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意志內戰到歐洲大混戰,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

2020-12-16 阿森侃史

「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下面我們將一起探究三十年戰爭為何會爆發,並由德意志內戰演變為全歐洲的大混戰。

歐洲局勢圖

16世紀上半葉,在馬丁·路德的帶領下,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與他的追隨者們開始於天主教會決裂。德意志帝國內的很多諸侯君主都加入到宗教改革的行列中來,帝國內部勢力分化為兩派。一排人仍就對羅馬天主教會頂禮膜拜,另一派人則拒絕承認羅馬天主教會,轉而信奉路德教育加爾文教。雙方由於信仰立場的不同,產生了宗教糾紛和財產權利爭端,幾度兵戎相見。

馬丁·路德

紛爭之下,人們獲得了暫時的調和。於1555年籤訂了《奧格斯堡合約》但其根本的三大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這三大問題最後成為三十年戰爭爆發的根源之一。第一,《奧格斯堡合約》中,僅僅授予了馬丁·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與權利,忽視了其他新教教派的利益,這些新教派游離於天主教派和路德教派之間,繼續遭到各方勢力的迫害。第二,合約中肯定了「教產保留」原則,但是絕大多數的新教徒都拒絕接受這一點,因此這一原則也僅僅只空想,直到1629年前,都為能被全面執行。第三,由路德教宗議會控制的帝國內的自治市,並沒有得到自主的改革權,因此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儘管帝國內部出現了如奧斯格堡等自治市一般的天主教與新教徒和平共處的地方,但是帝國的眾多城市中,還是存在激烈的教派衝突,成為宗教暴力的舞臺。

德意志帝國

教派引起的宗教紛爭,只是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導致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憲制問題。

帝國內放棄羅馬天主教會轉而信仰新教的諸侯們,不斷佔領教會的財產和土地,增加自己的領域和財富,他們以信仰新教為由,為自己追求獨立自主的行為尋求正當的解釋。而作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一直以來都希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信仰新教諸侯蠶食教會領地,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的行為,以謀求與帝國對抗的實力,是他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兩者的衝突集中表現在逐步中央集權化的皇帝與嚮往個體自由最大化的邦國之間的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

在德意志帝國內部,各個諸侯封君的特權被稱為是「德意志自由權」(German Liberties或Libertates Germaniae)。這種特權稱為德意志發展為民族國家過程中一個逾越的障礙,直到19世界才得以解決。帝國內的諸侯們,逐漸團結起來並號召所有的封君封臣一起反對皇帝的統一因為。這一舉動也成為如英國、瑞典、丹麥等外國勢力參與本是德意志內戰的三十年戰爭的藉口和理由。

此外,帝國君主們對於選擇帝侯的影響和地位遠遠高於普通君主,也產生了不滿的情緒。部分君主將參加選帝候選舉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和最終目標,還有一部分軍隊提出,要求帝國內的封地不應該有等級之分,所有的封地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如當時的黑森·卡塞爾伯爵就十分積極的呼籲每個封臣都應該有權參與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定過程。

由各邦國組成的德意志帝國

三十年戰爭,從德意志內戰演變為歐洲大混戰,主要在於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在德意志皇帝與諸侯的博弈中,其餘歐洲國家,處於各自的國家或王室利益和其追求的戰略目標出發,希望德意志帝國分裂,從而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自己也能趁機開拓疆土,壯大國家實力,種種目的,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其他歐洲君主藉此機會加入德意志的內戰中。

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出自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名義上是帝國皇帝,但是並未能獲得整個德意志帝國的控制權,其統治範圍雖然在各諸侯中是最廣的,但也僅統治者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地區。德意志皇帝並不滿足於此,一心希望通過武力,使得帝國內各邦完全臣服於自己,以加強皇權,達到國家統一的目的。而各路諸侯卻並不希望皇帝勢力的增強。

群狼環伺德意志

歐洲各國中,同樣信仰新教的荷蘭選擇支持德意志帝國內的新教勢力與哈布斯堡家族進行鬥爭。英國由於宗教原因,國內剛剛發生過社會大動蕩,因而其首要目標是打擊西班牙。為此,英國決定與荷蘭結盟,支持新教勢力發展。法國國內依然是以信仰羅馬天主教為主,所以一再強調「國家觀念」位於北歐地區的丹麥與瑞典,看到德意志的混亂狀態,都雄心勃勃地想要趁亂獲得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將此次戰爭作為其向南部擴張的絕佳機會。「各懷鬼胎」的歐洲各國,正耐心地等待著德意志內戰的爆發,越來越尖銳的矛盾,昭示著和平解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德意志諸勢力也在等待一個戰爭的契機。1618年,波西米亞發生了「布拉格擲窗事件」,成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歐洲大戰的導火線。

