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

2021-02-19 中華好學者

一、

  

殷海光本名福生,湖北黃岡人,他自稱「後五四時代」 (post?May?fourthian) 人,是上世紀下半葉中國自由主義的中流砥柱,一位特立獨行不見容於世的悲劇思想者。

  

殷海光早年即對邏輯與哲學深深著迷,高中二年級十七歲時即翻譯了《邏輯基本》一書。1937年「七七」事變後,殷海光於次年進入昆明西南聯大就讀,師從金嶽霖,1949年到臺灣,在臺大哲學系任講師,幾年之後升任教授。殷海光演講邏輯透徹,廣博清晰,激情洋溢,賦予魅力,以至他在臺大的演講總是擠滿了聽眾。學生們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不但有學問,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同時待人又非常熱誠坦白」。自此,臺大哲學系遂成為中國自由主義在五、六十年代的思想重鎮,他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青年最崇拜的精神領袖、抗暴旗手、民主鬥士、啟蒙大師,哺育了一批英才,對臺灣的思想變遷乃至社會、政治變遷都產生了奠基性的影響。

  

1949年11月,殷海光與胡適、雷震等人在臺北創辦影響巨大的綜合性半月刊《自由中國》,任編委兼主筆。這個雜誌的發行人雖為胡適、雷震,因胡適不在臺灣,雷震以負責行政事務為主,靈魂人物卻是殷海光。每有文章,人皆矚目。他用言論、思想給《自由中國》雜誌導航,使該雜誌聲望日隆。在這段時期,殷海光對於現實政治極為不滿,不斷與國民黨威權政治發生激烈的言論衝突。在雷震因組黨被捕、《自由中國》被查封的「雷震案」爆發不久,為減輕其發行人雷震先生的所謂「罪嫌」,殷海光不顧個人之安危,與友人共同發表了轟動一時的《〈自由中國〉言論撰稿人共同聲明》,大義凜然,共同承擔言論責任,在黑雲壓城的危急時刻,凸現了他的嶙峋風骨與道德勇氣。

  

殷海光對自由主義的理解最初是從邏輯實證主義切入的。在求學於金嶽霖期間,他對數理邏輯、分析哲學、科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理論下過相當大的功夫。因此,對於羅素一脈的自由主義曾經相當服膺。同時,他以五四的傳人自詡,也曾是反傳統主義的中堅人物。這是他大半生信奉的思想主軸。但是這一思想傾向,在其晚年,有了一些轉變。他在回答他人自己何以致此時說:「人的思想是有階段的,而且是會轉變的。我之所以轉而喜歡中國文化,有四個原因:(一)從思考反省中所得的了解:中國文化對於生命層域的透視,對於人生活動的安排,我漸漸地有較深的認識;(二)從生活的經驗中體會出來的:回味以前的鄉居生活,這種生活給人帶來清新、寧靜、幽美、安然、自在--這才是人的生活,才是人所應過的生活,這種生活是產生中國文化的根源;(三)我受了Eisenstadt,?Parsons等人影響;(四)最近受了張灝和徐先生的刺激,引起我對於中國文化的一番思考。」(《春蠶吐絲》,陳鼓應編,增訂版,頁86) 殷海光臨終前,東海大學的徐復觀去看望他,他對徐承認自己以前的某些說法不對。後來甚至在信中對徐復觀這樣說「相識二十多年來,先生常為海光提到時厭惡的人物之一,但亦為海光心靈深處所激賞的人物之一」。這一自白,呈現出殷海光為人的坦蕩胸懷以及服膺真理的氣度。

  

殷海光對於中國自由事業的影響,與其說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不如說更重要是在其人格風範和道德勇氣上。他的政論發言權被剝奪,專書被禁,出國權利遭褫奪,但他的凜凜風骨,他的悲劇抗爭,他的責任擔當,他的滿腔熱誠,使他在臺灣成為自由主義的殉道者和理想標杆。

  

二、

  

