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2021-01-09 愛就一個字來源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所帶來的宗教和平標誌著新教的最終勝利,也標誌著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將會長期和平共處。然而這段和平時期只是一種不祥的平靜,隨後整個帝國便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帶著可怕的暴怒席捲了整個國家。

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

法國胡格諾戰爭——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胡格諾派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社會上層,這種情況與他們早期努力爭取貴族更多政治獨立的宗教信仰有關。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火刑柱上燒死了許多異教徒,他的繼任者亨利二世也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每當他從外國的戰爭中得到喘息的機會時,他就繼續迫害胡格諾派教徒。

1559年,亨利二世因傷身亡,他的三個兒子相繼繼承了法國王位,但是他們三人都是孱弱無力的統治者。天主教和新教的政黨為了各自在政府中的影響力而爭鬥不休。

天主教一派由法國大貴族吉斯家族領導,而新教派最有才幹的領導者是海軍上將德·科利尼。在這兩個派系中間,亨利二世的遺孀凱薩琳·德·美第奇更傾向於天主教一方——她是一位義大利公主。她總是牢牢地控制著自己兒子們的思想,有時也會對王室的政策進行實際的控制。

由於個人野心的膨脹,頗有政治手腕的凱薩琳完全沒有一點兒道德顧慮,她將敵對的政黨作為實現自己個人目的的工具。這場痛苦的內戰所帶來的最可怕的暴行很大程度上都是拜她的陰謀詭計所賜,因此凱薩琳堪稱這個國家的邪惡天才。

公開的戰爭始於1562年。經過8年戰爭,胡格諾派獲得了一些有限的宗教自由。西班牙天主教國王宏偉的計劃大大提升了胡格諾派的地位。這位君主決心粉碎新教,並推翻英國新教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由於擔心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成功會使他的權力變得太大,甚至整個法國都會被他掌控,所以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傾向於和新教政黨結成一個一般性同盟來共同對抗西班牙。於是海軍上將德·科利尼成為查理九世信賴的顧問,胡格諾派也感到歡欣鼓舞。

而吉斯家族和查理九世的母親凱薩琳則倍感絕望。對他們來說,大規模的暗殺似乎是拯救他們事業的唯一辦法。他們秘密策劃了一場陰謀,幾乎所有在巴黎的胡格諾派成員一夜之間全部被謀殺了,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在睡夢中死於刀下。

這場血腥的罪行被稱為"聖巴託洛繆大屠殺(1572年)"。隨後殘忍的暴行蔓延到了法國各省,成千上萬的新教徒遭到屠殺。

儘管後來母親凱薩琳·德·美第奇試圖說服查理九世這場屠殺對公眾來說也不失是一種善舉,但是他心中仍然充滿了痛苦的懊悔。天主教會兩位最重要的保護者的態度表明,在當時的宗教仇恨中,耶穌基督的溫和教義已經被完全遺忘了。

腓力二世寫了一封信祝賀查理九世,他甚至因為自己無法做到這樣一件對天主教會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嫉妒。羅馬教皇還為這場大屠殺舉行了特別的宗教感恩儀式。

這場鬥爭一直持續到1598年,強大而才能出眾的國王亨利四世籤署了《南特敕令》,使這場鬥爭暫時告一段落。按照《南特敕令》,胡格諾派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有限的信仰自由。

後來一些君主對胡格諾派採取的鎮壓措施與其說是出於宗教動機,不如說是出於政治目的。關於這一點接下來會做出陳述。

腓力二世——歐洲最有權力的統治者查理五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腓力二世成為西班牙、尼德蘭、義大利南部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世襲統治者。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傳播天主教信仰和剷除異端邪說。腓力二世天性陰鬱殘暴。

他的教育是由一位僧侶完成的,僧侶和牧師是他一生中最親密的夥伴。在西班牙都城馬德裡外面,腓力二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修道院風格的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他最喜歡的住所是埃斯科裡亞爾修道院裡的一個陰暗的小房間,就在那個黑暗的地方統治著他那個時代最輝煌的王國。

