通,不過是五花豬肉、冬菇等材料拌在一起做成的肉丸子,吃起來感覺也並不像菜名那樣讓人喜悅。淮揚菜裡面也有一道類似的菜,叫「紅燒獅子頭」。不過「四喜丸子」討了名稱的好,因象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件喜事,而成了魯菜中的一大名菜。山東人的性格裡面,既有孔孟儒家的仁禮,又有水泊梁山的仗義。朋友啊,別小瞧魯菜,品嘗正宗的魯菜,你會品嘗出這兩種歷史文化底蘊滴!
7.罈子肉
「罈子肉」是濟南名菜,始於清代。據傳首先創製該菜的是濟南鳳集樓飯店,大約在一百多年前,該店廚師用豬肋條肉加調味和香料,放入瓷壇中慢火煨煮而成,色澤紅潤,湯濃肉爛,肥而不膩,口味清香,人們食後,感到非常適口,該菜由此著名。因肉用瓷壇燉成,故名「罈子肉」。
8.糖醋鯉魚
「糖醋鯉魚」是山東濟南傳統名菜。濟南北臨黃河,黃河鯉魚不僅肥嫩鮮美,而且金鱗赤尾,形態可愛,是宴會上的佳餚。《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說「糖醋鯉魚」最早始於黃河重鎮——洛口鎮。
9.一品豆腐
一品豆腐是一道魯式官府菜,以鮮嫩爽滑、營養全面、低脂健康、老少鹹宜為特點。
10.油爆雙脆
油爆雙脆是中國菜系魯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油爆雙脆以雞胗為主要材料,烹飪以爆菜油爆為主油。爆雙脆的做法非常簡單,只要按照菜譜步驟一步一步您來一定會享受到一道美味菜餚。歷史文化 「油爆雙脆」是山東歷史悠久的傳統名菜。相傳此菜始於清代中期,為了滿足當地達官貴人的需要,山東濟南地區的廚師以豬肚尖和雞胗片為原料,經刀工精心操作,沸油爆炒,使原來必須久煮的肚頭和胗片快速成熟,口感脆嫩滑潤,清鮮爽口。該菜問世不久,就聞名於市,原名「爆雙片」,後來顧客稱讚此菜又脆又嫩,所以改名為「油爆雙脆」。到清代中末期,此菜傳至北京、東北和江蘇等地,成為中外聞名的山東名菜。 據傳,「油爆雙脆」始於清朝中期,是久負盛名的傳統魯菜,以製作原料講究、烹飪技藝精絕、風格獨特而為世人推崇。在魯菜名品眾多的山東濟南,人們一向對美食近於苛求。在激烈競爭之中,極富創新精神的廚師便想到了有異於通常肉食菜饌的思路,選用人們平時不予看重、而以脆嫩突出的豬肚和雞肫來製作菜餚。只因這兩種東西所含水分相當多,故有「雙脆」的美稱。清代著名文人袁枚對「油爆雙脆」給予了極高評價,他在《隨園食單》中是這樣說的:「將豬肚洗淨,取極厚處,去上下皮,單用中心,切骰子塊,滾油爆炒,加佐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可見其時,人們已經相當精於此道了。有經驗的廚師將豬肚和雞(鴨)肫同烹,則味道更加鮮美。此饌的絕佳之處還在於顏色呈一白一紅二色,交相輝映之下更顯美不勝收,可以大大刺激食客的食慾,真不愧為色、香、味、形兼備的特色美食。 「油爆雙脆」原名「爆雙片」,從創出之日起便一鳴驚人,吸引了眾多的達官貴人先品為快。因廚師將豬肚和雞肫切成薄片,入旺油即熟,口感既脆又嫩,所以人們便習慣稱它為「油爆雙脆」了。後來,南來北往的客商、美食家們便將魯菜美饌「油爆雙脆」的大名傳到了京師重地,北京很快也有這種美餚上市了。如今,東北和江浙一帶的著名餐廳、賓館均有這道極為著名的魯菜風味菜供應,使「油爆雙脆」更成為名噪海內外的中國魯菜代表之一了。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