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第一次全歐大戰

2020-12-17 騰訊網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並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三十年戰爭爆發。

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一直持續到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歐洲大規模戰爭,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三十年戰爭圖示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大規模武力衝突之一,由於戰爭的暴力與隨之而來的饑荒和瘟疫,三十年戰爭導致了800萬人的死亡。

三十年戰爭的結果是,反哈布斯堡集團取得勝利,法國取得歐洲霸權,瑞典取得波羅的海霸權,荷蘭和瑞士徹底獨立;德意志遭到嚴重破壞,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西班牙進一步衰落,葡萄牙獲得獨立。

三十年戰爭同時也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

首先、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的主權國家,確立了國際關係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係的開端。

戰前,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宣揚國家利益的觀點以及讓·博丹《共和六書》的主權理論已經開始流行,三十年戰爭則進一步強化了國家利益至上觀。此外,戰前的羅馬天主教教皇至少在名義上擁有教會管轄權、絕對領土權、國際執法權和無限戰爭權。但是,到戰爭結束之時召開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上,無論是信奉新教還是天主教的國家,都以平等地位坐到談判桌前,而教皇使節僅僅是聽取會議。

其次、《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籤訂不但標誌著三十年戰爭的結束,更標誌著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得以形成,由它決定的國際法也真正產生。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國家主權原則,國家作為國際法的主體,它的誕生同時也標誌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第三、三十年戰爭後所締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宣告了中世紀天主教一統歐洲的破滅。其中,和約對宗教信仰以條款形式確認了信仰自由原則,肯定了新教與天主教同等的合法地位和權利,致使「宗教改革獲得了合法的根據」,對以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揚·胡斯

三十年戰爭爆發的背景是什麼呢?

凌虐歐洲大陸三十年的戰爭又稱為宗教戰爭。這場宗教爭端可追溯至15世紀初的捷克基督教改革先驅揚·胡斯。胡斯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依歸,他否定教皇的權威性,反對贖罪券,故被天主教會視為異端,被以火刑燒死。

胡斯雖被燒死,但他的思想產生了影響,後續的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為標誌的德意志宗教改革,引導了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這時候中歐與西歐出現了變革,馬丁·路德的路德派、喀爾文的喀爾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魯派等新教各自流行,歐洲分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日耳曼新教諸侯,在1555年籤署《奧格斯堡和約》,暫時結束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戰爭。該和約提出「教隨國立」的原則,暫停了宗教內戰。和約同時也是第一次根據法律正式允許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

雖然和約暫時結束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敵意,但並未解決宗教衝突的根本原因。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緊張局勢在16世紀後半葉愈演愈烈,由於一些改宗新教的親王主教拒絕放棄對教區的統治權,作為回應,哈布斯堡家族、帝國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人尋求奪回對上述教區的控制。

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是布拉格拋窗事件。

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二世為波希米亞國王。

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及一位書記官從窗口扔出。

新教徒隨後成立了臨時政府,由三十位成員組成,宣布波希米亞獨立。被拋出的三人僥倖墜落肥堆中而未受傷,隨即逃至斐迪南國王處報告波西米亞新教徒造反,戰爭爆發。

1648年歐洲部分版圖示意

三十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由布拉格拋窗事件為開端的波西米亞階段。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不能容忍波希米亞人自行選出對立國王,隨後出兵進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亞和普法爾茨聯軍在白山戰役與天主教同盟軍決戰,聯軍雖佔有地利,但因裝備落後,終為天主教同盟軍所敗。

波希米亞被重新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約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主之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強迫波希米亞的百姓改信天主教,並焚毀波希米亞的書籍,以及宣布德語為波希米亞的官方語言。1621年至1623年,天主教同盟軍再度擊敗普法爾茨的新教諸侯軍隊,至此戰爭的第一階段,以哈布斯堡皇室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軍獲勝結束。

1625年,三十年戰爭的第二階段——丹麥階段正式展開。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國的支持下與新教聯盟共同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發動進攻,很快便佔領日耳曼的西北部,與此同時,英軍則佔領波希米亞西部。

這次新教聯軍可說是節節獲勝,但於16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僱用聲名顯赫的波希米亞貴族華倫斯坦的僱傭軍。華倫斯坦不負其所望,於該年4月擊敗英軍,其後再擊敗丹麥。丹麥被迫於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籤定《呂貝克和約》,並保證不再插手日耳曼事務。戰爭第二階段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伸延到波羅的海告終。

華倫斯坦在勝利後計劃在波羅的海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瑞典國王害怕從此神聖羅馬帝國會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羅的海的優勢地位。

