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神學簡介

2021-03-01 隨手傳福音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

新使者雜誌 第 47 期 週休二日與教會 (44-47頁)

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自由主義神學」或稱「自由派神學」(theological liberalism,liberal theology),一詞曾廣泛地被用來指與傳統神學抗衡的各種類型的神學思想,至今已成了一籠統且含煳的神學用語,可含有不同的意思。不過,從歷史的觀點著眼,自由主義神學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期歐美基督教界相當流行的一種神學思潮。

本文將從其歷史淵源、思想路線、特殊貢獻和衰微轉型等四點簡述自由主義神學:

一、歷史淵源

在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之下,人本主義開始主宰著歐洲整個文化社會的動脈;這種思想在科學和哲學上、文學和藝術上的成就,且在一般文化上的適應,使其本身成為一時頗為流行的風氣。直到十九世紀人本主義才真正開始滲透基督教思想,尤其以德國大學中的情況為最,神學教授們開始普遍地應用一般世俗的歷史研究原則和方法來詮釋聖經是一很明顯的例子,所謂自由主義神學也就由此開始普遍起來。

自由主義神學亦稱為現代主義(modernism)又與何人開始有關的呢?有學者追溯這神學的整個發展至被稱為「現代神學之父」的士萊馬赫(F. Schleiermacher,1768-1834)。士氏的神學著重人宗教經驗的描述,為宗教和神學的研究啟開了新紀元。然而,近來學者的見解較傾向於接受自由主義神學也就是黎徹爾神學的說法。黎徹爾(A. Ritschl,1822-1889)於1870-1874年間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基督教稱義和復和的教義》一書三冊而掀起了所謂黎徹爾學派(Ritchlian School)的神學運動;起先被稱為黎徹爾神學的,事後被一般命名為自由主義神學。

依其歷史的發展所顯示,自由主義神學是朝著兩個方向走;其一是教義的重釋工作,其二是聖經的研究工作。這兩個形式的自由主義神學是有關連,但卻是有區別的。在教義的重釋上,自由主義神學可追溯到士萊馬赫作為首要人物。士氏從人本主義的觀點,對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作了徹底的重釋,否定傳統神學上所謂的超自然、自我啟示的上帝觀,主張最重要的是人在生活中對上帝意識的感觸(the feelings of God-Consciousness)。他認為這種宗教經驗在耶穌身上顯得最完美。黎徹爾把士氏的思想和精神更進一步地表達得淋漓盡致。黎氏主張上帝國是一倫理道德的國度,能夠成長到完全的地步;罪不是人的邪惡,而是無知而已,可由道德培訓和教育的方法加以矯正;其中耶穌是人類最完美的榜樣,為人們學習的對象。同時,黎氏也否定三位一體的上帝觀,道成肉身、基督的預在和奇蹟式出生和原罪等教義。哈奈克(A. Harnack,1851-1930)在他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也主張類似的見解,認為耶穌是一位偉大的倫理教師,但卻否定耶穌的死具有任何救贖的意義。總之,自由主義神學所標榜的是一種屬於非教義形式的基督教,不拘泥於傳統的定論。

在聖經的研究上,自由派學者所掀起的是對聖經真實性、歷史性和靈感的嚴厲挑戰。對新約作品的真實可靠性問題第一次提出嚴厲挑戰的的史特勞斯(D. F. Strauss,1808-1874)的《耶穌生平》一書。史氏在本書中宣稱福音歷史中超自然的因素係屬非史實的神話。史氏的「耶穌生平」掀起了寫「耶穌生平」的一股旋風,而產生了許多同類的作品。作者皆依其個人的想像力描述耶穌的生平。在舊約的研究上也有如威爾豪森(J. Wellhausen,1844-1918)等學者所提出的所謂摩西五經的文獻說(documentary theory),主張五經是至少由四種資料在摩西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所編寫而成的。