三十年戰爭

1618年3月,波希米亞的新教領主們,在布拉格召開議會,商討對抗國王幹涉其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的對策。皇帝知道後,十分惱怒,下令禁止此行為。但是新教徒們卻拒絕服從皇帝的命令,於5月21日,再次召開會議。23日,新教代表們來到波西米亞的權力中心赫拉德哈尼城堡,向攝政大臣們提出對皇帝要求的回覆。然而,局勢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大批新教徒帶著武器衝入古堡,以侵害宗教自由、幹涉政治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一位書記官從窗口扔出去,這三人僥倖落入堆肥中未死,並向德意志皇帝狀告新教徒的暴力行為。由於此前在胡斯戰爭期間曾發生過類似的擲窗事件,所以此次便被稱為「第二次擲窗事件」

布拉格擲窗事件

「擲窗事件」雖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卻進展得非常順利,新教領主們很快並控制了當地政府,佔領了布拉格,並將當地的天主教徒驅趕出去,侵佔天主教會的教產與土地,並禁止在該地區信仰天主教。個別城鎮正式向德意志皇帝宣戰,雖然不到一個月,反叛便被鎮壓,但是一場醞釀已久大混戰,正抓住這個契機,登上歐洲舞臺。

三十年戰爭油畫

結語

三十年戰爭之所以會有在德意志帝國內爆發,主要源於宗教改革後,歐洲產生了卻別於羅馬天主教的新教派,打破了中世紀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雖然各方勢力在最後有過一定的妥協,比如籤訂了《奧格斯堡合約》,但是合約並沒有完全解決教派之間的矛盾,只是取得了暫時的和平。在加上德意志皇帝與帝國內各諸侯之間的願望相悖,一個希望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一個希望獲得完全的獨立與自由,宗教矛盾中又夾雜這政治體制的衝突,而此時的歐洲各國,正看著德意志帝國內部的矛盾衝突計劃,並從各自的利益考慮,選擇加入德意志帝國內不同的勢力,等待著從德意志內戰中「漁翁得利」。所以將這場本是屬於德意志內戰的三十年戰爭,演變為了歐洲各國的混戰。

從引發三十年戰爭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此戰中涉及了多方勢力,它是宗教改革以來一直存在於歐洲各國的教派矛盾在德意志帝國的集中爆發,同時其中還包含了德意志政治體制的變革和歐洲各國國家利益的衝突,是各種矛盾衝突交織的結果。