三十年戰爭中的瑞典軍隊

因此,三十年戰爭的第三階段——瑞典階段開始了:在法國的資金援助下,瑞典於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亞登陸。

瑞典軍隊由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領,與布蘭登堡和薩克森選帝侯聯合,在1631年9月17日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佔領了波美拉尼亞。1632年初,神聖羅馬帝國軍的統帥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戰敗身亡,瑞典軍在4月攻陷慕尼黑。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危急存亡之際,再度起用華倫斯坦為統帥,在紐倫堡會戰挫敗古斯塔夫二世。華倫斯坦在1632年11月與瑞典軍進行呂岑會戰,可是瑞典再度獲勝,但同時瑞典軍的主帥古斯塔夫二世國王陣亡,從此瑞典軍喪失進攻能力,而華倫斯坦則退回波希米亞,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猜妒,遭到其派刺客暗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藉此機會聯合西班牙盟軍,在1634年9月於納德林根會戰打敗瑞典軍,逼使瑞典軍撤回波羅的海沿岸。薩克森與布蘭登堡則於1635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籤訂《布拉格和約》。戰爭第三階段—瑞典階段以哈布斯堡皇帝獲勝而告結束。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獲勝使得法國大為震驚,此前,法國自身是天主教國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國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實力,但當丹麥、瑞典等均告失敗後,法國終於在首相黎塞留的帶領下直接出兵,與瑞典聯合對哈布斯堡王朝作戰。從此戰爭進入第四階段—全歐混戰階段。

1638年8月法國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1639年10月西班牙海軍的主力更被原來籍籍無名的荷蘭海軍於唐斯之戰中殲滅。1643年5月,法國第四代孔代親王與杜倫尼子爵在羅克魯瓦戰役中共同擊潰西班牙陸軍的主力,法國陸軍由此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第一陸軍。

1642年11月,瑞典軍再度擊敗神聖羅馬帝國軍,但此時丹麥王卻嫉妒瑞典軍的戰果,並恐懼瑞典強大後丹麥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軍攻進南德意志之際,向瑞典宣戰。在經過三年戰爭後,瑞典軍成功從水陸兩路進逼丹麥,逼使丹麥停戰求和。

1645年3月,瑞典軍在波希米亞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同年8月法軍再次擊潰神聖羅馬帝國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德意志領土大部份被佔領。1648年,法瑞兩國聯軍再在處斯馬斯豪森會戰及蘭斯會戰完勝神聖羅馬帝國軍。

