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人民起義
——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作者:轅固小生
在歐洲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叫做哈布斯堡家族,就是後來很著名的茜茜公主嫁入的。奧地利皇室。他們一直想要重新樹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建立起一個包括奧地利、德意志和義大利在內的統一而龐大的帝國。不過,在17世紀,他們想要這個願望並不容易。一方面他們需要擺平德意志內部那些不服的王公貴族,他們並不見得對皇帝有什麼尊敬;另一方面是外部勢力的幹涉: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也不願意看到哈布斯堡家族統一德國,於是都在明裡暗裡和哈布斯堡家族進行對抗。
隨著時間流逝,到了17世紀初,歐洲逐漸形成了兩個對立集團——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 「新教聯盟」;和以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奧地利和西班牙組成的「天主教聯盟」。從表面上看,這是兩大宗教派別因分歧而對立,但實際上,他們卻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這點從法國的陣營選擇就可以看出來。法國在當時是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但由於她不願意德意志統一,所以反而站到「新教聯盟」的陣營中。就在兩大集團各自打著新教和天主教的大旗相互搖旗吶喊時,一件來自捷克的意外事件打破了微妙的平衡,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1526年,捷克被併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剛併入的時候,哈布斯堡家答應的好好的,授予捷克特權,讓他們有權選舉自己的「信仰保護人」,允許新教在捷克自由傳播。結果,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蒂亞斯任命斐迪南為捷克國王后,事情就變得不可收拾了。因為這個斐迪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在捷克將新教教堂統統摧毀,還下令禁止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活動,宣布凡是參加新教集會的人都是暴民,會受到懲罰。
1618年5月23日,捷克等級議會代表團前往國王辦公室談判,結果大家積怨爆發,演變成了起義。起義者本來想找斐迪南算帳,但在王宮中找不到他,只找到了他手下的皇家總督雅羅斯拉夫•馮•馬提尼茨、威廉•馮•斯拉瓦塔以及這樣兩人的機要秘書菲利普-法布裡齊烏斯。憤怒的起義者就按照捷克傳統風俗,把這三個引起民憤的傢伙從窗戶擲到護城壕裡。不過,這三人也真是命大,居然掉在垃圾堆上都沒有死,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
雖然這次擲出窗外事件令捷克人出了一口惡氣,但斐迪南毫髮無損,他匆匆忙忙地逃回了奧地利。碰巧這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蒂亞斯去世了,在3個天主教選帝侯的支持下,這個斐迪南又非常走運地被選成了新皇帝。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斐迪南,更是不可一世,決定武力鎮壓捷克。他開出優惠條件說動奧地利和西班牙組織了一支軍隊,前往捷克,鎮壓起義者。
1620年11月8日,斐迪南和起義者雙方在布拉格附近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畢竟兩者懸殊太大,起義軍很快就被天主教同盟軍隊擊敗,起義最終被鎮壓,捷克又回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獲勝的斐迪南為了懲罰捷克,下令奪走了捷克四分之三的土地,還強令捷克人民改信天主教,立德語為捷克官方語言。當時他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我寧可統治一片沙漠,也不能讓我的土地上存在異端!」在斐迪南高壓政策的統治下.捷克人的反抗一直沒有停止,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斐迪南開始將勢力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發展,那裡是新教統治的地盤。看到斐迪南的野心越來越大,原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斐迪南開始將勢力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發展,那裡是新教統治的地盤。看到斐迪南的野心越來越大,原本在一旁看熱鬧的法國、英國、荷蘭有些坐不住了。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提議丹麥向德意志出兵,英國和荷蘭在幕後支持——這些國家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斐迪南的不斷擴張。至此,原本是一場捷克人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的戰爭,演變成了歐洲的多國混戰。一口氣打了三十年,死了上百萬人才得以告終。當年捷克人扔下去一個人,戰爭就打了十年,幸好他們只扔了三個人,要再多幾個,說不定還會多上幾十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