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發生於17世紀上半葉,由德意志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發展為席捲歐洲的大混戰,對歐洲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常認為這是歐洲從中世紀跨入近代社會的轉折,是歐洲歷史上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了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帝國觀念,使得近代主權國家意識開始誕生。三十年戰爭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錯綜複雜、涉及衝突最多的戰爭之一。下面我們將一起探究三十年戰爭為何會爆發,並由德意志內戰演變為全歐洲的大混戰。
16世紀上半葉,在馬丁·路德的帶領下,歐洲爆發了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與他的追隨者們開始於天主教會決裂。德意志帝國內的很多諸侯君主都加入到宗教改革的行列中來,帝國內部勢力分化為兩派。一排人仍就對羅馬天主教會頂禮膜拜,另一派人則拒絕承認羅馬天主教會,轉而信奉路德教育加爾文教。雙方由於信仰立場的不同,產生了宗教糾紛和財產權利爭端,幾度兵戎相見。
紛爭之下,人們獲得了暫時的調和。於1555年籤訂了《奧格斯堡合約》,但其根本的三大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這三大問題最後成為三十年戰爭爆發的根源之一。第一,《奧格斯堡合約》中,僅僅授予了馬丁·路德教派的合法地位與權利,忽視了其他新教教派的利益,這些新教派游離於天主教派和路德教派之間,繼續遭到各方勢力的迫害。第二,合約中肯定了「教產保留」原則,但是絕大多數的新教徒都拒絕接受這一點,因此這一原則也僅僅只空想,直到1629年前,都為能被全面執行。第三,由路德教宗議會控制的帝國內的自治市,並沒有得到自主的改革權,因此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儘管帝國內部出現了如奧斯格堡等自治市一般的天主教與新教徒和平共處的地方,但是帝國的眾多城市中,還是存在激烈的教派衝突,成為宗教暴力的舞臺。
教派引起的宗教紛爭,只是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導致三十年戰爭爆發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德意志帝國的憲制問題。
帝國內放棄羅馬天主教會轉而信仰新教的諸侯們,不斷佔領教會的財產和土地,增加自己的領域和財富,他們以信仰新教為由,為自己追求獨立自主的行為尋求正當的解釋。而作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一直以來都希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體。信仰新教諸侯蠶食教會領地,不斷壯大自身實力的行為,以謀求與帝國對抗的實力,是他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兩者的衝突集中表現在逐步中央集權化的皇帝與嚮往個體自由最大化的邦國之間的戰爭。
在德意志帝國內部,各個諸侯封君的特權被稱為是「德意志自由權」(German Liberties或Libertates Germaniae)。這種特權稱為德意志發展為民族國家過程中一個逾越的障礙,直到19世界才得以解決。帝國內的諸侯們,逐漸團結起來並號召所有的封君封臣一起反對皇帝的統一因為。這一舉動也成為如英國、瑞典、丹麥等外國勢力參與本是德意志內戰的三十年戰爭的藉口和理由。
此外,帝國君主們對於選擇帝侯的影響和地位遠遠高於普通君主,也產生了不滿的情緒。部分君主將參加選帝候選舉作為自己的中心任務和最終目標,還有一部分軍隊提出,要求帝國內的封地不應該有等級之分,所有的封地都應該受到平等對待。如當時的黑森·卡塞爾伯爵就十分積極的呼籲每個封臣都應該有權參與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定過程。
三十年戰爭,從德意志內戰演變為歐洲大混戰,主要在於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在德意志皇帝與諸侯的博弈中,其餘歐洲國家,處於各自的國家或王室利益和其追求的戰略目標出發,希望德意志帝國分裂,從而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自己也能趁機開拓疆土,壯大國家實力,種種目的,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其他歐洲君主藉此機會加入德意志的內戰中。
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出自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名義上是帝國皇帝,但是並未能獲得整個德意志帝國的控制權,其統治範圍雖然在各諸侯中是最廣的,但也僅統治者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地區。德意志皇帝並不滿足於此,一心希望通過武力,使得帝國內各邦完全臣服於自己,以加強皇權,達到國家統一的目的。而各路諸侯卻並不希望皇帝勢力的增強。
歐洲各國中,同樣信仰新教的荷蘭選擇支持德意志帝國內的新教勢力與哈布斯堡家族進行鬥爭。英國由於宗教原因,國內剛剛發生過社會大動蕩,因而其首要目標是打擊西班牙。為此,英國決定與荷蘭結盟,支持新教勢力發展。法國國內依然是以信仰羅馬天主教為主,所以一再強調「國家觀念」位於北歐地區的丹麥與瑞典,看到德意志的混亂狀態,都雄心勃勃地想要趁亂獲得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將此次戰爭作為其向南部擴張的絕佳機會。「各懷鬼胎」的歐洲各國,正耐心地等待著德意志內戰的爆發,越來越尖銳的矛盾,昭示著和平解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德意志諸勢力也在等待一個戰爭的契機。1618年,波西米亞發生了「布拉格擲窗事件」,成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歐洲大戰的導火線。
1618年3月,波希米亞的新教領主們,在布拉格召開議會,商討對抗國王幹涉其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的對策。皇帝知道後,十分惱怒,下令禁止此行為。但是新教徒們卻拒絕服從皇帝的命令,於5月21日,再次召開會議。23日,新教代表們來到波西米亞的權力中心赫拉德哈尼城堡,向攝政大臣們提出對皇帝要求的回覆。然而,局勢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大批新教徒帶著武器衝入古堡,以侵害宗教自由、幹涉政治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一位書記官從窗口扔出去,這三人僥倖落入堆肥中未死,並向德意志皇帝狀告新教徒的暴力行為。由於此前在胡斯戰爭期間曾發生過類似的擲窗事件,所以此次便被稱為「第二次擲窗事件」。
「擲窗事件」雖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卻進展得非常順利,新教領主們很快並控制了當地政府,佔領了布拉格,並將當地的天主教徒驅趕出去,侵佔天主教會的教產與土地,並禁止在該地區信仰天主教。個別城鎮正式向德意志皇帝宣戰,雖然不到一個月,反叛便被鎮壓,但是一場醞釀已久大混戰,正抓住這個契機,登上歐洲舞臺。
結語
三十年戰爭之所以會有在德意志帝國內爆發,主要源於宗教改革後,歐洲產生了卻別於羅馬天主教的新教派,打破了中世紀歐洲神權大統一的局面,雖然各方勢力在最後有過一定的妥協,比如籤訂了《奧格斯堡合約》,但是合約並沒有完全解決教派之間的矛盾,只是取得了暫時的和平。在加上德意志皇帝與帝國內各諸侯之間的願望相悖,一個希望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而一個希望獲得完全的獨立與自由,宗教矛盾中又夾雜這政治體制的衝突,而此時的歐洲各國,正看著德意志帝國內部的矛盾衝突計劃,並從各自的利益考慮,選擇加入德意志帝國內不同的勢力,等待著從德意志內戰中「漁翁得利」。所以將這場本是屬於德意志內戰的三十年戰爭,演變為了歐洲各國的混戰。
從引發三十年戰爭的原因中可以看出,此戰中涉及了多方勢力,它是宗教改革以來一直存在於歐洲各國的教派矛盾在德意志帝國的集中爆發,同時其中還包含了德意志政治體制的變革和歐洲各國國家利益的衝突,是各種矛盾衝突交織的結果。
參考資料
《德國簡史》
《劍橋德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