戰至此時,雙方都已元氣大傷,結果於該年10月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締結了兩個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至此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64f9a8513910001f4d6f4;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在之後的奧地利王室繼承戰,七年戰爭,普法戰爭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都不曾遭遇這樣慘痛的人口災難。什麼因素導致如此驚人的死亡規模?德意志各地區人口死亡比例規模擴張與軍費猛增現代早期的歐洲戰爭不再是封建騎士主導的小規模戰爭。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
  • 三十年戰爭 vs 明清戰爭
    軍事力量強大的法國很快將神聖羅馬帝國打敗,籤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協議(westphalian system)》,宣布荷蘭、瑞士獨立,神聖羅馬帝國體系崩潰!下屬的300多個小城邦各自擁有主權,教隨國定,成為獨立國家,各國主權平等,必須互設外交使館……等等。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對於法國而言,這一點適用於皇帝亨利四世,他在史書中因結束了法蘭西宗教戰爭而獲得榮耀,實至名歸,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大約在三十年戰爭打響前10年,他想要利用某次地區衝突來重啟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大國之爭。不過,亨利四世恰巧因暗殺而殞命,這對於德意志的和平而言是一大幸事。而在戰爭中,古斯塔夫·阿道夫在呂岑意外戰死,將這位雙重意識形態的哥特主義新教戰爭策動者帶離了戰爭劇場的舞臺。
  • 近代戰爭1 從義大利戰爭到八十年戰爭:西班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義大利戰爭和八十年戰爭,這是歐洲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兩場超長時間的歐洲大陸戰爭。義大利戰爭是從1494年開始至1559年結束,歷時約65年;八十年戰爭是從1568年開始至1648年結束,歷時80年;而這兩場非常漫長戰爭的共同主角都是西班牙帝國。
  • 都知道德國在一戰、二戰損失慘重,你可知在德國本土上曾有一場大戰...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捲入德意志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戰爭以德意志新教貴族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是信天主教的,但是為了稱霸歐洲才和新教國家站在了一起)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的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貴族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 本來勝局已定,卻又被對手反殺,說的就是三十年戰爭
    在世界戰爭史上,戰敗方本來勝局已定卻被對手反殺,這個很真有一些戰例,筆者就列舉一下三十年戰爭。首先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作為哈布斯堡陣營及支持哈布斯堡陣營的一方與反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霸權的陣營。表面看上去整個戰爭期間雙方都是旗鼓相當的樣子,但為什麼會被列出來呢?
  •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
    上篇提要:從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到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共打了四年。戰場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參戰人員約6500萬人,約2000萬人負傷,死亡人數超過1600萬人,曾經繁盛的歐洲打得殘破不堪,各國忙於收拾社會紊亂、經濟蕭條的殘局。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 歐戰爭冠再變天!英超七大豪門或鎖定小組第一,給全歐一道單選題
    結果隨著這輪比賽戰罷,無論是歐冠,還是歐聯,小組賽的出線形勢基本明了,而歐戰爭冠局面也隨之變天。從現在的歐戰局勢來觀察,英超聯賽在歐戰比賽中擁有強大的統治力,畢竟已經有多支球隊在小組賽中鎖定了頭名位置。
  • 捷克人民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捷克人民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作者:轅固小生在歐洲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叫做哈布斯堡家族,就是後來很著名的茜茜公主嫁入的。奧地利皇室。他們一直想要重新樹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建立起一個包括奧地利、德意志和義大利在內的統一而龐大的帝國。
  • 七年戰爭——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戰爭史之一)
    很難想像,在如今我們所熟知的一戰、二戰百多年之前,就曾有過這麼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慘烈戰爭——七年戰爭,其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名稱的由來)。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歐陸諸國大片國域被打成焦土,國力大減,不得不蟄伏下來舔舐傷口。
  • 我的爺爺是華工——兼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赴歐14萬華工血淚史
    從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發了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是由英、法、俄等國組成的協約國與由德國、奧匈帝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而爆發的一次空前規模的大戰。
  •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1950年)
    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至1951年6月第五次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主要是以運動戰實行戰略反攻。10月下旬,中央軍委調動第50、第66軍入朝,作為志願軍戰役預備隊。這樣入朝的志願軍連同第一批入朝的部隊第38、第39、第40、第42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總兵力約30萬人。
  • 成吉思汗,戰爭與和平
    1345年,蒙古軍隊在進攻克裡米亞半島上的黑海城市卡法時,由於久攻不下,蒙古軍竟將鼠疫病死者當做生物武器,投擲到城內。腐爛的屍體汙染了空氣,居民四處逃亡,將黑死病(鼠疫)到處傳播。十五年內,五千萬歐洲人死於鼠疫。    戰爭和伴隨著戰爭的殺人放火,並不是古代蒙古人獨有。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在過去有歷史記錄的3421年中,只有268年沒有發生過戰爭。」
  • 爆發於唐朝的中日第一次戰爭,為何直接讓日本臣服一千年?
    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進行過5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戰爭,那你知道中日第一次戰爭是哪一次嗎?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日第一次大戰,唐朝時期發生的白江口之戰那是公元663年8月,這個時期。
  • 沒有對戰爭的描寫,但敵對情緒無處不在,歐容用電影化解戰後的痛
    歐容並沒有用半幀畫面展現戰爭,但是敵視和對抗卻在各處顯現。兩次戰爭之後,法國和德國的隔閡感,從國家深入到各個民族之間。敵視的情緒向各處蔓延,即便是最小的城鎮也容不下異國來客的身影。鬼才導演的敘事風格再次轉換風格,用更為古板的對稱式敘事來展現戰爭的創傷。
  • 揭秘: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中是否有福爾康這個人?
    乾隆三十年清緬戰爭由緬甸貢榜王朝首先發起,他們在1762年的時候侵入了中國雲南地區。早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前,貢榜王朝已經做了很多影響兩國和平的事情,他們頻頻侵犯中國清朝管轄的領土,向那些邊境的土司收取貢賦糧錢,對中國土司動用軍事力量。但由於當時乾隆在平定準噶爾上耗費了很多精力和物資,無暇顧及南方緬甸的挑釁,使得貢榜王朝越來越猖狂。
  • 盤點世界軍服演變400年:服裝顏色來自血的教訓
    首次全歐大戰催生現代軍服從很久以前,部落的武士就在用塗料、頭蓋骨、獸皮、動物的爪子等物品裝飾自己,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使某人加入某個組織,使之失去個性,並在其身上體現出某種「團體精神」,與此同時,又能以「兇惡的」外表恐嚇敵人。
  • 人類災難丨無情的戰爭與種族屠殺 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從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共持續了四年之久。這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人類在這次戰爭中經歷了一場靈與血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