腓力二世極力反對新教。來自美洲的金銀、那些偉大將軍們的天才、宗教裁判所的服務以及被僱傭的刺客,這些都曾被他用在對付法國、英國以及尼德蘭的異教徒身上。但他所有的偏執努力都未能使歐洲重返中世紀。自由的精神勝利了,而腓力二世卻毀了西班牙政府,於是他的國家迅速垮臺。

腓力二世與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腓力二世娶了英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都鐸,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凱薩琳所生的女兒。瑪麗死後,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所生的女兒伊莉莎白繼承了王位。腓力二世曾希望蘇格蘭天主教女王瑪麗·斯圖亞特能成為英格蘭女王。

當瑪麗·斯圖亞特密謀推翻伊莉莎白失敗而反被處死之後,腓力二世對英格蘭落入新教徒的統治所感到的悲痛轉化成了狂怒。他現在決心徵服英格蘭,並消滅伊莉莎白和她的新教徒政府。腓力二世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艦隊,並以其不可一世的稱號"無敵艦隊"而聞名。然而在1588年,這支艦隊在英格蘭全軍覆沒。英格蘭水手們在勇氣和海戰上勝過了西班牙人。

英格蘭的戰艦較小但是更快,他們向高大的西班牙戰艦射出了致命的炮彈,並擊沉了很多艘。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在蘇格蘭和愛爾蘭海岸摧毀了大部分西班牙倖存的戰艦。從那以後,西班牙再也無力威脅英格蘭。

腓力二世與尼德蘭——新教在腓力二世的領地尼德蘭的傳播是他最憎惡的事情。尼德蘭或稱低地國家,是由這個國家低於海平面而得名。尼德蘭人在北海的淺灘上修建堤壩,並用風車把堤壩內部的海水抽乾,由此獲得了新的肥沃土地。

長期與海洋的鬥爭使他們擁有卓越的膽識,也加快了他們事業的發展。海堤裡原來的海底變成了肥沃的田地和牧場,港口裡擠滿了來往於世界各地港口的商船。沒有其他的歐洲人能夠展示如此眾多的商品,或是像尼德蘭人一樣誇耀自己的財富。

查理五世曾經嚴厲對待尼德蘭的新教徒。當腓力二世即位之後,他更是不惜一切代價決心消滅異端邪說。人們會接受一定程度的宗教迫害,因為在那個年代任何歐洲國家都不能容忍異端邪說。

但是當腓力二世的統治與宗教裁判所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剝奪尼德蘭人民原有權力的高壓統治時,人民便開始公開反抗他。天主教堂被洗劫一空,很多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都在"搗毀聖像運動"中被毀掉了。

後來腓力二世指派阿爾瓦公爵去統治尼德蘭,這是一位才能出眾但冷酷無情的西班牙將軍。阿爾瓦公爵下令將尼德蘭愛國者中的主要人物全部處死,只有逃亡國外得到庇護的人倖免於難。他還成立了一個特別法庭,判處數千人死刑,並沒收了他們的財產,被人民稱為"血腥法庭"。阿爾瓦公爵的殘酷行為並沒有使天下太平,反而驅使人們開始了有組織的起義反抗。

威廉·奧蘭治(即威廉一世)——起義的領袖是尼德蘭貴族威廉·奧蘭治,亦稱"沉默的威廉"。他少年時代曾在查理五世的宮廷裡接受過天主教信仰的教育,後來管轄過尼德蘭的三個省。他曾帶頭抗議統治者的暴政。在阿爾瓦公爵來到尼德蘭之後,威廉逃往德意志,並公開擁護新教,還召集軍隊去驅逐在尼德蘭的西班牙人。

於是開始了尼德蘭愛國者對強大的西班牙帝國漫長而敵我懸殊的鬥爭。這是歷史上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之一。腓力二世派遣他最傑出的將軍們,指揮著歐洲最訓練有素的士兵,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他們可能會打敗威廉和尼德蘭人民,但他們不可能使威廉和尼德蘭人民屈服。