在某種意義上,殷海光與徐復觀之間的戲劇性關係,象徵了中國現代自由主義與中國傳統價值(特別是儒學)之間的分分合合的戲劇性關係。

  

由於自我認同為五四傳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與胡適、魯迅等人一樣,殷海光對中國傳統是持激烈批評態度的。但是,離開了書本,殷海光通過自己一生的經歷,深切體驗到:「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他指出,中國版的自由主義與西方原版的自由主義不可能一樣。像西方自由主義者那樣的自由主義者,在中國真是少之又少。一個真正的自由主義者,至少必須具有獨立的批評能力和精神,有不盲從權威的見解及不依附任何勢力集體的氣象。他批評胡適本人及胡適以降的知識份子,思想根基淺薄,心智麻木,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判斷力,缺乏道德勇氣、擔當精神和批判精神。殷先生為什麼要對賦有浩然之氣孟子倍加讚揚,原因即在於此。殷海光晚年愈來愈認定:孔仁孟義所代表的道德價值,是傳統儒學與自由主義重要的相契之點。所謂中國自由主義者如殷先生舉出的嚴復、譚嗣同、梁啓超、吳虞、胡適、吳稚輝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乃在於他們得了資源匱乏症。

  

殷海光晚年思想轉向最重大的意義,是啟發後人思考自由主義與傳統思想資源的關係問題。他說:「中國的傳統和西方的自由主義要如何溝通?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的深思。」這雖是他在臨終前正式提出的,然而關於類似問題的反思,我們亦可追溯到1965年。殷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展望》中批評五四以來影響甚巨、附和甚眾的陳獨秀的議論--「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殷先生說,類似影響大的言論不一定正確。「一種言論如因合於一時一地的情緒偏向和希望而形成了所謂'時代精神'而被普遍接受,那麼錯誤的機會可能更多。這類'時代精神'式的言論,等到時過境遷,回顧起來,加以檢討或分析,往往發現是'時代的錯誤'。「我現在要問:如果說必欲倒孔才能實現民主,那麼西方國邦必須掃滅基督教才能實現民主。但是,何以西方國邦實行民主和信奉基督教各不相傷呢?我現在又要問:如果說必欲反對舊文學和藝術才能提倡科學,那麼現代西方國邦科學這樣高度發達,是否同時停止究習古典文學和藝術了呢?」殷指出這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考在邏輯上完全不通。他又說:「也許有人說,基督教義與孔制不同。基督教義涵育著自由、平等和博愛,所以容易導出民主政治。孔制裡沒有這些東西,所以無從導出民主政治。因此,中國要建立民主,必須排除孔制,另闢途徑。我現在要問:孔仁孟義,再加上墨氏兼愛,為什麼一定不能導出民主?」這是對整個現代中國知識界的天問!

  

中國自由主義者的現代課題,不是對中國傳統的全面否定,而是對傳統創造地改進。 就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共空間、道德社群而言;就消極自由層面的分權、制衡、監督機制和積極自由層面的道德主體性而言;儒家和傳統諸家都有可供轉化和溝通的豐富的精神資源。

  

1966年12月1日,殷海光在給林毓生夫婦的信中無不悲傷地說:「你知道我在這個島上是島中之島。五四以來的自由知識份子,自胡適以降,像風捲殘雲似的,消失在天邊。我從來沒有看見中國的知識份子像這樣蒼白失血,目無神光。他們的亡失,他們的衰頹,和當年比較起來,前後判若兩種人。在這樣的氛圍裡,懷抱自己的想法的人之陷於孤獨,毋寧是時代的寫照。生存在這樣的社群裡,如果一個人尚有大腦,便是他不幸之源啊!」

  

這是殷先生個人悲劇,也是中國自由主義的時代悲劇。

(來源:愛思想網)