二、思想路線

自由主義神學是現代基督教思想和生活的一項運動,在崇尚「自由」的旗幟之下,一方面欲擺脫傳統和權威的束縳,另一方面強調宗教信仰必須適應科學與文化,以符合現代人的思想模式。在這兩大原則之下,自由派學者主張基督教信仰必須適應改變中的世界;基督教產生時的原始情況與現今的情況有所不同,聖經中的概念和用語以及教會所流傳下來的信經已非現代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必須用能夠理解的現代語言重釋其意義來表達自己的信仰。

由於接受現代科學、藝術、人文的成就,自由派學者承襲了其精神和方法於宗教信仰的探討,主張在理性的主導下,人可在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尋著真理,人不必拘泥於傳統的教條主義(dogmatism)、唯獨主義(exclusivism),也不必訴諸於那些無法證實的事。他們相信所有的宗教都在共同的上帝觀的基礎上,其間所不同的僅在於其細節和強調點,而不把基督教視為是唯一表達了上帝對人特殊啟示和在基督裡救贖的宗教。他們認為上帝的自我啟示繼續不斷地顯明於所有的宗教中,因為上帝臨在於世界中,祂並非超越世界的存在者;祂是這世界的靈魂和生命,也是創造者。上帝可在整個生命中,諸如在理性的真、藝術的美和道德的善中尋著,不僅限於聖經裡而已。上帝的內在性(immanence),也經常可經由宗教上的探索而能經驗得到的,這是一般宗教的現象。

所以,自由派學者不接受那些只憑著權威所確立的信經;所有的信經必須通過理性和經驗的考驗,並且人必須隨時以寬闊的胸襟去接受新事實和真理。既然聖經是歷史的產物,作者在其有限的時空中所寫的作品,係屬人的文獻而非所謂超自然上帝啟示的無謬記錄。因此,聖經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威。基督教的本質(借用哈奈克著名的書名)就替代了聖經、信經以及教會的權威,強調信仰的境界與自然律、啟示與科學、神聖的和世俗的、或宗教與文化之間固有的關聯性。

自由派學者既認為聖經係純屬人的文獻,就以一般世俗的研究方法去探討聖經,應用所謂「聖經批判法」於聖經內容的了解,意圖從與經文相關的各個因素著手去闡明經文的意義,而釋出其可靠的信息,這麼做,自由派學者往往懷疑,甚至於否定歷史基督教中的超自然因素--神蹟,視這些敘事為現代人無法理解或接受的。

再者,自由派學者重視基督教的倫理意義;視基督教為一種生活之道(方式)(a way of life),而非信經用來叫人相信的。個人的道德生活固然重要,但他們強調當如何去解決社會在其體制和結構上所引發的惡事,諸如貧窮、戰爭和種族岐視等問題,要求集體的解決方案,需要改革的公共政策和重建的社會。他們對袪除惡事、改造社會秉持樂觀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惡事是由於人的無知所引起的,確信上帝國必能藉著人的努力而逐漸地實現於地上。

三、特殊貢獻

從其正面而言,自由主義神學對基督教信仰有幾項有價值的貢獻:藉著上帝內在性的主張,自由主義神學比較容易使人感受到上帝的相近而非遙遠,更像是自己的父親,而非高高在上的君王。祂在耶穌的生平和宣教工作以及我們自己的歷史中接觸人,也讓人能與祂接觸。祂在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地啟示祂自己,且顯示祂的作為。自由主義神學反教義和反信經的論調也鼓勵了人們必須繼續不斷地以重述基督教神學的方式回應上帝的啟示,來表達人的宗教經驗和聖經的見證相互間的連繫關係。藉著強調基督教的倫理意義,著重基督徒的生活即是實踐作門徒,學習耶穌的榜樣,順從他的教訓,自由主義神學緊緊地把信仰與生活連接在一起,並以信仰的實踐進而關懷周遭的環境,積極參與關懷社會的活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主義神學對整個基督教信仰以及聖經的了解上也作了重要的貢獻;對基督教信仰的歷史資源作了批判性的研究。所謂「聖經批判法」也由此而開始的;就如批判性的研究新約經文抄本所引發的問題,把所有的抄本加以分類,擬訂校勘的基本法則,進而從事分析、確立經文的正確讀法等均屬經文批判法所探討的範圍。再者,聖經既是經過歷史的過程所產生的作品,探討其作者寫作的時機、情況和目的是了解經文意義的先決條件,因此歷史批判法也成為研讀聖經所不可或缺的工具。當今聖經批判法的範圍不僅限於此,也包括所謂的資源、文學、語言、形式、編修和正典等批判法。如今甚至於保守派學者也須某程度接受承認使用這些工具的必要。

