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節主要講的兩個人物,沙巴泰和愛維亞。
第三節 彌賽亞:沙巴泰.澤維
沙巴泰.澤維出生於土耳其士麥那(現在的伊茲密爾),是個猶太裔。原名叫摩迪凱,澤維是他自己改的名字,與上帝略帶關係。也許是學習喀巴拉太過投入,或者精神上有些問題,他後來宣布自己是彌賽亞。從土耳其到荷蘭,還真有相當多的猶太人相信他就是彌賽亞,而且近乎瘋狂,還有個叫薩拉的女人非要嫁給他。
1666年,這夫妻倆還有一些追隨者去了伊斯坦堡,可能是要說服蘇丹(穆罕默德四世),之前有人預言沙巴泰一到伊斯坦堡就會成為蘇丹,事實上,一到伊斯坦堡,沙巴泰就被關進了監獄,起初待遇還算不錯,後來蘇丹給他兩個條件,一是皈依伊斯蘭教,二是萬箭穿身,要真是彌賽亞也不會有事。不過沙巴泰選擇了前者。讓所有追隨者大失所望,不過還有少數堅信那是他的「計謀」(打入敵人內部)。
沙巴泰夫婦後來被流放門的內哥羅(就是黑山,當時屬奧斯曼帝國),並死在那裡。
第四節 愛維亞:奧斯曼的佩皮斯和福斯塔夫
這節的主要人物是一位土耳其旅行家,奧斯曼宮廷侍從,愛維亞.瑟勒比(Evliya elebi),用40年的時間遊歷奧斯曼帝國全境及部分周邊國家。
他將自己的旅行經歷寫成了十本書,所以本書將他比作塞繆爾.佩皮斯(英國政客、官員,以長期寫日記出名,他的日記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書中還將愛維亞比作另外一人,福斯塔夫。約翰.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莎士比亞筆下《亨利四世》中的一個丑角。略有貶義,可能是指愛維亞放蕩不羈的另一面。不過在愛維亞的筆下,巖石圓頂清真寺得到了無以倫比的讚美。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走向衰落,除法國、英國、奧地利、波蘭等宿敵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強敵——俄羅斯。俄羅斯正處於彼得一世(彼得大帝)強勢改革的上升期。
1683年,奧斯曼圍攻維也納失利後,帝國戰略進入由攻轉守階段。1699年的《卡爾洛夫奇條約》,西歐列強都要得到保護自己在耶路潵冷的國民和教派的權利,奧斯曼帝國也只有妥協了。