參考資料

《德國簡史》

《劍橋德國史》

相關焦點

  • 三十年戰爭摧毀了半個德意志
    在之後的奧地利王室繼承戰,七年戰爭,普法戰爭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都不曾遭遇這樣慘痛的人口災難。什麼因素導致如此驚人的死亡規模?德意志各地區人口死亡比例規模擴張與軍費猛增現代早期的歐洲戰爭不再是封建騎士主導的小規模戰爭。
  • 三十年戰爭:第一次全歐大戰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並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三十年戰爭爆發。 三十年戰爭從1618年一直持續到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歐洲大規模戰爭,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 捷克人民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捷克人民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作者:轅固小生在歐洲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家族,叫做哈布斯堡家族,就是後來很著名的茜茜公主嫁入的。奧地利皇室。他們一直想要重新樹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輝煌,建立起一個包括奧地利、德意志和義大利在內的統一而龐大的帝國。
  • 普魯士為何能在德意志邦國中率先崛起?財政充裕、軍事強悍
    經歷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的瘋狂摧殘,德意志地區工商產業損耗殆盡,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更是通過國際法的方式將360多個邦國的形勢固定下來了。與此同時,英、法等國相繼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並建立了頗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並最終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的宏圖。
  •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英國內戰的最終爆發?揭秘英國初中歷史課程!
    17世紀英國內戰是英國初中九年級必修內容之一,這一階段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愛爾蘭地區發生了很多著名歷史事件和重大變革,對英國乃至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革命開始的1640年我們可以稱之為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英國歷史學家研究數年一直在探索什麼原因最終導致1642年英國內戰爆發?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在16世紀後半期戰爭使法國經濟受到嚴重損壞,隨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威脅著法國王權。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1589年上臺,節省開支,降低賦稅,鼓勵農民生產和發展工商業,恢復法國的基本秩序,所以法國的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也有較大發展。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另外,奧託一世還進軍義大利南部,挑戰拜佔庭帝國,雖然沒有成功,但獲得了拜佔庭對他的地位的承認,從此成為了歐洲大陸最有實權的國王,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而到了1155年,腓特烈一世把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直接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存實亡
    另外,奧託一世還進軍義大利南部,挑戰拜佔庭帝國,雖然沒有成功,但獲得了拜佔庭對他的地位的承認,從此成為了歐洲大陸最有實權的國王,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而到了1155年,腓特烈一世把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直接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
  • 羅馬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
    在神聖羅馬帝國爆發三十年戰爭之前,宗教仇恨在歐洲其他地區已經引發了一些衝突。雖然這些戰爭的性質和結果都大不相同,但宗教不容異己的因素是所有這些戰爭共同的主要原因。法國胡格諾戰爭——約翰·加爾文的追隨者在法國被稱為"胡格諾派"。胡格諾派的成員大多數都來自社會上層,這種情況與他們早期努力爭取貴族更多政治獨立的宗教信仰有關。
  • 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為何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帝冕負擔、教權掣肘
    然而,由於歐洲複雜零碎的地緣環境,地方封建制度的分散發展和長期持續的蠻族入侵浪潮的衝擊,導致帝國缺乏統一的堅實基礎。加之日耳曼傳統風俗中有裂土繼承的習慣,法蘭克帝國宛若曇花一現,很快便陷於分裂之中。帝國解體並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混戰之後,佔據帝國東部疆域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早期德意志國家的雛形。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在這場「戰爭的戰爭」中,一個事關歐洲方向抉擇的因素加大了認知難度,而只有在基本的歷史維度內回顧歷史時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抉擇,即這場戰爭尚未最終解決的問題是,歐洲的國家建構將會走普世主義的道路還是建立獨立主權國家。從德意志的小範圍來看,有一條折中道路,即將兩種選項嵌入同一個政治體系,並分別設置邦層級和全國層級。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17世紀初開始的三十年戰爭(1618 – 1648年)是歷史上第一場全歐洲的大混戰。並且,戰爭影響到歐洲眾多的民族國家的形成。戰後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所產生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為了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
  • 蘇聯瞎攪和導致希臘共產黨革命失敗:1944年12月3日希臘內戰爆發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蘇聯瞎攪和導致希臘共產黨革命失敗:1944年12月3日希臘內戰爆發希臘內戰持續到1949年才結束。它是二戰結束以後,歐洲維持還持續的戰爭。對於二戰後,歐洲竟然還有長期殘酷的戰爭,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它確實發生了,而且發生在歐洲文明源頭之一的希臘。希臘內戰幾乎是西班牙內戰的翻版,主角分別是希臘王國政府領導的希臘國民軍 和 希臘共產黨領導的希臘民主軍。
  • 近代戰爭7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普奧對決,英法爭霸,歐洲群雄大混戰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它爆發於1740年至1748年之間,是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之後的又一場歐洲洲際級別的超級大混戰。
  • 德意志的野望:歐洲老二想要當老大,所以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13年,德國經濟佔世界的14.8%,已經超過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在貿易上,德國已經成為了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老大哥英國,並且隱隱有超越之勢。受益於大規模的工業化,德國的人口也同樣蓬勃發展,從1871年的4100萬增長到1910年的6400萬。
  • 西班牙內戰的真相與影響是什麼?能否避免那場人間悲劇?
    西班牙內戰二戰前西班牙與歐洲的風雲激蕩任何歷史大事件都離不開事件發生的大背景與基礎,西班牙內戰之所以爆發同樣如此。年右翼共和黨在大選中取勝,1935年幾個左翼主要政黨與無政府主義者合併成為人民陣線,並於1936年的大選中以微弱優勢勝出,從這個選舉中可以看出當時西班牙局勢極其微妙,此時的人民陣線有著更為深刻的蘇聯印記,人民陣線中的社會黨希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而陣線中勢力更強大的共產黨希望一黨制,工人黨則希望工人的利益最大化,人民陣線內黨派分歧嚴重,這種嚴重的分歧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之後西班牙內戰結果,貌似更強大的人民陣線其實存在相當不穩定性
  • 從普魯士到德意志,德國是如何攪動全球的?
    1862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1871到1899年威廉德國時期1900到1945年瘋狂擴張德國地處歐洲的中心,東部西部缺少天然屏障,導致其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各國爭奪的主戰場。俾斯麥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 奧地利:從稱霸歐洲到淪為歐洲小國,奧地利為什麼越來越小?
    就在哈布斯堡王朝如日中天的時候,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二世狂熱支持天主教,打壓其他宗教,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公開反抗,從而在1618年引發了反哈布斯堡王朝的三十年戰爭。戰爭一方主要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和西班牙,另一方幾乎涵蓋了歐洲其他所有國家,包括英國、法國、俄國、瑞典、丹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