四、衰微轉型

有兩個主要的因素促成自由主義神學的衰微和轉型: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1914-1918)動搖了其根本,使自由派學者以樂觀的態度所秉持烏託邦式理想社會構想的實現終於完全破滅。他們首次清楚看見,這世界並非如他們所期待的會逐漸變得更好,只要人們肯努力奮鬥,上帝國終於有一天會實現於地上。同時,他們也認清罪並非如他們所以為的無知而已,可由教育的途徑來矯正的。

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巴特(Karl Barth,1886-1968)所倡導的危機神學(theology of crisis)開始逐漸地成為流行的神學思潮取代戰前的自由主義神學。巴特抨擊自由主義神學不遺餘力,宣稱聖經中的上帝絕不可與人的上帝概念溷淆,應恢復對上帝超越性存在的了解。自由主義神學強調人的自由和自決權,給予現代人可依照自己獨立的理性來主導自己的生活,並且以所努力的善行來改造生活的狀況,但巴特指出,自由主義神學忽視了一重大的事實,亦即罪惡的力量足以攔阻人改造人性以及社會的熱忱和努力,沒能真正了解罪的本質和人實際的狀況,也沒有正確的上帝觀來應對所引發的問題。惟有重新回到聖經,尋求上帝的話,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巴特開始以詮釋羅馬書來傳揚上帝的信息,因應時代的需要,此本《羅馬書》(1918)鉅著也奠定了事後整個巴特神學的基礎。

在上述以及其他不利因素的打擊下,自由主義神學大受創傷,且似乎瀕臨「滅絕的命運」,但它卻沒有因此終結而銷聲匿跡。相反地,自由主義神學繼續不斷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於至今的神學思想中,諸如所謂的自然神學、神死神學以及許多各別神學家的立場。從另一個角度觀之,雖然自由主義神學在教義上因巴特神學而重挫,但其在聖經研究上卻似乎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就如布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的形式批判法研究福音書和非神話化的詮釋新約發揮了自由主義神學的方法和精神,曾震撼了二次大戰之後的神學界,至今仍持續影響著對新約的研究。