相關焦點

  • 人物| 殷海光:如果自由有回聲
    1953年,殷海光拜讀了哈耶克出版於1944年的《到奴役之路》。他的思想也抵達真正成熟的時期,並開始以自由主義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在臺大期間,殷海光成為臺大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殷海光的學生劉福增曾表示:「一講到三十多年來的臺大,第一個常被提到的人,不是傅斯年,就是殷海光。
  • 因自由而受難的殷海光
    殷海光的悲劇命運,以及他在20世紀中國走過的道路,都令人嘆息、令人深思,近年來,隨著他的著作和有關他的著作,不斷在他最終未能回來卻從未忘懷過的故土問世,他作為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影響了臺灣社會轉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已在許多年輕或不再年輕的讀者心中定格。
  • 昔日的殷海光,會怎麼看今日臺灣?
    所以走進殷海光的故居時,一眼瞥見寬敞的獨門獨院,並注意到他生活的小細節:他有咖啡喝!還能在家請學生喝!又注意到他每月有美國的國務院津貼,不由得好生欣羨,沒想到小時候的「窮」,竟留給我如此深刻的烙印。 殷海光是著名的哲學家金嶽霖的弟子。中國第一所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系,便是金嶽霖成立的。殷海光一生深受羅素、海耶克、波柏爾三位哲學大師的影響。
  • 金嶽霖的人生:近代中國哲學泰鬥,他教出的這些學生皆是人中龍鳳
    近代中國哲學泰鬥,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被譽為「中國哲學界第一人」。金嶽霖從小受到教會學校的教育,思想開化進步。辛亥革命時,人們興起剪辮子的浪潮,金嶽霖不僅率先將粗粗的辮子剪掉,還仿唐人崔顥的《黃鶴樓》一詩,作了一首打油詩:辮子已隨前朝去,此地空餘和尚頭。
  • 羅素與魯迅——論自由主義的困境
    本來想介紹一下西方哲學家,但是後來轉念一想,羅素寫的《西方哲學史》文筆好,列的又大致清晰,把近代之前的西方哲學家都列進去了,何必重複勞動呢?(羅爵爺的文學水平可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他對這本作品肯定也很滿意,否則也不會把此書敬贈給Chairman Mao 了。)
  • ​殷海光|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殷海光(1919年12月5日-1969年9月16日),原名殷福生,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人。
  • 自由主義怎樣戰勝它的各種敵人
    在如此紛擾不定的吵嚷學風下,「理想國」重刊這本雖非經典但卻切中時弊的小冊子,無疑是恰逢其時,該書通過穿越厚重歷史的減法原則,勾勒出一個古今自由主義演變的簡圖,有助於我們認知什麼是西方的自由傳統以及這個自由主義傳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 《近代中國報刊與社會重構的傳媒鏡像(1915—1937)》
    內容簡介:1915到1937年為中國近代報刊探討的重要歷史時段,涉及民間報刊和黨報。本書即以此間的報刊為研究對象,將救亡圖存背景下中國近代報刊的探索視作過程,將近代中國、社會的話語乃至意識形態重構置於歷史變革中,以新聞自身發展的職業精神與宣傳策略之間對峙與融通的矛盾發展變化為暗線,從歐戰語境下社會重構與報刊中新思潮、五四運動前後報紙副刊的改革與京滬新思潮中政治取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語境中報刊與知識精英言路漸次分野三個大方面,具體涉及《晨報》改版與其中國意識、《新青年》與新思潮的興起及流變
  • 中國不能再被西方的自由主義忽悠了
    自由主義西方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流行與應用,既是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結果,也是動力原因。這期間,為中國的經濟騰飛、人民生活的質量提高都起到了許多積極作用。但是,轉眼間已經2020年了,時代背景與國情都在變化,對於自由主義的應用,恐怕也進入到了一個需要更謹慎的階段。實踐與事實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所以中國的發展建設,就一定要實事求是,以國情需要為基礎。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學習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與生產效率,為我國經濟崛起提供了強大動力,但也帶來了許多麻煩。
  • 李筠|自由主義的情與理
    接續林毓生先生的批評,作者承認中國自由主義存在兩大缺陷:其一是缺乏一套飽滿的「道德人」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的社會感召;其二是缺乏一套合理的制度原則,未能形成合理的制度規劃。由於這兩個重要的缺陷,自由主義在中國一直處於尷尬的批判者境地,始終對中國的道德和政治建設難有穩健而強勁的著力之處,也就難以發揮其真正的長處。
  • 《政府論》:自由主義哲學王
