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人民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2021-02-23 綠葉青草

捷克人民起義

——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作者:轅固小生

在歐洲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叫做哈布斯堡家族,就是後來很著名的茜茜公主嫁入的。奧地利皇室。他們一直想要重新樹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建立起一個包括奧地利、德意志和義大利在內的統一而龐大的帝國。不過,在17世紀,他們想要這個願望並不容易。一方面他們需要擺平德意志內部那些不服的王公貴族,他們並不見得對皇帝有什麼尊敬;另一方面是外部勢力的幹涉: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也不願意看到哈布斯堡家族統一德國,於是都在明裡暗裡和哈布斯堡家族進行對抗。

隨著時間流逝,到了17世紀初,歐洲逐漸形成了兩個對立集團——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的 「新教聯盟」;和以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奧地利和西班牙組成的「天主教聯盟」。從表面上看,這是兩大宗教派別因分歧而對立,但實際上,他們卻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這點從法國的陣營選擇就可以看出來。法國在當時是一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但由於她不願意德意志統一,所以反而站到「新教聯盟」的陣營中。就在兩大集團各自打著新教和天主教的大旗相互搖旗吶喊時,一件來自捷克的意外事件打破了微妙的平衡,成為了戰爭的導火索。

1526年,捷克被併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剛併入的時候,哈布斯堡家答應的好好的,授予捷克特權,讓他們有權選舉自己的「信仰保護人」,允許新教在捷克自由傳播。結果,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蒂亞斯任命斐迪南為捷克國王后,事情就變得不可收拾了。因為這個斐迪南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在捷克將新教教堂統統摧毀,還下令禁止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活動,宣布凡是參加新教集會的人都是暴民,會受到懲罰。

1618年5月23日,捷克等級議會代表團前往國王辦公室談判,結果大家積怨爆發,演變成了起義。起義者本來想找斐迪南算帳,但在王宮中找不到他,只找到了他手下的皇家總督雅羅斯拉夫•馮•馬提尼茨、威廉•馮•斯拉瓦塔以及這樣兩人的機要秘書菲利普-法布裡齊烏斯。憤怒的起義者就按照捷克傳統風俗,把這三個引起民憤的傢伙從窗戶擲到護城壕裡。不過,這三人也真是命大,居然掉在垃圾堆上都沒有死,這就是著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

雖然這次擲出窗外事件令捷克人出了一口惡氣,但斐迪南毫髮無損,他匆匆忙忙地逃回了奧地利。碰巧這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蒂亞斯去世了,在3個天主教選帝侯的支持下,這個斐迪南又非常走運地被選成了新皇帝。當上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斐迪南,更是不可一世,決定武力鎮壓捷克。他開出優惠條件說動奧地利和西班牙組織了一支軍隊,前往捷克,鎮壓起義者。

1620年11月8日,斐迪南和起義者雙方在布拉格附近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畢竟兩者懸殊太大,起義軍很快就被天主教同盟軍隊擊敗,起義最終被鎮壓,捷克又回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範圍之內。獲勝的斐迪南為了懲罰捷克,下令奪走了捷克四分之三的土地,還強令捷克人民改信天主教,立德語為捷克官方語言。當時他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我寧可統治一片沙漠,也不能讓我的土地上存在異端!」在斐迪南高壓政策的統治下.捷克人的反抗一直沒有停止,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斐迪南開始將勢力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發展,那裡是新教統治的地盤。看到斐迪南的野心越來越大,原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斐迪南開始將勢力向德意志西部和北部發展,那裡是新教統治的地盤。看到斐迪南的野心越來越大,原本在一旁看熱鬧的法國、英國、荷蘭有些坐不住了。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提議丹麥向德意志出兵,英國和荷蘭在幕後支持——這些國家企圖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斐迪南的不斷擴張。至此,原本是一場捷克人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的戰爭,演變成了歐洲的多國混戰。一口氣打了三十年,死了上百萬人才得以告終。當年捷克人扔下去一個人,戰爭就打了十年,幸好他們只扔了三個人,要再多幾個,說不定還會多上幾十年呢!