相關焦點

  • 「神學點滴」祁克果神學簡介
    祁克果神學簡介祁克果神學的歷史發展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 至 1855)是丹麥的哲學家,也是存在主義的始創者;而新正統神學,就是建基於存在主義的。祁克果自身的背景,對他的神學信仰有深遠的影響。祁克果有一股消沉的氣質,一如其父。他父親認為,自己曾犯上褻瀆聖靈的罪。祁克果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有問題,他是曲背及跛腿,和患有長期抑鬱症。他曾經訂婚,儘管他愛她,最後祁克果還是解除婚約,因他不想自己的問題成為未婚妻的負擔。祁克果埋首寫作,但被報界輕視。他的著作直到 1930 年才被接受。他那情緒化的個性,使他難於與他人相處。
  • 新書推介 |《以基督為中心的聖經神學》——高偉勳
    簡介《以基督為中心的聖經神學:釋經基礎和原則》(Christ-Centered Biblical Theology: Hermeneutical Foundations and Principles)被《講道雜誌》(Preaching Magazine)評選為2012年度最佳傳教士圖書之一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一百:20世紀基督教新教神學思潮
    基督教之一百:20世紀基督教新教神學思潮 (1)自由主義神學 自由主義神學盛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初,是對西方影響最大的神學思潮。
  • 改革宗與改革宗神學簡介
    宗教改革與宗教改革時期神學[5]  宗教改革始於十六世紀時的西歐。從根本上講,乃是一種宗教的運動,核心是基督教神學的變革,成果就是合乎聖經的改革宗神學的確立。不明白基督教神學,也就不明白宗教改革的原委。很多人把宗教改革視為政治運動、社會解放,但這都不是根本。根本乃在於羅馬天主教會在權威和得救的問題上,背離了聖經,從而導致種種的敗壞。
  • 金雁:俄國的自由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相輔相成
    而俄國貴族經歷了葉卡特琳娜二世「官方自由主義」的思想爭鳴和共濟會組織模式,產生了自由主義思潮。禁欲主義是早期革命黨和神學的共同人生態度,革命者需要有聖徒精神,而聖徒欽佩革命者,兩者間的惺惺相惜和相互借鑑使得在早期很難把它們區分開來。與自由主義分道揚鑣在否定的方面攜手共行,並不意味著能走到底。努力方向的差異以及對世界觀認知的不同路徑,決定了他們之間的分道揚鑣是早晚的事,所謂的「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也不過說說而已。
  •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新自由主義簡史》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新自由主義簡史》。內容簡介:   1978年,中國經濟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向自由化的轉變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1979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下令限制工會力量並終止國家持續十年之久的滯脹慘狀。1980年,裡根當選美國總統,通過一系列特殊政策為金融和產業鬆綁,將美國帶上了一條復甦經濟的道路。
  • 世界中的聖徒――清教徒、清教徒神學與威斯敏斯德會議簡介 (三)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需要清教徒神學。 我自己深信,中國社會的敗壞是因為中國教會的敗壞,中國教會的敗壞是因為錯誤神學的敗壞。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會必須經歷全方位的改革,正如當初歐洲的宗教改革一樣,必須在教義、敬拜、治理上全方位地按照聖經的啟示重新調整,中國教會才有盼望,中國社會才有盼望。 清教徒神學不是英國的土特產,也不是美國的專利品,清教神學是從上帝恩典的江河中湧流出來的活水。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關鍵詞】凱恩斯主義  自由主義  古典經濟自由主義  新經濟自由主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經濟自由主義概述自由主義是強調以自由作為主要社會價值取向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 成功神學的危害
    一封關於成功神學的讀者來信:  平安,《生命季刊》的親人們!我正設法說服我妻子(她是本市教會中的「元老」級信徒,本市聖徒幾乎都以她的教導為準),她常帶一群姊妹傳福音並教導人禱告:你是國王的兒子,你應該過著王子一般的生活;上帝想讓你健康、富有;上帝祝福祂所愛的人。
  • 李筠|自由主義的情與理