    洛克是英國哲學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最早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政府論》最早詳盡闡發了自由主義的基本觀點,被視作自由主義理論的奠基之作。《政府論》是洛克的代表作,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政府論》這本書的背景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但我認為,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 福山再發聲:我承認新自由主義已死,但中國模式難以複製
    儘管新冠首先是在亞洲爆發的,但是,由於發現得早,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損失慘重,但經過國家與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國的新冠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的經濟也開始恢復,並正常發展;然而,美國就不一樣的,因為種種原因,這次新冠將埋藏在美國繁榮背後近百年的矛盾挖了出來,社會一片亂象,他們的經濟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 《邏輯新引》:殷海光先生教你理清什麼是邏輯與思維能力(一)
    今天,我重看了一遍殷海光先生寫的《邏輯新引》這本書,這本小書主要是為了教學生講邏輯的,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種講邏輯的書,我一直傾向於看外國人與當代國內名人寫的邏輯書。所以,我這裡所引用的書籍,主要來源於殷海光先生的《邏輯新引》。這是一篇書評,帶有一絲個人理解在裡面。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提出和鼓吹新經濟自由主義的美國本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嘗到了惡果。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僅導致美國經濟的多年倒退和呆滯,而且引發了全世界的經濟蕭條。新經濟自由主義在美國興起和向世界範圍推廣的時期,恰逢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之時。在中國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後,新經濟自由主義的各種主張也藉機進入中國,對中國的理論界、學術界和政府政策的制定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 劉明| 自由主義人權觀的人性基礎及其局限
    這種現象在近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諸多理論家(其中包括某些自由主義者)開始反思自由主義的人權觀及其局限。以歷史主義為視角,回溯自由主義人權觀的人性基礎所依賴的特殊歷史背景,梳理自由主義思想家在人權的人性基礎方面的觀念演變,有助於理清自由主義人權觀產生的特殊語境、內在邏輯和局限性。
  • 美國式的自由主義是好還是壞?這種自由對美國人真的那麼重要嗎?
    很多人會說,美國式的自由主義是好還是壞?難道這種自由對美國人真的那麼重要嗎?客觀而論,這個問題應該分開來看,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應全盤肯定。像在戰爭時期或面對重大疫情時,美國式的自由主義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這次席捲全美的重大肺炎疫情,已經考驗了美國式的自由。
  • 自由主義神學簡介
    不過,從歷史的觀點著眼,自由主義神學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歐美基督教界相當流行的一種神學思潮。然而,近來學者的見解較傾向於接受自由主義神學也就是黎徹爾神學的說法。黎徹爾(A. Ritschl,1822-1889)於1870-1874年間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稱義和復和的教義》一書三冊而掀起了所謂黎徹爾學派(Ritchlian School)的神學運動;起先被稱為黎徹爾神學的,事後被一般命名為自由主義神學。
  • 新自由主義的法西斯主義批判
    美國已步入十字路口,過去的法西斯主義與現在的新自由主義的原則和實踐在此融合,產生了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所稱的「不可預見的恐怖」。自1970年代起,美國社會一直生活在新自由主義或被稱為掠奪性資本主義的最新、最極端階段的詛咒之下。作為更廣泛的全面構想的一部分,新自由主義的首要目標是鞏固金融精英手中的權力。
  • 自由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自由主義( Liberalism)的思想基礎,源自個人生存在群體社會當中,個人的意見優先,群體不能以任何理由來限制個人的思言行為。在群體與個人的關係中,主張群體是為了個人。這也就是說,自由主義基本上源自個人主義( Individ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