相關焦點

  • 三十年戰爭:第一次全歐大戰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並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三十年戰爭爆發。 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一直持續到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歐洲大規模戰爭,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 捷克歷史大綱
    在封建社會剛剛起步,還不穩定的捷克,德意志思想對捷克貴族思想的衝擊,導致了捷克貴族的思想德意志化。捷克開始盛行教會法規,捷克貴族佔領著大量的金錢、土地,這給捷克基層民眾帶來了空前絕後的生活壓力。1419年,被德意志思想浸化的捷克貴族開始變本加厲地壓榨基層人民。7月,捷克爆發了幾百年來的第一次真正內部階級戰爭——胡斯戰爭。
  • 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斐迪南一世為了使哈布斯堡家族成為捷克的世襲國王,大力加強王權,削弱地方的權力,而且他只允許捷克境內傳播天主教,新教徒必須改變信仰。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衝突一直沒有中斷過,並在1618年到達了頂點。布拉格市民爆發起義,公開反抗羅馬教廷。哈布斯堡派兵鎮壓,點燃了一場新的宗教戰爭。
  • 捷克:為什麼布拉格拋窗事件300年後,捷克才正式獨立?
    那麼,宗教改革在歐洲掀起了什麼樣的重大變革?奧地利和捷克在當時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奧格斯堡和約15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路德教派諸侯籤訂奧格斯堡和約,當中最重要的決議,就是「教隨國立」,即德意志地區的224名統治者可自由選擇天主教或改信路德教派,而被統治的人民必須跟隨統治者的宗派,或者不喜歡可以移居他處
  • 日談公園|小史歐洲任我行 捷克篇
    一個糞坑引發的血案史裡芬:我去捷克的首都布拉格旅遊,第一站到了位於城堡區核心位置的舊皇宮。說它核心,不僅是因為在地理上,它是整個城堡區的中心;還因為舊皇宮的陽臺是整個城堡區最好的觀景點,也是俯瞰布拉格的最佳位置。
  • 三十年戰爭 vs 明清戰爭
    (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均為中學生Emma Chen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 所謂三十年戰爭者,既1618~1648年,因為神聖羅馬帝國任命的波希米亞國王斐南迪二世殘酷迫害新教徒,因此激起了強烈的民憤,於是爆發起義,將斐南迪二世的大臣們從市政廳大樓擲出窗外。
  • 《曉松說》歷史上的10月23日:歐洲《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籤訂
    1648年的這一天,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威斯特發裡亞和約》籤訂,標誌著持續了三十年的戰爭結束;1991年的這一天,中國棋院正式成立;2008年的這一天,蕭克上將去世,蕭克上將作為開國的重要將領,在1955年的五十七名上將當中排名第一,紀念蕭克上將!
  • 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法國胡格諾戰爭——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胡格諾派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社會上層,這種情況與他們早期努力爭取貴族更多政治獨立的宗教信仰有關。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前言: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軍隊開始對神聖羅馬帝國腹地展開了進攻。在戰爭中瑞典擊敗普魯士,獲得了捷克的控制權,同時義大利部分諸侯也蠢蠢欲動,隨時預備進攻奧地利,這迫使奧地利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王這一頭銜,而奧地利國王也由此卸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職。
  • 歐洲情報指出:中美俄爭霸將成導火索
    有歐洲情報機構的研究表明,中美俄爭霸或將成為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這是真的嗎?,而在中東,又與伊朗產生嚴重摩擦,甚至瀕臨爆發戰爭,而在亞洲,美國推進印太戰略,挑唆內國家的對抗,並且鼓吹建立亞洲版的北約,即便是有重回孤立主義的趨勢,不過美國種種幹預外界事務的行為,也給世界帶來了大量的不穩定因素。
  • 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
  • 自由的哀歌——淺談胡斯戰爭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捷克人民反對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為自由而戰的相關知識。捷克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與德國,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接壤。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開始在此地定居,870年建立波西米亞公國,1002年起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1198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升格為波希米亞王國。
  • 捷克:375年前的布拉格,捷克人從3樓窗口扔出3人,改變了什麼?
    1517年10月31日,德意志人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標誌著歐洲宗教改革的開端,今年已經有503年了。而且,宗教改革直接導致101年後的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2018年是這場戰爭的400周年。那麼,宗教改革在歐洲掀起了什麼樣的重大變革?奧地利和捷克在當時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在16世紀後半期戰爭使法國經濟受到嚴重損壞,隨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威脅著法國王權。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1589年上臺,節省開支,降低賦稅,鼓勵農民生產和發展工商業,恢復法國的基本秩序,所以法國的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也有較大發展。
  •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從1450年到1600年,歐洲人口增長一倍,而軍隊人數則翻幾番地增長(詳見下表)。到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主要國家的總兵力之和達到一百萬,其中來源於德國的士兵佔近一半。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個士兵的軍費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時期的三倍。歐洲王室政府的財政收入雖也持續增長,但無法應對戰爭期間軍費(包括武器裝備、軍餉、補給、運輸等)的暴漲。最有錢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從1557年開始,到三十年戰爭結束時,財政破產了七次。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雖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卻不像西班牙王室那樣擁有美洲白銀和諸多歐洲領地的收入。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三十年戰爭是近代歐洲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近日出版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中,作者聚焦於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剖析了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本可以避免。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中的導火索是什麼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導火索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德大公被一個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人刺殺,但更深刻的原因在於歐洲不斷增長的民族主義與兩大對抗的軍事聯盟。俄羅斯和奧匈帝國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圍繞巴爾幹半島問題針鋒相對。到1914年9月,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俄羅斯佔領了東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全境。
  • 近代戰爭1 從義大利戰爭到八十年戰爭:西班牙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義大利戰爭和八十年戰爭,這是歐洲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的兩場超長時間的歐洲大陸戰爭。義大利戰爭是從1494年開始至1559年結束,歷時約65年;八十年戰爭是從1568年開始至1648年結束,歷時80年;而這兩場非常漫長戰爭的共同主角都是西班牙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