    我們先按下這種誤解不表直接進入作者所闡發的自由主義道德立場(也是作者的曠野呼告):如若自由主義帶有自身強烈的道德關懷,它應該是什麼樣的?!作者「以關懷痛苦為旨」,將自由主義內在的人道主義發揚光大,並汲取了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的否定性思維,將其融匯到「平等的自由主義」(egalitarian liberalism)的脈絡中。
  • 新自由主義的法西斯主義批判
    美國已步入十字路口,過去的法西斯主義與現在的新自由主義的原則和實踐在此融合,產生了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所稱的「不可預見的恐怖」。自1970年代起,美國社會一直生活在新自由主義或被稱為掠奪性資本主義的最新、最極端階段的詛咒之下。作為更廣泛的全面構想的一部分,新自由主義的首要目標是鞏固金融精英手中的權力。
  • 自由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自由主義( Liberalism)的思想基礎,源自個人生存在群體社會當中,個人的意見優先,群體不能以任何理由來限制個人的思言行為。在群體與個人的關係中,主張群體是為了個人。這也就是說,自由主義基本上源自個人主義( Individalism)。
  • 理察柏瑞特:改革宗神學就是聖約神學
    聖約神學是加爾文主義者對聖經所持的一種基本信念。所有的新教徒都忠於他們的傳承,肯定「唯獨聖經」這個原則,即相信聖經是我們最高和無可置疑的權威。不過,聖約神學將改革宗神學對聖經的看法進一步和其他的新教徒區分開來。
  • 「反對新的自由主義」
    毛主席1937年9月7號發表的《反對自由主義》文章,直到今天都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我想重新碼一遍他的文章的核心內容,並結合自己周邊環境說幾句。  開篇是「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鬥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於戰鬥的武器.但是自由主義取消思想鬥爭」  然後主席列舉了十一種自由主義的表現,我們看看今天自己和自己的身邊是否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自由主義表現。
  • 神學與教會
    經文:詩115:1-2一.神學是什麼  1.訓練傳道人的地方,有四方面的訓練:生命,知識,生活,工作技能。  2.對學生的要求:也是要上面的條件。   a.得救沒有?蒙召沒有?二.神學的立場  1.信仰完全符合聖經,不依附任何宗派,將神的話清楚解釋,也介紹各派的信仰,如不合聖經的,我們就反對,這與宗派無關。  2.對教會的立場,接受各教會的學生,也供應介紹合適該教會的學生,這合適只指工作技能和恩賜上的合適,我們的目的是在真理上,在符合純正的信仰將教會聯合為一。
  • 自由主義怎樣戰勝它的各種敵人
    在如此紛擾不定的吵嚷學風下,「理想國」重刊這本雖非經典但卻切中時弊的小冊子,無疑是恰逢其時,該書通過穿越厚重歷史的減法原則,勾勒出一個古今自由主義演變的簡圖,有助於我們認知什麼是西方的自由傳統以及這個自由主義傳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 羅素與魯迅——論自由主義的困境
    當然本文的目的是說自由主義,自由主義的起源還是要說一句的,拋開西方早期宗教哲學,近代開始的自由主義實際上是法國啟蒙運動開始,其中以伏爾泰和盧梭為帶頭者,伏爾泰是名氣大,當時各國王公貴族都想和他交朋友,但是論對後世自由主義的影響,還是以盧梭為最。
  • 正統基督教代表人物、背景及著作簡介
    正統基督教代表人物、背景及著作簡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持續地反對他所在宗派中的海外宣教機構中的自由主義神學,並於1933年成立了美國長老會海外宣教獨立董事會。海外宣教獨立董事會中的一些董事在1935和1936年間被美國長老會審問、定罪並停職,因此他們於1936年成立了正統長老會。梅欽被認為是最後一個偉大的普林斯頓神學家。
  • 殷海光——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
    殷海光對自由主義的理解最初是從邏輯實證主義切入的。在求學於金嶽霖期間,他對數理邏輯、分析哲學、科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理論下過相當大的功夫。因此,對於羅素一脈的自由主義曾經相當服膺。同時,他以五四的傳人自詡,也曾是反傳統主義的中堅人物。這是他大半生信奉的思想主軸。但是這一思想傾向,在其晚年,有了一些轉變。他在回答他人自己何以致此時說:「人的思想是有階段的,而且是會轉變的。
  • 神學造句和解釋_神學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神學(shén xué)。論述神的學科。後基督教沿用,作為對所信上帝(天主)之存在、本體、本性,及其同世界、人類的關係進行研究、論述的理論體系。也泛指各宗教的學說。[胡適《費經虞與費密——清學的兩個先驅者》:「四五十年前赫胥黎一班人提倡存疑主義的態度,要使人離開神學與玄學的圈套,來作科學的功夫。」]神學參考例句:1、十六世紀初期一連串的宗教改革,是促使神學發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