萊頓圍困—1574年,尼德蘭城市萊頓被西班牙人團團圍住。沒有人可以從這個城鎮逃走,也沒有食物可以送到那些挨餓的居民那裡。

假如萊頓被西班牙人攻陷,那麼尼德蘭人反抗的事業就會化為泡影。當被圍困的人們開始感到絕望時,他們突然看到尼德蘭船隻在戰場上航行,試圖緩解城內的壓力。尼德蘭人掘開了海堤,讓北海的海水如同洪水一般湧了進來。當洪水接近萊頓時,西班牙人匆忙撤退,萊頓得救了。

相關焦點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下面我們將一起探究三十年戰爭為何會爆發,並由德意志內戰演變為全歐洲的大混戰。德意志帝國教派引起的宗教紛爭,只是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導致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憲制問題。
  • 三十年戰爭:第一次全歐大戰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並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三十年戰爭爆發。 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一直持續到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歐洲大規模戰爭,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 西方宗教戰爭一觸即發?歷史中藏著歐洲分裂和衝突亂象的秘密
    再過了一百年,到公元500年前後,基督教最大的分支,天主教廷,已經足以橫掃整個西歐和中歐大陸了。除了北歐的個別國家和奇葩的島國英格蘭之外,統統都被天主教廷收服。從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羅馬天主教廷統治中西歐諸國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是宗教給人類世界帶來最大罪孽的時期。神的聖潔化、不容褻瀆化的結果,就是人類世界的千年停滯。
  • 三十年戰爭 vs 明清戰爭
    (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均為中學生Emma Chen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 所謂三十年戰爭者,既1618~1648年,因為神聖羅馬帝國任命的波希米亞國王斐南迪二世殘酷迫害新教徒,因此激起了強烈的民憤,於是爆發起義,將斐南迪二世的大臣們從市政廳大樓擲出窗外。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不過三十年戰爭並沒有讓歐洲成功擺脫教會的控制,相反教會卻希望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打擊人文復興思想,而自瑞典軍隊將掠奪到的一本書公之於眾時,歐洲教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不過在多數君主看來既然教會都已經儘量將利益最大化,而自己又何必局限在自己的封地上呢?這也是使得後來不少諸侯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原因。
  • 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三、捷克點燃的三十年戰爭大約一個世紀後,羅馬教廷的腐敗和僵化終於引起了更多人的反對,在馬丁·路德的號召下,同樣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地區也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呼聲。這次宗教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新教從天主教會分裂出來,新教宣揚人人都可以和上帝對話,不需要通過教廷。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其中一些內容僅對結束當時的戰爭至關重要,很多內容則匯入了戰爭與和平以及國際法的發展軌道,而另一些和平知識或許對解決我們當代的衝突和一切戰爭有所裨益。說實話,一些亂世梟雄死去的時間恰到好處,避免造成更多損害,從而給和平帶來一線生機。對於法國而言,這一點適用於皇帝亨利四世,他在史書中因結束了法蘭西宗教戰爭而獲得榮耀,實至名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大約在三十年戰爭打響前10年,他想要利用某次地區衝突來重啟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大國之爭。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宗教因素
    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 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
  • 宗教不同而引發戰爭,歷經200年,探究十字軍東徵背後的宗教因素
    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三十年戰爭是近代歐洲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近日出版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中,作者聚焦於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剖析了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本可以避免。
  • 情人、血婚與戰爭:影視中的宗教改革 推敲迷
    伴君如伴虎,他們的下場也大多悲慘。亨利監禁了凱薩琳,處決了安妮、託馬斯·莫爾、託馬斯·克倫威爾、白金漢公爵。亨利還定了託馬斯·沃爾西叛國罪,但還沒來得及處死,託馬斯·沃爾西就已經去世。後來,納瓦爾王亨利在瑪戈王后的幫助下逃出巴黎,帶領胡格諾派軍隊包圍巴黎。為了消弭宗教矛盾,納瓦爾王亨利在巴黎城下再次洗禮為天主教教徒,寬恕巴黎市民並發布「南特敕令」,宣布宗教寬容的政策。加冕為亨利四世的納瓦爾王成為最被法國人尊敬和懷念的國王。作為陰謀犧牲品的瑪戈王后成為大仲馬小說的主角,並改編成這部同名電影。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何本可以避免?
    ——錯失的埃格爾和談 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摘編|李永博 如果說有一場戰爭可以避免的話,那麼就是這場三十年戰爭。「布拉格擲出窗外」這一轟動事件尚保持在可控範圍內。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11世紀末一直到13世紀末,這兩大宗教爆發了長達200年的戰爭。這次戰爭因為是佩戴十字架的基督教徒對伊斯蘭等其他所謂的異教徒發動的戰爭,所以稱之為「十字軍東徵」。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
  • 十字軍東徵,是權力的遊戲,還是宗教的衝突?
    中東,確切地說是"阿拉伯半島"的人,此半島上的人如果能憑藉武力徵服也就算了,偏偏不想讓西歐人信耶穌,意圖強勢扭轉西歐人的信仰,且趁著東羅馬和波斯的薩珊帝國因連年戰爭疲軟的時候,佔據了上風,然後採用威逼恐嚇的方式,搶佔了西歐人的聖地"耶路撒冷",西歐哪裡還能忍,於是紛紛抱團,形成了十字軍隊伍,這場宗教戰爭一打就是差不多兩百年,結果是西歐人被欺負了還只能失敗而歸。
  •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 法國宗教戰爭結果
    法國宗教戰爭簡介,法國宗教戰爭指的是一五六二年到一五九八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宗教革命,又被稱為胡格諾戰爭或者是雨格諾戰爭。法國宗教戰爭這裡所說的宗教指的就是雨格諾或胡格諾教派、在十六世紀四十年代,胡格諾加爾文教派在法國傳播,這引發了信奉胡格諾派的南方新貴族和有分裂傾向信奉天主教的封建貴族衝突,衝突的焦點是新貴族企圖用宗教來達到奪取教會地產財產的目的。
  • 關鍵時刻,一場戰爭爆發了!
    本文來源:微信號牛彈琴,作者:牛彈琴(一)2020年最不需要的是什麼?戰爭!這一年太不尋常了,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的的歷史,再不想見證戰爭。但一場戰爭,就這樣猝不及防發生了,在一個很多人意料不到的地方。很激烈,也很慘烈。綜合媒體的報導。1,衝突在9月27日(周日)爆發,視頻顯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都動用了坦克、飛機等重武器,有坦克被摧毀,至少幾十人被打死。
  • 宗教衝突阻礙緬甸轉型
    佛教徒與穆斯林在該地發生激烈的衝突,數百名警察趕至現場維護秩序。攝影/Gemunu Amarasinghe緬甸羅興亞族穆斯林兒童炫耀自己的手槍玩具。由於緬甸佛教徒與穆斯林爆發血腥衝突,致使十幾萬穆斯林無家可歸。
  • 從土耳其法國衝突升溫看歐亞文化宗教與地緣之爭
    土耳其與法國的矛盾衝突已經影響到眾多的穆斯林國家和歐洲國家。土耳其、法國的衝突最近不斷升溫,有逐漸擴展到歐洲與亞洲矛盾層面的趨勢。隨著2020年法國和土耳其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緊張不斷升級,兩國雙邊關係跌入谷底:法國宣布召回駐土耳其大使,土耳其呼籲穆斯林世界抵製法國產品。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接近歲末的法土爭端雖然是由法國國內涉宗教襲擊事件引發,但實際上反映了長期以來法土兩國矛盾和衝突不斷積累的結果。
  • 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三千年來戰爭就沒停過
    在我小時候的地理啟蒙讀物上,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年幼的我並不明白,這個位於南歐的小半島上,為什麼會獲得這樣一個「雅號」。畢竟就算在中國,城市的名字都是一些真正的雅號,比如泉城濟南。一、巴爾幹半島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